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对海南三亚市一起罕见的本地传播三日疟疫情调查和处置进行描述,以明确虫种、分布特征和流行程度。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收集病例及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阐明此次疟疾疫情的三间分布特征;通过镜检、RDT和PCR确定疟原虫虫种,媒介调查明确主要传播媒介,为及时规范治疗和媒介控制提供依据;对村民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对村医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知识培训,及时规范治疗患者和控制媒介,对疫情进行有效的控制。结果在疟疾流行季节通过镜检和PCR共确诊三日疟6例,间日疟1例,这是历史上首次在海南三亚发现本地三日疟病例,年龄主要在40岁以下,4—9月份为疫情发病期。在疫点村、周边居民和临近村庄的上山人群范围内开展主动病例调查,发现带虫者5例,带虫率0.39%。媒介调查发现村庄主要媒介为微小按蚊。经及时应急处理和规范治疗,患者全部治愈。通过对疫点村居民房舍进行溴氰菊酯滞留喷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结论海南省三亚市首次发现本地感染三日疟为主的疟疾疫情,采取治疗患者、媒介防制等综合性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江苏省疟疾疫点进行分类并建立疫点分布图制作方法。方法 收集2011—2018年江苏省疟疾病例疫情资料,根据病例的感染来源、感染虫种、感染季节以及传疟媒介种类综合判断疫点类型,采用KML文件格式转换器实现疫点的批量标记,利用Google Earth 加载数据完成疫点分布图制作。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病例2 463例,其中,间日疟119例、恶性疟1 928例、三日疟80例、卵形疟316例、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20例。2 463例病例中,本地感染病例13例、国内其他省输入病例9例、省内其他市输入病例2例、境外输入性病例2 435例、输血感染病例4例。2 463例疟疾病例经综合判断疫点分类为:已出现传播的疫点13个,为2011年报告的13例本地感染病例;具备传播可能的疫点56个,为5—10月份输入性间日疟病例;无传播可能的疫点2 394个,包括输入性恶性疟1 928例、输入性卵形疟316例、输入性三日疟80例、输入性恶性疟与卵形疟混合感染20例,以及非流行季节输入性间日疟50例。制作了基于Google Earth的江苏省2011—2018年疟疾疫点分布图。结论 依托KML文件转换器实现了疟疾疫点分布图的批量制作,为省级消除疟疾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报道2016年4月17日由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并被确定为云南省最后一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置及后续追踪等相关情况,为云南省到达消除疟疾目标提供充分有力的证据。患者王某某,男,3岁,散居儿童,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太平镇龙盆村龙盆一社。父亲是农民,母亲是当地村医,父母表示患儿从出生至今无到过缅甸或本省、本县其他高疟区的流动居住史。因发冷、发热、出汗5 d,于2016年4月15日到盈江县疾控中心就诊,疟原虫抗原快速诊断试剂(RDT)检测阳性,血涂片镜检检出单纯间日疟原虫,经盈江县和德宏州两级镜检复核确认为间日疟。后省级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镜检和疟原虫核酸(PCR)复核确认为间日疟。在2016年4月18日—2019年12月31日,在疫点处置后开展8次主动病例侦查进行纵向追踪,共血检588人次,未发现阳性。2016年6—9月开展2次媒介调查,未捕获传疟媒介。同时对全省报告的1 032例和外省报告的7例云南籍病例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审查和复核,均排除本地感染,对全省开展的6 105次各级的消除疟疾工作督导检查,均未发现病例的漏报、瞒报和漏诊现象,抽检复核 5 251张阴性血片,阴性符合率100%。根据《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和《消除疟疾技术方案》病例和疫点分类标准,最终判定该病例为云南省最后一例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2019年10月,国家消除疟疾专家组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全国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研讨会,确认该病例为中国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6—2019年河南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后阶段的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数据及相关的病例资料,对疫情概况、病例的分布特征、感染来源、诊治管理情况及间日疟病例复发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769例,均由境外输入。其中恶性疟581例,卵形疟107例,间日疟49例,三日疟24例,诺氏疟1例,混合感染7例。输入病例来源于3大洲的41个国家,非洲输入最多(738例),占输入病例总数的95.97%,病例的分布遍及18个省辖市,涉及149个县(市、区),并呈散发分布。发病人群男性居多(755例,占98.18%),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496例,占64.50%),以境外务工人员为主(588例,占76.46%)。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的季节特征。病例从发病到初诊、从初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6 d和2.7 d;诊断后24 h报告率为100%,3 d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率为98.18%,7 d内疫点处置率为96.49%。2016—2019年,7例间日疟病例出现复发,复发时间均小于1年,其中2例病例出现二次复发。结论 2016—2019年,河南省维持无本地感染病例状态,输入疫情形势依旧严峻,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感染和疫情扩散的风险不容忽视。建议各地坚持不懈做好消除疟疾后的监测工作,精准施策,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Google Earth制作疟疾疫点示意图,为判断疟疾疫点类型及开展疫点处置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Google Earth平台上,以溧阳市2012—2016年疟疾疫情为例,通过搜索寻找疟疾病例所在位置并加以标注;利用多边形对溧阳市2017年8月份1例间日疟病例进行疫点示意图绘制;通过点击边界来完成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措施的位点或范围,通过调整多边形边界线或面积的颜色和透明度来进行不同层次的渲染。 结果 在Google Earth地图标注每例疟疾病例所在地的经纬度,可产生1年或多年的全部病例或分虫种的疟疾疫情分布图。同时,在每个疫点的周围可以添加所开展的主动病例侦查、健康宣教、媒介监测的位置、杀虫剂喷洒的范围等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措施的信息,还可通过标尺来完成不同病例居住地之间距离的测量。 结论 基于Google Earth制作的疟疾疫点示意图清晰直观、操作简单,适合在基层消除疟疾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湖北省输人性疟疾发病态势,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收集1999~2012年全省输人性疟疾网报疫情、个案调查、主动监测资料,对病例进行人群、时间、地点分布及发病与就诊、防控效果分析。结果1999~2012年全省报告输入疟疾457例,其中恶性疟占60.17%(死亡7例)、间日疟占38.95%、卯形疟占0.44%、三日疟占0.44%。发病年龄17~69岁,男女比为24:1。全年各月都有发病,春节前后发病占40.49%。从非洲输入病例占62.39%、东南亚占27.43%,务工人员输入疟疾占93.36%。输入疟疾发病地分布中武汉市占51.99%、宜昌市占9.29%、恩施州占7.96%。主动监测同行回归人员带虫率为19.96%。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8.91d,当天就诊率占15.27%,对病人及疫点监测未发现继发病例。结论输入性疟疾逐年呈上升态势;健全防控网络和建立医疗救治中心是减少输入性重症疟疾发生的有效措施;对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同行回归人员主动监测,规范治疗现症病人及时处置疫点是遏制继发病例的有效手段;加强务工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健全防护措施是降低务工人员感染疟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16—2019年河南省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后阶段的策略和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19年河南省疟疾疫情数据及相关的病例资料,对疫情概况、病例的分布特征、感染来源、诊治管理情况及间日疟病例复发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9年河南省共报告疟疾病例769例,均由境外输入。其中恶性疟581例,卵形疟107例,间日疟49例,三日疟24例,诺氏疟1例,混合感染7例。输入病例来源于3大洲的41个国家,非洲输入最多(738例),占输入病例总数的95.97%,病例的分布遍及18个省辖市,涉及149个县(市、区),并呈散发分布。发病人群男性居多(755例,占98.18%),主要集中在30~50岁年龄段(496例,占64.50%),以境外务工人员为主(588例,占76.46%)。全年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的季节特征。病例从发病到初诊、从初诊到确诊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6 d和2.7 d;诊断后24 h报告率为100%,3 d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率为98.18%,7 d内疫点处置率为96.49%。2016—2019年,7例间日疟病例出现复发,复发时间均小于1年,其中2例病例出现二次复发。结论 2016—2019年,河南省维持无本地感染病例状态,输入疫情形势依旧严峻,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感染和疫情扩散的风险不容忽视。建议各地坚持不懈做好消除疟疾后的监测工作,精准施策,防止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长沙市2012-2017年输入性疟疾疫情,为制定输入性疟疾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长沙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结果 2012-2017年长沙市共报告疟疾确诊病例378例,其中境外输入376例、境内(云南)输入2例,境外输入地以非洲为主(321例),其次是东南亚国家(47例)。报告病例分型以恶性疟(272例)和间日疟(78例)为主,占病例总数的82. 59%。病例以男性为主,占98. 15%(371/378),职业主要为农民、工人及民工。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初诊未诊断为疟疾者72例,初诊误诊率为19. 05%。结论要着重提高疟疾诊治及疫情处置能力,加强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宣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中缅双方疟疾联防工作机制,提高双边疟疾防治能力,有效控制中缅边境地区疟疾流行。方法跨国实施疟疾联防,调查境外疟疾流行现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结果中缅双方建立了疟疾防治协调机制,在缅方边境地区涂片检查发热病人231人,阳性95份,阳性率41.13%,确诊疟疾95例,其中恶性疟55例,间日疟32例,混合感染8例,对现症病人进行了规范治疗;居民带虫率调查439人,阳性43人,阳性率9.79%;媒介监测2户,捕获微小按蚊26只。结论疟疾联防提高了中缅双方疟疾防治技术和应急能力,证实境外疟疾流行态势严峻,联防是控制和减少境外疟疾疫情输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深圳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特征。为其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07-2008年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以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其特点;采用镜检法、Opti—MAL免疫层析法和PCR三种检测方法核实诊断并进行虫株鉴定。结果24例输入性病例,年龄介于21~55岁,男性23例,女性1例;其中3例为外国籍,其余为深圳外出从事商务回国人员;按输入来源地区:非洲21例,东南亚3例;输入病例主要集中在12月、1月和2月,合计13例.占总病例数的54%;镜检结果显示:16例为恶性疟,间日疟4例,未分型4例;以OptiMAL免疫层析法和PCR法核实鉴定,4例未分型者均为恶性疟,1例间日疟为恶性疟,1例间日疟为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感染。结论深圳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以深圳外出疟疾高发地区回国人员为主,且多为恶性疟;OptiMAL免疫层析法和PCR法对于疟疾病例的核实鉴定具有积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江门市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监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利用疟疾病人个案表确定病例性质和发病前所从事的职业。媒介监测以半通宵人诱法,然后将捕获的按蚊进行种群鉴定和解剖。结果1995~2004年江门市报告疟疾627例,年发病率在0·024/万~0·668/万之间;十年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587例,平均每年检出58·7例,其中外来人口疟疾病占66·67%,本省居民占33·33%。通过职业分析,从事砍伐、打石和种养等职业患病率最高。近十年间日疟是江门市流行的唯一虫种,偶见输入性恶性疟。在10个病灶点进行传疟媒介调查,人诱捕获6种按蚊,未发现子孢子自然感染。用除虫菊酯浸泡蚊帐防治疟疾及传疟媒介获得良好效果,可作处理流动人口疟疾疫点的重要措施。结论江门市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目前疟疾流行以散发或输入为主,主要对病例的早治疗和疫点的早处理,以阻断疟疾在江门市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镇江丹徒区疟疾流行特征及蚊媒密度,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1-2016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疟疾监测点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小学生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疟疾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疫点调查和处置表、以及媒介按蚊种群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6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6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7例,国内省外输入病例6例,境外输入病例3例.全区共血检发热病人56 285人次,血检率为1.27%.血检本地人口51 709人次,血检阳性5人,阳性率为0.01%;血检外来流动人口4 576人,血检阳性8人,阳性率为0.1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2001-2011年镇江市丹徒区省级疟疾监测点共采集重点人群滤纸2459人份,阳性31人,阳性率1.26%;采集小学生滤纸2 892人份,阳性39人,阳性率1.3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1-2016年共捕获按蚊1 744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结论 2008年以来镇江丹徒区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但由于传疟媒介仍然存在,一旦有输入性传染源的输入,仍然有引起疟疾传播与流行的可能,因此仍需加强疟疾的监测与控制,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南京市消除疟疾监测情况,为进一步制定消除疟疾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8年南京市疟疾疫情报表、发热病人血检报表以及所有病例的个案信息、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8年南京市共监测发热病人血检173 792人次,报告确诊疟疾病例138例,其中恶性疟105例,间日疟11例,卵形疟16例,三日疟3例,混合感染3例。138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来自非洲131例,亚洲7例。人群主要为男性青壮年,职业以工人、农民、技术人员为主。全市10个区有病例报告,且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特征。发病当天就诊的病例占26.09%(36/138),经首诊单位确诊病例占68.12%(94/138)。主动病例侦查1 047人,未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采用诱蚊灯法进行全通宵蚊媒监测,在 5个监测点共捕获中华按蚊417只,密度为0.17只/(灯·小时)。2016—2018年南京市疟疾报告病例采用镜检法和RDT两种方法检测,配对比较显示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25)。结论 南京市输入性疟疾病例仍有再传播风险,需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专业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多部门合作,针对重点人群采取有力防控措施,防止输入性疫情的传播与扩散,巩固消除疟疾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4.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曾是全国疟疾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疬之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海南的疟疾经历了调查研究、重点防治、大规模抗疟、试点防治等阶段,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疟疾流行区大幅减少,特别是建省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省几代疾控人员的艰苦努力和几十年的科学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海南疟疾流行面积大幅缩小,高度疟区、超高度疟区已不存在,疟疾流行只局限分布在岛中南部个别市县的偏僻山林区。为切实保障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海南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开展消除疟疾行动,海南的疟疾从此走上消除阶段,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要求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病例诊断后24 h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抗疟疾治疗,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为100%。对所有报告的疟疾病例开展了3 d内病原学确认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病例分类,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进行甄别,并以此为线索,在7 d内对疫点进行传染源与传播媒介调查和疫点分类,并根据疫点分类,科学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另外加强了媒介的监测工作。全省疟疾从有较全面疫情报告的1955年82 447例,死亡47例,到2005年 4 512例,死亡0,从此再无本地疟疾死亡病例,到2010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恶性疟目标,至2012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目标,海南省历史上第一次呈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情况,除了2015年有几例来源不明的三日疟病例外,海南省已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的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例,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建国70年来,海南的疟疾从肆虐走向消除,这一伟大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得益于几代疟疾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起伐木工地疟疾局部爆发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报告病例19例,罹患率61.29%,病例均有隔日发冷、发热、出汗、头痛等症状,病例较为集中,全部为来自外地民工。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定为一起由输入性疟疾引起的间日疟局部爆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2012-2014年河南省消除疟疾主要措施落实情况的分析,以期对河南省实现消除疟疾工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推动河南省消除疟疾工作.方法 对河南省2012-2014年网络直报数据及专报系统中的个案调查表和疫点调查与处置完成时间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14年河南省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560例,其中间日疟52例,卵形疟56例,三日疟13例,恶性疟438例,混合感染1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输入性疟疾发病没有季节性,全年均可发病;患者主要为青壮年男性,主要集中在20~50岁;职业以农民、工人和民工为主;报告病例数较多的市为郑州、洛阳、濮阳、安阳和南阳;病例输入来源地主要为非洲和东南亚;所有病例均于确诊24h内进行了网络直报,24h网络报告率为100%,所有病例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的比例为100%,3d内完成个案调查的比例为96.43%.2012年疫点调查与处置率为28.57%,2013-2014年的疫点调查与处置率为96.61%.2012-2014年全省共完成“三热病人”血检3 347 361人次,年平均血检率达1.16%,共检出疟原虫阳性560例,阳性检出率为1.67/万.每年开展“4.26”疟疾日宣传,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受益群众累计达238.40万人.结论 河南省消除疟疾主要措施实施效果显著,全省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消除疟疾工作进展顺利,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对个案流调和疫点调查与处置工作的检查与督导.  相似文献   

17.
海南地处热带地区,曾是全国疟疾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有名的"瘴疬之地",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海南的疟疾经历了调查研究、重点防治、大规模抗疟、试点防治等阶段,疟疾发病得到有效控制,疟疾流行区大幅减少,特别是建省后,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卫生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省几代疾控人员的艰苦努力和几十年的科学防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海南疟疾流行面积大幅缩小,高度疟区、超高度疟区已不存在,疟疾流行只局限分布在岛中南部个别市县的偏僻山林区。为切实保障全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海南省从2010年开始全面开展消除疟疾行动,海南的疟疾从此走上消除阶段,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按照要求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血检发现的疟疾病例均及时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上报,病例诊断后24 h网络直报率达到100%;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抗疟疾治疗,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为100%。对所有报告的疟疾病例开展了3 d内病原学确认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病例分类,特别是对输入性病例进行甄别,并以此为线索,在7 d内对疫点进行传染源与传播媒介调查和疫点分类,并根据疫点分类,科学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传播媒介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措施。另外加强了媒介的监测工作。全省疟疾从有较全面疫情报告的1955年82 447例,死亡47例,到2005年4 512例,死亡0,从此再无本地疟疾死亡病例,到2010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恶性疟目标,至2012年实现了无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目标,海南省历史上第一次呈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情况,除了2015年有几例来源不明的三日疟病例外,海南省已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的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例,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建国70年来,海南的疟疾从肆虐走向消除,这一伟大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得益于几代疟疾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江苏省泰兴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收集泰兴市1950—2014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和监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泰兴市自1950年至今共发现疟疾病例2 358 190人,曾经发生过2次疟疾大流行,1971年发病率最高时达到2 794/万。中华按蚊系唯一传播媒介,综合防治阶段(1979—1988年)通过"一防、三治、压高峰"等措施,休止期根治1 010 914人次,现症治疗37 945人,清理复治23 068人,流行季节预防服药4 231 309人次。2005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通过近10年的监测,泰兴市的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万以下,最后1例本地病例发生在2009年。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共血检48 042人,查出疟疾阳性35人,其中恶性疟31人,间日疟1人,三日疟1人,卵形疟2人,均为输入性病例,开展主动病例侦查174个行政村,34 954人,走访结果未发现疟疾病人。近4年未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泰兴市疟疾防控措施卓有成效且防治效果巩固,已经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近10年疟疾监测及防治策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林荣幸  张贤昌  吴军  吴旭光  朱泰华 《热带医学杂志》2006,6(10):1095-1097,1083
目的探讨广东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和监测方法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利用疟疾病人个案表确定病例性质和发病前所从事的职业。媒介监测以半通宵人诱法,然后将捕获的按蚊进行种群鉴定和解剖。结果1996~2005年广东省共发现疟疾11852例,年发病率在0.020/万~0.370/万之间;10年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11677例,平均每年检出1167.7例,其中外来人口疟疾病占47.46%,本省居民占52.54%。通过职业分析,从事打石、砍伐和种养等职业的患病率最高。近10年间日疟是广东省流行的唯一虫种,偶见输入性恶性疟。在10个病灶点进行传疟媒介调查,人诱捕获7种按蚊,未发现子孢子自然感染。用除虫菊酯浸泡蚊帐阻断媒介传播疟疾效果显著,可作为处理流动人口疟疾疫点的重要措施。结论广东省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目前疟疾流行以散发或输入为主,主要抓住病例的早治疗和疫点的早处理,阻断疟疾在广东省的传播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市疟疾消除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输入性疟疾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9年上海市疟疾疫情信息和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疟疾病例的流行特征与感染诊治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19年上海市共报告疟疾183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139例(占76.0%),卵形疟23例(占12.6%),间日疟11例(占6.0%),三日疟10例(占5.5%)。所有病例均为境外输入,分别来自非洲(178例,占97.3%)和东南亚(5例,占2.7%)。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10.4∶1,年龄30~40岁(59例,占32.2%)。重症疟疾的初诊误诊比例51.6%(16/31)和超过3 d确诊比例38.7%(12/31)与非重症疟疾的27.0%(41/152)、13.8%(21/15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重症病例导致死亡。结论疟疾消除以后上海市仍然面临境外输入的风险,首诊误诊和确诊时间延迟是重症疟疾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人群健康宣教、主动筛查以及诊疗技能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疟疾死亡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