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较常见,现对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措施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静脉输液微粒是指通过静脉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物,其直径一般在1~15μm,少数较大的可达50~300μm。输入溶液中微粒的多少决定着液体的透明度,因此,可由此判断液体的质量。静脉输液微粒污染是指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将输液微粒带入人体内,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危害及其控制,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输液危害。  相似文献   

3.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来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是临床救治患者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静脉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通过药物生产过程、加药过程、环境空气污染进入机体,造成各种危害。通过提高制剂的纯度、建立静脉配制中心、人员管理、用物准备、减少不合理用药、精密过滤输液器的使用,来降低不溶性微利的发生率,以提高临床静脉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微粒污染与临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家兰  袁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2):1640-164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输液微粒是一种输入液体中存在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 ,其直径多在1~15um,少数可在50~300um[1],主要包括 :尘埃、碳墨、橡胶屑、玻璃颗粒、碎片、纤维、药物结晶等 ,进入人体可引起静脉炎、血管栓塞、肺部肉芽肿、癌反应、热原样反应等严重危害。因此 ,临床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问题 ,必须引起广大护理人员高度重视 ,做到有的放矢。1临床输液微粒的来源1.1药液的生产、贮存与微粒 :(1)药液生产 :存在空气、水、原材料、生产工艺等污染 ,药液中可混入异物和微粒。(2)药液贮存 :由于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 ,…  相似文献   

5.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主要任务是为临床科室提供合格的成品输液,开展PIVAS对保障静脉输液质量和调配人员的职业防护有重要意义。在保障静脉输液质量工作中,输液微粒污染是其主要的风险因素。静脉输液微粒污染不仅损害成品输液质量,更是患者健康的巨大威胁,输液微粒会造成多种输液反应。为确保成品输液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笔者根据我院PIVAS的实际经验,对输液微粒污染的来源进行分析,并对我院PIVAS采取的预防措施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来源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输液可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到达人体重要器官,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属于侵入性的操作.目前,输液引起的反应已引起人们普遍重视,而输液中微粒污染所致的潜在性危害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刘运俭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9):1146-1146
静脉输液是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较常采用的护理技术,然而输液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出现身体危害。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两年中输液反应共22例,2001年2月至2003年2月使用一次性输液用品,并以输液污染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两年中有8例输液反应,使输液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出现液体污染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方法:对静脉输液应用过程中产生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并建立监控体系。结果:静脉输液在配置使用的过程中,由于药物配伍、环境、操作、输液器具等因素影响,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结论:常规静脉输液的各环节均有可能致数量和大小不等的不溶性微粒污染,应加强输液操作各环节质量管理,尽量采用避免不溶性微粒污染的操作方式,建立静脉输液配置中心。  相似文献   

9.
李树立 《临床医药实践》2009,(4Z):1541-154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产生不溶性微粒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我市医院近年来临床加药和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及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不溶性微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加药和输液操作过程中产生橡皮微粒常常是加药过程中及输液器针头插入橡皮塞瓶口时产生的;在临床添加各种药物时产生药物晶体微粒多由临床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时产生。结论:静脉输液操作中产生的不溶性微粒不容忽视,应积极寻找对策,努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品质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10.
张先桃 《北方药学》2014,(5):188-189
目的:分析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探讨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导致静脉输液污染的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导致静脉输液出现微粒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药物、输液容器、穿刺瓶塞、配伍及联用、环境、护理等。结论:总结分析导致静脉输液微粒污染的原因,有利于临床制定有效的干预对策,降低污染率,确保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输液微粒是一种输入液体中存在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多在1~15μm,少数可在50~300μm。微粒污染输液液体所造成的人体危害已被很多人重视,并对输液微粒进行了广泛而大量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2.
胡晓波  饶丹 《贵州医药》2001,25(8):756-757
输液过程中和输液完毕后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广义上统称为输液反应。引起输液反应的原因很多 ,微粒 (直径 50 μm以下的非代谢性颗粒 )增加而导致输液反应是一个重要原因[1] 。本文对输液中微粒的变化进行了研究。1 仪器与试药仪器为由天津市天河医疗仪器研究中心生产的ZWF— 4 0Ⅱ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刺五加注射液由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990 52 2 ;复方丹参注射液 2ml/支 ,由上海新岗制药厂生产 ,批号 990 6 13,双黄连粉针剂由哈尔滨中药二厂生产 ,批号 990 4 0 5;血塞通注射液由昆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 9…  相似文献   

13.
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相关因素及规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和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分析引起输液大厅输液微粒污染的相关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结果临床输液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因素主要有:药物因素、操作因素、输液器具、环境及空气微粒污染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以制订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静脉输液微粒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输液大厅应加强相关管理。  相似文献   

14.
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实验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147-1148
目的: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和减少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一次性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环境及净化操作台上,在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计数微粒数,每组各50例比较产生的微粒数,观察何种情况可减少微粒的产生.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巾微粒数(P<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激增(P<0.01).而在净化操作台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侧扎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各种原因引起的失血、失液、休克等危重患者均要通过此方法达到抢救生命、治疗疾病、控制感染的目的。但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反应却时有发生,除了被人们所熟知的细菌污染反应、热原反应外,  相似文献   

16.
17.
张慧琴 《哈尔滨医药》2014,34(2):167-168
目的 探究减少我院输液微粒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在2012年发生的8例输液污染进行分析.结果 我院导致输液微粒污染的主要因素有橡胶微粒污染、输液破损污染、配伍污染.结论 为了减少输液污染,医务人员要采取科学的加药方法减少橡胶微粒的污染,药师在打包过程中要注意工作台的清洁减少输液的破损;尽可能采取单一用药,注意配伍禁忌.  相似文献   

18.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测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和异物及其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黑龙江医药》2009,22(4):542-543
目的:分析引起临床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或减少输液中微粒污染。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临床使用过程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操作因素、输液因素、输液器具、药物因素、pH值、输液溶媒选择等。针对引起输液微粒污染的各种途径,可制定微粒污染的预防措施。结论:输液微粒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引起临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可引起血管栓塞、静脉炎、肺内肿、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减少输液微粒反应,确保患者输液安全。方法分析输液微粒反应的原因,探讨预防输液微粒反应的对策。结果临床输液微粒反应减少。结论输液微粒反应与环境温度和洁净度、溶媒的pH值、药物放置时间、配制量等有密切的关系,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建立是预防和减少静脉微粒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