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IRMA法检测42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和术后第2周血清CA15-3值,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清CA15-3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状态显著相关(P<0.01);术前术后CA15-3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3例有远处转移的病人,其CA15-3值均高于100u/ml。因而认为,血清CA15-3水平可作为乳腺癌转移的辅助性诊断手段,并用于估计肿瘤转移的潜在可能性,为监测肿瘤复发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观察54例正常人、46例大肠癌及31例结肠炎症病人血清糖链抗原50(CA50)含量。结果表明,大肠癌病人血清CA50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和结肠炎症病人,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且大肠癌早期即有明显增高,晚期增高更为显著。行根治术后其血清CA50含量较术前显著降低而接近正常(P<0.01),术后复发者又复增高,行姑息术或放疗后较治疗前略降低。若以血清CA50值9.00kU/L为阳性诊断界值,对大肠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7.0%,特异性为94.1%,阳性预计值为88.9%,正常人假阳性率为3.7%,结肠炎症假阳性率为9.7%,癌性腹水病人的血清和腹水CA50含量均显著高于良性腹水病人,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均<0.01)。提示血清和腹水CA50含量测定在大肠癌和癌性腹水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监测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组织蛋白酶D在其转移、预后中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3例乳腺癌进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8)和组织蛋白酶D(Cath-D)染色。结果33例乳腺癌微血管F8染色均阳性(100%)。癌组织内染色阳性在70%以上者7例(21.21%),癌周组织阳性在70%以上者25例(71.67%),两者有明显差异(P<0.01)。F8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1)。33例乳腺癌Cath-D阳性者30例,占90.09%。结论F8、Cath-D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乳腺癌转移、预后有着重要意义。两项同时检测可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4.
3种血清肿瘤标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3种血清肿瘤标志在乳腺癌手术疗效和转移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组织多肽抗原(TPA)、CA15-3和癌胚抗原(CEA).共测定35例健康成人及55例乳腺癌患者,并对其中41例患者进行了术后随访检测。结果:健康成人组血清TPA为(0.5 ± 0.2)μg/ L、CA15-3为(16,1±5.5).×103U/L,CEA为(2.6±1.2)μg/L。乳腺癌患者Ⅰ、Ⅱ、Ⅲ、Ⅳ期3项肿瘤标志均较健康成人组有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意义(P<0.05)。术后和术后转移复发组3种肿瘤标志检测结果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3种肿瘤标志在术后组有明显降低,在转移复发时与术前相比有明显增高。3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 89.7%。结论:TPA、CA、15-3和CEA 3项肿瘤标志联合检测对乳腺癌术后疗效监测及判断肿瘤进展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测定54例正常人、68例肺癌、33例肺内炎症病人血清糖链抗原50(CA50)含量。结果表明,肺癌血清CA50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和肺内炎症,且肺癌Ⅰ期即有明显增高,Ⅲ期增高更为显著。行根治术后其血清CA50含量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复增高,行姑息术或放化疗后略降低,且不久又复增高。以血清CA50值9kU/L为阳性诊断界值,对肺癌诊断的敏感性为80.9%,特异性为95.4%,阳性预计值为93.2%,肺癌伴癌性胸腔积液其血清、胸液CA50含量,均明显高于结核性胸腔积液,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提示血清和胸液CA50含量测定在肺癌、癌性胸腔积液的诊断、鉴别诊断和监测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超抗原生物制剂高聚金葡素的两种剂型(BM口服液和BM胶囊),分别协同治疗20例糖尿病。结果:BM口服液组治后的血糖比治前下降30.89%,P<0.001;HbA1C比治前下降37.33%,P<0.001。BM胶囊组治后的血糖比治前下降13.73%,P<0.05;HbA1C比治前下降29.37%,P<0.001。胰岛素(36例)治后增加51.3%,P<0.01;40例患者中C肽治后增加19.34%,P<0.05;40例的T细胞亚群CD3治后增加13.2%,P<0.01;CD4增加17.4%,P<0.001;CD8减少19.4%,P<0.001;CD4/CD8比值由1.04转为1.50,达到正常水平。表明高聚金葡素与降血糖药物合用对治疗糖尿病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超抗原的生物调节因子,调节机体内环境和细胞免疫功能所致。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研究64例乳腺癌手术标本中nm23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结果显示:原发灶癌组织中nm23高表达的乳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明显低于低表达者(P<0.01);组织学高分化的乳腺癌或肿瘤最大径≤2cm者,原发灶nm23表达水平较高(均P<0.05);随着临床病理分期的进展,乳腺癌原发灶中nm23表达水平逐渐下降(P<0.01);高表达的患者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69.4%和58.7%,明显高于低表达者(42.9%和25.0%),P<0.05和P<0.01。以上结果表明,nm23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负性调控作用,并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乳腺癌患者由McAbGB2识别的乳腺癌血清抗原(以下简称血清McAbGB2抗原)水平,应用ELISA方法,用抗人乳腺癌血清抗原McAbGB2观察了50例正常人和60例乳腺癌患者血清McAbGB2抗原水平。结果:17例乳腺癌患者术前的血清McAbGB2抗原水平与正常人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其阳性符合率达88.2%(15/17)。其中8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McAbGB2抗原水平由术前的57.5±51.3u/ml降至术后的20.6±4.98u/ml。43例在化疗中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血清McAbGB2抗原多处于正常水平。由此提示血清McAbGB2抗原可作为乳腺癌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的血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等  相似文献   

9.
采用FⅧ相关抗原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对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C)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无相关性(P<0.05)。PCNA表达水平虽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但乳腺癌Ⅱ、Ⅲ级者其PC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级,并有显著差异(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组其PC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且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乳腺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对评估其预后实用价值不大。PCNA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关系,它可作为反映乳腺癌侵袭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评估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有随防资料乳腺癌102例中合并之癌旁病变33例,经流式细胞光度术(FCM)测定(21例)和病理学检查及与术后生存期的关系做了统计学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合并癌旁病变中有癌变者术后生存期最短,仅有良性上皮增生者较长,未合并癌旁病变者最长(P<0.01),有癌旁病变者较未合并者年龄轻,其中伴有癌变者年龄最轻(r=0.246P<0.05)。有癌变者其DI值、S%均高于癌旁病变中无癌变者(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