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胡永林 《中国康复》2013,28(1):17-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6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康复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康复组患者实施神经发育疗法(NDT)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MRP)的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或加针刺、推拿。 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部分)Brunnstrom分级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部分积分、偏瘫侧下肢步行能力的Barthel指数(BI)均有显著提高,2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组患者的下肢功能障碍得到显著的恢复,提高了生活质量。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按脑梗死常规治疗和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肌力〉2级时同时进行BWSTT。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ADL)评分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FMA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P〈0.05)。结论:早期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同步进行BWSTT能更大程度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介入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血管意外患者40例,发病后≤1个月进行康复治疗的20例为早期治疗组;>1个月的20例为对照组,均以物理治疗为主,结合中医传统疗法,治疗30 d后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Brunnstrom分级及行走能力。结果治疗30 d后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分级无明显提高,χ2=3.6,P>0.05。治疗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分级明显提高,χ2=17.36,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对照组3种分类,χ2=6.88,P<0.05。治疗组独立步行率80%,与对照组40%比较,χ2=6.67,P<0.01。早期治疗组Brunnstrom运动分级及行走能力均较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结论脑血管意外患者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对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功能、ADL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减重步行训练组(63例)及对照组(69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减重步行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减重步行训练。2组患者于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评分(BI)评定患者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水平;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每月均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ADL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减重步行训练组上述各项指标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第2,3个月时,发现减重步行训练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减重步行训练不仅有利于脑梗死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及ADL能力恢复,而且还有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尽早对其实施减重步行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连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18.45±4.62)分]、Berg平衡评分[(45.28±12.31)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68.91±1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减重步行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减重步行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偏瘫患者63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减重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组为治疗组(32例),常规康复治疗组为对照组(31例).经过6周训练,每周训练5次,训练前后进行如下评定:(1)功能性步行量表(FAC);(2)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 Meyer量表);(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4)Berg平衡量表.结果:治疗后步行能力FAC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下肢运动能力及平衡能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减重训练配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有更好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恢复训练对其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照组仅行早期常规康复训练;连续训练6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前后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同时测定NIHS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指标、Holden步行能力分级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早期高压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恢复训练方式,能更好的恢复其下肢功能、改善步行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朱巧凤  孙素琴 《中国康复》2003,18(1):59-60,62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2 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 2 11例和B组 2 18例 ,A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 ,B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 ,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第 2 8天测定 2组患者上、下肢体肌力 ,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入院时2组患者瘫痪肢体的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入院第 2 8天 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与B组比较 ,A组改善程度更显著 (P值分别小于 0 .0 1、0 .0 1、0 .0 0 5、0 .0 0 5 )。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能减轻脑卒中患者因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充分调动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瘫痪功能和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还另外采用激活步态中枢模式发生器(CPG)的运动训练方法。两组患者总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FAC)进行评定,同时选用足印分析法测量并记录步行时的时间距离参数的变化,分析步态的改善情况。结果:患者经过激活步态CPG的运动训练方法训练后,其FMA、FAC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时间距离各参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结论:激活步态CPG的运动训练方法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实际步行能力,改善步行的步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66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33例,均按脑出血术后常规治疗及护理。训练组配合系统的康复训练,包括早期良肢位保持及床上训练、痉挛期体位转换及恢复期步态及行走平衡训练,训练中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治疗前后2组均采用Fugl-meyer(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ADL能力。结果:治疗4周时,2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训练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训练组各项指标评分与4周时比较继续上升(P0.01),对照组则上升不明显。结论: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下肢功率自行车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功率自行车运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病程为3~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功率自行车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Holden步行功能评定)、肌张力变化(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率自行车运动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循证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循证护理思维方法,探讨脑梗死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策略。[方法]采用单盲法将30例脑梗死偏瘫病人分为循证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循证组采用运动再学习法(MRP)进行训练,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程序。观察两组病人康复训练效果。[结果]经过4周的康复训练后,循证组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训练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下肢功能的改善最为明显。对照组的上肢、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也有一定提高,但改善的程度不如循证组。两组病人康复训练4周后的FMA和功能独立性简测量表(FIM)评分的改善情况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可促进急性期脑梗死偏瘫病人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并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有无差别。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9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康复组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正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临床药物治疗及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及治疗后6-8周进行测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测评,日常生活能力用Barthd指数评分。结果经6-8周治疗后,Barthel指数及FMA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其改善幅度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康复组FMA平均值转化为运动最大程度百分比,治疗前后下肢均较上肢为高,但治疗后FMA的提高程度上下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从残损水平分析,经过康复治疗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下肢运动障碍的恢复程度在病后2个月内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比较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在脑卒中后早期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2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3例,观察比较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下肢肌力(M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步行能力(FAC)的差异,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治疗前下肢功能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2周及4周后,两组受试者下肢MI、FMA和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随治疗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治疗2周后试验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下肢MI(88.15±4.72)和FAC(3.77±0.73)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MI=72.23±14.11,FAC=2.92±0.86),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9)。结论: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疗法针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踏车训练。  相似文献   

18.
李周  刘望萍  罗艳  厉勇  周虹  施加加 《中国康复》2013,28(5):345-347
目的:观察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对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方法: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下肢蹬踏训练系统进行运动控制强化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类、下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以及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治疗6周后,2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下肢运动控制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Barthel指数(BI)、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下肢部分)评定.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的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和5m最快折返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3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运动想象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进行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Barthel指数(BI)、5m最快折返速度、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下肢部分)评定.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的偏瘫侧下肢最大负重百分比(%)和5m最快折返速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更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