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一线救治现场及后送途中对伤员的监护能力,研制一种战伤无线生命体征监测系统.方法:系统由多台便携监护终端和一台中央监护终端组成,通过无线自组网,构成中央集中监护系统.便携监护终端可监测心电、血氧饱和度、血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理参数,并将生理数据无线发送到中央监护终端进行显示、分析、诊断和存储.结果:该系统具有多参数连续监测、小巧轻便、中央集中监护等功能,通过基本性能及临床适用性试验,证明了该系统功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结论:该系统可以在一线救治现场及后送途中连续监测伤员生命体征,也可在野战救护替代床旁监护仪构建中央集中监护系统.卫生员无须亲临病床即可对多名伤员实施监护,及时掌握伤员伤情,调整救治方案并采取必要措施,有助于节省卫生资源,提高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寒区战伤救护要求,实施伤员后送途中的不间断治疗,达到快速扩充血容量,维持生命体征,提高伤病员救治成功率的目的,我们研制了输液保温加压器,以解决严寒条件下野外及前接后送途中不能及时有效输血、输液的难题。1总体结构设计输液保温加压器具有保温、控温、加压、调压和预警5项功能,是对气压表、控温装置、隔热材料、化学产热剂、压力调控器等设置和材料进行有效整合,经反复试验设计出来的。本品靠压力输液,不需要输液架,具有灵活便于携带、输注过程稳定、保温防冻的优点,可排除颠簸、振动、体位改变、气压变化等各种因…  相似文献   

3.
1引言 为了适应伤员救治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当前复杂环境伤员搜救、救护信息收集管理困难的问题,依托电子计算机技术、数字化网络技术、射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移动通讯、条码自动识别、数据库等先进技术,根据一线救治、伤员救治、伤员后送、卫勤指挥等业务流程,以伤员信息采集、存储、传输为核心,集成伤员求救、伤情评定、生理监测等功能,研制开发了电子伤票系统,初步实现了伤员信息采集自动化、信息存储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和伤员救护可视化,较大地提高了伤员救治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任突发事件中伤员需要紧急救治和后送.伤员后送分陆、海、空3个途径。空运后送具有快速、安全、机动灵活等优点。为适应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的需要,我院承担各种条件下的应急医疗保障和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治后送任务,需要加强医院空运后送保障力最的建设.提高应急空运救援能力。本义对直升机急救转运伤员的流程设计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出一种适合医疗救治及后送的信息流模型,以提高军队的卫勤保障能力。方法:结合野战条件下伤员产生的特点和医疗后送的现状,分析造成大批量伤员救治难的主要原因。结果:提出了一种信息流模型代替传统的伤员流模型。结论:基于信息流的医疗救治及后送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医疗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一种基于Android平台的空运后送伤员救护信息系统,用于战时无网络环境下空运后送伤员救护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方法:该系统采用Java语言开发,数据库采用SQLite3,采用二维码、蓝牙等进行信息传递,并配套搭载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持终端和便携式蓝牙打印机。整个系统由伤员医疗救护信息录入、救护信息扫描、救护信息管理、数据导入和系统设置5个模块组成。结果:该系统可以实现地面救护、空中转运和地面救护移交环节空运后送伤员的救护信息录入和管理,提高了伤员救护的时效性,降低了后送医疗救护的差错率。结论:该系统可迅速、准确地记录和管理空运后送伤员信息,为空运后送伤员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未来高原寒区作战伤病员医疗后送问题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高原寒区复杂环境和高技术局部战争环境对伤病员医疗后送工作影响的分析。发现现行医疗后送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出适应未来高原作战的新型医疗后送模式。方法:通过对以往自卫还击作战资料和现代局部战争医疗后送工作的分析。提出适应未来高原作战的更为科学的医疗后送体制。结果:目前伤病员医疗后送中存在的三个薄弱环节;一是伤员相对集中,易大量集中滞留于火线;二是师以前卫勤力量过于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师救护所和野战医院位置重叠,卫生资源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针对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取消营救护所,卫勤力量加强至火线;(2)师团混合编组,扩大团救护所救治范围;(3)战役后方只设一级医院;(4)根据未来高原寒区作战需要,建立立体化后送网络。结论:采取上述医疗后送卫勤保障措施,可使伤员获得专科治疗的时机提前1-2个救治层次,有利于伤员尽早接受专科治疗。减少轻伤咒和部分中度伤员向战略后方救治机构的转运量,提高治愈归队率。  相似文献   

8.
电子伤票在战伤分类后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代战争条件下,伤员有数量多;时空分布复杂、区域性救治任务加大;重伤多、伤情复杂;出现新的伤类;战争的突发性强,使伤员发生地域难测等特点。对伤病员进行分类后送时,电子伤票作为记载和传输伤员救治信息的一种载体,其信息量大,省时、分类后送效率高,不易破损、丢失和被污染,便于携带等优势,已逐步在实战中试用,但是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地震伤员早期治疗机构组织与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伤员早期救治需要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按需要可分为分类后送、医疗外科、医疗内科、综合门诊、医疗保障、手术供应、生活保障等组室及院部,展开工作。既要注意场地选择,又要考虑内部布局。同时在伤员分类、外科救治、病人转送等方面给予迅速、准确、安全、有效的安排、救护。  相似文献   

10.
战伤救护技术风险的预见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伤救护技术是野战条件下的救护技术,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心肺脑复苏、战地输血、战地输液等,是急救护理技术在战伤救治中的综合体现。对于保证战伤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防止和减少战伤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和归队率,改善伤员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战伤救护技术要求高、风险大、不可逆等特点,为确保救治质量、提高救治技术、规避救治风险,就做好战创伤救护技术风险的预见性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战伤特点及战伤救治分类后送的组织与实施,建议我军借鉴美军的经验,在组织战场卫勤保障时,建立类似的抢救组,实施超前机动保障,医疗救治前伸,缩短首治时间,调整适应三军联勤保障的整体运作方式,减少分级救治环节,确保伤病员快抢、快救、快送。旨在探索将移动ICU前移至战场一线,提高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医疗与伤员同在"的卫勤保障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论新时期军队医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反恐打击及自然灾害、重大疫情、事故的救护的需要,军队医院应着力加强应急能力的训练,提高医护人员在战时战伤救护、和平时期灾难抢救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切实提高新时期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适应突发灾害事故、载人航天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及局部战争中伤员现场救护的需要,提倡和实施现代救护的新概念和技能,探讨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ICU)病房的创建与应用。方法:回顾与分析国内外有关突发灾害、载人航天航天员意外伤害及局部战争造成伤害的资料并分析其原因,结合我们多次参加医疗紧急救治的体会,从设备配置、人员强化培训及组织等方面创建了流动便携式ICU病房。结果: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ICU)病房在我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的医疗保障及救护中得到了应用,能达到“快速反应、立体救护”的目的,能使危重病现场救治规则、卫勤保障原则更趋于合理,抢救成功率更高。结论:危重病特种伤目前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及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最主要的杀手之一,现场急救需要“快速反直,立体救护”危重病现场急救新模式,流动便携式重症监护治疗(ICU)病房的创建可以达到这一目的,能够降低突发灾害及局部战争中伤塌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突发性灾害中,新型野战伤员转运车能够将伤病员和受到伤害后不能移动的人员安全、便利地转送到救治一线进行医疗救治。方法:采用合金材料研究设计出一种野战用救护伤员转运车,其自重量小、携带方便、操作简捷、易消毒并可重复使用。结果:为伤病员和不能移动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提供了保障,并有利于患者的二次、三次救护治疗和转运。结论:该转运车设计以电动传动为动力,通过自行设计各种支架和吊臂等,能够实现各种类型伤病员的转运,并且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完全能够满足野战时及突发自然灾害时转送伤病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满足野战救治、基层部队和巡回医疗中口腔医疗保健的需要,对数字化便携式多功能口腔医疗系统进行研制。方法:在调查、了解口腔颌面部创伤救治和基层部队、远航舰船与巡回医疗对便携口腔医疗装备多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将数字化口腔X线影像、口腔内窥镜和远程图像传输等技术应用到便携式多功能口腔医疗系统的开发中,与有关医疗器械公司合作,从系统组成、技术参数及多功能整合等方面对数字化便携口腔医疗系统进行研制。结果:数字化便携式口腔综合医疗系统研制成功,系统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具备野战急救、基本口腔医疗及远程会诊等多方面的功能。结论:数字化便携式口腔综合医疗系统整合了多种先进口腔诊疗技术,功能较为全面,能满足野战救治和基层部队、远航舰船与巡回医疗中的口腔医疗和保健需求,能有效提高军队口腔卫勤保障水平,拓宽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制用于战场环境下的新型便携式战创伤性血(气)胸及多发肋骨骨折救治包,降低伤员伤亡率。方法:依据现代战争战场环境因素及战创伤特点,设计包含开放性创伤模块、血(气)胸救治模块和多发肋骨骨折救治模块的战创伤性血(气)胸及多发肋骨骨折救治包。选取22只比格犬进行动物实验,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1只,对照组采用传统血气胸救治方法,实验组采用便携式血气胸救治包内物品进行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6 h每小时引流量、最后拔管时间、引流管固定牢固度以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救治时间为7.56 min,对照组为11.95 min,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3,P<0.05);两组术后1~6 h每小时引流量、最后拔管时间、引流管固定牢固度以及术后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便携式战创伤性血(气)胸及多发肋骨骨折救治包在完成简单操作和节省时间要求的同时,能保证救治质量,适合在战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野战早期救治阶段存在伤员数量大、医护资源不足等现状,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临床路径软件系统设计理念。将早期救治中的各关键事件模块化,并按专家制定的临床路径方案排列组合而成,有针对性并可进行即时调整。该系统力求将复杂繁琐的救治过程变为一种多分支、多出口、易操作的救治流程,实现对现有战伤救治信息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有利于伤员的高效、批量救治,最大限度地提高战伤救治能力和野战卫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8.
3名分类员将美军伤情码向国际疾病代码转化,利用Kappa检验分析其一致性。结果为两种编码系统间有中等程度的一致性,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转换。在战现场急救及紧急救治中仍然可以采用PC-CODE;早期治疗阶段,即陆军师救护所阶梯可以酌情采取其中某种编码系统;伤员后送至后方医疗机构实行专科治疗时,可以按照平时军地医院临床所采取的伤情分类措施,按照ICD完成病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临床急救需求.研制生产了一种适用于战场和突发救治需要的组合式多急救器械箱,其内部配置医疗器械可根据实际功能不同要求设置,以满足一箱多用.适应不同的医疗救护治疗应用场合的需要.较好地达到了现场急救和方便携带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