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椎弓根螺钉Dynesys系统、棘突间Wallis系统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Dynesys组30例采用椎弓根螺钉Dynesys系统治疗,Wallis组30例采用棘突间Wallis系统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随访8年,记录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比较术前及术后1、3、5、8年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比较术前及术后4、8年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椎间隙高度;统计随访期间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棘突骨折以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ynesys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Wallis组长,术中出血量较Wallis组多(P<0.05)。2组术后1、3、12个月腰痛、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3、5、8年ODI均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增高(P<0.05);2组术后4、8年手术节段ROM均较术前降低(P<0.05),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年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RO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数据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1例术后8年邻近节段发生退变,无任何临床症状;Wallis组1例术后6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行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未见复发。结论 Dynesys与Wallis系统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维持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保留手术节段一定的活动度,对邻近节段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切口入路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均行Dynesys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采用双侧Quadrant通道辅助下经肌间隙入路者39例为双通道辅助组,采用常规后正中切口剥离椎旁肌入路者39例为后正中切口入路组。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下床活动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时间32~55个月,观察随访期间2组并发症及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2组腰痛、腿痛情况,书签、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价2组临床疗效。术前、末次随访时行腰椎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检查,测量2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intervertebral space height, ISH)、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采用钉棒内固定椎间融合器治疗48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中双侧椎弓根内固定26例(A组),单侧椎弓根固定22例(B组)。比较2种手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融合率、手术前后JOA评分的情况,分析其手术方式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的功能参数均优于术前,B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优于A组患者,2种手术患者术前J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的JOA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费用,与同双侧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得相同的手术效果,适宜于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Dynesys动态内固定技术(Dynesys)与经典的经皮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隐性失血量的情况。方法选取72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Dynesys治疗(Dynesys组)36例,接受PLIF治疗(PLIF组)36例。采用Gross方程,根据患者身高、体质量及术前、术后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患者实际总出血量,减去显性失血量,得出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种术式隐性失血量情况。结果 Dynesys组患者总失血量为(932±237)ml,显性失血量为(634±162)ml,隐性失血量为(299±94)ml。PLIF组总失血量为(1 098±459)ml,显性失血量为(667±265)ml,隐性失血量为(431±211)ml,PLIF组隐性失血量高于Dynesys组(P<0.05)。结论 Dynesys及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总失血量大于术中及术后可观察到的显性失血量,Dynesys的隐性失血量较PLIF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治疗硬化性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治疗23例硬化性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7例,女6例;年龄19~71岁,平均(42.9±23.36)岁。椎间盘突出的节段:T10/11 2例,T11/12 8例,T12/L1 10例,L1/23例。所有病例均为单节段硬化性椎间盘突出,不合并黄韧带骨化或肥厚。手术均采用经Wiltse入路切除硬化突出椎间盘。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1例患者(T10/11)术后运动障碍加重,经甲强龙、脱水剂、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X线片显示内固定位置良好,CT显示突出物切除彻底。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8±15.7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均获不同程度恢复。手术疗效评价参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其中优13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20/23),总有效率95.65%(22/23)。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Wiltse入路切除突出硬化的胸腰段椎间盘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损伤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接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沿用传统的经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实验组采取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相关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及前缘高度等疗效指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Wiltse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于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疗效确切,预后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采用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随机分为两组:Wiltse入路组39例,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Wiltse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治疗;传统入路组3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置入Dynesys系统。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前后VAS、ODI评分和椎间角度位移(ROM)等进行比较。两组的部分病例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但Wiltse入路组的术中失血量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的两组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Wiltse入路组术后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的ROM均较术前有所减少(P<0.05),但手术相邻节段的术前ROM与术后比较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周传统入路组受检18例中有15例多裂肌肌电图见失神经纤颤电位,而Wiltse组受检20例中仅有2例出现类似情况。结论 (1)Dynesys系统不但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和一定程度的活动性,而且对邻近节段无显著影响,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2)经Wiltse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术后腰痛更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采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病例27例,其中男17例,女10例;年龄28~36岁,平均31岁;病程2~9个月,平均5个月;疗效评价依据Mac Nab腰腿痛评价标准以及改良Prolo功能评分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手术时间2.5~3 h.平均2.7 h;出血量200~280 mL,平均250 mL;下地活动时间4~7 d,平均5 d;27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2个月,Mac_Nab标准疗效很好17例,占63%,好6例,占22.2%.轻度好转4例,占14.8%,无一例复发再次手术.术前Prolo功能评分平均为(10.5±1.6)分.改良Prolo评分平均为(17.0±0.9)分.结论: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X-tube通道经椎间孔融合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以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方法:比较单侧入路和双侧入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双盲法将2017年1月~2018年6月就诊的70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行双侧入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B组行单侧入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腰痛、腿疼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腰痛、腿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远期疗效均较好,但单侧入路可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5例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前、术后和随访时椎体高度比、Cobb’s角及术后腰痛发生率。结果 4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腰痛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椎弓根钉外展角度较理想,手术前后椎体高度比及Cobb’s角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iltse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椎弓根钉外展角度较理想,能减少术后腰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两种入路胶原酶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胶原酶化学溶解术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恢复快,已得到广泛应用.现将我院应用骶裂孔硬膜囊前间隙和小关节内侧缘两种给药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资料进行比较,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和椎板间入路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2020年10月收治的6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取经皮椎间孔入路和经皮椎板间入路行神经根松解和减压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炎症介质水平、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血沉、C反应蛋白及磷酸肌酸激酶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降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经皮椎间孔入路对比,采用皮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时间短,术中透视次数少,对患者损伤较小,可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椎间盘突出症常用方法是经后正中入路髓核摘除、神经根管减压和刚性融合内固定,由此引起相邻节段的退变和腰椎生理活动受限是临床所面对的问题;而非融合固定的传统后正中入路则由于存在切口大、剥离广、腰背肌的失神经支配等缺点。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腰椎动态稳定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 方法: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的患者46例,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Wilste入路组患者切口长度、内固定中失血和内固定后引流均低于传统后方入路组(P〈0.05);但2组患者内固定后1周和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X射线显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提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植入物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早期疗效与传统后方入路接近。  相似文献   

14.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为腰部常见的疾病,盘源性腰痛经典的手术方式为单纯椎间盘摘除术[1-3]。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微创手术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4-6]。随着骨科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Quadrant可扩张通道进行微创摘除腰椎间盘应用广泛[7-8]。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9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  相似文献   

15.
张西峰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473-3474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现代腰椎间盘突出症提倡的是阶梯治疗法,即根据患者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和突出的位置,选择不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研究组予以PEL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半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评价量表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透视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ODI评分、VAS评分、JOA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半年,两组患者ODI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JOA各维度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EL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与MED治疗疗效相当,但PELD对患者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行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观察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患者的疼痛、腰椎功能活动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 00%,显著低于对照组18. 00%(P 0. 05)。2组患者的术前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 05);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LDH)是一种常见的由椎间盘突出压迫或炎性刺激脊神经而导致的、以腰腿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有文献~([1])报道约35%的腰痛病人有腰椎间盘突出,约5%~15%的腰腿痛是由LDH导致的~([2])。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辨经取穴并根据经络顺逆、证之虚实,补泻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60例临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辨经取穴,并根据经络顺逆、证之虚实,采用"迎随""子母"补泻针刺。观察组针刺受累神经支配区域相关穴位。15d为1个疗程,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评估)进行评分。比较2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评分与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需辨经取穴,并根据经络顺逆、证之虚实合理补泻针刺方能取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郑华斌  伍光辉 《华西医学》2014,(8):1446-1449
目的观察后路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2012年4月,对经症状及动力位X线、CT、MRI等确诊的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Dynesys动态中和系统螺钉固定结合全椎板切除减压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前1 d VAS评分为(7.9±0.9)分,术后1周、3个月、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2.1±0.8)、(1.6±0.4)、(1.4±0.3)分,与术前1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1 d ODI为(74.0±6.0)%,术后1周、3个月、6个月ODI分别为(19.6±2.5)%、(16.3±1.2)%、(14.5±1.8)%,与术前1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均给予X线复查,未发现螺钉松动及断钉。结论 Dynesys后路动态中和系统与减压结合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安全确切,Dynesys保留了病变腰椎的活动度,保证了后柱稳定性,纠正腰椎失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