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胃癌Survivin和p5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胃癌组织及7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Survivin和p53的表达。分析比较Survivin和p53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结果7例正常胃粘膜组织中Survivin和p53均无表达;在80例胃癌组织中Survivin、p53阳性表达44例(55.5%)、52例(65.0%)(X^2=2.78,P〉0.05);Survivin与UICC淋巴结分期(X^2=8.69,P=0.03)及组织学分型有关(X^2=4.41,P=0.04);p53与组织学分型有关(X^2=6.35,P=0.01)。Cox模型回归多因素分析,UICC淋巴结分期与预后相关(x^2=4.85,P〈0.05)。Survivin和p53表达阳性分别与5年生存率有关(X^2=4.01,P〈0.05;)(L6.83,P〈0.01)。结论Smrvivin和p53在胃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率,联合检测可对胃癌恶性程度的判定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及酶速率法测定5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41例非心肌炎患儿和45例健康体检小儿的血清cTnI及CK—MB阳性率。结果3组间血清cTnI比较和CK—MB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Х^2=72.21,P〈0.05;Х^2=35.24,P〈0.05);病毒性心肌炎组CK—MB阳性率较cTnI阳性率低(Х^2=4.32,P〈0.05);非心肌炎组cTnI阳性率低于CK-MB阳性率(Х^2=21.09,P〈0.05);对照组血清cTnI和CK—MB阳性率均为0。血清CK—MB阳性率随病程延长下降,病程在1周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血清CK—MB阳性率(Х^2=4.50,P〈0.05)。结论测定cTnI对于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早期诊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3.
麦泽锋 《中国热带医学》2008,8(11):1965-1966
目的观察对比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含铂类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单化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年来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65例中晚期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化疗组及化疗联合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组,化疗均采用卡铂+多西他赛方案,鸦胆子油乳注射液采用20d为一疗程,治疗2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无显著性差异(Х^2=0.07,P〉0.05),两组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鸦胆子油乳注射液化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Х^2=9.45,P〈0.01)、体重增加显著(Х^2=15.12,P〈0.01)、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化疗组(Х^2=4.60,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免疫功能较对照组增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化疗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胃癌组织P16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0例胃癌及20例胃良性病变组织中P16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 80例胃癌组织中P16蛋白阴性表达率为78.8%,E-cadherin蛋白减弱表达率为87.5%,和胃良性组织相比,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Х^2=9.040、58.330,P〈0.01)。P16蛋白阴性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Х^2=6.819,P〈0.01),Ⅲ+Ⅳ期胃癌高于Ⅰ+Ⅱ期胃癌(Х^2=5.711,P〈0.05)。E-cadherin蛋白减弱表达率在淋巴结转移组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组(Х^2=5.503,P〈0.05),Ⅲ+Ⅳ期胃癌高于Ⅰ+Ⅱ期胃癌(Х^2=4.156,P〈0.05),随浸润深度的加深,E-cadherin蛋白减弱表达率明显增高(Х^2=6.011,P〈0.05)。胃癌组织P16蛋白与E-cadherin蛋白表达呈正相关(Х^2=7.779,P〈0.01)。结论 P16、E-cadherin蛋白表达下调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其蛋白状态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两者均下调可能提示病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MMP-2、9与TIMP-1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MMP-2、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5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2、MMP-9、TIMP-1的表达。同时,取10例癌周正常食管黏膜作为对照。结果 MMP-2、MMP-9、TIMP-1在正常黏膜上皮不表达;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8%、81.8%和78.2%;不同组织学分级的食管癌组织中MMP-2、MMP-9及TIMP-1蛋白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Х^2=0.68~2.76,P〉0.05);随着肿瘤浸润程度的加深,MMP-9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Х^2=16.55,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MMP-9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性(Х^2=10.96,P〈0.05),且临床病理分期为Ⅲ期者明显高于0~Ⅰ及Ⅱ期(Х^2=4.89、9.46,P〈0.05)。结论 MMP-2、MMP-9、TIMP-1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MMP-9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口服特比萘芬片加外用益康唑乳膏短程联合疗法治疗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名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予特比萘芬片250mg口服,1次/d,联合盎康唑乳膏外用,2次/d,共7d;对照组予益康唑乳膏外用,2次/d,同时口服维生索C片0.1g,1次/d,共28d。于停药时和停药后4周时观察临床疗效和真蔺学疗效,停药后4同时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共有113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脱落7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6例),剔除4例(对照组4例)。停药时两组相比试验组治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3.03,P〈0.01),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χ^2=0.03,P〉0.05);停药后4周时两组相比试验组治愈率、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7.21,P〈0.01;χ^2=14.56,P〈0.01;)(χ^2=23.03,P〈0.01);停药后4周时两组相比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4.04,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7,P〉0.05)。结论口服特比萘芬片加外用益康唑乳膏短程联合疗法治疗足癣依从性和安全性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酸、胆红素浓度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并比较6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血管病变患者32例)和57例健康者(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及间接胆红素浓度和UA水平。结果T2DM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及间接胆红素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U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病变的患者中血清TBIL〈10μmol/L的例数高于对照组(Х^2=13.2,P〈0.01),尿酸≥430μmol/L的例数高于对照组(Х^2=32.6,P〈0.01)。结论检测T2DM患者血清TBIL和UA水平对预测评估病情及预后T2DM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0.025%维A酸乳膏联合过氧苯甲酰凝胶治疗寻常型痤疮的疗效。方法:采用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三组的疗效并进行分析。结果:A组与B组总有效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36,P〉0.05);A组与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8.72,P〈0.01);B组与c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3.81,P〈0.01)。结论:外用0.025%维A酸乳膏和过氧化苯甲酰凝胶联合治疗寻常型痤疮,疗效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家庭生活事件、家庭功能等对原发性失眠症的影响。方法向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持续3个月以上的原发性失眠者和无失眠者各56例发放家庭功能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特质应对反应方式问卷。失眠者问卷回收48份,作为病例组;无失眠者问卷回收52份,作为对照组。对问卷进行分析。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睡眠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0.75,P〈0.05);两组的特质应对反应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03,P〈0.05);消极应对反应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联性,经卡方检验Х^2=4.05,P〈0.05。两组的家庭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3.39,P〉0.05)。结论生活事件、家庭功能障碍是通过患者的特质应对反应方式影响患者睡眠后_旨的。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泪道阻塞的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泪道阻塞患儿泪道探通的疗效和护理方法。方法:泪道阻塞患儿1000例,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观察组)500例,对照组500例。对照组实施泪道探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手术前后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儿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探通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Х^2=2.75,P〉0.05);观察组二次探通25例(5.0%)明显低于对照组50例(10.0%)(Х^2=-6.87,P〈0.01)。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儿泪道探通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近50年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分析近50年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点,探讨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对1955年1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557例浸润性宫颈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近50年来宫颈癌的平均发病年龄逐渐降低,由1955~1964年的(56.27±8.45)岁降至1995~2004的(43.81±8.90)岁;年轻宫颈癌(≤35岁)的构成比由3.42%升至24.91%。同时,临床早期(Ⅰ~Ⅱ期)的比例和非鳞癌的比例则逐步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病例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年轻人宫颈癌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具有非鳞癌比例高、淋巴结转移率高和临床晚期(Ⅲ~Ⅳ期)比例高等显著特点。针对宫颈癌发病的新趋势和临床特点,改变传统的治疗模式、探索相应的治疗新方法十分必要。结论 近50年宫颈癌的发病具有明显年轻化、及临床早期比例和非鳞癌比例逐步升高的趋势。与其他年龄组比较,年轻人宫颈癌具有显著不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对于生育年龄宫颈癌的治疗应充分考虑其生殖内分泌功能的保留问题。新辅助动脉化疗是现代宫颈癌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年轻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利于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2004~2008年收治的108例≤35岁和随机抽取同期收治的100例>35岁的女性乳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结果≤35岁年轻组乳腺癌占同期乳腺癌的8.2%,误诊率为39.8%。年轻组在确诊时间≤1个月(32.4%、48.0%)、脉管癌栓(12.0%、3%)、原发肿瘤直径>5cm(21.3%、8%)、腋窝淋巴结转移4~9个(21.3%、10%)、pTNM分期Ⅲ~Ⅳ期(42.6%、29%)、Her-2阳性(41.7%、20%)方面与中老年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P53、三阴性乳腺癌(Basal-like)、手术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组钼靶X线和彩超乳腺癌检出率分别为45.2%和74.1%。结论年轻女性乳腺癌误诊率高,侵袭性强,pTNM分期晚,Her-2高表达。  相似文献   

13.
年轻宫颈癌患者3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及汉族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对 2 6 4例≤ 35岁的维吾尔族年轻宫颈癌患者及 6 0例汉族年轻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维吾尔族年轻宫颈癌患者占同期住院的维吾尔族宫颈癌的 14 .0 % (平均值 ) ,其构成比明显高于汉族 (10 .1% ) ,结婚及初孕年龄小于汉族 ,生育次数高于汉族 ,5 0 %以上患者出现阴道流水 ,宫颈肿瘤形态以菜花型为主 ,中晚期多见 ,维吾尔族年轻宫颈癌患者症状出现到就诊时间明显长于汉族患者 ,多采取以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结论 :维吾尔族年轻宫颈癌的症状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宫颈癌的期别有关 ;卫生知识宣传及性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效的普查措施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晨 《当代医学》2010,16(34):40-42
目的对35岁以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35岁以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与同期60例35岁以上浸润性宫颈癌患者进行比较,并对56例35岁以下浸润性宫颈癌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5岁组与〉35岁组在年龄、孕次、产次、接触性出血、病理分型为小细胞癌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年龄、肿瘤直径、肿瘤类型、病理分级、术前淋巴结情况是影响年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年轻女性出现接触性出血时,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早进行妇科检查;当具备一项或多项重要因素时,应考虑手术根治及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宫颈癌的青年化与早期发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年轻宫颈癌患者(≤35岁)发病情况和宫颈癌的筛查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21例宫颈癌病例及用阴道、子宫颈、宫颈管(Vagina, cervix, endocervix,VCE)三步取材加TBS (The bathesda system,TBS)分类法门诊筛查宫颈癌或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患者.结果:宫颈癌患者的发病年龄已由1975-1984年间(54.3±9.5)岁下降到现在的(42.2±9.4)岁(P<0.005).年轻宫颈癌患者(≤35岁)的构成比从1975-1984年间的4.8%升至目前的34.1%(P<0.005).84.1%的年轻患者为0~Ⅱa期.在门诊对年轻宫颈疾病患者筛查中发现意义不明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增生20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瘤样增生30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瘤样增生20例,宫颈鳞癌19例和宫颈腺癌2例,并经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所证实.结论:宫颈癌患者发病年龄呈明显的年轻化趋势;VCE加TBS能有效地诊断CIN和宫颈癌.  相似文献   

16.
代英 《吉林医学》2011,(20):4086-4087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方法:以≤40岁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27例为试验组,以同期收治的>60岁的患者4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结果:两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试验组高分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ER阳性率及PR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以全子宫切除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切除为主。随访5年,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化高,及早发现并治疗,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分型检测在30岁以下年轻妇女宫颈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为年轻妇女宫颈病变筛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85例30岁以下年轻妇女,通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测分为体检组、疣状病变组、宫颈炎性病变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及宫颈癌组,采用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其中包括13种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5种低危型HPV(6、11、42、43、44)和3种中国人常见的基因型HPV(53、66和CP8304)。结果 HPV总检出率为21.42%(211/985),其中高危型检出率为25.38%(250/985),低危型检出率为3.76%(37/985),多重感染占24.17%,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癌组同体检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年轻妇女HPV-DNA检测非常重要,对发现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3-01~2008-12我院收治的年龄435岁宫颈癌患者38例(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与同时期〉35岁宫颈癌患者34例(对照组)作对照分析。结果年轻妇女宫颈癌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研究组孕次、产次均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临床表现研究组与对照组均以接触性出血为主,其次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在肿瘤类型方面,两组均以外生型为主,但是研究组以巨块型为主,占63.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上,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以早期癌(临床分期≤Ⅱa期)居多,分别占94.7%(36/38)、91%(31/34),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中分化鳞癌为主要病理类型。研究组38例,予手术治疗34例,30例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并移位于同侧上腹部(P〈0.05),34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淋巴结转移率为20.6%,以闭孔淋巴结为最常见。对照组34例,予手术治疗31例,10例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并移位于同侧上腹部(P〈0.05),31例行盆腔淋巴结清扫,7例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22.5%,以闭孔淋巴结为最常见,两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发病有明显年轻化趋势;研究组患者临床分期以早期癌为主,接触性出血为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危险信号,淋巴结转移较少见,诊断上应提高对年轻妇女宫颈癌的警惕性,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主张提倡对已婚妇女的普查,及时发现及诊疗癌前病变和早期癌。治疗时应注意保留早期患者的卵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宫颈癌的发病趋势和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hanges in the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over the past 50 years, and explore appropriate treatment corresponding to these changes.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1557 patients with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treated between January, 1955 and December, 200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The average age of cervical cancer onset gradually decreased over the past 50 years, from 56.27+/-8.45 in 1955-1964 to 43.81+/-8.9 years in 1995-2004, whereas the ratio of young (< or =35 years old) patients rose from 3.42% to 24.91%. The ratio of early clinical stage (stages I-II) and non-squamous cancer also steadily increased (P<0.05, respectively). The tumor stage, pathological type and rat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P<0.05). In particular, the young (< or =35 years old) group had evidently higher ratios of non-squamous and advanced stage (III-IV) cancers with a higher rate of lymphatic metastasis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ge groups (P<0.01, respectively). Because of the changes in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cancer, it is necessary to modify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regimens and explore reasonable therapy corresponding to these changes. Preservation of reproductive endocrine function ought to be fully considered in cervical cancer treatment in women at childbearing age. Neoadjuvant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is an useful method for cervical cancer treatment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20.
中老年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春枝  赵卫东 《医学综述》2013,(22):4217-4218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特点,比较年轻患者与中老年患者的差异,探讨中老年宫颈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于2006年10月至2012年8月诊治的110侧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年龄≤35岁的患者作为年轻组,年龄〉35岁的患者作为中老年组,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可能的预后差异。结果两组患者都以接触性出血及不规则阴道出血为主,但年轻患者因处于性活跃期,有出血症状表现的比例比中老年患者高,中老年组的无症状确诊病例比年轻组高(P〈0.05)。病理特点两组在癌变种类方面无明显差异,鳞癌及腺癌占的比例类型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中老年组Ia患者明显少于年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8,P〈0.05)。结论中老年患者的宫颈癌分期比年轻患者高,病情发展情况较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