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19年12月COVID-19疫情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五版,首次将疑似病例中具有肺部影像学特征者纳入临床诊断病例。肺部影像学检查主要是以胸部CT(尤其是HRCT)为主、X线胸片为辅。目前国内外影像专家对SARS-CoV-2感染引起的肺炎形成影像诊断共识:胸部高分辨CT(HRCT),小于或等于1mm层厚,是当前筛查与诊断的主要手段。突出了胸部CT影像学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循证诊断下的临床诊断指标中的重要角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的制定将进一步增进广大医务工作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影像诊断价值的认识和理解,更好地掌握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CT影像指标之间的互补关系,做出客观诊断。 本指南将由中国传染病放射学主任委员牵头组织,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委会、中华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感染影像专委会、北京影像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等专家团队共同制定。 推荐COVID-19首选和主要的成像技术是肺部HRCT(证据级别:Ⅱ,推荐强度:强)。根据病变范围与类型将CT表现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与转归期。胸部X线对检出早期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较低,容易漏诊,仅适应于基层医院,不推荐使用(重症患者推荐强度:弱)。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诊断指南》全文主要内容包含:影像学诊断标准、推荐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影像学特征、新冠病毒性肺炎早期、进展期、重症期与转归期影像学特征、特殊人群的影像学表现、影像学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流程:流程图等几大方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影像同仁提供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鉴别病例等丰富信息,以期达到早诊断、早控制、早治疗的目的,共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胸部CT初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4±8岁。所有病例均行高分辨率CT扫描,由放射科高年资医生对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OVID-19胸部CT初诊典型表现:双肺野外带胸膜下区为主的单发或多发磨玻璃影,可伴小叶间隔增厚;部分多发病灶中同时可见磨玻璃影及实变影,实变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不典型者表现为单发的斑片状实变影或小结节影。以上少部分病例伴胸膜反应或叶间胸膜增厚,但未见胸水。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初诊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流行病学及实验室检查可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21例治愈出院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确诊病例完整影像学资料,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短期动态影像特征。方法 按胸部CT检查时间及影像学改变过程,将病程分为早期、高峰期及转归期,并观察肺内病变在不同时期的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胸部CT有阳性改变患者16例,胸部CT始终无阳性表现患者5例。早期(1~6天,平均3天)HRCT表现为片状磨玻璃影23个,磨玻璃结节12个,实变结节伴“晕征”1个;高峰期(5~11天,平均8天)HRCT表现为单纯磨玻璃影9个,磨玻璃影伴实变影17个,磨玻璃影伴“铺路石征”6个,实变结节伴“晕征”7个,1例伴少量胸腔积液。危重型病例高峰期病变数量及累及范围高于普通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RCT检查有助于检出早期及亚临床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于患病第2周诊断为重型/危重型,HRCT复查对危重型患者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以期为COVID-19早期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COVID-19 30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30例中发病1~3 d进行首次胸部CT检查19例,CT检查有片状影18例,主要表现为斑片状、节段性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局限,分布于外1/3肺野、胸膜下,以双肺下叶居多;CT检查阴性1例。11例初次胸部CT检查时已发病4~7 d,肺内病变表现为多发分布,部分融合,形态不规则,以胸膜下肺野分布为主,GGO与实变影、条索影共存。入院第3天,30例第1次进行了胸部CT复查,24例肺内影像学变化较大,表现为病灶数目增多,体积增大,密度增高,局部实变,GGO合并肺实变影及条索影病灶数目增多,血管束增粗明显。入院第8天,29例进行了第2次胸部CT复查,27例有较明显变化,密度呈现出多样性,病灶GGO与实变及条索影共存,血管束增粗减轻。入院第13天,27例进行了第3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病灶密度减低,边界清晰,条索影增多,与邻近胸膜粘连、牵拉,部分病灶吸收消失。入院第26天,25例进行了第4次胸部CT复查,主要表现为GGO伴条索影。结论胸部CT检查可清楚反映COVID-19病变密度、形态和范围特点,显示肺间质纤维化改变,可以用于COVID-19早期诊断、了解病变动态变化和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HRCT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HRCT治疗前后影像学表现。结果:16例确诊患者除1例胸部CT表现正常外,其余病例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斑片状、结节状阴影,7例伴小叶间隔增厚,未见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腔积液。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加重,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余胸部CT阳性患者两肺病灶不同程度吸收。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HR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早期发现病变有一定意义。新冠肺炎预后较好,老年患者病灶吸收较年轻患者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麻疹患者进行胸部螺旋CT检查的价值及其胸部CT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麻疹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并分析期间进行的共58次胸部CT影像表现,并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2例麻疹患者,有39例诊断为麻疹肺炎.麻疹肺炎的CT影像学表现有两侧多发的支气管血管束增粗、毛玻璃样病变,部分患者CT影像学伴有小叶中心病变和肺实变,同时可有胸膜渗出等病变,麻疹合并肺炎患者经治疗后病变吸收和变化比较明显.结论 螺旋CT检查对于麻疹肺炎患者具有诊断价值,对于麻疹的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影像学辅助诊断指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自2019年12月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一至六版)》,将具有特征性肺部影像学改变的疑似患者纳入临床诊断病例。肺部影像学检查主要以胸部CT为主、胸部X线片为辅。目前国内外影像学专家已针对COVID-19形成共识,即胸部HRCT(层厚≤1.0 mm)是当前筛查与诊断COVID-19的主要手段之一,突出了胸部CT作为临床循证诊断COVID-19指标的重要性。本指南由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感染与炎症放射学专业委员会主导,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感染(传染病)影像工作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传染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学分会感染影像专业委员会、中国医院协会传染病分会传染病影像学组、中国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传染病学组、北京影像诊疗技术创新联盟等精英专家团队协同制定,将进一步提升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于HRCT在影像学诊断COVID-19及疗效观察中的价值的认识,理解流行病学、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及CT影像学指标之间的互补关系,利于客观进行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四川省遂宁地区首发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救治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合理防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收治的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24~35岁。发病初期大多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有1例患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仅有1例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患者初期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WBC)正常,淋巴细胞值有降低,且大多有肌酶谱的轻度异常; 9例患者均有胸部CT异常。入院后均予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最终全部康复出院。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但均有肺部影像学典型表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予以抗病毒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12月起,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病情发展迅速,人群普遍易感,放射学诊断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普通X线对早期病变无法显示而容易漏诊,本文旨在探讨CT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中的早期表现、分期及转归中的作用,为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检查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诊断价值及胸部CT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5月在本院诊治的4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4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给予两组入选者胸部CT检查,观察两组检查结果及胸部CT影像学显示情况。结果:对照组检查结果显示肺部均无异常,观察组患儿均存在相关异常,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62.50%)、肺实变(40.00%)、胸膜增厚(22.50%)、支气管扩张(25.00%)、胸腔积液(12.5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特点方面,患儿通常表现为单侧病变,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患儿胸部CT扫描影像学分别以散在斑片影、斑片状及斑点状实变影、大片实变影为主。结论:胸部CT检查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诊断可有效显示肺部病灶位置,且不同年龄段患儿表现出显著成像特点,对疾病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胸部CT影像学特征表现,探讨其对NCP临床诊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目前收治已确诊NCP的30例患者完整影像学资料,重点观察有无胸部CT异常,并对胸部CT异常阴影的病变分布、形态、密度、位置、分期进行分析。结果:胸部CT扫描发现2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阴影。病变分布:单侧单叶(右肺中叶)病变2例(7.14%),单肺多叶病变1例(3.57%),双肺多叶病变20例(71.43%),双下肺病变2例(7.14%),双中下肺3例(10.72%);病变位置:病灶远离肺门,位于周边部位15例(53.47%),同时累及周边和中心13例(46.43%);病变形态:病灶表现为斑片状、部分融合呈大片状12例(42.85%),球形11例(39.29%),两者都有5例(17.86%);病灶密度:磨玻璃样改变11例(39.29%),实变11例(39.29%),两者均有6例(21.42%);病变分期:早期11例(39.29%),进展期13例(46.43%),重症4例(14.2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具有特征性的胸部CT影像表现;CT扫描及影像分期有助于新冠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动态评估,可用于临床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12.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原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2019年底开始在国内流行的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2020年1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体是一种人类从前没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2]),患者CT影像学检查结果表现出病毒性肺炎特征,患者咽拭子标本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  相似文献   

13.
肺炎是目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肺炎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诊断肺炎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光、胸部CT及肺超声,其中肺超声的使用由于其使用方便,用时较少,且准确性优于胸部X光,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急诊、ICU乃至住院病人的诊断以及疗效的随访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及DR的影像学表现、演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其中治愈出院42例、死亡3例、重症7例、治愈10日后再度检出核酸阳性1例,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分期演变及临床价值。结果 CT早期呈现片状、结节状磨玻璃影伴增粗的血管影,其余肺组织可以完全正常;进展期双肺出现纤维化灶、模糊的实变影,少数可见胸腔积液、含气囊腔;吸收期磨玻璃影逐渐消散,实变影边缘清楚,纤维性病灶增多;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例肺内仍存在少许磨玻璃影、实变影。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学表现符合病毒性肺炎征象并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病变的分期演变对于临床治疗与出院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 方法 对6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含HRCT),回顾性分析、比较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动态变化并进行半定量CT评分. 结果 甲型H1N1流感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①主要表现为片状肺实质渗出病灶,早期和吸收期主要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②两肺小叶性或节段性散在分布,以胸膜下和支气管周围多见,下叶较重;③肺组织、胸膜及纵隔受累可同时存在;④病程早期CT评分4.41且逐渐下降,渗出性病灶短期内吸收较快,后期遗留纤维化病变CT评分1.64分. 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动态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胸部CT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与疗效观察,但确诊需依靠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12月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席卷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早期患者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胸部影像学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1]。本院是岳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定点救治医院。2020年2月13日,本院对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探查穿孔修补术,  相似文献   

17.
杨思琪 《中国康复》2020,(8):432-432
2019年12月,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COVID-19(新冠肺炎)。本研究报告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特征性神经系统表现。这项回顾性研究在中国武汉的三个急救中心完成。研究对象是在2020年1月16日至2020年2月19日之间确诊的患者。影像学评估包括胸部和头部CT,所有实验室检查均根据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进行。回顾患者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并将其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周围神经系统表现和骨骼肌损伤表现三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扬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NCP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其中男10例,女13例,年龄22~72岁,均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诊断标准。结果 23例患者CT表现可分为早期6例,进展期17例;病灶累及肺叶:1个肺叶1例,2个肺叶3例,3个肺叶3例,4个肺叶4例,5个肺叶12例;分布范围:胸膜下为主17例,胸膜下和中心同时受累6例;病灶形态:23例均出现磨玻璃影,同时伴间质增厚、网状影16例,实变10例,血管增粗10例,空气支气管征5例,"铺路石"征3例,淋巴结增大1例,胸腔少量积液1例。结论扬州地区NCP患者CT影像学均为早期、进展期表现,主要为多发磨玻璃影,以胸膜下分布多见,伴有间质的增厚及血管增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1日渭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及部分预后和转归。结果 1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年龄14~68岁,中位年龄41岁。可推算潜伏期者7例,为7~18 d,有3组家族聚集性发病,共10人。发病至确诊时间最长11 d,最短1 d。临床表现以发热、咽部不适、干咳为主要症状,仅1例患者有明显消化道症状。轻型4例,普通型7例,重型3例,无危重型病例。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多数正常,病程中观察到4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伴随持续发热或肺部影像学进展。6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包括3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14例患者降钙素原检查均未见升高。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1例为第2次检测阳性、2例为第3次检测阳性。4例轻型患者胸部CT无明显改变,10例患者肺部存在多发病灶,均有磨玻璃影,病灶为单侧1例、双侧9例,均位于胸膜下或肺外带,合并有实变4例、结节影1例,无坏死灶出现,未见胸腔积液。目前14例患者中6例连续2次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病程6~27 d,中位时间22.5 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均不具有特异性,确诊需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但部分患者需多次检测才能得到阳性结果,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仍需全面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辅助检测及病情进展等方面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在本世纪初的20年里,冠状病毒科病原体导致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性流行,造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灾难。本文聚焦上述冠状病毒科病原体导致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及限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影像表现,与其他常见病毒性肺炎的影像鉴别,有助于提高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增强设备使用的科学性,提升放射科医生的诊断能力,助力临床尽早识别病原体,有效评估疗效及预后,从而助力影像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