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400000人死于结直肠癌[1]。早期结直肠癌是指无论有否淋巴结转移,其局部病变仅侵及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直肠癌[2]。临床上绝大多数为进展期结直肠癌(advancedcolorectal carcinoma,ACRC),手术切除仍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淋巴结阳性和肿瘤侵犯浆膜者很容易发生肝、肺等远处转移,使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模式向着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向发展。现就进展期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现状做一综述。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therapy)是指在恶性肿瘤局部手术切除前给予的局部放疗和局部或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RT-PCR检测CKl9mRNA技术,从分子水平探讨在青年结直肠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扩增,对角蛋白CKl9检测。对3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108个淋巴结进行检测,检测良性结直肠疾病(结直肠息肉、憩室等)手术的20例患者的正常肠周淋巴结20枚作为对照组,同时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30例结直肠癌患者均有CKl9mRNA表达,108个淋巴结中有47个存在CKl9mRNA阳性表达,阳性率为43.5%;常规病理检查有25枚有癌转移,阳性率为23.2%;20例良性病变患者30枚淋巴结CKl9mRNA表达为阴性。结论RT-PCR扩增CKl9mRNA检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微转移,是一种敏感而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对青年结直肠癌患者指导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72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 372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解剖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率(86.19%,156/181)和转移度(28.24%,936/3315)高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率(58.12%,111/191)和转移度(19.19%,357/1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浸润深度T3~T4淋巴结转移率(79.49%,186/234)及转移度(30.84%,1002/3249)显著高于浸润深度T1~T2淋巴结转移率(58.70%,81/138)和转移度(15.11%,291/1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92.68%,114/123)和转移度(33.47%,753/2250)高于中、高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76.09%,105/138和43.24%,48/111)和转移度(20.98%,411/1959和13.35%,129/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直径不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 肿瘤浸润肠壁深度、分化程度及解剖部位是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选择相应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侧方清扫的意义。方法12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两组,A组按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行根治性手术,B组在TME基础上加做侧方淋巴结清扫,2组辅助治疗相同,分析两组的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侧方淋巴结转移是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的重要转移途径,占低位直肠癌的16.7%;侧方淋巴结转移常发生在低分化及粘液腺癌,也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B组较A组局部复发率降低10.6%(P〈0.05),总生存率提高18%(P〈0.01)。结论腹膜返折以下直肠癌应行侧方淋巴结清扫,这可以降低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侧方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关,侧方淋巴结转移情况可以指导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肿瘤细胞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与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41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癌组)的肿瘤细胞、肿瘤间质细胞以及2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对照组)的黏膜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进行PD-ECGF测定。结果 结直肠癌组肿瘤细胞PD-EC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黏膜上皮细胞(P〈0.05);肿瘤细胞PD-ECGF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间质细胞PD-EC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肿瘤间质细胞PD-ECGF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是否PD-ECGF阳性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肿瘤细胞PD-ECGF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间质细胞是PD-ECGF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6.
1996年陈道瑾首次报道术中动脉灌注美蓝标记淋巴结的技术以评估结直肠癌系膜淋巴结转移分布情况[1],发现该项技术有利于发现和清除肠系膜血管根部的小淋巴结。笔者自1998年1月以来对10例结直肠癌标本予以研究并和化学清洗法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肿瘤细胞和肿瘤间质细胞中的表达及与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41例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组织(结直肠癌组)的肿瘤细胞、肿瘤间质细胞以及25例正常结直肠组织(对照组)的黏膜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进行PD-ECGF测定.结果 结直肠癌组肿瘤细胞PD-EC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黏膜上皮细胞(P<0.05);肿瘤细胞PD-ECGF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直肠癌组和对照组间质细胞PD-EC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组肿瘤间质细胞PD-ECGF阳性表达与肿瘤细胞是否PD-ECGF阳性表达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肿瘤细胞PD-ECGF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间质细胞是PD-ECGF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标本53例,良性腺瘤标本31例;以正常结直肠黏膜标本37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MP-2的表达变化,并与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MMP-2在正常黏膜、良性腺瘤和结直肠癌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12.9%和75.5%,与正常黏膜组和良性腺瘤组比较,结直肠癌组MMP-2表达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 MMP-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复发有关,可作为判断结直肠癌进展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在进展期结、直肠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进展期结、直肠癌80例随机分成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组(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两组病人化疗后不良反应,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及3、5年生存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急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局部复发率及肝脏、腹腔转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37.5%。结论对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并不增加化疗的毒副反应,而能降低术后的复发率、转移率并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个体化手术的淋巴结廓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按日本胃癌治疗规范进行手术的10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均为下部癌,总的转移率为15.8%,第1站(N1)及第2站(N2)分别为10.9%及4.9%。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病理类型有关。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7.9%,明显高于黏膜癌(6.9%,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0%,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加,1.1~2.0cm及〉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增至14.8%及27.5%(P〈0.05)。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及19.6%。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N1受累频率最高的是第3组淋巴结,受累频率为50.0%,其次为第6,4组及第5组淋巴结,分别为37.5%、31.3%及12.5%;在N2中,第7,8a组及第9组的受累频率依次递减为25.0%、12.5%及6.3%。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转移至N2的频率明显增高;微小癌无淋巴结受累,小胃癌仅累及到N1淋巴结;而最大径在1.1cm以上的病例,累及N2淋巴结的几率明显增加;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随着分化程度的恶化,N2淋巴结受累的频率亦显著增加。结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在淋巴结廓清效果上和标准D2根治术是一致的。因此。个体化术式的选择达到了根治、低侵袭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直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由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常规组54例,实施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54例,实施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肠胃功能指标(胃泌素、胃动素),并比较两组的标本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个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瘘、胃潴留、伤口感染、出血)。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标本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个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70%,低于常规组的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结直肠癌,疗效理想,并发症少,有利于患者的肠胃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发展具有癌灶多点起源和向颈、胸、腹呈“跳跃性”转移的特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是食管癌主要的转移途径,由于食管淋巴引流复杂,交通支丰富,部分食管癌患者还可出现淋巴结“跳跃性”转移。因此,术前或术中确定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范围非常困难。手术一直是治疗食管癌的主要手段,但是手术应该包括几个区域,学术界意见仍不统一。理论上食管癌整块切除加三野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食管癌和预防淋巴结转移、复发的理想手术方式,然而由于存在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等负面因素,对于食管癌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价值一直存在争论。  相似文献   

13.
结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呈上升趋势,许多国家把其作为重点进行研究。随着人们对结直肠解剖、病理的再认识,人们观念的变更,医疗器械设备的发展,手术技巧和手术方法的改进,综合治疗的广泛应用,使结直肠癌外科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外科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一、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1.直肠癌的淋巴引流:既往认为直肠癌不论其部位高低,其淋巴结转移均有向上方、向侧方、向下方转移。但近年来研究表明位于腹膜反折以上的直肠癌只有向上的淋巴引流;腹膜反折以下的直肠癌主要淋巴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个体化手术的淋巴结廓清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按日本胃癌治疗规范进行手术的101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6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均为下部癌,总的转移率为15.8%,第1站(N1)及第2站(N2)分别为10.9%及4.9%。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灶大小、病理类型有关。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7.9%,明显高于黏膜癌(6.9%,P<0.05)。微小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小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5.0%,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加,1.1~2.0cm及>2.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增至14.8%及27.5%(P<0.05)。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及19.6%。在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中,N1受累频率最高的是第3组淋巴结,受累频率为50.0%,其次为第6,4组及第5组淋巴结,分别为37.5%、31.3%及12.5%;在N2中,第7,8a组及第9组的受累频率依次递减为25.0%、12.5%及6.3%。黏膜癌仅累及N1淋巴结,而黏膜下癌转移至N2的频率明显增高;微小癌无淋巴结受累,小胃癌仅累及到N1淋巴结;而最大径在1.1cm以上的病例,累及N2淋巴结的几率明显增加;高分化早期胃癌未见淋巴结转移,随着分化程度的恶化,N2淋巴结受累的频率亦显著增加。结论早期胃癌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在淋巴结廓清效果上和标准D2根治术是一致的。因此,个体化术式的选择达到了根治、低侵袭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定位和检测CK20 mRNA的意义.方法 对49例结直肠癌患者术中注射美蓝定位前哨淋巴结,用一步法Real-time RT-PCR检测前哨淋巴结CK20 mRNA表达以确定转移病灶.结果 4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成功确定了前哨淋巴结47例,共115枚,每例1~5枚,平均2.4枚/例,检出成功率为95.92%.47例患者前哨淋巴结中,常规病理学证实有11例为肿瘤细胞所浸润,阳性检出率为23.40%;一步法Real-time RT-PCR检测有20例CK20呈阳性表达,阳性检出率为42.55%.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利用一步法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CK20 mRNA表达可明显提高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结直肠癌及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STAT3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Max Vision TM,法检测40例结直肠癌,30例腺瘤性息肉和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STAT3蛋白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腺瘤性息肉和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0.0%、56.7%和30.0%。结直肠癌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结直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组织电。STAT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P〈0.05)。STAT3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浆膜浸润、肿瘤远处转移、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STAT3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夏恶性演进有关。在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阳性的组织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检测STAT3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呈上升趋势.20多年来,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方法不断改进,但患者的顶后并未明显改善,复发和转移率高达50%左右[1].在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DukesB期患者中,有近30%的人5年内死于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提示可能有结直肠癌微转移的存在[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166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4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旁正常黏膜组织及40例健康人群的结肠腺瘤组织中CD133和CD166的表达,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10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CD133和CD166的阳性率分别为71.6%和60.8%,而对照组结肠腺瘤中的阳性染色率分别为17.5%和15.0%,正常黏膜组织阳性率均为0%,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和CD166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和术后复发转移有相关性(P0.05)。CD133和CD166双阳性组的5年生存率为42.5%,双阴性组为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3和CD166在结直肠癌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腺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两者阳性组与预后呈负相关,提示其可能与结直肠癌的恶性演进有关,可作为结直肠癌侵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直肠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及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方法,分析CNP,SLN的可行性.方法?对到该院进行治疗的45名结直肠癌患者进行CNP和TSC联合活检,对常规病理学检查SLN及非SLN均阴性的SLN行细胞角蛋白进行检测,记录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45名患者中有30名患者检测出30个SLN,总体的SLN活检成功率为90.1%,每例平均1.75个.结论?CNP联合TSC活性检查对于预测其区域淋巴结的转移状态具有很大的意义,但是SLN中mRNA的水平差异与预后有一定关系,需要作出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0.
106例直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术中判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 6例行根治性手术后的直肠癌临床资料 ,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直肠癌的淋巴结阳性率、淋巴结转移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均无明显关系 ,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关。T1~T2 时 ,其淋巴结阳性率和转移度显著低于T3 ~T4者 (P <0 .0 5 ) ,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阳性率和转移度明显高于中分化、高分化肿瘤 (P <0 .0 5 )。 4 9例术中发现淋巴结肿大 ,5 7例未发现淋巴结肿大 ,术后病理证实分别有 2 3例和 2 5例淋巴结阳性转移。结论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有关 ,术中根据淋巴结大小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不准确 ,因此应按规范彻底切除直肠癌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