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CT(HRCT)上血管分型特征对磨玻璃结节(GGN)型肺腺癌侵袭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的649枚磨玻璃结节。依据术后病理类型将其分为非侵袭性腺癌组[原位腺癌(AIS)/微浸润性腺癌(MIA)](292例)与侵袭性腺癌组[浸润性腺癌(IAC)](357例)。分析GGN的HRCT征象以及GGN内部和周围的血管特征。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Z检验比较各模型的诊断效果。结果 两组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HRCT征象包括支气管充气征、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结节直径大小、肿瘤实性成分占比(CTR)、血管分型特征(P<0.001)。加入血管分型特征联合其他CT独立预测变量建模与未加入血管分型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相比,AUC值为0.853(P<0.001,95%CI:0.83~0.88)比0.814(P<0.001,95%CI:0.78~0.85),敏感度为72.3%比74.8%,特异度为82.2%比76.4%,提高了特异度和AU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亚实性结节(SSN)CT影像学特征与病理等级的相关性。方法我院110例SSN患者,均行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对肺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另根据病理结果将肺腺癌患者分为AIS+MIA组与IAC组,比较两组肺窗结节体积(WNLW)、阈值=-300 HU时结节实性成分体积(SCT)、肺窗结节实性成分体积(SCLW)、纵隔窗结节实性成分体积(SCMW)等CT定量特征指标,分析上述定量特征,获取病理等级独立预测因素,对其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CT诊断良恶性SSN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37%、93.75%、91.41%;AIS+MIA组WNLW、SCT、SCLW、SCMW均低于IAC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CT是恶性SSN病理等级的独立预测因素;SCT≥138 mm~3时,对IAC诊断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89、82%、94%。结论 CT诊断SSN良恶性价值大,SCT对AIS、MIA与IAC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18F-FDG PET/CT及高分辨率CT(HRCT)预测TNM Ⅰ期肺腺癌脏层胸膜侵犯(VP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术前接受18F-FDG PET/CT检查、HRCT示原发灶与胸膜存在接触的TNM Ⅰ期肺腺癌患者,依据病理所见VPI分为阳性组(n=21)和阴性组(n=51),将其原发灶与胸膜的接触关系分为Ⅰ~Ⅳ型。以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性别、年龄、病灶位置、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胸膜接触类型及HRCT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VPI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回归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 组间胸膜接触类型和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膜接触类型[OR=2.047,95%CI(1.061,3.951),P=0.033]和SUVmax[OR=1.234,95%CI(1.076,1.415),P=0.003]为预测VPI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9.0及Ⅳ型为SUVmax及胸膜接触的最佳阈值,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和0.715,敏感度分别为76.2%和57.1%,特异度分别为72.5%和78.4%;二者联合模型的AUC为0.80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和80.4%。结论 18F-FDG PET/CT及HRCT有助于预测TNM Ⅰ期肺腺癌VPI;SUVmax及胸膜接触Ⅳ型为VPI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18F-FDG PET/CT显像特点及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及病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18F-FDG PET/CT及螺旋CT资料,分析肺癌病理类型、病灶大小与SUVmax的相关性.结果 以SUVmax≥2.5作为判断恶性的标准,本组18F-FDG PET/CT阳性率为92.00%(46/50).鳞癌的SUVmax明显高于腺癌(P<0.05);病灶大小与SUVmax呈正相关(r=0.674,P<0.001).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诊断周围型肺癌有很高价值,结合螺旋CT形态学特点,能初步判断肺癌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CT鉴别亚实性肺腺癌亚型的价值。方法 纳入127例亚实性肺腺癌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浸润前病变(PL)组(n=33)、微小浸润性腺癌(MIA)组(n=67)及浸润性腺癌(IA)组(n=27),其中分别有23、47及14例存在胸膜下结节;比较3组临床资料及CT表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T诊断IA的效能。结果 3组患者年龄、结节平均CT值、平均直径、类型、形状、边界特点、血管集束征及空泡征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胸膜下结节胸膜凹陷征占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节平均CT值和平均直径是为亚实性肺腺癌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9,95%CI(1.004,1.013),P<0.001;OR=1.330,95%CI(1.117,1.583),P=0.001],以结节平均CT值-645.50 HU及平均直径10.00 mm为截断值诊断I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3及0.817,敏感度分别为77.78%及74.07%,特异度分别为63.00%及75.00%。结论 CT可用于鉴别亚实性肺腺癌亚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多种病理类型肺部磨玻璃结节采用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22年11月于青海红十字医院确诊为肺部磨玻璃结节的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结果分为三组:浸润前病变组(n=20)、微浸润腺癌组(n=25)、浸润性腺癌组(n=25),均进行CT诊断,对比病灶的形态和病灶组织的大小与实性成分。结果:浸润前病变组圆形/类圆形占比高于微浸润腺癌组和浸润性腺癌组,边缘分叶占比低于微浸润腺癌组,边界清晰占比高于浸润性腺癌组,边缘毛刺、内部空泡、胸膜凹陷占比低于浸润性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浸润腺癌组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晰占比高于浸润性腺癌组,边缘毛刺、内部空泡、胸膜凹陷占比低于浸润性腺癌组(P<0.05)。浸润前病变组病灶大小、实性成分小于微浸润腺癌组和浸润性腺癌组,微浸润腺癌组病灶大小、实性成分小于浸润性腺癌组(P<0.05)。三组不同病理类型肺部磨玻璃结节患者三维比率和二维比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肺部磨玻璃结节疾病临床采取CT可以鉴别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浸润性腺癌疾病,以便针对性制定治疗方案,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鉴别肺结节良恶性的临床特征、CT影像特征以及诊断恶性磨玻璃结节(GGN)浸润程度的指标。方法 选取行胸腔镜手术治疗的205例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恶性结节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浸润程度),将恶性GGN患者进一步分为侵袭前病变(PL)组、微浸润性腺癌(MIA)组、浸润性腺癌(IAC)组,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筛选恶性GGN浸润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良性结节组与恶性结节组的结节位置、结节类型、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类型、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均为肺结节良恶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L组与MIA组年龄、血管集束征、结节长径、平均CT值、结节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IA组与IAC组结节长径、平均CT值、实性成分长径、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节长径、平均CT值为恶性GGN浸润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与胸膜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关键表现及其在临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7年来因原因不明胸痛、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行~(18)FFDG PET/CT检查,后经病理证实的MPM和胸膜转移性腺癌患者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胸腔积液程度、胸膜FDG积聚形态、SUVmax及全身伴随征象,并判定MPM的TNM分期。结果:MPM组多为无或少量胸腔积液。胸膜FDG积聚形态类型比较发现,MPM组纵隔胸膜FDG积聚者明显多于胸膜转移性腺癌组(70%vs 20%,P0.01),而两组间结节型、肿块型、不规则环形,以及叶间胸膜、横膈胸膜FDG积聚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胸膜SUVmax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全身伴随征象中,发生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转移者MPM组明显少于胸膜转移性腺癌组(25%vs 80%,P0.05),而心包、胸壁和肋骨侵犯,同侧胸廓体积缩小在MPM组中明显增多(50%vs 20%,P0.05;75%vs 25%,P0.01)。MPM组临床TNM分期中,Ⅰ~Ⅱ期为60%,Ⅲ~Ⅳ期为40%。结论:~(18)F-FDG PET/CT发现纵隔胸膜FDG积聚是MPM与胸膜转移性腺癌鉴别诊断的关键表现,同时在MPM临床TNM分期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加扫HRCT对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4例来我院就诊并经过证实的肺结节患者,选取的研究范围是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所有患者分别行18F-FDG PET/CT检查,在此基础上加扫HRCT,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8F-FDG PET/CT加扫HRCT检测方式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同单独接受18F-FDG PET/CT检测相比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结节良恶性诊断行18F-FDG PET/CT加扫HRCT检测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高,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了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8):1288-1290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肝细胞癌(HCC)与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0月本院接治的肝癌患者100例,将疑似HCC患者58例归为HCC组,将疑似ICC患者42例归为ICC组,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胆管扩张发生率、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以及远处转移发生率。结果经病理结果确诊HCC组中HCC46例,~(18)F-FDG PET/CT检出38例,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2.61%(38/46)、58.33%(7/12)、77.59%(45/58);经病理结果确诊ICC组中ICC32例,~(18)F-FDG PET/CT检出31例,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6.88%(31/32)、90.00%(9/10)、95.24%(40/42);ICC组病灶SUVmax为8.21±2.74,高于HCC组病灶SUVmax的5.64±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组胆管扩张发生率为88.10%,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57.14%,远处转移发生率为66.67%,均高于HCC组的5.17%、13.79%、22.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能够快速、准确诊断HCC与ICC,且ICC的病灶表现为~(18)F-FDG高摄取,可为临床鉴别诊断及治疗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8 F-FDG PET/CT显像监测骨与软组织肉瘤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临床价值及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骨与软组织肉瘤术后行18 F-FDG PET/CT检查患者的随访及临床资料,将PET/CT检查结果与临床随访(再次手术后病理和长期随访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PET/CT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结果32例患者,18 F-FDG PET/CT提示局部复发13例,正确诊断12例,假阳性及假阴性各1例,PET/CT诊断骨与软组织肉瘤局部复发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2/13)、94.7%(18/19)、93.7%(30/32)、92.3%和94.7%(18/19);PET/CT提示远处转移11例,正确诊断10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PET/CT诊断远处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10/12)、95%(19/20)、90.1%(29/32)、90.9%(10/11)和90.5%(19/21)。基于PET/CT结果,37.5%(12/32)患者的治疗方案发生改变。结论18 F-FDG PET/CT在骨与软组织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一种较理想的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的价值及使用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评价甲状腺结节性质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术前行18F-FDG PET/CT显像检查,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71例;年龄17~78岁,平均(48.2±12.9)岁。计算PET/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效能(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并对病灶组织、健侧甲状腺组织或周围组织分别勾画出感兴趣区,测量SUVmax值进行相互比较。所获得患者的SUVmax值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述,均数差异使用t检验。 结果PET/CT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敏感度为89.1%,特异度为60.0%,准确度为62.3%,阴性预测值为35.2%,阳性预测值为90.1%;甲状腺恶性结节组SUVmax为:6.70±4.57(1.3~21.7),高于良性结节组的3.87±2.41(1.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5)。 结论PET/CT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具有一定的意义,且通过SUVmax值来判断良恶性肿瘤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膀胱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VI-RADS)对初发和复发膀胱癌肌层浸润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膀胱癌188例,其中首次发现膀胱癌132例,复发5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多参数MRI检查.两位放射科医生根据VI-RADS对多参数MRI图像进行独立评分,通过达成共识解决争议.病例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AmCAD-UT Detection(安克侦)用于甲状腺超声的诊断效能及临床价值。方法 采集171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甲状腺超声图像,分别由安克侦及4名超声科医师(A、B、C、D,分别具有10年、5年、1年及1个月以上甲状腺超声诊断经验)单独及以安克侦辅助医师分析图像,并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ACR-TIRADS)指南进行分类;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安克侦及4名医师辅以安克侦前后根据ACR-TIRADS指南对结节进行分类的ROC曲线,计算ACR-TIRADS指南诊断良恶性结节的最佳截断值及AUC,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205个甲状腺结节,89个良性、116个恶性病变。ACR-TIRADS指南诊断良恶性结节的最佳截断值为TR5级。安克侦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度与医师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特异度则低于医师A及B(P均<0.05),其AUC与医师A、B、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4、3.71、2.76,P均<0.05)。辅以安克侦后,4名医师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敏感度(93.10%、90.52%、85.34%、75.00%)及AUC值(0.95、0.93、0.86、0.86)均较前提高(P均<0.05),特异度则仅医师C、D较前改善(P均<0.05)。结论 安克侦对诊断甲状腺结节具有一定价值,敏感度与具有5年诊断经验的超声科医师相似,用以辅助可提高超声科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医师对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PET/CT显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PET/CT检查的初诊NSCLC患者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大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68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得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SUVmax、大小、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原发灶SUVmax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SUVmax、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原发灶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声弹性成像分级与弹性应变率比值法对直径≤1 cm甲状腺微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55例患者的72个直径≤1 cm甲状腺结节的超声弹性图像进行分析,弹性分级分为4级,计算甲状腺组织与结节的弹性应变率比值。分别绘制弹性分级法及弹性应变率比值法的ROC曲线,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弹性分级及弹性应变率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超声弹性分级及弹性应变率比值判断甲状腺占位性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1、0.890(P=0.124)。甲状腺良、恶性小结节弹性应变率比值诊断界值为2.85。结论 超声弹性分级法同弹性应变率比值法均能够有效地鉴别诊断甲状腺微小结节的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CAD)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效能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1035例患者资料(共1065个甲状腺结节),所有甲状腺结节均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证实。利用CAD系统基于Kwak提出的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K-TI-RADS)、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美国放射协会(ACR)发表的ACR-TI-RADS指南分为3组并进行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采用Z检验比较组间AUC的差异。根据约登指数最大的切点值确定最佳诊断临界点,计算以最佳诊断临界点区分良恶性时,不同组间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 结果ACR-TI-RADS指南诊断甲状腺结节的曲线下面积(AUC)高于K-TI-RADS及ATA指南(0.743 vs 0.703,0.743 vs 0.6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026、3.669,P均<0.01)。ACR-TI-RADS指南敏感度高于K-TI-RADS指南(91.95% vs 6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ATA指南比较(91.95% vs 9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23)。以4c类为诊断界值时,K-TI-RADS指南特异度最高(66.23% vs 49.74%,66.23% vs 47.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节大小影响CAD的诊断效能,其中当结节最大径线为5~<10 mm或≥20 mm时,CAD的AUC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AD在正常甲状腺背景与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 结论甲状腺CAD基于ACR-TI-RADS指南进行诊断时,显示出更好的诊断效能,而结节大小影响CAD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18F-FDG PET/CT显像高代谢的甲状腺局灶性良恶性偶发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因非甲状腺疾病接受18F-FDG PET/CT显像、并存在甲状腺局灶性高代谢偶发瘤的61例患者(67个病灶)行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偶发瘤的剪切波速度(SWV),联合常规二维超声判断甲状腺偶发瘤的良恶性,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比较良恶性偶发瘤间SWV值的差异,以ROC曲线评价SWV值的诊断效能。结果 67个高代谢偶发瘤中,恶性38个,良性29个。常规二维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诊断恶性偶发瘤的敏感度为89.47%(34/38),特异度为86.21%(25/29),准确率为88.06%(59/67)。良性和恶性偶发瘤的SWV分别为(2.06±0.75)m/s和(4.64±1.75)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33,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WV值诊断恶性偶发瘤的AUC为0.946(P<0.001),临界值为2.28 m/s时,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82.8%,约登指数最大,为0.802。结论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对18F-FDG PET/CT显像高代谢甲状腺局灶性偶发瘤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以SWV=2.28 m/s为临界值时诊断效能最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Ⅰ期肺腺癌18F-FDG PET/CT表现与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Ⅰ期肺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及病理学资料,将其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组(15例)、混杂磨玻璃结节(mGGN)组(11例)及实性结节组(30例),观察其PET/CT征象[包括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节体积、磨玻璃影(GGO)百分比、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支气管截断征]与Ki-67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性结节组SUVmax明显高于mGGN组和pGGN组(P均<0.05),mGGN组SUVmax明显高于pGGN组(P<0.05);实性结节组Ki-67明显高于mGGN组和pGGN组(P均<0.05)。Ⅰ期肺腺癌Ki-67阳性表达与SUVmax呈正相关(P<0.05),与GGO百分比及毛刺征均呈负相关(P均<0.05),而与肿瘤体积、分叶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均无明显相关(P均>0.05)。SUVmax与肿瘤体积呈正相关(P<0.05),与GGO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与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均存在相关性(P均<0.05),与分叶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Ⅰ期肺腺癌Ki-67阳性表达与18F-FDG PET/CT所示SUVmax及肿瘤实性成分比例正相关;SUVmax与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支气管截断征均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视野(FOV)扫描方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中的应用及对气胸、肺内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102例肺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开展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分析影响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中发生气胸和肺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结节长径是影响气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扫描方法、结节长径、病变沿针道距胸膜的距离为影响肺内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肺小结节中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结节长径、FOV大小、病变沿针道距胸膜的距离会导致气胸、肺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积极控制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调整病变沿针道距胸膜的距离,应用小FOV扫描有助于降低肺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