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温除大热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温除大热法,为元气虚发热而设,其理论渊源,始于《内经》而彰于东垣,如《内经》提出了“虚则补之”,“劳者温之”等治则,对内伤发热,明确提出了“温能除大热”;李东垣认为脾胃受损乃内伤发热之关键,阴火之生,根源在元气之不足,因此创制了补中益气汤等调补脾胃之方治疗内伤发热。后世薛己发展了东垣学术思想,提出阴虚补脾的方法。近代医家拓宽了该法的运用,使甘温除大热法不局限于气虚发热。  相似文献   

2.
《脾胃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代表作。李东垣独重脾胃,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则元气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若"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强调补益脾胃,创立了"甘温除热"、"升阳散火"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脾胃论》为李东垣的代表作。该书以补气升阳作为治脾胃的主要方法,创补中益气汤等名方,故后世称李氏为“补土派”。然余则认为;李氏治脾胃病,既工于补气升阳,又长于变通论治,决不仅仅是“补土”。兹将《脾胃论》治脾胃变通之法归为九法(凡方中有补气升阳药物的,皆不在论述之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李东垣对仲景顾护脾胃的思想有所发扬创新,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为元气升降之中枢,并在仲景建中汤的基础上创立了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升阳益气、甘温除热法。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学术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脾胃学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之《脾胃论》阐发"脾胃为元气之本",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立"火与元气不两立"说,创补中升阳、甘温除热之大法。诸多观点独树一帜,为后来形成的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现代医者根据李东垣学术思想,临床选用健脾益气法治疗肺系疾病,健脾益肾法治疗月经疾病,应用"火与元气不两立"理论治疗支气管扩张症,以及应用李东垣经典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胃下垂等脾胃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方由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1]余于临床之中每遇诸虚劳不足之症,多喜用之,每获  相似文献   

8.
1补中益气汤组方机理探讨 补中益气汤 .是目前治疗胃下垂、脱肛、子宫肌垂常用的有效方剂,也用于久利、久疟及脾胃虚弱等证。 李东垣感慨以往治疗脾胃虚弱证“终不能使人完复”,深入探讨《内经》、《难经》.明确“脾胃不足之源.乃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用升降浮沉之法随证治之,而“治肝、心、肺、肾余胜之病”.也要重视运用调理脾胃方药,才能获得满意效果。补中益气扬是调理脾胃第1方,《脾胃论》不但设立了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腹痛、胸胁病、头痛、身痛、便秘等病5种。又以补中益气汤合生脉二妙加神曲组成黄芪人参汤治厥证…  相似文献   

9.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10.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而设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  相似文献   

11.
<正>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论"创始人,被后世称作"补土派"。李东垣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精气有赖于脾胃的升降布散。故脾胃升降失常,则会出现诸多病证,其中就包括阴火的证候症状。火为热之极~[1],其性上炎,阴火者常见有身热汗出、心烦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脉虚大等症。李东垣认为气宜发于上而周流全身,火当潜于下以温煦蒸化。中气下陷则湿气下流,郁遏下焦,激阴火而上冲,得乘土位,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经曰:有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元气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李东垣较早地对人体元气的概念进行了阐述。认为元气来自生身之先天,又不断依赖脾胃谷气得以补充。这种人体根本之气的升发、通阳作用促进着全身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而脾胃之气的衰弱及由此而产生的阴火,可以导致元气的亏少,累及机体的根本。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中均应注重固护元气。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特点与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李东垣师承张元素,对其“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观点颇为推崇。在尊重实践,反复验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并立“甘温除大热”大法。其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补脾胃升阳泻阴火汤等为补益脾胃、升举阳气、甘温除热治法开拓出一条新路,成为补土派的代表人物,至今仍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气虚血瘀的学术思想浅探周晓波徐景藩(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京210029)关键词李东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中图号R24金元大医家李东垣,重视脾胃功能,重视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强调脾胃是滋补元气之源泉,他基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立论,曾谓“...  相似文献   

15.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所创补中益气汤是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滞,为补齐升阳,甘温除热之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组方严谨,在妇科应用中,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凡有脾胃气虚、中气下陷者,均有良效,现谨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其学术特点是长于补脾胃而升发阳气,创“甘温除热”之说,对脾胃气虚之发热,有一定的作用。此法经历代医家临床验证与补充发展,已成为祖国医学中的独特疗法之一。补中益气汤,为李氏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不少文献已反复论述,而清暑益气汤则为补中益气汤之变方,临床运用恰当,每收立竿见影之效,惟有关文献对此方的论述尚少,故不惴谫陋,略抒己见,并附治验,以供参考。一、构方意义和适应症  相似文献   

18.
脾胃内伤学说在发病学与治疗学方面的贡献,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医疗实践和著述是分不开的。后世所谓补土派的形成,李氏是无可非议的奠基人。批判地继承、发掘东垣学说,对发扬祖国医学,促进中西医结合,都是有价值的。脾胃元气论脾胃元气论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立论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李氏对正常人体机能活动的原则性认识。李氏认为,脾胃内伤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关键性意义。要认识和研究脾胃内伤学说的精神实质,必须从这里入手。以下分三点加以讨论。一、气者精神之根蒂历代医家对精、气、神都十分重视,一直誉为“人身三宝”。所不同的是,或更看重气,或更看重精,或更看重神。李氏属于前者。他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①由于李氏把着眼点放到气上,这便导致东垣学说详于气的变化而  相似文献   

19.
一、运用理中汤的思想基础:依据祖国医学的观点,人体的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元气”,因为元气是维持人体机能最基本的动力,如果元气不充,机体抗拒外邪的功能薄弱,最易产生疾病。这正如古代医家所说:“元气不足,诸病即生。”可见,人体内部的元气不足,是产生疾病的根源,但是元气的充沛与否,主要是在于脾胃之气有无亏损。清代名医林佩琴说:“元气根于脾土”。脾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人体自出生之后,其生命的活动能  相似文献   

20.
唐宋教授为河南省名中医,从事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4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尤其擅用经方、成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师临诊,获益良多。现就唐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疾病之经验加以整理,以证祖国医学“异病同治”之真谛。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用以治疗脾胃气虚,元气不足,阴火上冲所致的“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等证。现也用以治疗内脏下垂(胃、肾、子宫下垂等)、久泻、久痢、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等属中气下陷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