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两种常见的乳腺癌术后逆向调强放疗治疗计划在靶区和危及器官上的剂量差异性,寻求乳腺癌术后调强放疗较佳的治疗计划。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应用Pinnacle 7.6c计划系统,设计患侧乳腺切线方向小角度展开入射的4野逆向调强计划和入射角度在患侧乳腺平面内均分的5野调强计划,在计划靶区满足处方剂量的前提下,比较分析两种逆向调强计划靶区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肺的V30、V20和平均剂量,心脏的V30和平均剂量等剂量学指标。结果:通过对6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逆向调强计划设计中两种计划的比较发现,4野逆向调强计划对心脏和肺保护较好,而5野逆向调强计划能够给靶区带来较佳的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结论:乳腺癌术后逆向调强计划的设计必须与临床紧密结合,对于基本状况良好且心肺功能较好且的患者,可以考虑用5野逆向调强计划;对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则应优先考虑切线方向适度展开照射野入射角度的4野逆向调强计划。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nVMAT)技术与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加锁骨区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0例临床上接受VMAT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采用nVMAT技术重新计划,比较靶区剂量学参数,危及器官心脏、全肺、对侧乳腺的Dmean,脊髓、冠状动脉Dmax,心脏V20、V30,左肺V5、V20以及气管V30、V40。结果:nVMAT计划在临床靶区(P-CTV)均匀性、心脏Dmean、全肺Dmean、对侧乳腺Dmean、冠状动脉Dmax方面优于VMAT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P-CTV、P-GTV)适形度及心脏V30,左肺V20,气管V30、V40方面略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器跳数明显增加(P<0.05);脊髓Dmax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nVMAT技术可使靶区剂量更均匀,并改善危及器官的剂量,其中心脏Dmean及冠状动脉Dmax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放射治疗计划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癌不同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对18例保乳手术的患者分别设计常规切线野计划、正向调强计划、逆向调强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00cGy。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来比较各种计划中临床靶区、危机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常规切线野计划、正向调强计划、逆向调强计划的靶区覆盖率V95%分别为84.35%、98.37%、96.71%.剂量不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5.870%、7.189%、10.820%;逆向调强计划与常规切线野计划、正向调强计划相比危机器官的受照射量与体积明显增加.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向调强更能有效降低各危机器官的平均受照射量和体积,与常规切线野计划相比对侧肺、脊髓、心脏的Dme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向调强计划能够有效地提高靶区覆盖率和剂量分布均匀性,也能降低正常组织、器官的受照剂量和体积;逆向调强计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采用野中野调强放疗(FIF-IMRT)进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放疗的剂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以来行左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予胸壁及锁骨区放疗的77例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胸壁及锁骨区 行整体化IMRT,胸壁行FIF-IMRT及锁骨区行IMRT这两种治疗方案,采集并比较靶区相关剂量参数、适形度指数、均匀性 指数,肺、心脏及右侧乳腺的剂量体积参数的差异。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达到放疗计划剂量学要求。两种治疗方案的靶区 均匀性指数和适形度指数、PTV-Dmax、PTV-Dmean、PTV-V105%,左肺V5、V10、V20、V30、Dmean,右肺V30,全肺V30以及心脏Dmean相比 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TV-Dmin、PTV-V95%、PTV-V110%、右肺Dmean、V5、V10、V20,全肺Dmean、V5、V20,心脏V5、V30、V40, 右侧乳腺Dmean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采取FIF-IMRT结合锁骨区IMRT的治疗方案 在降低正常组织的剂量照射和受照体积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是妇科较长常见的肿瘤,指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女性患者身心健康的常见肿瘤之一。早期的乳腺癌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常规放疗技术仍具有局限性,影响治疗效果。当前临床强调采用三维调强放射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因此,本文则对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放疗的剂量学做研究对比,旨在为调强放射治疗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乳腺癌锁骨上区不同放疗技术甲状腺剂量学特点,并对比其对患者生存期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71例乳腺癌患者按照根治术后放疗方案分组,接受调强放疗(IMRT)者纳入IMRT组(n=37),接受三维适形放疗(3D-CRT)者纳入3D-CRT组(n=34)。比较两组患者计划靶区(PTV)剂量、甲状腺受量,放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两种放疗技术甲状腺保护作用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MRT组Dmean、CI高于3D-CRT组,Dmax、HI低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甲状腺剂量体积V20、V30、V40高于3D-CRT组,Dmin、Dmean也高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疗后1 d淋巴细胞总数、B淋巴细胞百分比均较放疗前下降,CD3+、CD4+均较放疗前升高,3D-CRT组放疗后1 d淋巴细胞总数、B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4+均高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失访3例、3D-CRT组失访1例,其余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5年。IMRT组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47.06%(16/34)、73.53%(25/34),与3D-CRT组的51.52%(17/33)、78.79%(26/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RT的靶区剂量均匀性更佳,但甲状腺受量更高且患者放疗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为明显;IMRT与3D-CRT对乳腺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螺旋断层调强放疗(IMRT)计划设计方法(对骨髓进行单独限量的BMS-IMRT,未对骨髓进行单独限量的IMRT)的异同点,探讨宫颈癌患者术后盆腔外照射血液毒性发生几率降低的可行性。方法:对9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模拟CT增强扫描,在ADAC Pinnacle3 V9.2计划系统内勾画临床靶体积(CTV),CTV均匀外扩1.0 cm生成计划靶体积(PTV),同时勾画小肠、直肠、膀胱、骨髓。进而设计出BMS-IMRT和IMRT的2种治疗计划,计划靶区处方剂量为45Gy,单次1.8 Gy,计划要求95%计划靶区体积被处方剂量线包绕。采用Hi Art4.1.1治疗计划系统提供的卷积/迭加算法对两种放疗技术的治疗计划进行剂量计算,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结果:两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和适形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BMS-IMRT的适形度略优于IMRT计划,骨髓限量计划中的V5、V10、V20等剂量学参数分别较骨髓未限量计划中的相应参数降低0.06%、17.33%、22.19%、13.85%、16.46%,除小肠V30、膀胱V30、V40外,其它危及器官的受量差别不大。结论:对于宫颈癌术后接受TOMO放疗患者,设计治疗计划时对骨髓采取限量措施有可能降低血液毒性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三种常见的放射治疗方式在剂量学上的优劣。方法:选择33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1N0M0 I期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25例,右侧乳腺癌8例,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为每例患者设计常规切线野(CR),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野(3D-CRT)以及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野(IMRT)三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均为DT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 volume histograms,DVH)来比较3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volume,PTV)、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s,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在三种计划靶区覆盖度的比较中,CR计划的PTV接受处方剂量的95%的体积要明显小于3D-CRT和IMRT,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在三种计划剂量均匀性的统计中,IMRT明显优于CR和3D-CRT,三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作为一种目前较为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其在Ⅰ期乳腺癌保乳术后的辅助放射治疗中在靶区覆盖率以及靶区内剂量的均匀性上均体现出了剂量学的优势,并且对于同侧肺以及心脏的照射体积也显著低于常规...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深吸气屏气(DIBH)模式下比较适形混合调强(Hybrid-IMRT)和适形混合旋转容积调强(Hybrid-VMAT)对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剂量学差异,为治疗计划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6名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患者分别设计Hybrid-IMRT和Hybrid-VMAT计划,通过体积剂量直方图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结果:Hybrid-VMAT计划PTV的D90、D98及HI优于Hybrid-IMRT计划(P<0.05)。Hybrid-IMRT计划GI优于Hybrid-VMAT计划(P<0.05),但对于PTV的D2、Dmean及CI,两种计划没有明显差异(P>0.05)。Hybrid-IMRT计划患侧肺V5、V20、V30及Dmean优于Hybrid-VMAT计划(P<0.05); Hybrid-IMRT计划心脏的V10、Dmean优于Hybrid-VMAT计划(P<0.05),但V30、V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ybrid-IMRT计划对侧乳腺Dmean、V5优于Hybrid-VMAT计划(P<0.05),但D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计划的脊髓剂量均满足临床剂量要求,但Hybrid-IMRT计划的脊髓Dmax低于Hybrid-VMAT计划(P<0.05)。结论:两种混合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剂量要求,但Hybrid-IMRT计划可以明显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全切术后无均整器(FFF)与均整器(FF)模式下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剂量学特点,分析无均整器模式下剂量学优势。方法:随机选取2019~2020年左侧乳腺癌全切术后的患者10例,分别用两种模式对同一患者的计划靶区(PTV)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50 Gy,在RayStation计划系统上设计FFF和FF的VMAT计划,在满足临床要求的情况下,比较两组剂量学特点、机器总跳数、出束总时间。结果:FFF模式靶区PTV的D98%低于FF模式(P=0.007),D95%、D2%、CI、HI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FF模式在患侧肺、全肺、心脏、脊髓以及冠状动脉前降支保护上明显优于FF模式(P<0.05),患侧肺平均剂量同比降低9.59%,心脏平均剂量降低12.20%;在健侧肺、臂丛以及正常组织的保护上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FF模式的机器总跳数相对于FF模式增加1.30倍,出束总时间缩短至FF模式的87.15%。结论:在两组治疗计划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的前提下,FFF模式可显著减少患者危及器官以及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虽然机器总跳数增加,但患者的治疗时间反而下降。因此可知FFF模式优于FF模式的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不同剂量调强放射治疗效果。方法:接受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50例,依据不同放射剂量分组:A组放疗总剂量50 Gy,B组放疗总剂量60 Gy,观察两种方案的干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V100%上并无差异,分别为(55.13±6.28)%和(54.26±6.01)%;在V99%、V109%、V115%等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A组3年复发率12%,高于B组的4%(P<0.05);A组患者Ⅰ级及以下放射性皮炎发生率44.00%,显著低于B组的72.00%(P<0.05),两组Ⅱ级与Ⅲ级及以上放射性皮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乳腺癌患者以保乳术作为主要治疗方案,放射疗法属于关键辅助措施,不同剂量影响治疗效果,适当增大剂量有助于提升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两种皮肤通量外扩方法在乳腺癌调强放疗计划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对20例左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调强放疗计划分别采用瓦里安Eclipse治疗计划系统(11.0版)提供的Nearest cell(NC)和Erosion-dilation(ED)两种方法进行皮肤通量外扩,生成8FIMRT-NC和8FIMRT-ED计划。比较两组治疗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计划验证通过率和单次总机器跳数。结果:两种计划的通量和剂量线均已向胸壁皮肤外扩,两组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均达到临床处方剂量要求。PTV的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大于110%处方剂量受照的体积、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梯度测量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危及器官肺、心脏和脊髓等的剂量基本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计划的验证通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能应用于临床治疗。8FIMRT-ED计划比8FIMRT-NC计划的单次总机器跳数更少,分别为(1 282.35±184.84) MU和(1 302.05±195.37) MU,具有统计学意义(t=2.590, P<0.05)。结论: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调强放疗临床计划中,采用NC和ED两种外扩方法均可以将皮肤通量有效外扩,且靶区剂量和危及器官受量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两者剂量学无显著差异,但采用ED方法进行外扩,单次总机器跳数更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胃癌术后不同布野方案对调强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行胃癌术后放疗的患者,采用7野等角度均分静态调强计划(方案A,射野方向为0°、52°、104°、156°、214°、256°、308°)、5野等角度均分静态调强计划(方案B,射野方向为0°、72°、144°、216°、288°)及4野固定照射野静态调强计划(方案C,射野方向为20°、90°、180°、310°),比较不同布野方式下靶区、危及器官受量及靶区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差异。结果:不同射野计划方案靶区受量指数及均匀性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方案A的适形度指数显著优于方案B、C(P<0.05)。不同射野计划方案脊髓Dmax及Dmean、肝脏V30和Dmean、左右肾脏V20和Dmean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案A的脊髓Dmax及Dmean、肝脏V30以及右肾V20等参数优于方案B(P<0.05);方案C的肝脏V30和Dmean以及左右肾脏V20和Dmean均显著优于方案A、B(P<0.05)。结论:在胃癌术后放疗中,4野静态调强计划能在保证靶区剂量的同时,可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 【关键词】胃癌;调强放射治疗;布野方案;剂量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技术与传统医用直线加速器对乳腺癌放疗中重要正常组织与靶区剂量-体积参数进行剂量学比较。同时,在剂量学研究基础上进行临床实际吸收剂量测量验证各种技术间临床应用的优势与劣势。 方法:选取10例T1N0M0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行乳腺靶区放射治疗病人(无锁骨上照射区域),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利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定角调强技术、螺旋断层放疗技术与医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比较乳腺癌靶区剂量和正常组织剂量的优劣。评估靶区剂量与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正常组织剂量-体积参数,进行剂量学比较。同时,利用热释光剂量仪在乳腺癌病人表皮进行实测剂量,比较3种技术处理由于病人呼吸运动对表面剂量的影响,及评估时间因素对治疗效率的影响。 结果:10例乳腺癌病人采用定角调强技术、螺旋断层放疗技术与医用直线加速器调强技术PTV HI分别为0.15±0.01、0.06±0.01和0.20±0.15(P<0.001);CI分别为0.76±0.00、0.81±0.03和0.74±0.04(P>0.05);心脏平均剂量分别为4.12±0.87、3.82±0.53、6.33±2.49 Gy(P<0.001),左前降支最大剂量分别为20.38±5.66、13.34±3.78、34.56±4.12 Gy(P<0.001),患侧肺组织平均剂量分别为6.78±1.33、7.22±2.34、12.76±2.10 Gy(P<0.001)。患者6个实测剂量点的吸收剂量3种技术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从综合靶区覆盖、正常组织剂量-体积参数、剂量实测与治疗效率等方面比较,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定角调强技术相对于其他两种技术而言有低剂量范围小、靶区覆盖佳、解决治疗中呼吸运动影响等优势,推荐使用该技术用于乳腺癌病人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中,通过比较4种不同治疗计划的剂量分布,找出一种靶区覆盖率高、均匀性好、适形度高而正常组织受量少的治疗方式。 方法:随机选取16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制定4、5、6野调强计划(4F-IMRT、5F-IMRT、6F-IMRT)及适形混合调强治疗计划(Hybrid-IMRT),比较4种不同治疗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 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Hybrid-IMRT、5F-IMRT和6F-IMRT的CI优于4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ybrid-IMRT、5F-IMRT和6F-IMRT之间统计无差异(P>0.05);4种计划的HI分别为:4F-IMRT(0.22)、5F-IMRT(0.22)、6F-IMRT(0.21)、Hybrid-IMRT(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肺的V5方面,Hybrid-IMRT和4F-IMRT好于5F-IMRT、6F-IMRT,V20方面,Hybrid-IMRT优于其它3种治疗计划(P<0.05),V30方面,Hybrid-IMRT明显低于4F-IMRT和6F-IMRT(P<0.05),其余治疗计划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Dmean方面,Hybrid-IMRT计划明显高于5F-IMRT和6F-IMR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ybrid-IMRT和4F-IMRT计划之间统计差异不明显(P>0.05);4种计划心脏的V30、V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ean方面,Hybrid-IMRT和4F-IMRT计划明显低于5F-IMRT和6F-IMR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计划脊髓的Dmax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甲状腺的Dmean方面,4F-IMRT不如其它3种计划,有统计学差异(P<0.05);4种计划的机器跳数平均值,Hybrid-IMRT<5F-IMRT<4F-IMRT<6F-IMRT。 结论:Hybrid-IMRT明显改善靶区剂量分布,不会增加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能够通过剂量验证,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固定铅门模式下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中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动态调强放疗(dIMRT)的剂量学差异及技术特点。 方法:选取左、右侧根治术后乳腺癌患者各10例,使用Raystation 4.7.5治疗计划系统制定VMAT计划和Eclipse 11.0治疗计划系统制定7野dIMRT计划,两种计划均采用合适的固定铅门技术,靶区处方剂量为50 Gy/25 F。比较两种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机器跳数、治疗出束时间以及剂量验证γ通过率。 结果:VMAT计划的靶区最大剂量、平均剂量、均匀性指数均优于dIMRT计划,前者剂量均匀性显著提升,且靶区内无剂量热点;两种计划的最小剂量、适形指数、靶区覆盖率基本相近(P>0.05)。主要危及器官双肺、心脏等的整体受照剂量VMAT计划明显低于dIMRT,尤其患侧肺的低剂量照射体积V5、V20及心脏的V30显著降低;正常组织的整体受量VMAT计划偏高。VMAT计划单次照射的机器跳数比dIMRT平均减少了59%,治疗出束时间平均减少了60%。两种计划的γ通过率均满足治疗要求(>95%)。 结论:两种技术均能满足临床处方要求,但VMAT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其靶区剂量均匀性更好,可明显降低主要危及器官的整体受照剂量,尤其降低肺的低剂量照射体积,且显著减少机器跳数,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