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81-2882
我院6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及矫形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在手术后即刻、手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整体侧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SVA、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手术前明显减少,经治疗后患者后、侧凸均明显好转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22岁,12年前写字时发现脊柱侧弯,胸腰部右侧向后方隆起,近年逐渐出现弯腰困难,胸腰部向右后方隆起加重,并伴有隆起部皮肤感觉减退.来我院就诊以"特发性脊柱侧弯"收入.患者既往体健,查体脊柱胸腰椎侧弯、后凸畸形,右侧乳头平面至腹股沟平面感觉减退.X线平片回报:脊柱全长正位可见胸腰椎右侧弯,端椎为T9、L3,冠状位Cobb角80°,左右侧屈位Cobb角55°.CT回报:胸腰段明显畸形,主弯约80°,代偿弯约56°,胸腰段后凸约40°.术前超声心动、心电图、肺功能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脊柱侧凸中的应用。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0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26例手术矫正脊柱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术前行X线和MSCT检查、多平面和曲面重建(MPR/CPR)、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表面遮盖重建(3B—SSD)、四维重建(4D—angio)和容积再现技术(VRT)。术后分析螺钉与椎弓根、椎体的位置。评价MSCT不同后处理技术的作用和优势。结果26例病人Cobb角(35°~128°),根据临床分型的不同,特发性17例,先天性5例,神经纤维瘤病型侧凸2例,其他2例。MPR/CPR可以从各个角度重组单个畸形椎体的冠状、矢状影像,是最方便实用的显示方法。3D—SSD可观察全脊柱影及侧弯的曲度,但缺乏对椎管内形态的显示;VRT可以全面显示,综合分析,对外科手术治疗很有价值;4D—angio可清晰评价脊柱侧凸的所有相关表现;MIP不适用对脊柱侧弯的评价。结论MSCT可一次性完成全脊柱扫描,后处理图像为脊柱侧凸患者准确、灵活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和确定植入物情况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空间结构信息,以便指导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3D打印导航模板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脊柱侧凸行选择性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术12例,术前均行全脊柱薄层CT扫描,将原始图像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导入mimics17.0软件中进行全脊柱三维模型重建,最终生成导航模板。术中应用导航模板判断置钉的位置,记录置钉数量、置钉准确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脊柱主弯Cobb角变化。结果本组共置入螺钉168枚,其中Ⅰ级螺钉136枚(80.95%),Ⅱ级螺钉25枚(14.88%),Ⅲ级螺钉7枚(4.17%),置钉准确率为95.83%。术中无置钉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脊柱主弯Cobb角术前、术后分别为(55.8±20.4)、(20.6±13.9)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脊柱侧凸矫形术选择性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高,矫正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5.
背景:主弯Cobb角大于65°、柔韧性小于34.5%的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多以传统的前后联合入路手术矫正,但并发症较多.应用使单纯后路手术对矫正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材料植入并植骨融合是否会有更好的效果?目的:评价单纯后路矫正椎弓根螺钉固定材料并植骨融合术矫正治疗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效果.设计:病例分析.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9-06/2005-08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男8例,女12例,年龄12~18岁,平均15岁.均经全脊柱X片确诊.King-Moe分型Ⅰ型4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3例,Ⅴ型2例.术前侧凸主弯平均Cobb角82°(75o~92o),平均柔韧性为30%(20%~40%),术前平均双肩高度差为15 mm(5~35 mm). 患者中Risser征1度3例,2度5例,3度6例,4度5例,5度1例.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许可.本组患者所用的人工骨为美国Wright公司的产品Osteoset.方法:患者均行单纯后路矫正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手术,暴露预定融合范围内椎体的棘突、椎板、关节突关节及横突.暴露完成后先根据进钉点的解剖标志以徒手技术在术前确定的"关键性椎体"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其中6例手术以TSRH系统进行固定,其余手术均以CDH M8系统固定.术后评估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术后7 d 采用X线测量患者Cobb角,计算主弯矫正率,同时评估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术后4年随访患者并发症及恢复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手术时间及失血量.②Cobb角及主弯矫正率.③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④随访结果.结果:患者2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术时间及失血量:手术时间为3.2~4.3 h,平均3.5 h;失血量为660~1 070 mL,平均865 mL.②Cobb角及主弯矫正率:术后主弯平均Cobb角从术前的82°(75o~ 92o)矫正到31°(22°~37°),平均矫正率为62%.③双肩高度差及住院时间:术后脊柱侧位片均显示患者胸腰椎基本恢复正常后凸及前凸,平均双肩高度差为7.5 mm(0~11 mm),患者住院日为8~11 d, 平均9 d.④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获术后4年随访,所有侧凸主弯矫正角度未发生丢失,固定节段全部融合,无断钉、断棒发生.结论:单纯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材料置入并植骨融合术能有效治疗主弯在75o~92o,柔韧性≥ 20%的重度僵硬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6.
背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上影响青少年身体外观的常见病,但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来分析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目前尚缺乏报道。目的:探讨Lenke 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的原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1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41例Lenke Ⅱ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多个变量的单因素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导致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与结论:141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占全部受试患者的21.28%。对于LenkeII型特发性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固定前顶椎3—4级Nash-More椎体旋转、4—5级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1、下胸弯Cobb角〉70。等易引起固定后冠状面失平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椎体旋转、Risser征、主弯矫正率,柔韧性、下胸弯Cobb角等是LenkeII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固定后发生冠状面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Y=1/[1+exp(-1.182X1+1.228X2+1.671X3-0.71X4+0.407)]。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影像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631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digital radiography,DR)、CT、MRI等影像学检查资料,手术方法、术后抗结核治疗,DR随访手术效果。结果 631例DR图像显示单个椎体病变15例,2个以上椎体病变616例;病灶位于颈椎17例、胸椎132例、腰椎238例、胸腰椎167例、腰骶椎77例;椎体塌陷呈楔形577例,椎体上下关节失稳滑脱47例;脊柱后凸成角畸形510例,累及角度(40.5±11.3)°;CT、MRI检查结果与DR检查基本一致;参考DR检查结合CT、MRI诊断结果选择手术方式,术后采用标准化抗结核治疗;术后24个月,DR图像显示脊柱后凸畸形明显改善,累及角度[(11.0±6.5)°]明显低于术前(P0.05);效果优626例(99.21%),良5例(0.79%)。结论脊柱结核患者采用手术+术后抗结核治疗效果满意,DR片在其治疗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6例单纯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X线和CT检查。结果 CT检查病变椎体、有治疗意义椎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变椎体术后X线显示椎体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均明显高于手术前;Cobb角及椎体局部后凸角度均明显低于手术前。术前CT检查可提高症状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准确率,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和参考。X线检查可为其提供术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应用前后路手术联合内固定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60例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随机分为2组。前后路组患者给予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后路组患者给予后路联合内固定术。观察2组患者治疗情况、术前术后指标变化及随访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融合节段无显著差异(P0.05)。2组术后主弯Cobb角、后凸角及躯干偏移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末次随访主弯Cobb角丢失度数、后凸丢失度数、主弯Cobb角矫正率、后凸矫正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术与后路联合内固定术对重度特发性胸腰段脊柱侧凸患者治疗效果相当,后路联合内固定术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更短,但出血量更大,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0.
张叶楠  廉炜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906-907
目的:探讨脊柱侧弯椎体楔形截骨矫形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3例应用凸侧椎体楔形截骨、凹侧软组织松解、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脊柱侧弯畸形患者加强围手术期护理。结果:术前Cobb氏角为65°~110°,平均为74.4°,术后Cobb氏角为10°~35°,平均矫正率为76.5%;术后平均身高增长4.5cm。术中失血800~8200ml,平均1700ml。术后均无神经系统及其他方面并发症。结论:围手术期精心护理是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6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研究组给予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两组均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对比分析两组腰弯Cobb角度数、胸弯Cobb角度数、C7-CSVL(C7中点垂线与骶骨中垂线平均距离)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腰弯Cobb角度数、胸弯Cobb角度数、C7-CSV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Cobb角度数、胸弯Cobb角度数、C7-CSV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3%,低于对照组的29.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 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76;~125&;#176;,平均68.3&;#176;。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短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10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6个月进行对比,并比较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的变化,评价PKP手术的短期及中期疗效。结果:10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所有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术后3天和术后6个月分别与术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骨折椎体Cobb角、椎体前缘平均高度、椎体中部平均高度、后凸畸形Cobb角等,术后3天和术后6个月分别与术前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可迅速有效地缓解疼痛,并可有效地恢复伤椎的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活动能力,治疗OVCF短中期疗效满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病椎切除并人工椎体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变椎体切除、人工椎体植骨并邻近椎体固定重建治疗胸腰椎疾患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5年7月收治的147例胸腰椎疾病患者(其中包括54例肿瘤、56例结核、29例爆裂性骨折及8例慢性化脓性脊柱炎)的外科疗效。其中有57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27.1~65.4°,平均(38.5±10.7)°。对所有患者进行病变椎体大部或完整切除,可调式中空笼状钛合金人工椎体植骨替代,邻近椎节辅以前路椎体钉板(棒)系统或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椎节的稳定性及后凸畸形的矫治情况。结果:随访12~46个月,平均3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肿瘤、结核及化脓性脊柱炎病人术后局部均无复发,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73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间高度恢复。后凸畸形者术后矫正角度(31.6±8.3)°,最后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4.1±3.8)°。结论:胸腰椎病椎切除、人工椎体植骨替代并内固定,能彻底减压、缓解疼痛,能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恢复脊柱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胸椎椎弓根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其形态变化的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00-10/2004-10解放军总医院骨科需要手术矫正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18例,男4例,女14例,年龄14~19岁。18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矫正内固定治疗,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①患者拍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脊柱侧弯的Cobb角。②根据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CT断层扫描DICOM数据,采用Mimics和3DView软件进行脊柱数字化三维重建和显示,直接在计算机上观察胸椎椎弓根的形态,测量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8例患者全部纳入实验。①脊柱侧弯度数测量结果:18例患者主胸弯凸向右侧,X线和CT均未发现椎体和肋骨畸形。Cobb角45°~125°,平均68.3°。②椎体形态观察:随着脊柱侧弯和椎体旋转的变化,上下关节突、横突、椎板及椎体都出现不对称变化,一般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从冠状面断层可观察到椎弓根内侧壁皮质骨厚度明显比外侧壁皮质骨厚。③胸椎椎弓根的横径、椎弓根-肋骨头结合体横径、椎弓根矢状径测量结果:椎弓根横径为3.27~7.94mm,T4左侧最小,凹侧椎弓根横径小于凸侧;胸椎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为11.32~15.91mm,T5右侧椎弓根-肋骨联合体横径最小;双侧椎弓根矢状径自T1~12逐渐增大,双侧无明显差异。T1右侧矢状径最小,为7.97mm,而T12左侧矢状径最大,为12.92mm。结论: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可精确测量青少年特发性脊柱患者椎弓根的各项径线。一般情况下凹侧关节突和横突小于凸侧,凸、凹侧椎弓根各个节段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并比较其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采用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共43个椎体.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伤椎前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及后凸畸形Cobb′s角等指标来评估两组疗效.结果: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 0.01).侧弯畸形及椎体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有2个椎体(4.8%)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无神经症状;有2例发生周围椎体骨折.结论:PKP能有效缓解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恢复伤椎高度和纠正侧弯畸形.PKP是治疗脊柱侧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矫正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采用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对12例AS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治疗.测量术前和术后颌眉角和Cobb角度.结果 平均颌眉角由术前59°矫正至术后17°,Cobb角度由术前53°矫正至术后27°.重心前移、双目视野、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也可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经腰椎椎弓根截骨结合内固定是AS脊柱后凸畸形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脊柱侧凸矫形预测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传统评价脊柱侧凸的方法有多种,例如仰卧位像、牵引像、俯卧位推压像以及侧方弯曲像等.近年来,支点弯曲像已成为术前评价脊柱柔韧度的新方法.目的比较站立位弯曲像、悬吊牵引像和支点弯曲像对脊柱侧凸矫形的预测作用与价值.设计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在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对象为该科收治的胸椎侧凸畸形患者27例,男10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4岁.干预全部病例术前行脊柱正侧位、站立位弯曲像、悬吊牵引像和支点弯曲像检查,采用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植骨融合术,第3代节段性内固定系统固定.主要观察指标脊柱正侧位、站立位弯曲像、悬吊牵引像和支点弯曲像以及术后正位像的Cobb角.结果①术后平均Cobb角为31°,较术前胸弯(平均Cobb角为61°)明显改善(t=1.706,P<0.01),平均矫正率为51.6%.②3种检查方法均与术后胸弯Cobb角呈正相关(P<0.01).③Fulcrum像与术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两种方法与术后Cobb角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①Fulcrum像可以用于评价胸弯的柔韧度,其效果优于站立位Bending像和悬吊牵引像.②分析脊柱侧凸畸形及预测脊柱侧凸的矫形需联合应用3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与磁共振成像(MRI)在特发性脊柱侧弯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表现。方法:抽取2019年1月~2021年9月我院拟诊为特发性脊柱侧弯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MSCT和MRI检查,并评价MSCT重建技术及MRI诊断该类疾病的价值及影像学表现。结果:50例患者中35例最终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弯,5例患者经MSCT发现有隐匿性椎体畸形,10例患者经MRI发现伴有脊髓病变。35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Cobb’s角为20°~91°,平均33°;其中5例为C形弯曲,30例为S形弯曲。CT后处理MPR/CPR重建调节可以在同一层面清晰显示最佳椎弓根横断面,结合冠状位、矢状位可以同时显示椎体发育,椎旁组织等情况,MRI可以准确显示脊柱侧弯及椎体旋转的程度、椎板形态以及脊髓及髓管病变情况;影像图像评估:MSCT中MPR重建的最佳椎弓根表现满意,SSD重建的侧弯cobb角测量表现满意,VR重建的椎体旋转度、侧弯cobb角测量、与周围组织关系表现满意;MRI中椎管状况、脊髓、与周围组织关系表现满意。结论:MSCT三维重建技术和MRI均就有一定的特发性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和椎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椎体压缩性骨折、2例椎体肿瘤,观察对比手术前后Cobb角及疼痛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术后骨折椎体均得到高度恢复,疼痛显著减轻,术前术后Cobb角、VAS评分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23个月,近期效果满意.结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治疗椎体病变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