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病原菌进行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明确传染源。方法参照GB 4789. 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采集食源性疾病病人粪便和剩余食物进行致病菌检测,对分离出的可疑致病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PCR毒力基因检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10份来自病人的粪便样本和4份盐水虾样本均检出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阳性、trh阴性。PFGE分型显示,所有菌株高度相似,相似度为100%。结论该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被O4∶K8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盐水虾所致。PFGE可有效应用于食源性疾病溯源分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三亚市2015年8月—2017年12月来自食物中毒病人标本和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标本进行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性比较,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GB/T4789.7-2013方法进行血清分型、K-B琼脂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从食物中毒病人肛拭子中分离出38株副溶血性弧菌,分属4种血清群,分别是O4群23株(60.53%)、O3群11株(28.95%)、O1群3株(7.89%)、O8群1株(2.63%);完全分型32株,分型率达到了84.21%;海产品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60株,分属9种血清群,分别是O1、O2、 O3、 O4、 O5、 O6、 O7 、O10、 O11;完全分型26株,分型率达43.33%。从中选76株作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诺氟沙星、头孢曲松、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氯霉素、头孢克洛、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亚胺培南、萘啶酸敏感性达到了100%,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氨苄青霉素耐药性达到了100%。 结论 来自食物中毒病人和海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中分出的血清群型不一致,O4:K8、O3:K6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优势血清型,而海产品分离株未见优势血清型,且血清群和血清型呈现多样性,主要是以O2、O1群为主;三亚市副溶血性弧菌没有产生广泛的耐药性变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研究。方法参照国家标准方法对事件中可疑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学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菌株的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基因(trh)与不耐热溶血素基因(tlh),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从24份病人标本和1份剩余食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25株;血清型分布为O4:K8 4株,O3:K6 19株,O4:KUT 1株和O3:KUT 1株;分离到的25株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检测均为tdh+tlh+trh-;PFGE聚类分析显示,不同血清型菌株分为不同的簇,同一血清型菌株的PFGE条带型间存在1~2个条带的差异,菌株间存在关联。结论这是一起由多种血清型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一起由两种罕见血清型混合感染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病原学的检测结果,为食物中毒病原学检查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对一起在龙门县人民医院就诊食物中毒事件的9例患者采集其肛拭子样本,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 GB 4789.7—2013) 等标准进行病原学分析鉴定。结果 本次事件出现临床症状者9例,其中≤20岁2例,20~<40岁1例,40~<60岁4例,≥60岁2例;9份肛拭子样本检出8株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分型O2:K28构成比占25.00%(2/8);O8:K21构成比占75.00%(6/8);经PFGE分子分型,2株O2∶K28血清型(VP18171、VP18175)相似度为66.7%;3株O8∶K21血清型(VP18172、VP18173、VP18176)相似度为100.0%,与另外3株O8∶K21血清型(VP18177、VP18174、VP18170)相似度为88.4%~95.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除有1株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二重耐药、1株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3株菌株对头孢唑林耐药外,其它菌株对所有测试药物均敏感,无多重耐药现象。结论 此次食物中毒是由O2:K28和O8:K21这两种罕见血清型的副溶血性弧菌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方法按照原卫生部制订的食源性疾病调查登记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GB/T 4789-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WS/T 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50-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行标本检测。结果经调查检索,本次事件确诊病例47例,临床症状符合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4名病例的粪便标本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研究深圳市罗湖区2005-2007年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获得的49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子流行情况。方法样品采用荧光PCR与传统分离培养同时检测,对分离获得的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49株副溶血性弧菌中,有12株不能分型,其余36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大致可分为Ⅰ、Ⅱ、Ⅲ3个群,相同血清型的菌株其PFGE型大致相同,同一起食物中毒的菌株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罗湖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存在流行克隆株,PFGE分子分型技术在食物中毒追踪溯源方面有重要提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型溯源和毒力基因分析。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分离副溶血性弧菌株检测致热性溶血素TDH基因,并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抽检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的5株副溶血性弧菌TDH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阳性;PFGE分型4株副溶血性弧菌带型一致,1株带型与其他分离株有1条带的差异。结论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食物中毒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并进行毒力基因检测,为食源性疾病溯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娜  董雪  李继耀  张国斌  高丹  李欣 《中外医疗》2015,(6):15-16,61
目的:了解2013年沈阳市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血清型分布。方法2013年5—9月采集沈阳市食源性监测临床病例250份进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采用血清玻片凝集试验对67株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结果67株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可分为16个血清型,其中以O3:K6型为主,约占32.84%。结论2013年沈阳市食源性监测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呈现多样性,O3:K6型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优势血清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中致病因子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弧菌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预防食源性疾病。方法根据GB 4789. 7-2013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血清分型;霍乱弧菌依据《霍乱防治手册》(第六版)分离、鉴定和血清分型;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均依据《2017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检验;用PCR荧光检测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菌株的毒力基因;对全部菌株进行耐药性试验。结果 4种弧菌均有检出,以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最高,为51. 25%(41/80)。41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分属于9个血清群,其中以O1∶K32占比最高;全部菌株种属特异基因tlh阳性、tdh和trh基因均阴性; 4株霍乱弧菌血清型均为非O1非O139血清群,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Ctx AB阴性。药敏结果显示,41株副溶血性弧菌对氨苄西林(68. 29%)、头孢唑林(92. 68%)耐药率较高,4株霍乱弧菌对氨苄西林(100. 00%)、头孢他啶(75. 00%)耐药率较高,3株创伤弧菌和1株溶藻弧菌均对氨苄西林(100. 00%)、头孢唑林(100. 00%)耐药。结论唐山市市售双壳贝类海产品弧菌污染较严重。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菌,每种弧菌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情况,应加强对海产品的监控和抗生素的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1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按照GB/T4789.7-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进行。结果在墩、刀拭子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1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及时查清引起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追查致病菌污染食物来源,为监督执法提供执法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6-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GB 4789.8-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 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的方法[1]和有关的参考资料,对可疑食品进行致病性肠道杆菌、致病性球菌、致病性弧菌检测。结果:经数天培养后,从烧鸡及患者的呕吐物、肛拭子中分离到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了幼猫腹腔接种试验,证实了该菌株有肠毒素产生。结论:根据病原学检验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确认,这是一起由烧鸡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2.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病原学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一起家庭婚宴中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为溯源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该起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采集患者和食品从业人员肛拭样本及剩余食品和环节样本,采用传统细菌检测的方法进行常规鉴定和血清分型后,对所分离菌株进行PFGE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软件对PFGE分型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本次事件报告确诊发病人数为28例,共检出12株副溶血性弧菌,其中从患者肛拭样本中分离出10株,剩余食品样本中检出2株,血清型均为O4∶K8,菌株经PFGE分子分型和聚类分析得到3种带型,3型之间只有2~4条电泳条带的差异,具有高度相似性.结论 此起食物中毒事件由PFGE型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食物引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广州萝岗区食物中毒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分析,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5年3宗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对其进行血清学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株25株,其中病人株22株,可分为2个血清型,O3:K6型21株(95.5%),O11:K22型1株(4.5%),TDH基因携带率为100.0%,TRH基因携带率为13.6%;3株食物株可分为2个血清型,O3:K6型2株(66.7%),O2:K51型1株(33.3%),TDH基因携带率为100.0%,未检出TRH基因。耐药谱分析结果显示:菌株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为96.0%,1株食物株对氨苄西林、甲氨苄啶和磺胺甲恶唑多重耐药。结论广州萝岗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分离株以携带TDH毒力基因的O3:K6型菌株为主,菌株普遍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氨苄西林有较强耐药性,少数菌株出现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4.
副深血性弧菌是一种引起食物中毒较常见的嗜盐菌。为探索该菌的污染情况及探寻致病性鉴定的简便方法,本文对广州市,珠海市部分市场的食品共129份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和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副溶血性弧菌18株,阳性率为13.95%,按尤氏生化分型为I型4株,Ⅱ型1株,Ⅳ型12株,V型1株。21株副溶血性弧菌的尿素酶试验与神奈川现象及动物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尿素酶试验有可能作为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鉴定的一种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福田区腹泻病哨点监测医院分离的145例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病例的流行特征及血清分型,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腹泻病提供依据。方法福田区哨点医院门诊采集未使用抗生素腹泻监测病例的大便样本、肛拭子或呕吐物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年龄段、流行季节及血清型别进行分析。结果 5 980份标本共分离到145株副溶血性弧菌,2008、2009年的发病率较高,分别为32.41%、24.14%;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20~和30~岁年龄组,10岁以下年龄组少见。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病高峰在6-9月,血清型以O3:K6为主(64.14%)。结论本区腹泻患者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比例较高,以青壮年为主,O3:K6为优势血清型,掌握副溶血性弧菌的发生规律,可有效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起集体单位食堂发生的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分析,为此类事件的处理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对本次食物中毒进行调查分析,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事件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结果本次食物中毒报告病例66例,总体罹患率为23. 7%;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腹痛、呕吐伴乏力、发热,潜伏期集中在9~48 h,2例病例和1名凉菜厨师便标本中分离出的副溶血性弧菌为高度相关株。结论本次食物中毒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原因可能是食堂从业人员操作不当,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安全和卫生知识宣教,提高餐饮业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责任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一起食物中毒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同源性分析。方法将食物中毒患者肛拭标本中分离的7株副溶血性弧菌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酶切后进行PFGE分子分型,用BioNumerics软件对PFGE分型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患者样本分离的7株副溶血性弧菌PFGE图谱条带一致,相似性为100%。结论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适用于食物中毒事件分离菌株的同源性分析。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贵港市零售双壳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布情况及其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特征。方法共采集160份双壳贝类样品,采用GB 4789. 7-2013方法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并采用荧光PCR法考察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贝类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和MPN含量下半年三、四季度高于上半年一、二季度;共分离得到105株副溶血性弧菌可区分其O群,49株可区分其K型,O2群菌株最多,占23. 81%;共检测到105株菌tlh基因阳性,2株菌含trh基因(血清型分别为O10∶K18和O11∶KUT)。结论 tlh基因可以用于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鉴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tdh和trh基因的监测,为贵港市的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品安全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市售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本地区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为预防由海产品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及溯源工作提供参考,对结果作统计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市售海产品200份按国家标准GB/T-4789—2003及《卫生防疫细菌检验》闭操作规程进行副溶血性孤菌分离培养及鉴定。结果在200份样品中检出105株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52.5%。其中鱼类检出率67%,虾类捡出率60%,贝类检出率16%。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学分型(群),以O3群居多,占19.0%(20/105),其次为O4、O11、O1群,未定群有32株占30.5%,K抗原未栓出细菌性食物中毒常见的O3:K6型流行株。结论本地区海产品副溶血性孤菌存在着严重污染,以O3群居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致病菌。方法运用科玛嘉显色平板分离培养,API20E肠道菌鉴定生化条及生化鉴定系统鉴定。结果在26份样品中有16份检出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61.54%。结论副溶血性弧菌在科玛嘉弧菌显色平板上呈粉紫色,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