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I B-11A期的宫颈癌患者若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可达85 %~90 %,而一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则降为30 %~60 %.  相似文献   

2.
张昆  李群 《实用全科医学》2011,9(4):623-625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51万妇女被诊断为子宫颈癌,其中约28.8万死亡病例,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治疗不彻底的重要原因,其中淋巴结转移被公认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ⅠB~ⅡA期的宫颈癌患者若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可达85%~90%,而一旦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则降为30%~60%但即使是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3.
张昆  李群 《中华全科医学》2011,9(4):623-625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51万妇女被诊断为子宫颈癌,其中约28.8万死亡病例,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1]。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也是其治疗不彻底的重要原因,其中淋巴结转移被公  相似文献   

4.
微转移是指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播散于血液循环、淋巴系统、骨髓以及肝、肺等各组织器官中的肿瘤细胞,但尚未形成转移结节,常无任何临床表现,常规检测方法如X线、CT、MRI、ECT及常规的病理检查均难以发现的微小病灶。淋巴结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微转移的存在提示肿瘤不再局限于原发病灶,有发展成为远处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哨兵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是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有用技术,可提供有价值的结肠旁及左右结肠动脉及静脉淋巴结转移的分期信息,联合应用活性蓝染料和放射性标记胶体可做出淋巴结定位图,在公认哨兵淋巴结活检为一广泛采用的技术后,这些检查将可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率,研究淋巴结微转移与结直肠癌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淋巴结 癌胚抗原(CEA)的表达,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癌胚抗原(CE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法示50例Dukes‘B期患者128枚淋巴结中发现10枚淋巴结CEA表达,有淋巴结CEA表达的6例患者全部在术后5年内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而其他44例患者只有5例出现肿瘤转移或复发。RT-PCR法示11例肠癌的44枚淋巴结中有12枚淋巴结CEA mRNA表达,而病理组织学检查(HE染色)仅发现3枚淋巴结存在肿瘤转移,免疫组化法发现4枚淋巴结CEA表达。结论 存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大肠癌患者预后较差,基于RT-PCR的CEA检测可作为早期检测结直肠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一种手段,为结直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患者复发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找到一种可检测出盆腔淋巴结微小转移病灶的方法。方法:将我院2007年5月-2008年9月经体检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8例,术中行美兰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将蓝染的淋巴结进行HE染色和SP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8例中共检出SLN34枚,单一HE染色无淋巴结转移,而免疫组化抗角蛋白阳性1例(2.94%),l枚淋巴结出现微转移。结论: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法较单一HE染色法更能准确检测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病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新途径。方法术中将25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95枚淋巴结平均分成两半,一半淋巴结用于常规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另一半淋巴结,按区域混合,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如果一枚淋巴结常规病理证实有显性转移,该患者同一区域的其他淋巴结不再接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或RT-PCR检测。结果135枚常规病理阴性的淋巴结接受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1枚淋巴结显现肿瘤微转移。39组常规病理阴性的区域淋巴结混合组织中,11组RT-PCR检测呈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结果间存在一致性(U=7.682,P=0.0001)。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出率,并可对部分Ⅰ、Ⅱ期患者重新进行TNM分期。RT-PCR在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方面,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价值相当。RT-PCR可以简化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肿瘤微转移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微转移可能作为恶性肿瘤转移的早期过程已受到肿瘤工作者的重视。其检测方法有HE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PCR以及Rt-PCR技术,流式细胞仪技术。对乳腺癌患者,微转移具有明确的意义,对其他肿瘤的临床分期,治疗的选择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早期宫颈癌盆腔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平顶山市中医医院20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SLNB,而后行双侧淋巴结清扫术及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术后病理送检,以术后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SLNB对早期宫颈癌盆腔微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肿瘤大小、分期对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结果的影响。结果200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确诊转移47例,无转移153例,共切除淋巴结数目为3287枚(其中SLN 657枚,NLSN 2630枚);SLN诊断正确197例,误诊1例,漏诊2例,诊断敏感度为95.74%,特异度为99.35%,准确率为98.50%,阳性预测值97.83%,阴性预测值为98.70%,Kappa值为0.96;SLN诊断对直径≤4 cm及>4 cm的宫颈癌肿瘤盆腔微转移检出率分别为99.25%、96.97%,总检出率为98.50%,对Ⅰa2、Ⅰb、Ⅱa、Ⅱb期宫颈癌肿瘤盆腔微转移检出率分别为100.00%、98.39%、97.06%、100.00%。结论SLNB对早期宫颈癌盆腔微转移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均较高,且肿瘤大小、分期对SLN检出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肿瘤手术后复发和放疗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微转移的检测对肿瘤的诊断、分期、复发和预后的判断、手术、综合治疗的选择具有极其明显的指导作用.我们采用抗角蛋白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探讨免疫组化对宫颈癌淋巴结微小转移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进行分层分析,为评估患者预后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86例ⅠA~ⅡB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6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P=0.001),间质浸润(P=0.006);影响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病理类型(P=0.027),宫旁浸润(P=0.067);无宫旁浸润的宫颈鳞癌患者预后最好。结论在ⅠA~ⅡB期宫颈癌中,其前哨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区域,其次是髂内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并进行预后评估,可以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直肠系膜及淋巴结染色后淋巴结的检出率及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方法 对 30例直肠癌患者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插管注射美蓝 6ml,使直肠系膜及各组淋巴结染色 ,统计淋巴结数目 ,与同期 32例常规直肠癌根治术淋巴结数目对比 ,比较其淋巴结检出率 ;对美蓝染色组淋巴结行癌胚抗原(CEA)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其微转移情况。结果 美蓝染色组肠旁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肠系膜根部淋巴结检出数目均明显大于常规根治术组 (P均 <0 .0 5 ) ;美蓝染色组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阴性者经CEA免疫组化染色其转移阳性率增加 (8 4 .7% ) ,13例Duke’sB期患者经淋巴结CEA免疫组化染色需重新确定为Duke’sC期 (46. 7% )。结论 术中经直肠上动脉注射美蓝行淋巴结染色能提高淋巴结检出率 ;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行CEA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其微转移灶 ,能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 ,使病理分期更准确 ,从而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分子诊断方法。方法 以非同位素RT-PCR方法,检测21例大肠癌患者术前和术后外周血中大肠癌细胞的标志物细胞角蛋白20(cytokemtin,CK20),同时检测10例健康者外周血作对照。结果 21例病人外周血中查出CK20阳性表达14例,阳性率66.67%,10例健康者外周血均无CK20表达。结论 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癌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大肠癌肝脏微转移。  相似文献   

15.
余莹莹 《海南医学》2014,25(4):541-543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在治疗及预后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早期诊断淋巴结转移显得尤为重要.CT和MRI在诊断转移性淋巴结方面有着相同的优势和各自的特点,联合使用CT和MRI能够增加转移淋巴结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用细胞角蛋白_(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_(低分子量)检测3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化治疗,术中共收取经常规病理检查无转移的阴性淋巴结370枚.结果 30例患者370枚淋巴结中,5例患者9枚淋巴结发现微转移,其病例总阳性率为16.67%,淋巴结总阳性率为2.43%.在有微转移的淋巴结中,髂外淋巴结、闭孔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19%,5.68%,1.61%,以闭孔淋巴结的转移率最高.结论 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现象,随着淋巴结数目的 增多,微转移的检出率逐渐增大.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的微转移对指导临床治疗,判断预后都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肿瘤大小(T)分期乳腺癌患者病理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指导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应用,以避免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带来的术后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首次治疗为手术治疗、T在0~5 cm的2 10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分析不同T分期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比较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并对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不同T分期(1 cm< T≤ 2 cm,2 cm< T≤ 3 cm,3 cm< T≤ 4 cm)间各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分期为0 cm≤ T≤ 1 cm、1 cm< T≤ 2 cm、2 cm< T≤ 3 cm和3 cm< T≤ 4 cm时,Luminal B型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率分别为40.00%、29.41%、50.00%和65.22%;T分期为4 cm< T≤ 5 cm时,Her-2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75.00%。在所有的乳腺癌T分期中,Triple-negative型均具有较低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Her-2过表达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特点不同。Luminal B型和Her-2型乳腺癌患者在前哨淋巴结应用时需要更加谨慎。Her-2过表达是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子分型是对传统的乳腺癌病理分型及分期的重要补充,可以进一步提示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助于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老年宫颈癌患者中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5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完整临床相关资料的324例老年宫颈癌患者,分析影响其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324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9.8%,术后盆腔感染率为7.1%。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宫旁组织浸润、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术前血清SCC-Ag、CA125均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在盆腔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开腹手术、术前有盆腔感染史、术后盆腔淋巴结囊肿是发生术后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与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明显相关。结论 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是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峰  潘立群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3,1(3):171-172,204
介绍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灶的检测方法,分析化疗、输血对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以及增加肿瘤转移机会的机制。通过分析中医药在治疗肿瘤方面的作用机制,提出中医药治疗肿瘤淋巴结微转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20及CEA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53例结直肠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结直肠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