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报道国内首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对患者及其父母桥粒芯糖蛋白4编码基因(DSG4)进行突变研究。 方法 抽取1例念珠状发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血液基因组DNA,同时取100例健康汉族人基因组DNA样品作对照,采用PCR方法扩增DSG4基因16个外显子,并对产物进行测序分析。 结果 患儿DSG4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突变1为第8外显子移位突变c.837delA(p.E280Rfs*4),突变2为第16外显子无义突变c.2389C > T(p.R797*)。对其父母的基因分析证明,突变1来自其父亲,突变2来自其母亲。100例健康对照均未发现该杂合突变。 结论 DSG4基因的2个杂合突变c.837delA(p.E280Rfs*4)和c.2389C > T(p.R797*)导致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念珠状发家系的临床表型,2个突变均导致DSG4基因翻译的提前终止。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Netherton综合征患者SPINK5基因的突变情况。 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相关亲属外周血DNA,用PCR扩增SPINK5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 结果 直接测序发现患者SPINK5基因的第13号外显子中的第1111位碱基发生C→T杂合突变(c.1111C > T),导致其编码第371位氨基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R371X);第32号外显子中的第3121位碱基发生C→T杂合突变(c.3121C > T),导致其编码第1041位氨基酸发生错义突变(p.R1041C),其健康父母为相应突变的杂合携带者,200例健康对照未见该突变。 结论 SPINK5基因的p.R371X及p.R1041C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引起该患者临床表现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一Hallopeau—Siemens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真皮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为进一步开展产前诊断奠定基础。方法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并使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进一步确定该家系的致病原因。结果发现患者COL7A1基因存在2个突变:①第12号外显子上第4326位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使第525位氨基酸由精氨酸(G)突变为终止密码(R525X);②第105号外显子上第27716位碱基由胞嘧啶突变为胸腺嘧啶,使第2510位氨基酸由精氨酸(G)突变为终止密码(R2510X)。其母为R525X突变杂合子,其父为R2510X突变杂合子。结论COL7A1基因的R525X无义突变和R2510X无义突变是引起该患者临床症状的特异突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一斑驳病家系行分子遗传学分析,明确该家系的致病突变.方法 运用PCR、逆转录PCR和DNA测序对家系成员kit基因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先证者的kit基因存在c.2472+1G>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使第17号外显子3'端剪接位点丢失,导致kit基因所编码的mRNA第17号外显子缺失,家系中其他患者均存在相同突变,家系中正常个体中没有此突变.结论 kit基因的c.2472+1G>A杂合突变是导致家系成员发生斑驳病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2个家系及3例散发病例外周血及息肉组织STK11基因的突变。方法 PCR扩增STK11基因前8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家系1所有患者息肉组织STK11基因的外显子8检测到1个新杂合突变,第2039位碱基鸟嘌呤被胞嘧啶替代,导致308位氨基酸由色氨酸(W)转变为半胱氨酸(C),即W308C错义突变;外周血未检测到此突变位点。家系1所有患者外周血STK11基因的内含子2第12703碱基检测到1个新突变,该处发生A→G替换突变;息肉组织未检测到此突变位点。家系2所有患者外周血STK11基因的内含子7第16215碱基存在G→C杂合突变,已被前人证实为SNP。3例散发病例中未检测到突变位点。结论 STK11基因G2039C突变可能是部分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发病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汉族念珠状发家系Ⅱ型毛发角蛋白(hHb)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采集该家系成员及50例毛发外观正常者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运用PCR扩增hHb1、hHb3、hHb6外显子1和外显子7,DNA直接测序检测突变位置.测序结果采用BLAST软件在互联网上进行比对.扫描电镜下观察毛干结构.结果 扫描电镜下,病发呈典型的念珠状表现,狭窄部见明显的纵嵴和纵沟,病发毛小皮厚薄不均,其中1例病发大部分皮质和髓质消失.经网上比对分析,该家系患者hHb6外显子7第1289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取代,导致第430位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即R430Q).而该家系中未患病者和50位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该突变,hHb1、hHb3外显子1和外显子7及hHb6的外显子1未发现突变.结论 hHb6外显子7的R430Q错义突变是一种新的突变,可能与该家系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检测1例以先天性头发扭曲和感音性听力丧失为主要表现的Bj-rnstad综合征(扭曲发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基因BCS1L的突变情况。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PCR扩增BCS1L基因全部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并进行Sanger测序,测序结果与正常序列进行比对;取患者头发进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 患者BCS1L基因存在2处突变:①第4号外显子上存在杂合无义突变,即第144位密码子CGA→TGA,导致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由精氨酸变为终止密码子(p.R144*),此为BCS1L基因突变导致Bj-rnstad综合征新发现的致病突变位点,属国际首例;②第8号外显子上存在杂合错义突变,即第306位密码子CGC→CAC,导致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由精氨酸变为组氨酸(p.R306H)。患者母亲仅在BCS1L基因第4号外显子发生c.430 C>T杂合突变(p.R144*),患者父亲仅在BCS1L基因第8号外显子发生c.917 G>A杂合突变(p.R306H)。扫描电镜显示,患者发干以不规则的间隔出现扁平、沟槽和沿长轴的扭曲。结论 首次报道BCS1L基因第144位密码子CGA→TGA导致的编码终止为该基因突变导致Bj-rnstad综合征的新发突变位点,BCS1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关,基因检测有助于Bj-rnstad综合征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告1例有汗型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部分亲属外周血DNA进行全外显子测序,Sanger测序验证致病突变。结果:先证者GJB6基因编码区发生杂合无义突变c.263C>T(p.A88V),突变来自其母亲。在其4位患病亲属中检测到相同突变,在其父亲(正常人)中未检测到此突变。结论:GJB6基因c.263C>T(p.A88V)杂合突变是该家系的遗传学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Peutz-Jeghers综合征2个家系及3例散发病例外周血及息肉组织STK11基因的突变。方法 PCR扩增STK11基因前8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家系1所有患者息肉组织STK11基因的外显子8检测到1个新杂合突变,第2039位碱基鸟嘌呤被胞嘧啶替代,导致308位氨基酸由色氨酸(W)转变为半胱氨酸(C),即W308C错义突变;外周血未检测到此突变位点。家系1所有患者外周血STK11基因的内含子2第12703碱基检测到1个新突变,该处发生A→G替换突变;息肉组织未检测到此突变位点。家系2所有患者外周血STK11基因的内含子7第16215碱基存在G→C杂合突变,已被前人证实为SNP。3例散发病例中未检测到突变位点。结论 STK11基因G2039C突变可能是部分Peutz-Jeghers综合征患者发病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1个眼皮肤白化病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收集1个眼皮肤白化病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DNA。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证者TYR、OCA2、TYRP1、SLC45A2等29个基因的外显子编码区进行直接测序,寻找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以Sanger测序技术检测先证者父母的相应基因位点。结果 先证者TYR基因检测到2个杂合突变,分别是c.534G 〉 C(p.Trp178Cys)和c.1147G 〉 A(p.Asp383Asn)。其中c.534G 〉 C突变为新发突变,c.1147G 〉 A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先证者父母TYR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证实,先证者的c.534G 〉 C突变来自父亲,c.1147G 〉 A突变来自母亲。结论 应用靶向二代测序技术为一个眼皮肤白化病家系确定了TYR基因致病性新突变c.534G 〉 C。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利用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对两兄弟眼皮肤白化病患者的(OCA)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筛选和鉴定。方法 收集1个OCA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全外显子编码区进行直接测序以寻找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并利用Sanger测序进行一代验证。结果 先证者及其弟弟均表现为全身皮肤、毛发变白,双眼球震颤,畏光,虹膜半透明,结膜充血,双眼屈光不正。先证者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子女表型均正常,父母非近亲结婚。两兄弟OCA2基因中均出现3个杂合变异,即c.1290T>A无义突变、c.1363A>G错义突变和c.1204T>C错义突变。其中,OCA2 c.1204T>C尚未有报道,为OCA2基因的新突变位点。此外,先证者父亲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04T>C;先证者母亲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及c.1363A>G;先证者儿子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先证者女儿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04T>C,先证者弟弟的女儿OCA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290T>A。结论 本研究中2例OCA2患者均出现3处OCA2基因突变,其中c.1290T>A无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突变位点,这些发现丰富了OCA2的致病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对1个色素失禁症家系进行基因诊断,以明确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 收集整理该家系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提取该家系中患者、健康人、100例无关健康对照外周静脉血细胞DNA,针对NEMO基因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结果 该家系4代共4例患者,均有典型皮损,其他症状各有差异。基因测序示先证者及其他3例患者均存在NEMO基因8号外显子的杂合无义突变c.1153C>T(p.Gln385X),编码区第1153位碱基由C突变为T,导致肽链第385位谷氨酰胺密码子(CAG)变成终止密码子(TAG),14例健康亲属和100例健康对照未发现该突变。该突变与色素失禁症符合共分离,数据库查询显示其为新发无义突变,美国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定致病证据为极强致病位点。结论 NEMO基因突变c.1153C>T与该家系色素失禁症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及突变类型,为建立本病的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PCR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先证者GJB6基因外显子进行突变鉴定,对可疑的变异位点, Sanger测序检测家系其他成员该位点变异情况。结果 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家系先症者GJB6基因错义突变c.31G〉A,该突变导致连接蛋白-30(connexin-30, CX-30)第11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成精氨酸(p.G11R)。家系的患者均携带此变异,而家系表型正常的个体不携带此变异。结论 GJB6基因c.31G〉A(p.G11R)突变是该有汗性外胚层发育不良家系致病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研究1个家族性合并主动脉窦瘤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检测分析其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亲属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提取基因DNA,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致病基因,随后采用Sanger测序验证。结果 先证者及其女儿、外孙、外孙女ACVRL1基因在3号外显子137号核苷酸由鸟嘌呤G变为腺嘌呤A(c.137G>A),导致第46号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酪氨酸(p.C46Y),家系中另5例无临床症状者未携带此突变基因。结论 该家系中合并主动脉窦瘤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Ⅱ型患者存在 ACVRL1基因c.137G>A(p.C46Y)致病突变,亚洲人群未见此突变报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国内首例外胚叶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的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收集家系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斑菲素蛋白1(plakophilin1,PKP1)基因的编码区全部外显子,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以SmaⅠ或BsrSⅠ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检测。应用逆转录(RT)-PCR进一步明确家系的致病原因。结果:先证者PKP1基因有3个突变。第5外显子供体端杂合剪接突变(INS5+1G>T),第5外显子杂合的同义突变(1053T>A),这两种突变位于同一条等位基因上,由母亲遗传而来。第10内含子剪接受体端杂合突变(INS10-2A>G),由父亲遗传而来。这3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突变可能导致无义突变介导的mRNA降解。结论:在1例外胚叶发育不良-皮肤脆性综合征的先证者中检出有PKP1基因的复合性杂合突变,它们分别由无症状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父母遗传而来。  相似文献   

16.
X连锁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家系的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鉴定X连锁无汗性外胚叶发育不良(EDA)家系的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类型,为建立对该病的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分析法,结合DNA测序,检测了汉族人X连锁EDA一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与突变方式。结果 EDA致病基因(EDA1基因)外显子1的PCR产物经SSCP分析显示,患者及其携带者母亲出现异常单链条带。DNA测序表明,先证者该基因外显子1的第404位碱基胞嘧啶C被鸟嘌呤G颠换,致使EDA蛋白跨膜区第54位组氨酸突变成谷胺酰胺(H54Q),其母亲同一位置碱基呈现C~G杂合双峰。结论 本EDA家系中患者EDA1基因外显子1存在错义突变(404C→G),这可能是导致EDA发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1例LEOPARD综合征(LS)家系进行PTPN11基因突变检测,以明确其致病基因。 方法 收集该LS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PTPN11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并测序,以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50例健康人为健康对照。 结果 发现该家系内患者存在PTPN11基因的错义突变c.836A > G,在家系中正常人及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突变。 结论 错义突变PTPN11的c.836A > G为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中国汉族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5家系ATP2C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提取5家系中12例患者、13名表型正常及100名正常对照外周血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后进行DNA测序,并使用Chromas软件解析。结果:家系1中3例患者存在ATP2C1基因第18号外显子c.1738A>G(p.I580V)突变,家系2 中2例患者存在ATP2C1基因第25号外显子c.2416C>T(p.R806*)突变,家系3中3例患者存在ATP2C1基因第15号外显子c.1250G>A(p.R417K)突变,家系4和家系5 中ATP2C1基因未发现突变。上述家系内表型正常个体及100名正常对照中均未检测到相应突变。结论:ATP2C1基因突变可能在3例汉族HHD家系内发挥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9.
伴丘疹性损害的先天性无毛症一例及其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1例伴丘疹性损害的先天性无毛症患者及其家系中无毛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取患者皮损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提取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无毛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并结合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患者无毛基因的突变。结果 患者无毛基因存在两处杂合突变:第3外显子的1010位碱基由鸟嘌呤变为腺嘌呤,使第337位氨基酸由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G337D);第4外显子的1491位碱基由胞嘧啶变为胸腺嘧啶,使第4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Q498X)。而其父母及一弟该基因仅存在其中的一处杂合突变。结论 该患者无毛基因中G337D及Q498X两处突变可能使该基因无法编码正常的蛋白,为导致临床表现的特异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一个先天性厚甲家系角蛋白基因突变。方法 用PCR及Sanger测序技术对先天性厚甲家系先症者KRT17基因所有外显子和KRT6B基因编码螺旋起始和终止区域序列进行突变鉴定,针对发现的可疑位点,Sanger测序检测家系其他成员该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基因检测结果表明,家系患者KRT17基因错义突变c.263T 〉 C,该突变导致角蛋白17(K17)第88位氨基酸由蛋氨酸变成苏氨酸(p.M88T),KRT6B基因未见异常。结论 KRT17基因c.263 T 〉 C(p.M88T)突变是该先天性厚甲家系致病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