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比较钢丝和胸骨结扎在成人正中切口心脏手术中的相关指标并探讨胸骨结扎的优点。方法 随机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行正中切口心脏手术的患者163例,其中结扎带组(n=61)和钢丝组(n=102)。比较两组的固定胸骨时间、镇痛剂的使用、不同时间段术后疼痛模拟评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费用等指标。结果 结扎带组的胸骨固定时间为14.9(13.9,16.2)min,钢丝组的胸骨固定时间为22.1(20.2,24.0)min,结扎带组胸骨固定时间显著短于钢丝组(Z=-9.940,P <0.001);术后使用镇痛剂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时间段结扎带组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显著低于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扎带组与钢丝组在表面感染、纵隔感染、骨髓炎、胸骨哆开及清创缝合等术后并发症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钢丝组和结扎带组在ICU停留时间、总治疗费用及患者支付费用等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钢丝相比,使用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胸时使用胸骨结扎带在胸腺肿瘤胸骨劈开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行胸骨劈开手术的胸腺肿瘤患者34例,根据关胸时固定胸骨的材料,分为胸骨结扎带组(n=13)和钢丝组(n=21)。比较2组的固定胸骨时间、胸骨固定过程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切口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胸骨结扎带组的胸骨固定时间和胸骨固定过程中出血量明显少于钢丝组[(7.6±2.3)min vs(17.2±1.9) min,(44.0±34.0) mL vs(110.0±36.0) mL],胸骨结扎带组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钢丝组[(2.1±1.0)分vs(4.9±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骨结扎带在胸腺肿瘤胸骨劈开术中对胸骨的固定可靠、安全、操作简单,并可显著缩短关胸时间,减少胸骨固定过程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小儿心脏手术胸骨闭锁过程中使用可吸收胸骨钉的疗效进行研究,证实其临床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山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行小儿劈胸心脏手术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使用可吸收胸骨钉加钢丝(或可吸收缝线)立体固定进行胸骨闭锁;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钢丝(或可吸收缝线)进行胸骨闭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近期及远期的切口和胸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各种不同程度的切口及胸骨相关并发症共28例,其中研究组9例,对照组19例,研究组的胸骨及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26).在所有并发症中,研究组患儿远期胸廓畸形的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低.结论 小儿心脏手术过程中使用可吸收胸骨钉加钢丝(或可吸收缝线)立体固定进行胸骨闭锁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胸骨哆开再固定术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素君  宋月桂 《天津护理》2001,9(5):238-239
胸骨哆开是经胸正中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后伤口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0.5%~5%,以老年患者居多,多在心脏开胸术后约一周左右,出现胸骨再次裂开。临床上该病一经诊断需立即行再固定手术,而术后愈合时间有不同程度延长,因此术后护理如胸骨再固定、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等是促进愈合、防止胸骨哆开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对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3年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收治的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手术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1例(术后进行切口常规缝合)和观察组51例(采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缝合)。比较两组出院时治疗效果、切口愈合满意度,手术情况、切口一般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期间切口愈合不良等级、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引流时间、清洁切口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切口愈合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与切口常规缝合相比,皮下脂肪部分剔除术缝合可促进胸骨正中切口心脏手术患者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情况,提高患者切口愈合满意度及降低住院期间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探讨和评价两种手术路径的优劣,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该科收治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右腋下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对其手术结果及主要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引流量方面,胸骨正中切口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多于右腋下小切口组;胸骨正中切口组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大于右腋下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腋下小切口矫治简单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与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创伤小,出血少,瘢痕隐蔽,不破坏胸廓的骨性连续性,防止手术后发生鸡胸,美观效果好于胸骨正中切口,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再生氧化纤维素已成功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手术止血中,效果确切,但应用于心脏手术胸骨止血尚未见报道。目的:对比观察再生氧化纤维素与传统胸骨止血材料骨蜡在减少老年女性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出血中止血及预防胸骨感染效果的差异。方法:纳入68例60岁以上女性接受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患者,分为2组:再生氧化纤维素组胸骨创面及骨髓腔内填充并覆盖再生氧化纤维素,对照组涂抹医用骨蜡。记录手术时间、关胸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出血再次开胸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胸骨裂开例数、胸骨感染例数、切口拆线时间以及切口感染例数。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在手术时间、关胸时间、引流量、输血量、出血再次开胸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再生氧化纤维素组更有优势;其余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再生氧化纤维素作为新型胸骨止血材料,可常规用于体外循环后胸骨创面止血,效果确切,近期结果观察显示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胸骨正中切口二尖瓣置换术(传统手术组)和45例右胸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微创手术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近期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较传统组长(P<0.05),而术后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较传统组短(P<0.05),术后引流量、用血量微创组较传统组少(P<0.05).在抗凝过度、三尖瓣关闭不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胸小切口瓣膜手术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视胸腔镜技术(VATS)与胸骨正中切开术行胸腺切除术的方法及各自优缺点.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析2007年8月至2012年10月47例患者采用VATS经胸径路行胸腺切除术(VATS组)与41例胸骨正中切开行胸腺切除(胸骨切开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放置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镇痛例数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结果两组共8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中死亡.手术时间:VATS组(89.3±6.92)min略短于胸骨切开组(110.0±6.43)min;术中出血量:VATS组(55.2±4.07)ml显著少于(112.8±7.96)ml;术后胸管放置时间:VATS组(2.46±1.37)d显著短于胸骨切开组(4.76±1.91)d;术后并发症:两组均无肌无力危象及手术切口感染发生,VATS组术后并发症3例,其中乳糜胸1例,肺部感染2例,无肺漏气、胸内出血、低肺综合征、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发生,胸骨切开组术后并发症6例,其中乳糜胸2例,肺部感染4例,无胸骨裂开、胸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镇痛例数:VATS组7例显著少于胸骨切开组21例;术后住院时间:VATS组(5.15±2.52)d显著少于胸骨切开组(9.59±2.87)d.结论 VATS下行胸腺切除术安全、可行,与传统的手术方式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许多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依赖于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建立。探索创伤小、易操作、安全、存活时间长、存活率高的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两种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方法的优劣。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胸骨正中切口组、胸骨左缘切口组开胸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假手术组不结扎冠状动脉。监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量、进食恢复时间。术后24 h内测心肌酶学指标,术后4周检测超声心动图。结果与结论:胸骨正中切口组及胸骨旁切口组结扎冠状动脉后心电图检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 ST 段弓背样抬高。胸骨正中切口组造模成功率为70%、胸骨左缘切口组造模成功率为80%。两组术后24 h内心肌酶学指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术后4周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与胸骨左缘切口组比较,胸骨正中切口组造模成功所需的手术时间少,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短,术后进食量较多,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表明采用胸骨正中开胸法结扎冠状动脉更适合用于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胸骨正中切口是心脏外科最常用的手术入路,术后切口感染是其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4%~5%[1],切口感染造成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死亡率升高,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预防、发现并处理以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是胸骨正中切口感染外科治疗的重点。自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心脏外科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手术3071例,其中44例发生切口感染,本研究对胸骨正中切口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发病时间、病例特点及处理措施等进行总结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8年完成的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先心脏病手术347例,选择同期正中切口心脏停跳下先心病手术100例为对照组。结果:小切口不停跳组手术切口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胸骨感染及畸形等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胸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无胸骨畸形、心肌保护效果好、体外循环时间较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20例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心脏手术的经验.方法:2009年3月至2010年1月,我院共进行20例胸骨上段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6~69岁,平均42.5岁.皮肤切口长约6~8 cm.术中基本使用常规的手术器械,有15例为了术中体外循环引流满意而使用负压吸引.结果:小切口AVR组和常规切AVR组均无院内死亡,无再次手术,小切口组术后2例出现浅层伤口愈合不良.两组在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总手术时间要延长30~50 min(P<0.05),小切口组皮肤切口长度有明显差异.结论:胸骨上段正中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皮肤切口小,安全可靠,创伤减小,操作简单易行,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再生氧化纤维素已成功应用于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手术止血中,效果确切,但应用于心脏手术胸骨止血尚未见报道。目的:对比观察再生氧化纤维素与传统胸骨止血材料骨蜡在减少老年女性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出血中止血及预防胸骨感染效果的差异。方法:纳入68例60岁以上女性接受正中开胸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患者,分为2组:再生氧化纤维素组胸骨创面及骨髓腔内填充并覆盖再生氧化纤维素,对照组涂抹医用骨蜡。记录手术时间、关胸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出血再次开胸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胸骨裂开例数、胸骨感染例数、切口拆线时间以及切口感染例数。结果与结论:两组术后在手术时间、关胸时间、引流量、输血量、出血再次开胸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再生氧化纤维素组更有优势;其余指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再生氧化纤维素作为新型胸骨止血材料,可常规用于体外循环后胸骨创面止血,效果确切,近期结果观察显示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胸部小切口心脏不停疏心内直视手术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胸部小切口心脏不停跳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383例.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299例,右腋下小切口48例,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36例.选择同期正中切口心脏停跳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手术死亡.小切口不停跳组手术切口长度、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纵隔感染及胸骨畸形等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住院时间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小切口心脏不停跳适用于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术后渗血少、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无胸骨畸形、心肌保护效果好、显著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正中开胸术后胸骨哆开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例正中开胸术后胸骨哆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胸骨哆开发生时间为术后6~11 d,均有明显的胸痛,咳嗽时加剧,伴呼吸急促,可闻及骨擦音,且可触及胸骨浮动感或分离感,伤口渗液不愈合,扩开切口排出积液后,可见钢丝松脱,胸骨哆开。5例确诊后均再次手术行胸骨固定术,术后患者皆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6~55(43.2±11.8)d。随访2~66个月,5例胸骨均愈合良好。结论胸骨劈开时两边不对称、钢丝固定松弛、第1根钢丝位置偏低、骨质疏松和术后剧咳是导致本组胸骨哆开发生的主要原因。正中开胸术后胸骨哆开重在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延迟关胸的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延迟关胸患者采用直接缝合皮肤(未关闭胸骨)或Gore-tex补片加宽皮肤切口,均以3 M含碘手术贴膜封闭胸部创口后回心脏ICU。结果:延迟关胸时间3~5 d,平均4 d。2例痊愈出院,1例死亡。结论:延迟关胸是重症心脏术后血流动力学逐步获得改善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加强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切口、管道护理,配合有效的支持治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临床多应用创面涂抹方式发挥医用生物蛋白胶的止血作用,但骨腔内注射应用报道少见.目的:观察胸骨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对老年严重骨质疏松冠状动脉搭桥患者正中开胸出血的效果.方法:将48例体外循环下行正中开胸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75岁以上的严重骨质疏松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胸骨腔内注射生物蛋白胶,对照组常规涂抹医用骨蜡,记录两组术后12 h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及术后胸骨切口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12 h引流量和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5),两组术后持续发热时间、术后胸骨感染裂开情况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术后胸骨切口感染裂开1 例,实验组未发现不良反应.说明胸骨内注射生物蛋白胶能减少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患者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胸骨出血,减少出血相关并发症,不影响胸骨愈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中小切口全胸骨劈开术应用于多数心脏手术策略和实施技巧。方法:作者总结了个人近两年进行的302例全胸骨劈开正中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经验;同时选取不同手术方式的二尖瓣修复手术进行手术效果、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和ICU停留时间的比较。结果:正中小切口这种微创手术方式,将胸骨全切开,但将常规的20cm切口长度缩小到6~8cm,胸骨只撑开6cm,可以进行多数心脏手术,取得良好效果。适应症广泛,具备微创手术的切口小,美观的优点,对胸廓影响小,又具备正中开胸的心脏显露清楚,手术迅速确切,心脏中心插管,手术安全性高,不增加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出血量和ICU停留时间,不需要单肺通气等诸多优势。结论:正中小切口这种微创手术方式,适应症广泛,操作比较方便,尤其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胸骨正中手术切口感染后不同方法清创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7例应用带蒂胸大肌肌瓣转移行胸部正中切口清创术的经验,并对其手术及预后进行分析。其中合并糖尿病3例,肺部感染及心功能衰竭4例。7例均为两次或多次行伤口清创术后,其中4例为胸骨基本糜烂,完全无法固定,2例为感染后胸骨缺如,1例为常规清创术后反复形成窦道。7例中行单侧胸大肌肌瓣转移缝合的5例,两侧胸大肌交错缝合固定的2例。结果:7例患者伤口全部愈合,术后1~4周出院,无并发症及后遗症。结论:在严重的创面感染及胸骨缺如的情况下,应用带蒂胸大肌肌瓣转移行胸部正中切口清创术,不失为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