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表现,并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病变病灶146个(良性106个,恶性40个),参照MRI BI-RADS 2013版分析病灶形态,使用Simenseaera 1.5 T后处理工作站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探讨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根据MRI强化情况,分为肿块型强化病灶90个和非肿块型强化病灶56个。肿块型强化病灶中,恶性病灶呈形态不规者则较良性更多见(100.0%比62.2%)(P0.05),肿块型良性病灶以边缘光滑为主54.1%(40/74),肿块型恶性病灶边缘毛刺为主(9/16)。良性肿块型病灶直径以1 cm以内为主59.5%(44/74),恶性肿块型病灶直径以1~5 cm为主100.0%(16/16)(P0.05)。良性肿块型强化病灶以均匀强化为主47.3%(35/74),恶性肿块型病灶以不均匀强化为主75.0%(12/16)(P0.001)。非肿块型强化病灶中,良恶性乳头状病变均以节段分布为主(良性56.3%比恶性62.5%),恶性病灶区域或弥漫分布较良性病灶多见(25.0%比6.3%)(P0.05),良性病灶局灶分布较恶性病灶多见(37.5%比12.5%)(P0.05)。良恶性乳头状病变的TIC均以平台型及流出型为主(71.7%比95.0%)(P0.05)。恶性病灶以囊性为主者(实性占比25%)较良性病灶更多见(10.0%比0.9%)(P0.05)。良恶性乳头状病变均多见导管扩张(62.3%比75.0%)。良性乳头状病变的平均ADC值约1.13×10-3mm2/s,恶性乳头状病变的平均ADC值约0.95×10-3mm2/s (P0.05);区分两者的最佳临界值为0.96×10-3mm2/s。结论:乳头状病变肿块型病灶的形态、边缘、直径、强化方式,非肿块型病灶的分布及ADC值,对于乳腺良恶性乳头状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R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12例正常人和101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常规MRI及DWI检查,b0,b1000的ADC图上测量ADC值,各数据间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不同病变的ADC值为:肝细胞癌(1.0±0.13)×10~(-3)mm~2/s,胆管细胞癌(1.02±0.11)×10~(-3)mm~2/s,转移瘤(0.97±0.24)×10~(-3)mm~2/s;肝血管瘤(1.83±0.35)×10~(-3)mm~2/s;肝单纯囊肿(3.1±0.21)×10~(-3)mm~2/s;局灶性结节增生(1.14±0.14)×10~(-3)mm~2/s。12例正常肝组织(1.16±0.09)×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两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结节增生、正常肝组织与恶性肿瘤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3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病变的ADC值的差异,是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病变有价值方法 。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中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curve,TIC)类型、早期强化率及扩散成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140个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灶的术前磁共振以及临床病理资料,依据病理分为良性病变组及恶性病变组。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间的TIC类型及早期强化率有无差异;并比较两组间ADC值的差异性。结果140个病灶中良性病变43个病灶,恶性病变97个病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TIC类型、第一期早期强化率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0.965±0.215)×10^-3 mm^2/s]低于良性病变平均ADC值[(1.335±0.266)×10^-3 mm^2/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阈值取1.085×10^-3mm^2/s时,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77.1%。TIC曲线、第一期早期强化率及ADC三者联合诊断,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83.5%,特异性为79.1%,准确性为78.5%,曲线下面积AUC为0.882,高于其他三者单独诊断的曲线下面积(0.728、0.562、0.857)。结论动态增强成像中的TIC曲线类型及第一期早期强化率与扩散加权成像的ADC值三者联合进行诊断,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患者的MRI资料,包括乳腺乳头状癌19例(其中16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癌,3例为包裹性乳头状癌)及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导管原位癌14例,并与26例乳腺交界性乳头状病变(导管内乳头瘤伴不典型增生)进行对照。参照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及数据系统进行分析。结果 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MRI多表现为位于非乳晕区的单灶肿块,平扫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呈环状肿块样强化,可伴导管扩张,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Ⅲ型曲线。乳腺交界性与恶性乳头状病变间病灶数、平扫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强化方式及是否伴有导管扩张征象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乳腺恶性乳头状病变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MRI有助于鉴别大部分乳腺交界性与恶性乳头状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乳腺动态增强扫描诊断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55例乳腺疾病患者,全部患者均以MRI进行乳腺检查,行常规平扫、扩散加权成像扫描和动态多期增强扫描,观察并分析病变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以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结果为金标准,评价MRI诊断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临床效果。结果:55例患者检出乳腺异常强化病灶59个,包括非肿块性36个,肿块性20个,局灶性3个。良性病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缓慢上升型为主,恶性病变以廓清型为主,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平台型和廓清型曲线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灵敏度85.19%,特异度62.50%,准确性72.88%,以廓清型曲线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灵敏度55.56%,特异度90.63%,准确性74.58%,准确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恶性病变早期增强率(208.9±64.2)%,相对最大增强率(2.32±0.51)%/s,乳腺血管评分(2.22±0.87)分,均高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有效显示异常强化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与血流动力学参数,与病理基础存在一定相关性,能够为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DK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方法采用GE 3.0 T 750 Plus MRI扫描仪及乳腺专用线圈对40例怀疑有乳腺肿块的女性患者行乳腺常规磁共振扫描及动态增强扫描,另加乳腺DKI扫描,其中DKI技术应用了单次激发的EPI序列,25个扩散方向及四个b值(0,600,1200,1800 s/mm~2)。所有病变均有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将扫描结果在AW 4.6工作站进行后处理,测量病变区DKI的相关参数MD及MK值,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病变的MD值是(1.96±0.35)×10~(-3) mm~2/s较恶性病变MD值(1.43±0.31)×10~(-3) mm~2/s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病变的MK值是(0.41±0.22)较恶性病变MK值(0.67±0.15)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KI定量分析可以反应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微结构的不同,从而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触诊成像系统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分析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乳腺触诊成像、乳腺X线摄影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的108例患者资料。分析乳腺触诊成像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分析其对不同病变类型以及纤维腺体背景类型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108例患者中,恶性病变76个,良性病变32个;肿块型病变57个,非肿块型病变51个;发生在致密型乳腺组61个,非致密型47个。乳腺触诊成像的各项参数中3D峰顶形状诊断效能较高。乳腺触诊成像对于肿块型病变诊断准确率为91.23%,非肿块型病变诊断准确率为70.59%。致密组中,诊断准确率为78.69%,非致密组中,诊断准确率为85.11%。结论:乳腺触诊成像对于鉴别乳腺病灶良恶性具有一定价值,主要优势表现对肿块型病变和非致密型乳腺内病变的诊断,可作为临床对乳腺病变检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模态3.0T MRI技术在乳腺非肿块性强化病变(NMLE)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效能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经手术和病理学证实且均行3.0T MRI检查的90例乳腺NMLE患者资料,其中良性病变31例(良性组),恶性病变59例(恶性组),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3±9.1)岁。分析比较两组NMLE分布类型及在DCE-MRI上的强化特点与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在DWI上检测与确定ADC最佳阈值及诊断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①分布类型:导管型、节段型、区域型和弥漫型,其中节段型分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强化病变特点:均匀、不均匀、集丛样强化、簇样环形强化,其中集丛样强化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在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ADC值:两组平均ADC值分别为(1.11±0.32)×10-3mm2/s、(1.47±0.3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1.3×10-3mm2/s诊断NMLE为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为71.8%、78.8%。结论:应用DCE-MRI与ADC值测量提供的形态学与功能学信息有助于提高乳腺NMLE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肿块型乳腺癌的MRI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肿块型乳腺癌,分析病灶的MR形态学、动态增强血流动力学特点、ADC值等,并与肿块型乳腺癌及非肿块型乳腺良性病变比较。结果非肿块型乳腺癌呈多发区域性(31%)、区域性(38%)及段性强化(31%)为主;增强扫描病变内部呈不均匀强化及簇状强化为主(各占38%及44%)。非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呈Ⅱ型平台型(50%)为主,与肿块型乳腺癌的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非肿块型乳腺与良性病变的TIC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肿块型乳腺癌的ADC值范围为(1.094±0.297)×10~(-3)mm~2/s,与肿块型乳腺癌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非肿块型乳腺良性病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肿块型乳腺癌与非肿块型良性病变的形态学表现有一定差别。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癌的MR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量化分析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72例乳腺疾病患者(85个病灶)以及10名健康自愿者行DWI,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 s/mm^2。分别测量40个正常乳腺,22个恶性病灶,50个良性病灶,13个炎性病灶在不同b值时的ADC值,比较分析各组ADC值;采用两种方法确定乳腺良恶性病变ADC诊断阈值,并分析比较两者在乳腺恶性病变诊断中的效能。结果①b=5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10±0.13)、(0.90±0.19)、(1.68±0.30)、(2.03±0.30)×10^-3mm^2/s;b=1,000 s/mm^2时,恶性病变、炎性病变、良性病变、正常腺体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6±0.16)、(0.68±0.20)、(1.53±0.33)、(1.85±0.31)×10^-3mm^2/s。②取乳腺恶性病变平均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阈值时,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16×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03×10^-3mm^2/s。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ADC阈值,b=500 s/mm^2时ADC阈值为1.30×10^-3mm^2/s;b=1,000 s/mm^2时ADC阈值为1.14×10^-3mm^2/s。结论DWI量化分析对乳腺良(不包括炎性病变)、恶性病变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采用ROC曲线确定的b=1,000 s/mm^2时的ADC阈值对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3.0T MR扩散加权(DWI)和动态增强(DCE)对乳腺小肿块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采用MRI扩散加权和动态增强检查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其横轴像最大长径为10mm。结果常规的MRI的敏感性100%,特异性75.9%,与良性病变相比,恶性病灶的ADC值显著降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得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分界值是1.11×10-3mm2/s。动力学曲线分析揭示II、III型曲线多考虑恶性。结论研究表明DWI和DCE-MRI技术易于评估。通过DWI获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能够用来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从而使MRI具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动态增强后测得的动力学曲线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亦提供了较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腺病与乳腺导管癌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鉴别诊断特征,及其与病理表现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5例乳腺腺病、78例乳腺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乳腺DWI、DCE-MRI扫描。分析两组患者的MRI表现特点及其与病理表现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病灶位置、大小、形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及强化方式等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105例乳腺腺病呈肿块样强化(mass-like enhancement,MLE)50例,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like enhancement,NMLE)55例;78例乳腺导管癌中MLE52例,NMLE26例。腺病组MLE病变形态大多形态规则(37/50,74%)、边缘清晰(35/50,70%),两组MLE病变的强化方式、TIC类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169和13.955,P均0.01);两组MLE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31.63±21.8)×10~(-3) mm~2/s、(104.21±18.54)×10~(-3) mm~2/s,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52.167,P0.01);两组NMLE病变强化方式多样,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78,P均0.05)。两组NMLE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36.23±14.8)×10~(-3) mm~2/s、(102.51±16.44)×10~(-3) mm~2/s,两者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49.167,P0.01)。结论乳腺腺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LE病变多呈良性病变特点,NMLE病变形态与恶性病变相似,动态增强结合DWI有助于其与乳腺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乳腺腺病的间质纤维化可能是造成恶性征象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中医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0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术前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实施动态对比增强技术(DCE)及DWI检查,计算表观扩散系数(ADC)及TIC,分析DWI联合TIC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的鉴别价值。结果良性病灶病变的感兴趣区(ROI)平均ADC值高于恶性病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的诊断准确度分别高于ADC单项诊断及TIC曲线分型单项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联合TIC曲线可有效鉴别乳腺疾病良恶性,较单项诊断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DWI)单指数模型、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和弥散峰度成像(DKI)模型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乳腺病变的202例患者(215个病灶)采集乳腺DWI,b值取0、30、50、80、120、160、200、500、1000、1500及2000 s/mm^(2)。采用单指数模型、IVIM模型、DKI模型分析原始数据,比较乳腺良、恶性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IVIM参数灌注分数(IVIM-FP)、真实弥散系数(IVIM-D)及灌注相关弥散系数(IVIM-DP)和DKI参数平均峰度(DKI-K)及平均弥散率(DKI-D)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0.1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参数,并建立联合模型。以病理结果为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单一及联合参数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良性组54例(63个病灶),恶性组148例(152个病灶),组间ADC、IVIM-D、DKI-K和DKI-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IVIM-FP及IVIM-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DC+DKI-K联合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联合参数。ADC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最高,敏感度91.45%,特异度82.54%、准确率88.84%;其AUC 0.92,高于DKI-K及IVIM-DP(Z=4.72、6.78,P均<0.01),与IVIM-D、DKI-D、ADC+DKI-K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64、1.34、1.11,P=0.52、0.18、0.27)。结论DWI单指数模型、IVIM及DKI模型对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均有较高价值;DWI单一参数中,ADC诊断效能最佳,与联合参数模型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超声弹性成像观察120例乳腺疾病患者的120个病灶,使用5分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组织病理检查证实,120个乳腺病灶中良性病变71个,恶性病变49个。良性病变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平均为(2.04±0.36)分,恶性病变平均为(3.06±0.94)分(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弹性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最佳界值位于2~3分,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9.39%、91.55%和82.50%。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有望成为辅助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联合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的女性乳腺肿块患者70名。所有患者均行MR-DWI及DCE-MRI,诊断结果与病理进行对照。 结果 70例患者共77例病灶。25例恶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例(12%),Ⅱ型曲线7例(28%),Ⅲ型曲线15例(60%);52例良性肿块,动态增强Ⅰ型曲线35例(67%),Ⅱ型曲线11例(21%),Ⅲ型曲线6例(12%)。良恶性肿块的Ⅰ型及Ⅲ型曲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肿块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ROC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曲线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和60%,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ADC值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78%,AUC为0.830;联合ADC值、动态增强曲线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8%,AUC为0.943。 结论 DWI的ADC值较DCE-MRI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联合应用DWI、DCE-MR可提高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乳腺乳头状病变超声BI-RADS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乳腺乳头状病变的临床及超声表现的特点,探讨超声检查在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乳腺乳头状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BI-RADS评估指标,对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归纳,并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将乳腺乳头状病变按病理类型分为五型,肿块临床可触及超声BI-RADS观察指标中病灶的边界、周边导管扩张与病变良恶性相关.结论 超声检查在乳腺乳头状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临床价值,BI-RADS评估指标有助于乳头状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模型对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与传统的单指数模型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搜集70例(23例良性,共24个病灶;47例恶性,共48个病灶)乳腺病变并行乳腺MRI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乳腺单b值、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及多期动态增强(DCE-MRI)扫描。利用GE AW4.4工作站对于图像进行后处理,生成单b值、多b值DWI图像相应参数值ADC、ADCstandard、D、D*、f值,同时生成DCE-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良恶性乳腺肿瘤之间各参数值利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并利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曲线)评价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恶性病灶的ADC、ADCstandard、D、f值分别为(1.01±0.18)×10-3 mm2/s、(1.10±0.18)×10-3 mm2/s、(0.86±0.16)×10-3 mm2/s、(25.50±9.23)%,良性病灶分别为(1.42±0.29)×10-3 mm2/s、(1.53±0.27)×10-3 mm2/s、(1.28±0.26)×10-3 mm2/s、(15.98±3.68)%,两者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良恶性病灶之间D*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223)。良性病灶I型TIC曲线更多见,恶性病灶III型TIC曲线更多见。各参数行ROC曲线分析得到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32,当取最佳诊断阈值1.03×10-3 mm2/s,相应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6%,91.7%,而联合IVIM模型参数D和f值所得AUC可提高到0.974,相应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4%和100%。结论扩散加权成像IVIM模型参数中ADCstandard、D、f值能够用来协助诊断乳腺的良恶性病变,联合D和f值能够得到比传统的ADC值、多期动态增强TIC更好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是一种高分辨的体部DWI技术。探讨DWIBS在盆腔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44例共99枚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淋巴结病变,对其实质部分的ADC值进行测量,包括恶性转移瘤73枚,良性增生26枚。采用DWIBS序列扫描并比较盆腔良、恶性淋巴结实质ADC的值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采用诊断试验的ROC曲线分析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结果 DWIBS对盆腔淋巴结病变显示良好。良性淋巴结实质部分的ADC值为(1.36±0.84)×10~(-3)mm~2/s,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组为(0.97±0.19)×10~(-3)mm~2/s。两组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以ADC值等于1.23×10~(-3)mm~2/s作为鉴别良恶性的诊断指标,其诊断价值为优(Az值=0.963,P0.05),灵敏度为96.2%,特异度为93.2%。结论 DWIBS在盆腔淋巴结病变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ADC值可用于盆腔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MRI动态增强及DWI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半定量及定量价值。方法:分析6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及DWI,研究TIC、早期强化率及ADC值的诊断效能,并联合三种指标制定综合评分系统。结果:恶性病灶TIC多呈流出型,良性多呈流入型,TIC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766,AUC为0.781。增强第1周期早期强化率(61.5%)的敏感度为0.882,特异度为0.816,AUC为0.802;第2周期早期强化率(92.3%)的敏感度为0.891,特异度为0.924,AUC为0.895。良恶性病灶ADC值有统计学差异,ADC值1.135×10~(-3)mm~2/s为阈值的敏感度为0.852,特异度为0.734,AUC为0.771。良性病灶综合评分明显低于恶性病灶,其评分与病理结果有明显相关性,r值=0.89,P0.05。结论:增强第2周期早期强化率是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最有效的指标,联合三种指标综合评分能够明显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