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乳腺良性与恶性病变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平滑肌肌动蛋白(SMA)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0例乳腺病变组织标本,其中纤维腺瘤20例,硬化性乳腺病10例,浸润性导管癌30例,浸润性小叶癌10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间质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以10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结果 正常乳腺组织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呈强阳性表达,而SMA表达阴性(100%).乳腺病变组织中,纤维腺瘤组织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均呈阳性表达;浸润性导管癌和小叶癌的浸润的病灶内未见CD34+细胞,可见SMA阳性表达的肌纤维母细胞(100%).结论 对于乳腺病变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间质中成纤维细胞CD34和SMA的表达,有助于判断病变组织的性质及浸润情况.  相似文献   

2.
人乳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乳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生成素-2受体Tie-2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8例人乳腺导管内癌、49例浸润性导管癌、25例乳腺纤维腺瘤和51例正常乳腺间质组织中Ang-2及Tie-2、CD34的表达,根据CD34的表达情况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正常乳腺间质组织中Ang-2、Tie-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2.0%(6/50)和18.0%(9/50),在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6.0%(4/25)和20.0%(5/25);而在乳腺导管内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3.57%(15/28)和64.28%(18/28),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3.87%(46/49)和97.96%(48/49),均显著高于正常乳腺间质组织和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P<0.01).乳癌组织CD34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正常乳腺间质组织中的表达.结论:Ang-2及Tie-2的表达与乳癌血管生成关系密切,Ang-2表达与乳癌的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3.
CD10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D10免疫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的能力.方法:收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石蜡包埋标本76例(纤维腺瘤、腺病、导管内乳头状瘤、良性叶状肿瘤、导管内癌、囊内乳头状癌、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D10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41例乳腺良性病变中,CD10阳性的肌上皮细胞连续地环绕于增生的小导管的周围,敏感性可达100%(41/41).但在囊性扩张的小导管周围,CD10阳性细胞不连续,甚至不见阳性细胞.所有乳腺上皮细胞均为阴性,CD10在区别肌上皮细胞和上皮细胞时特异性为100%(41/41).导管原位癌的癌细胞巢外周的阳性细胞由完整到不完整、到完全缺失不等.在浸润性癌中,癌巢周围不见阳性细胞.除少许的癌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表达CD10外,其余的癌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上皮细胞都不表达CD10.结论:CD10标记肌上皮细胞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肌上皮细胞的又一有效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肌上皮细胞免疫组化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慧敏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1):809-810
目的 了解肌上皮细胞(MC)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变化情况,以及MC免疫组化标记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女性乳腺手术标本110例,采取HE切片观察和常用的MC抗体(actin、calponin、SMMHC、CD10、p63、CK14/17和S-100)作免疫组化染色,比较不同类型病变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乳腺、乳腺良性病变中,其导管、腺泡周边、呈乳头状增生的腺上皮下及腺管周围均有连续的MC,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内癌周边MC完整或不完整,而浸润癌中MC片段阳性或消失,在其他类型的乳腺癌中癌巢、管状结构周围无MC.癌组织内见少量阳性片段.乳腺癌间质中,血管平滑肌和散在的纤维细胞部分呈阳性;导管腺泡上皮及癌细胞大部分呈阴性.结论 MC的增生或消失对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及癌组织的浸润与否和浸润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P120 catenin和E-Cadherin联合标记,以鉴别乳腺小叶肿瘤和导管肿瘤。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乳腺肿瘤性病变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P120 catenin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并对其表达及其意义进行分析。结果:P120 catenin在小叶原位癌及小叶浸润癌显示异位的胞浆表达,而在正常乳腺、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癌却显示胞膜的高表达;E-Cadherin在小叶原位癌及小叶浸润癌表达弱甚至不表达,而在导管原位癌和导管癌却高表达。结论:用P120catenin和E-Cadherin联合标记对于鉴别小叶和导管病变很有帮助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Ⅰ型受体(FGFR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表达情况和对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FGFR1在45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4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同时采用CD34和D2-40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标记血管和淋巴管,检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微血管密度和微淋巴管密度。结果: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RGRR1表达阳性率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其染色强度也比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G—FR1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相关(P〈0.05),而与微淋巴管密度无关(P〉0.05)。结论:初步推测FGFR1的过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发生有关,FGFR1的过表达能促进癌组织中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组织间质中CD34、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病历资料完整的乳腺肿瘤患者400例,其中乳腺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患者100例(A组),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患者100例(B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100例(C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0例(D组),4组患者均行择期手术治疗,术后取病变组织制备标本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患乳腺肿瘤组织间质细胞中CD34、α-SMA的表达情况。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中CD34阳性率显著低于A、B、C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SMA阳性率明显高于A、B、C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间CD34、α-SMA的阳性表达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肿瘤组织间质中CD34表达的丢失及α-SMA表达的增强在乳腺肿瘤从良性到恶性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乳腺癌间质成纤维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CSMA)在乳腺癌浸润机制中的作用以及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α-SMA在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间质中的表达,结合5年随访资料分析α-SMA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α-SMA在原位癌间质成纤维细胞和早期浸润性导管癌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2.5%(2/16),42.9%(9/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α-SMA在浸润性导管癌间质与原位癌及早期浸润癌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浸润性导管癌中,α-SMA在Ⅲ期、Ⅳ期表达阳性率高于Ⅰ期、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68例浸润性导管癌进行生存分析,α-SMA表达阴性组5年生存率高于α-SMA表达阳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SMA与乳腺癌浸润机制有一定关系,可能是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7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以及Bechn-1的表达和定位,以21例乳腺良性病变(包括10例乳腺纤维腺瘤、5例单纯性乳腺导管上皮增生和6例乳腺小叶增生)作为对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旁乳腺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中Beclin-1表达阳性率均为10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为47.2%(34/72),表达率明显降低(P〈O.01);癌组织中Beclin-1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ki-67细胞阳性率相关(P均〈0.05),与患者的年龄、肿块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TNM分期无关(P均〉0.05)。结论Beclin-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下调,并与肿瘤细胞增殖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OX-2介导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12月~2015年12月乳腺病变微创手术或者外科手术标本:癌旁正常乳腺组织50例,标本均取自乳腺癌术后标本,同时距肿物5cm外的正常乳腺组织;良性病变组织80例,导管原位癌54例及浸润性导管癌135例,标本均取自于乳腺病变微创手术及外科手术术后标本,检测标本α-SMA和COX-2在乳腺各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良性病变组织相比,导管原位癌组织α-SMA阳性30例(阳性率55.55%)、浸润性导管癌组织α-SMA阳性70例(阳性率51.85%),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阳性率相对较高,表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后两者中活化、累积.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良性病变组织相比,导管原位癌组织COX-2阳性28例(阳性率51.85%)、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OX-2阳性73例(阳性率54.07%),COX-2阳性率相对较高,表明COX-2在后两者中过表达.COX-2在乳腺癌过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活化、累积相关.结论 COX-2介导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过表达能够提示乳腺癌进展情况,在未来研究诊断和治疗乳腺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p63、P504S、Ki67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63、P504S、Ki67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研究54例乳腺良恶性疾病中p63、P504S及Ki67的表达。结果在乳腺良性病变组中p63阳性率是100%,P504S和Ki67均阴性;在浸润性导管癌及浸润性小叶癌中p63均呈阴性;在良恶性病变组之间,Ki67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导管癌P504S表达阳性,而小叶癌P504S则表达阴性。结论p63蛋白表达强度在良性肿瘤较强,恶性肿瘤最弱。P504S的染色有助于小叶癌与导管癌的鉴别诊断。Ki67的检测可作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84例良、恶性乳腺病变的基质作超微结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两型基板/基质相互关系:良性疾患和非侵袭性乳腺癌的基板完整,基质全由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组成,无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B)存在;在侵袭性癌中,基板大多有缺陷或完全消失,基质中均可存在单个或成群的MFB。原位癌周围的MFB增生是癌性浸润的早期信号,对精确诊断非浸润性癌有价值。对MFB增生程度与肿瘤类型的关系、诱发浸润癌中MFB增生的可能原因及其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OX-2及MU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10例良性乳腺纤维腺瘤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石蜡标本作COX-2及MUC-1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并判断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OX-2和MUC-1的阳性表达率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别为65.79%、68.42%,乳腺导管原位癌分别为66.67%、80.00%,乳腺良性纤维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90%,正常乳腺组织均为阴性表达。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年龄、月经情况、肿瘤大d、、组织学分级及免疫组化(ER、PR和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MUC-1蛋白强阳性表达与年龄、月经情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免疫组化(PR和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有关(P〈0.05)。COX-2和MUC-1在乳腺癌组织、导管原位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的表达与正常组织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乳腺良性肿瘤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及MUC-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呈非一致性相关,二者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X-2及MUC-1和乳腺癌的发展和浸润转移有关,检测COX-2及MUC-1对乳腺癌预后、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乳腺病变组织中BcL-2,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杞英  牛保华  俞智君  王建军 《医学争鸣》2000,21(10):1283-1285
目的 观察 Bcl- 2 ,p5 3蛋白在浸润前系列乳腺病变(包括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不典型导管增生、小叶增生、导管原位癌 )组织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5例正常乳腺组织、18例导管增生、10例不典型导管增生(atypical ductal hyperplasia,ADH)、10例小叶增生 ,45例导管原位癌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 Bcl- 2和 p5 3蛋白的表达 .结果  Bcl- 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ADH、小叶增生组织中均阳性 ,而 p5 3蛋白染色阴性 .DCIS病例中 ,Bcl- 2蛋白表达阳性 34例 (76 % ) ,而 p5 3蛋白阳性 11例(2 4% ) .Bcl- 2蛋白表达与 DCIS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 (P<0 .0 1) ,6 7% DICS病例表现为 Bcl- 2 + / p5 3-表达表型 ,还有33%不同于正常的表型 (包括所有 Bcl- 2 - / p5 3+表型 )多代表差分化病例 .结论  Bcl- 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增生、ADH、小叶增生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高于乳腺 DCIS.大部分DCIS病例表现为 Bcl- 2 + / p5 3-表型 ,与正常乳腺上皮、良性增生病变一致  相似文献   

15.
乙酰肝素酶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a在14例乳腺纤维腺瘤和8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中Hpa的阳性表达率为72.96%,显著高于在乳腺纤维腺瘤组中的表达(P<0.005);Hpa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一定关系(P<0.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月经状况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Hpa可能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ERC2在不同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与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检测HERC2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良性病变、导管原位癌和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HERC2在正常乳腺组织和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1)免疫组化显示HERC2在乳腺良性病变、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中阳性率分别为8%(4/50)、32%(16/50)、58%(29/50),其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ERC2在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率为4%(2/50).(2)HERC2在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3)Western blot显示HERC2在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CR2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预后评估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超声检查结果为乳腺实质性结节的声像图与其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以提高乳腺超声检查对结节病理定性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结节并进行手术或穿刺活检的的2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乳腺超声检查结果与乳腺结节术后或穿刺活检的病理结果,分析超声检查准确率及误诊率情况。结果在226例患者共256个乳腺结节,超声提示乳腺BI-RADS2~4a类的良性结节206个,分别为乳腺增生结节98个、纤维腺瘤71个、肉芽肿性乳腺炎18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2个、叶状肿瘤7个;BI-RADS分类在4b以上(高度怀疑恶性)的结节50个。经手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证实,在超声提示的256个结节中,确诊良性结节有199个(其中乳腺增生结节9个、纤维腺瘤79个、肉芽肿性乳腺炎14个、导管内乳头状瘤10个、良性叶状肿瘤6个);恶性结节57个(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4个、硬癌16个、黏液腺癌6个、髓样癌6个、大汗腺癌3个、恶性叶状肿瘤1个)。与病理结果比较,超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结节定性的符合率分别为96.6%、87.7%。结论超声检查对乳腺良、恶性结节定性的符合率较高,可重复性强且价廉,在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ABCG2、CD44、CD24及CD44+/CD24-细胞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双染技术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44+/CD24-细胞的表达并应用单染方法检测ABCG2、CD24、CD44的表达情况,同时以60例癌旁组织及30例乳腺增生症组织作对照.结果 CD44+/CD24-细胞在乳腺癌、癌旁及乳腺增生症组织中均有表达.CD44+/CD24-细胞与CD44表达呈正相关(r=0.304,P<0.05),与ABCG2、CD24表达无相关性(P>0.05).乳腺癌组织 ABCG2表达与无瘤生存期相关(P<0.05).CD24在复发及间质无淋巴反应者中阳性表达高于无复发及间质有淋巴反应者(P<0.01及0.05).结论 CD44+/CD24-细胞表达并非乳腺癌组织特异性,其与CD44表达呈正相关;ABCG2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长;CD24高表达易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