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青海高原藏系绵羊鼠疫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青海高原藏系绵羊鼠疫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汇总1975-2009年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背景资料,分析其地区、时间和人间分布及感染途径和传播的生态学因素,并对藏系绵羊鼠疫分离的14株菌进行生化试验、毒力测定、毒力因子鉴定、质粒分析、差异片段(DFR)分型等研究。结果 1975-2009年从青海省藏系绵羊体内分离的鼠疫菌共14株。由藏系绵羊作为传染源引起人间鼠疫10起,鼠疫病例25例,死亡13例。首发病例均有剥食鼠疫病死藏羊史,其次为接触鼠疫病例而感染;以腺鼠疫为首发病例,由腺鼠疫继发为肺鼠疫、败血型鼠疫病例多且病死率高。藏系绵羊动物鼠疫及人间鼠疫几乎均发生于甘南生态区,与其独特的生态地理景观密切相关。藏羊动物鼠疫与藏羊引发的人间鼠疫几乎一致,其中11月(旱獭入蛰后)从藏羊体内分离的鼠疫菌株数及藏羊作为传染源引发的人间鼠疫病例数最多,构成了青海高原藏羊鼠疫流行时间明显滞后于旱獭鼠疫的特点。分离的14株鼠疫菌均为青藏高原型,其毒力因子及毒力检测均显示为强毒菌。鼠疫菌基因型DFR分析显示,玉树、治多县分离的菌株均为5型,囊谦县分离的2株菌分别为5型和7型,德令哈市分离的菌株为8型。结论 藏系绵羊可感染鼠疫并作为传染源引发人间鼠疫,分离的菌株均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并具有青海鼠疫流行演变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1958--2012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期间自鼠疫患者和尸体中分离的129株鼠疫菌进行病原学研究。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鼠疫菌进行病原学研究,同时采用差异区段(DFR)基因分型技术对2004年囊谦县、2009年兴海县人间肺鼠疫暴发疫情进行溯源分析。结果 119株鼠疫菌中,205株属青藏高原型菌株,6株属祁连山型菌株,8株菌具有特殊生化特性;84.03%(100/219)的鼠疫菌具有4个毒力因子(F1+、Pst I+、VW+、Pgm+)。测试的74株菌中,72株(97.30%)为强毒菌;携带大质粒52×106、65X 106、92×106的菌株主要分布于海南、海北、海西、玉树、果洛、黄南6个州和湟源县;鼠疫菌DFR基因型以5、8型为主。其中5型占44.54%(53/119),分布于都兰、湟源、玉树、杂多、治多、称多、曲麻莱、玛多、囊谦、祁连等地区;8型占32.77%(39/119),分布于祁连山南北麓、青海湖环湖地区。2004年囊谦县肺鼠疫暴发分离株均为10型;2009年兴海县肺鼠疫暴发分离株(来自鼠疫患者、人尸和牧犬体内)的基因型均为8型。结论 本次试验菌株均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菌株溯源分析显示,基于DFR的鼠疫菌基因分型与流行病学调查一致,可用于确定传染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基因分型在鼠疫暴发中的流行病学意义.方法根据已经证实的23个差异区段设计引物,对2004年青海省人间鼠疫流行期间分离到的13株鼠疫菌进行PCR扩增.结果13株鼠疫菌可分为4个基因组型,即Genomovar 8、10、15和16.其中囊谦的8株菌全部为Genomovar 10;乌兰的2株菌分别为Genomovar 8和15;祁连、曲麻莱、称多的3株鼠疫菌的基因组型均为Genomovar 16.结论鼠疫菌基因分型是鼠疫疫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荧光定量PCR和DNA分子分型在菌痢暴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和脉冲肠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法在菌痢暴发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对一起菌痢患者的24份肛拭增菌液进行快速检测,同时从患者肛拭中分离的5株福氏4型志贺氏菌采用脉冲场凝脉电泳的方法进行了分子分型。[结果]在这一起菌痢疫情中,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24份肛拭增菌液.5份阳性,并从PCR阳性的增菌液中分离到5株福氏4型志贺氏菌,而且5株志贺氏菌的脉冲场凝胶(PFGE)图谱显示DNA条带完全一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在采样后数小时内检测到病原菌的DNA,达到快速诊断的目的。PFGE具有分型能力强,重复性好等特点,能直观地判断致病菌的亲缘关系,及时查明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从而有效控制疫情的蔓延,在志贺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志贺菌痢暴发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4种基因分型方法在一起F2a志贺菌痢暴发的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意义。方法 对43株从患粪便和食物中分离菌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质粒DNA酶切图谱分析、随机PCR分析、setl/set2毒力基因PCR分析。结果 随机PCR将43株F2a志贺菌分为2个不同的谱型,质粒图谱、setl/set2毒力基因PCR分为3个不同的谱型。而质粒:DNA酶切图谱分为4个不同的谱型。其中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菌株35株,为引起本次菌痢暴发的流行株。7株基因型不同的菌株是本次暴发期间同时存在的散发病例。从食物中分离的菌株基因型与流行株相同,证明此次暴发是通过污染的食物而引起传播的。食堂炊事员粪便中虽然分离出了F2a志贺菌,但基因型与流行株不同,不是本次暴发的传染源。结论 DNA水平上的分型方法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揭示菌痢暴发过程中各分离株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初期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毒力较强,脱氮能力稳定,质粒种类丰富,但在流行末期分离的鼠疫菌往往毒力较弱,脱氮能力不稳定,质粒易缺失。鼠疫菌的形态学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大差异。该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鼠疫菌的生物学、生化、质粒和毒力变异情况,揭示鼠疫静息期存在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2017年动物鼠疫流行期间,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简称鼠疫菌)对小白鼠和豚鼠的毒力。方法对小白鼠和豚鼠分组并选取2017年分离的鼠疫菌株(201701、201702、201703)为研究对象。将每株菌37℃培养24~36 h制成菌悬液,比浊7个不同浓度,分组进行腹股沟皮下注射,分笼饲养观察14 d,动物死亡后取腺、肝、脾、肺、心进行细菌培养,死亡动物以分离到鼠疫菌为特异性死亡,分别计算每株鼠疫菌对小白鼠和豚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结果3株鼠疫菌中,201702、201703株毒力均较强,对小鼠LD50分别为463.44、56.23;201701株毒力相对较弱,对小鼠LD50为2157.74。3株菌中201703对豚鼠有较强的毒力,LD50为316.23,201701、201702株对豚鼠毒力弱,LD50均为3162.28。结论2017分离的鼠疫菌毒力属于中等毒力,与河北省疫源地以前分离菌株毒力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浙江省义乌市鼠疫疫源地啮齿动物中致病性耶尔森菌的分布情况,并分析菌株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采集鼠粪便进行耶尔森菌分离,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生物分型、血清分型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2005-2013年共检测3623份标本,分离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74株,假结核耶尔森菌11株;耶尔森菌的检出率以春季最高(5.72%).68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有生物1A型(55株)、生物3型(1株)2个型别;血清分型O∶5血清型有8株、O∶8血清型有2株;毒力基因检测有29株菌检出stB基因.结论 义乌市鼠疫疫源地内未检出鼠疫菌,但分离出假结核菌和小肠结肠炎菌;在鼠疫监测同时也对其他两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开展监测和相关研究,对鼠疫的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鼠伤寒沙门菌流行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上海市2006—2007年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追溯2002—2007年食品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来源,比较鼠伤寒沙门菌食源株与腹泻株的抗生素耐药性;对全球沙门菌监测(GSS)病例和食品中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进行血清、耐药表型和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经培养确认的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数,在2006—2007年本市非伤寒沙门菌型病例构成中仅次于肠炎沙门菌,食品菌株多源于禽(64.4%)和畜肉制品(17.8%),其多重耐药菌株显著高于腹泻株(P0.05)。PFGE将7株食品株和44株腹泻株分为23种带型,优势型为1型(8株)、2型(6株)、29型(4株)、49型(8株)和6型(4株),与食源菌株完全匹配的仅有49型、6型共7个病例(15.9%,7/44)。PFGE-1型腹泻株在2006和2007年分别为2例和6例,2型分别为4例和2例。[结论]上海市鼠伤寒沙门菌腹泻病例存在高度散发和分散爆发的流行特征,没有与本地食品菌株相匹配的优势克隆型分别是PFGE 2型和1型,与市售生鲜类肉食品污染株之间的遗传同源性低。推测传染源可能由输入性传染源对食品等媒介形成二次污染所致。建议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以揭示潜在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深圳市首次分离的福氏志贺菌4c亚型菌株进行生物学和分子特性分析,了解该类新菌型生物学特征及分子特征。[方法]采用生化反应、血清学分型、刚果红侵袭试验、药敏分析等方法对患者、厨工肛拭及物体表面的17株福氏志贺菌分离株进行病原学分析,采用质粒图谱和毒力基因分析方法进行分子特性分析。[结果]所得到的福氏志贺菌4c亚型分离菌均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甘露醇阳性,血清学鉴定为福氏志贺菌IV型,7群菌株;刚果红侵袭试验均阳性;对氨卞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阿莫西林耐药,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和诺氟沙星敏感;所有菌株的质粒电泳图谱相同,但与F4a、F4b质粒电泳图谱差异较大;所有菌株均携带ipaH和set1基因,而仅有23.5%(4/17)的菌株携带ial和sen基因。[结论]该福氏志贺菌4c亚型深圳分离株的的生化、血清学鉴定结果与现有报道基本相符,该菌具备一定毒力。所有菌株均为同一来源,但4c亚型并非变异于F4a和F4b。ipaH和set1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与相关报道相符,ial和sen基因携带情况低于现有报道。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青海省三江源地区鼠疫菌株生物学特性并确定疫源地空间结构及性质.方法 对1954-2007年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分离的鼠疫菌株进行生物学表型鉴定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 411株代表性菌株中,12株脱氮(-)阿胶糖(-)甘油(+)属田鼠型,399株为脱氮(+)阿胶糖(+)甘油(+)属古典型.411株均能产生F1和Pst I;vw+菌株占95.13%(391/411),VW-菌株占4.87%(20/411);Pgm+菌株占80.78%(332/411)、Pgm+菌株占9%(37/411)、Pgm-菌株占10.22%(42/411).220株代表株中96.82%(213/220)的菌株对小白鼠表现为强毒株,3.18%(7,220)为中等毒力,说明绝大多数具高致病性,其毒力很强.90.02%(307/341)菌株携带6×106 45×106 x65×106质粒.80株代表株包括8个基因组型,其中6个基因型与原分型相同,另有2个新的基因组型.结论 三江源地区鼠疫菌株具备青藏高原鼠疫病原体特性,人类一旦感染可导致发病急、病情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青海高原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流行病学和相关鼠疫菌遗传特征进行研究,为制定出适合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汇总分析青海省1958―2020年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资料,描述其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对38株分离自人、藏系绵羊和喜马拉雅旱獭的鼠疫杆菌进行测序,再结合其他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菌株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构建菌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1958―2020年共发生藏羊为疫情传染源的人间鼠疫疫情16起,发病69人,死亡42人,病死率60.86%。与藏系绵羊相关的鼠疫杆菌都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进化分支1.IN2中,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一鼠疫事件中人、藏系绵羊和周边喜马拉雅旱獭分离菌株位于同一簇群,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符。  结论  流行病学结合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证实了青海省人间鼠疫来自藏系绵羊,而藏系绵羊鼠疫则起源于旱獭。藏系绵羊是青海高原上重要的家畜,因此不应低估藏系绵羊鼠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云南省家、野鼠两型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媒介生物的地理分布及季节变化。方法整理核实我所1974—2006年有关鼠疫监测和调查资料,并通过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家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节肢动物有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人蚤等8种,其中印鼠客蚤为该疫源地的主要媒介,1982—2006年云南省自印鼠客蚤累计分离鼠疫菌618株,占92.65%;野鼠鼠疫疫源地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有特新蚤指名亚种、方叶栉眼蚤等7种,其中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要媒介,最近在玉龙县发现其染疫蚤;棕形额蚤为次要媒介,1974—2006年自特新蚤指名亚种和棕形额蚤各分离鼠疫菌14株,各占15.56%。从家鼠鼠疫疫源地媒介生物中检出的鼠疫菌集中在6—8月,最高为8月。野鼠疫源地媒介昆虫季节变化调查和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呈双峰,集中于4月和12月。结论两型疫源地有着各自不同的染疫媒介,其地理分布有着明显区别,染疫情况和季节变化也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The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38 Yersinia pestis isolates from all known plague foci of north-east Brazil were analysed by SDS-PAGE. Approximately 20 bands were consistently found in all strains analysed and 11 were selected for comparative studies. Although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among the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wild Y. pestis isolates were not observed, quantitative alterations were clearly noted for most of these proteins. No particular quantitative alteration of the electrophoretic profile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could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eriod of isolation and geographic origin of the isolates. The 64 kDa outer membrane protein was significantly expressed in higher amounts among Y. pestis strains isolated from a recent plague outbreak. The possible use of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of outer membrane proteins of wild Y. pestis isolates as a tool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nd for the analysis of virulence determinan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四川省1981-2010年鼠疫防治的研究结果,为四川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对策与依据。方法统计、整理、分析四川省1981-2010年鼠疫相关工作资料,实验方法按照"鼠疫诊断标准"进行。结果通过调查,细菌学检测材料42 429份、分离鼠疫菌183株,鼠疫间接血疑试验血清29 980份、阳性251份,鼠疫放射免疫沉淀试验标本7 611份、阳性79份,鼠疫反向血疑试验检测标本833份、阳性31份,发现染疫动物7种,染疫媒介3种,发现青海田鼠型鼠疫菌和喜马拉雅旱獭型鼠疫菌,鼠疫发生在2县5个乡镇。结论证实了四川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存在,发现了青海田鼠疫源地和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ICU重症患者连续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并追踪其感染源。[方法]收集2006年3~4月间ICU9例重症患者行纤支镜检查后痰标本中分离出的9株pma菌株,工作人员手分离的pma菌株2株,纤支镜冲洗液分离的pma菌株2株,进行抗生素型分析、PFGE全DNA指纹图技术分子分型,确定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9例患者感染的9株pma,有8株PFGE基因型相同,并与2株分离自ICU工作人员手的pma和2株分离自纤支镜的pma基因型一致。[结论]8例机械通气患者感染的pma来自于同一克隆,ICU内存在pma暴发感染。消毒不彻底的纤支镜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可能是引起本次暴发感染的感染源。  相似文献   

17.
广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查明广西隆林和西林县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确定该疫源地的性质和分布范围,为预防控制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隆林和西林县的4个乡镇53个村屯展开调查,采集啮齿动物、指示动物和媒介蚤标本,检测鼠疫菌和鼠疫F1抗体。结果 该地区啮齿动物有2目3科10种,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蚤类有6种,以印鼠客蚤为优势蚤种;从黄胸鼠体内分离出鼠疫菌25株,检测到F1抗体阳性血清31份。结论 综合地理、宿主动物、媒介蚤及病原体等因素分析认为,广西隆林和西林县存在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8.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用于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对来自全国不同疫源地、不同生态型的103株鼠疫耶尔森氏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结果 将鼠疫耶尔森氏菌分成两种基因型别:全国大部分菌株为RAPD-1型,青海省境内的大部分菌株为RAPD-2型。结论 不同生态型的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结构存在差异,为鼠疫耶尔森氏菌的基础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