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调查遵义市医务人员锐器伤流行现状,分析锐器伤高危人群、高危环节及高危致伤锐器物种类,为制定区域性锐器伤防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调查问卷,对遵义市14所医院1 200名医务人员过去1年内发生锐器伤情况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 133份,有效回收率94.4%.结果 1 133名医务人员有695人发生锐器伤,共1 871例次,锐器伤发生率为61.34%,发生密度为每年1.65次/人;其中412人发生污染锐器伤,共767例次,污染锐器伤发生率为36.36%,发生密度为每年0.68次/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于医生(x2=23.046,P=0.001);低年资、低职称医务人员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折断安瓿、输液、拔针、手术缝合、整理及处理锐器物是发生锐器伤的高危环节;安瓿、注射器针头、头皮针、缝合针是高危致伤锐器物种类;锐器伤上报率仅为17.69%.结论 医疗机构应立足于锐器伤分布特征,重点控制锐器伤高危人群、高危环节及锐器物种类,减少医务人员锐器伤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发生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护人员4976名,发生锐器伤154例次,发生率为3.1%,其中护士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人群,发生率为11.5%(89/776)、构成比为57.8%(89/154);工龄在1~5年的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最高,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锐器伤发生率逐渐降低;食指是最常见的受伤部位,尤以右手食指为甚,占25.3%(39/154);锐器伤发生地点位居前三位的是病房内、手术室和检验科,发生率依次为57.79%、30.52%和5.19%;锐器伤主要发生时刻为手术操作与器械整理时、拔针或拔针后处理时、整理用毕锐器时,分别占25.32%、20.78%、19.48%;乙型肝炎病毒是锐器伤的主要阳性暴露源,然而仅有89例(占57.79%)暴露者既往曾接种过乙肝疫苗。结论:加强标准操作规程和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制定行之有效的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方案,是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渭南市城区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情况,分析锐器伤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方法抽取临渭(主城)区8家医院医务人员共计341人,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法对2016年7月~2017年6月锐器伤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对象中有60. 12%(205/314)在最近一年内有过锐器伤经历,发生密度为1. 79次/(人·年)(612/341);护士(63. 13%)和手术室的医务工作者(74. 44%)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锐器伤发生最多的地点为手术室(34. 15%);头皮钢针(25. 33%)、一次性注射器(25. 16%)是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医疗器具;双手回套针帽(31. 70%)、手术缝针(13. 73%)是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单因素分析发现学历、科室以及医院级别是其有关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发现科室、医院级别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在已知暴露源的情况下,血源性疾病暴露率达66. 67%(132/198),锐器伤后上报率为17. 65%(108/612)。结论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频率高,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仍然不足,医院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安全管理的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锐器伤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方法: 通过自行设计的锐器伤调查表对全院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和报告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工作类别、性别、科室等锐器伤发生后报告情况。结果: 全院共发放1 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1份,发生血源性锐器伤130人次,发生率为14.4%,其中44人进行了血源性锐器伤报告,报告率33.8%。血源性锐器伤未报告主要原因依次为:自感受伤程度较轻(30.23%),自身有抗体(27.91%),存侥幸心理(16.28%)等。不同科室、暴露源和受伤程度血源性锐器伤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提高对锐器伤造成的职业暴露的认识,以提高血源性锐器伤报告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护士锐器伤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以问卷方式调查4所医院1090名临床护士的锐器伤相关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工作以来及最近1个月锐器伤发生情况;操作经验及习惯;教育训练;工作环境条件等。结果:(1)94.3%的护士有过锐器伤经历,最近1个月锐器伤发生率为51.3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没有就锐器伤进行教育和干预(OR2.46,95%CI1.87~3.24),其它危险因素是经常为不合作的病人进行侵入性的操作(OR1.69,95%CI1.11~2.58)、工作环境光线不够充足(OR1.61,95%CI1.2~2.16)以及掰安瓿时不用纱布(OR1.57,95%CI1.19~2.09)。结论:被调查人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研究结果可为减少锐器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晓容 《重庆医学》2011,40(36):3675-3676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漏报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自行设计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问卷表,选取该院290名锐器使用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计收回调查表273份,调查参与率为94.14%。医务人员1个月内发生锐器伤67名,锐器伤发生率为24.54%。发生锐器伤后仅7名医务人员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锐器伤漏报率高达89.55%,其中护理人员、临床医生漏报比例最高,分别为58.34%、28.33%。漏报原因包括认为麻烦(28.33%)、不知晓(16.67%)、不知道报告流程(16.67%)、认为没必要报告(15.00%)等。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其锐器伤报告意识以预防、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锐器伤情况,探讨预防锐器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对我院2014年546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锐器伤及职业暴露防护调查。结果:546名医务人员中发生锐器伤300名,发生率为55%;锐器伤发生时机以临床治疗期间为主。在发生锐器伤的人员中,护士占82%,保洁员占59%,工作年限以1年≤工作年限<5年者为主,占锐器伤总数的48.67%。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刺伤占46%,输液器针头刺伤占25%。结论: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必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行设计制作"锐利器械传递器"投入使用情况,以寻找降低手术室锐器伤发生率的最佳方法。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伤害问卷"调查分析手术室工作人员锐器伤好发原因,针对好发因素设计制作锐利器械传递器,用于术中锐利器械传递,经为期1年的临床试用后,对医务人员进行"使用锐利器械传递器效果调查问卷"调查,对比分析锐利器械传递器使用前后的锐器伤发生率及医务人员满意度情况。结果:锐利器械传递过程中受锐器伤的几率最高(占68.82%),初级职称医务人员更易遭受锐器伤害(占93.5%);使用锐器械传递器后锐器伤发生率由82.6%降低至38.4%,使用前后锐器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满意度较投入使用之前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锐利器械传递器可降低术中器械传递所致锐器伤的发生率,适宜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刘益萍 《医学与社会》2011,24(12):57-59
目的:了解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探讨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武汉市某三甲医院手术室报告的职业暴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年共报告职业暴露368例,其中护士180例(48.9%),医生116例(31.6%),工龄〈3年人员发生率最高(87.5%),主要为针刺或锐器割伤(82.1%),最常见的关联操作为手术缝合(22%)、清点和分类锐器(18.8%)及传递锐器(14.9%),暴露后局部处理正确率为42.8%,暴露源以感染HBV为主(53.1%)。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易发生锐器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工龄〈3年)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宣教,规范各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实习生HIV/AIDS知识知晓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轮转至手术室的208名护理实习生进行HIV/AIDS防护知识知晓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以女性为主,年龄最小16岁、最大26岁,平均(21. 4±3. 2)岁;以大专学生为主;对HIV/AIDS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各条目答对率范围在80. 7%~99. 5%之间,对HIV/AIDS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差,各条目答对率范围在70. 2%~84. 1%之间;不同年龄、学历以及家中有无从事护理专业的亲属、是否喜欢护理专业、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和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的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对HIV/AIDS知识知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年龄(OR=1. 846,95%CI:1. 332~2. 425)、学历(OR=2. 334,95%CI:1. 626~4. 358)、家中有无从事护理专业的亲属(OR=2. 856,95%CI:1. 828~5. 683)、是否喜欢护理专业(OR=1. 337,95%CI:1. 102~3. 125)、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OR=1. 154,95%CI:0. 987~2. 854)和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OR=1. 122,95%CI:0. 969~2. 085)是影响手术室护理实习生HIV/AIDS知识知晓率的重要因素(P 0. 05)。结论年龄、学历、家中有无从护理专业的亲属、是否喜欢护理专业、是否接受过相关培训和是否发生过职业暴露是影响手术室护理实习生HIV/AIDS知识知晓的重要因素,应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培训。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收集并分析某县级医院医务工作者锐器伤的登记资料,了解锐器伤的分布特点,为提出降低锐器伤发生率的相应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2016年1月—2018年12月记录完整的共115份医务人员锐器伤资料,内容包括医务人员的具体职业、科室、锐器的种类以及发生锐器伤的时间和工作环节等内容。结果:115例锐器伤暴露中,护士构成比(66.67%)明显高于其他职业;最易发生锐器伤的场所是内科病区,其次是手术室;针尖刺伤是最常见的锐器伤;大多数锐器伤发生在白班时段;双手回套针帽和处理医疗废物环节发生锐器伤的风险最大。结论: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培训,重视规范化医疗操作流程,提高安全警觉性和技术能力,可降低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原因,提高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25例医务人员锐器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例锐器伤中护士占84.0%,医生占12.0%,其中工作年限〈5年护士占72.0%,发生锐器伤主要场所病区占88.0%,手术室占12.0%。其中职业暴露占56.0%,暴露源主要为HBV占57.1%、HIV占35.7%。结论:低年限医务人员锐器伤最多见;加强低年限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郴州市某医院部分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率、发生环节以及医疗锐器刺伤预防措施应用情况,为后期开展HIV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培训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郴州市某医院部分医务人员进行医疗锐器伤相关情况调查。结果300名医务人员中医疗锐器伤的发生率为92.3%;54.7%曾在输液结束拔针时发生医疗锐器伤,53.7%在使用安瓿时发生医疗锐器伤,37%回收毁形时发生医疗锐器伤等;仅有24%的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时坚持戴手套。28.7%的医院医务人员知道发生艾滋病暴露锐器伤的正确预防用药时间。结论郴州市某医院医务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率高,刺伤发生环节在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中易实现,而医院医务人员自我保护及预防意识薄弱,因此,进行相应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完善监测管理系统,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并登记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根据发生职业暴露的职业类别、暴露地点及类型、暴露发生的原因、暴露源及暴露后的处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191例,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职别:护士、实习生、医师、工勤人员、技师分别占45.03%、25.65%、20.42%、6.28%、2.62%;暴露地点主要在病房(49.74%),其次为手术室(28.80%);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94.76%),以输液针头、注射针头等空心针为主;暴露原因以操作中意外损伤为主(29.84%);暴露源以乙型肝炎为主(63.87%),暴露后67.02%预防使用高效免疫球蛋白。结论:护理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切实落实标准预防,完善报告流程,加强监管,是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查找危险环节,探讨防控措施及管理对策,保障行医安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锐器伤包括针刺锐器伤及玻璃安瓿锐器伤两种。结果初筛锐器伤报告263人。经核查,排除14人,误报率为1.24%。全院2012年8月发生锐器伤暴露249人,发生率为22.02%。其中:针刺锐器伤47人,占全院医务人员的4.16%,占本次锐器伤暴露者的18.88%,47例中仅有9例及时上报,漏报率高达80.85%。发生玻璃安瓿锐器伤202人,占全院医务人员的17.86%,占本次锐器伤暴露者的81.12%。结论对医务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现状进行调查,有利于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规范诊疗操作,加强督导培训及考核力度,提高上报及防控意识,减少锐器伤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某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发生职业暴露的173名医务人员,统计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一般情况(工作科室、职业类别、工作年限),职业暴露发生时间段、时机、方式,暴露源等。结果科室分布:外科系列科室、内科系列科室、手术室、门诊医技科室、其他科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分别占41.62%、34.68%、17.92%、4.62%、1.16%。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医生、实习人员、护工、技师依次占61.27%、20.23%、8.67%、8.67%、1.16%。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工作年限≤2、3~10、11~20、≥21 a的依次占54.91%、34.10%、6.94%、4.05%。职业暴露发生时间段:白班、夜班依次占75.72%、24.28%。职业暴露发生时机:锐器管理不规范、操作过程中、防护措施不足依次占52.02%、43.35%、4.62%。暴露方式:锐器伤、黏膜接触依次占96.53%、3.47%,其中锐器包括针头、外科器械、其他锐器(载玻片等),依次占79.19%、15.03%、2.31%。暴露源为HBV、HCV、TP、不明者分别占40.46%、5.78%、8.09%、45.67%。经追踪监测未发现职业暴露后相关感染者。结论发生职业暴露的科室以外科为主,高危群体是护士,特别是低年资护士。白班易发生职业暴露,锐器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暴露源以血源性传播疾病为主。  相似文献   

17.
李晓玲  余启碧  袁世平 《重庆医学》2018,(9):1237-1238,1296
目的 基于监测数据和回顾性调查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性针刺伤发生现状及特点.方法 收集整理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该院各科室上报的职业暴露案例资料,采用自行设计的《职业性锐器伤调查问卷》于2016年4月1-15日收集调查对象锐器刺伤情况,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监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医务人员职业性针刺伤发生率为11.77%,遭遇针刺伤的医务人员性别以女性为主,年龄以25岁以下居多,工种以护士及实习护士为主;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 44.54% 的医务人员在同时段遭遇过针刺伤,男、女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2.266,P=0.132),25~ <40岁年龄组发生风险最高,护士针刺伤发生率48.40%,医生发生率43.50%.结论 当前医务人员尤其是医生遭遇职业性针刺伤后上报意识亟待加强,医生同样也是职业性针刺伤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18.
奉春兰 《中外医疗》2012,31(36):166-167
目的观察、探讨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手术室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35例手术室护理人员作为该次研究对象,对其发放问卷35份,收回35份,有效答卷35份。采用一人一卷的调研方式,以科室为单位,请各科室护士长组织本科室护士填写并回收。调研问卷包括个人资料、乙肝疫苗接种情况、锐器伤害防护知识、参加工作以来感染锐器伤经历及在调研时,过去的一个月内发生污染锐器伤的情况等。结果 18例护士发生过1次污染锐器伤经历,占比51.4%;发生2~3次污染锐器伤9例,占比25.7%;7例护士发生过4次及以上污染锐器伤,占比2%,总锐器伤发生频次为75次。易引起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护理用具为空心针头,学历较高(大专、本科)的护士对于锐器伤的危险及标准预防知识的了解程度较学历较低(中专及以下)的护士要高。结论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提高保护意识,以安全、合理、有效的手术操作流程,加强暴露后的处理,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医务工作者锐器伤发生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5年全年可能接触锐器的医务工作者共1 156人的锐器伤发生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1 071份,探讨性别、工作性质、科室、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参加培训情况等因素与锐器伤的相关性。结果该院2015年全年共发生锐器伤284例,锐器伤发生率为26.5%。除性别(P>0.05)外,不同工作性质、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科室和参加培训情况的医护人员间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将锐器伤发生率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年限、参加培训、职称和科室均为锐器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针对医院锐器伤发生的影响因素,对医务工作者进行知识培训,有助于降低锐器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马春华  赵跃  李艳萍  赵海燕  张秀玲 《重庆医学》2013,42(10):1139-1141,1145
目的了解该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出2011年8月该院163例工作人员发生了血源性职业暴露,对其高危因素、职业、工龄、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9.14%),其次是医师(15.95%);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结论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