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是众多促血管生成因子间协同作用的结果.病理状态下以基质金属蛋白酶、促红细胞生成素、整合素为代表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促进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有研究者将促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作为"靶点"进行靶向治疗研究,可有效地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为进一步了解其靶向治疗的机制和效果,有必要就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靶分子和靶向治疗研究进展予以阐述,以期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抑制新生血管生长是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治疗关键。促生长因子和抑制因子共同调控血管的形成,二的平衡控制新生血管的生成。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的治疗已成为有前景的新生血管治疗方法。本就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研究有关的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是一种最近发现的能够与整合素β1、β3亚基胞浆域结合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包含三个独特的结构域:N末端4个锚蛋白(ankyrin,ANK)重复序列,C末端激酶结构域,两者之间是磷脂酰肌醇结合结构域(phosphinositide binding motif),简称PH结构域。ILK是PI-3K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成员,PI-3K产物PIP3与ILK的PH结构域结合后使之活化,进一步可以通过磷酸化下游底物PKB/AKT、GSK-3促进VEGF的表达;另一方面VEGF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也可以激活ILK,活化的ILK进一步通过调节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过程参与调控VEGF诱导的新生血管形成。因此抑制ILK功能可能产生的这种双重作用效果——抑制VEGF的表达、抑制VEGF诱导的血管网形成——表明ILK很可能成为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制备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为今后的视网膜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的模型.方法以出生7d的C57BL/6J小鼠56只,雌雄兼有,随机将28只放入75%±2%高氧环境,控制室温23℃±2℃,日光照明,5d后返回空气环境;另一组28只置于23℃±2℃空气环境中饲养作为对照.随机于出生后12、14、17、21、22、25d取高氧组和空气组小鼠行视网膜铺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的表达情况,并对出生后17d小鼠的视网膜铺片、石蜡切片HE染色、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高氧诱导组出生后17d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穿过视网膜内界膜细胞核计数明显高于空气组.血管内皮细胞VEGF的表达从出生后14d开始有阳性表达,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出生后17d达到高峰,之后逐渐下降,持续至出生后21d.结论该模型为一种合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6.
药物治疗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视网膜新生血管与许多眼部疾病有关,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殊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我们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药物治疗措施方面的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新生血管生长于视盘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生长于视网膜其他部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更具危险性,它常常引起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严重丧失。对于此型糖网。目前国内外已广泛采用激光治疗。对于玻璃体出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者,可采用激光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我们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月治疗的一组病人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萍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4):210-21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近确定的一种特异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存在VEGF高亲和受体,而且受体数目较其它组织内皮细胞多。VEGF的特点是它的表达受局限部氧浓度的调节。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周皮细胞、Mueller细胞均能合成并分泌VEGF,缺氧可上调其基因表达。VEGF既可刺激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移行,也可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1.
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培泉 《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6,20(4):240-243
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是近年眼科领域的热门课题。吲哚氰绿视频血管造影的黄斑部视网膜下手术是这一的最主要进展。本从病因,发病机理,分类,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研究进展及展望诸方面对这一疾病给予全面系统的描述,相信随着造影技术的改进,黄斑部视网膜下手术的进一步开展及临床病理的观察,人们对它的认识将会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2.
13.
视网膜新生血管生物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眼内新生血管的发生是许多眼病的病理基础和重要临床表现,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刺激不正常的血管生长以及造成血管壁渗漏的主因,因此抗VEGF靶分子治疗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视网膜新生血管生物药物治疗新进展,包括VEGF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VEGF抗体、RNA干扰类药物等.这些方法均显示出令人振奋的效果,但仍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临床试验检验其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患者13例13眼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的临床随访资料。13眼中视网膜新生血管9眼(其中继发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2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6眼,Eales病的1眼),虹膜新生血管4眼(均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13眼全部行玻璃体腔注射1.25mg/0.05mL的Bevacizumab,术前或术后分次补充完成视网膜光凝。随诊3~18mo,随访期间发现新生血管复发者,再行同样方法的注射和光凝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经治疗后,13眼中8眼(61.5%)视力提高,4眼(30.8%)视力保持不变,1眼(7.7%)视力下降;6例合并玻璃体积血,术后均明显吸收;13眼视网膜及虹膜新生血管均消退,随诊期间复发2眼,行第二次注射和光凝治疗后新生血管无复发。虹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眼中2眼治疗后眼压下降,随访期间均控制正常,另2眼联合青光眼阀植入后眼压控制正常。随诊期中,其余9眼眼压无升高。1例患者注药后结膜下出血,其余患者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治疗虹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在短期内能促进玻璃体积血吸收和新生血管萎缩,副作用少;但尚需进一步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Eales病、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致盲的主要眼病。新生血管形成是这些眼病共有的病理性改变,并且是其致盲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新生血管形成因子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是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机制,抑制血管增生已经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新靶点。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igmentepitheli-umderivedfactor,PEDF)是目前最有效的血管增生抑制剂之一。本文将对PEDF的概况,PEDF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关系,PEDF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用途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18.
氪红激光透热治疗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及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用氪红激光大光斑,低能量,长时间照射眼底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RNV)及脉络膜血管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用经临床眼底检查,FFA检查(部分作ICG检查)证实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病例20例。其中渗出型增龄性黄斑变性(AMD)14例。高度近视黄斑出血4例。中心性渗出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中渗)2例;另有2例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使用氪红激光经瞳孔照射病灶部位,所用激光参数为,光斑直径750-1000μm,功率75-100mW,照射时间20-30S,根据病灶范围大小确定激光点数,RNV激射1-6点,平均3点,脉络膜血管瘤激射20-40点不等,术后复查视力,眼底检查,FFA(及ICG)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2例中有随访记录的18例。随访12例AMD中治愈7例。好转4例。视力下降1例;中渗2例中治愈1例。好转1例;高度近视2例中治愈1例。好转1例;2例脉络膜血管瘤均获治愈。结论:使用大光斑,低能量,长时间氪红激光治疗视网膜下新生血管病变及脉络膜血管瘤。对新生血管的萎缩,保存和恢复视力疗效可靠,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对小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retinopathy,OIR)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新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常氧对照组、OIR模型组以及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将后两组小鼠于生后第7天(P7)至P12置于体积分数(75±2)%高氧氧箱中以诱导OIR。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小鼠于P9、P11、P13和P15接受腹腔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4次以清除全身单核-巨噬细胞,OIR模型组小鼠则于上述4个时间点接受腹腔注射PBS脂质体。三组小鼠均于P17时取右眼行视网膜铺片和Lectin染色,观察视网膜出血及血管生长情况;取左眼行视网膜切片和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常氧对照组相比,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存在出血现象,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出血有所减轻。OIR模型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呈异常增殖的团簇状,走行迂曲,而清除巨噬细胞的OIR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异常形态减轻。与OIR模型组相比,清除巨噬细胞的OIR小鼠视网膜无血管区及新生血管区面积均显著减小[(17.19±0.58)%、(10.38±0.53)%,ta=8.680,P<0.01;(4.60±0.15)%、(2.51±0.13)%,tn=10.83,P<0.01],突破内界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减少(18.50±0.85、7.17±0.48;t=11.66,P<0.01)。结论 清除巨噬细胞可减轻小鼠OIR严重程度,提示巨噬细胞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MicroRNA调节视网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新生血管是导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血管新生与多种生长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microRNA(miRNA)可能调控这些生长因子的表达.一些miRNA被证明与视网膜新生血管关系密切,例如miR-31、miR-150、miR-184、miR-200 b、miR-126等,它们通过影响相应靶基因的表调控血管新生.miRNA类似物或拮抗物调控血管新生相关因子的已逐渐成为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新策略,本文对此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