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骨致密性骨炎骶髂关节病变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10例髂骨致密性骨炎骶髂关节进行X线骨盆前后位拍片及CT平扫,全部为女性,年龄23-49岁,平均33岁.结果:髂骨致密性骨炎双侧髂骨密度增高8例,单侧髂骨密度增高2例,合并耻骨联合局限性硬化1例.双侧骶、髂骨关节面下均密度增高8例.结论:髂骨致密性骨炎多为髂、骶骨关节面下同时受侵,也可合并耻骨联合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对致密性髂骨炎进行影像学征象的认识和讨论,进一步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本文对致密性髂骨炎15例及其它骶髂关节病变进行X线平片及CT影像分析,将其影像学表现特征进行归纳与阐述。结果:致密性髂骨炎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髂骨面,病变致密且均匀一致。外缘整齐,呈斜三角形,关节间隙无受累。结论:15例致密性骨炎具有其独特的影像学表现,与其它骶髂关节病变可以鉴别。  相似文献   

3.
致密性髂骨炎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致密性髂骨炎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15例临床诊断为致密性髂骨炎患者的骨盆平片、骶髂关节X线平片及CT表现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情况进行随访。结果:15例致密性髂骨炎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病变累及骶髂关节髂骨面,病变致密且均匀,呈斜三角形,外缘整齐,骶髂关节间隙无受累。临床表现和预后与强直性骶髂关节炎不同。结论:根据临床症状、X线平片及CT可对致密性髂骨炎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常骶髂关节影像与骨盆力学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骶髂关节的影像与骨盆生物力学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分析和测量了43例正常骶髂关节横断面CT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正常骶髂关节的骼骨面上中部前份骨质密度较高,呈一小三角形,厚度0.4~1.2cm,平均0.7cm。结论:髂骨面的小三角形致密影是骨质根据力学需要生长而形成的。而某些骨盆畸形如小儿麻痹后遗骨盆畸型患音员重测髂骨面,类似致密性髂骨炎,增大的三角形致密影可能是由于骨盆力学结构变化的结果,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  相似文献   

5.
CT影像评估正常育龄妇女骶髂关节特点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育龄妇女由于受妊娠、分娩等内分泌变化的影响,骶髂关节的影像学改变较多,常会被误认为骶髂关节炎。实验对60例20~50岁正常育龄妇女进行骶髂关节CT检查,测量骶髂关节间隙宽度及骶髂骨皮质厚度,观察骶髂关节间隙清晰程度、骶髂骨皮质边缘光滑程度及皮质下骨质密度。结果显示正常育龄妇女关节间隙宽度为2.0~4.5mm,27%小于2.0mm,关节间隙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宽;骶髂骨皮质厚度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厚,清晰度降低;33-3%正常育龄妇女为单侧或双侧关节而模糊、骶髂骨面皮质边缘毛糙、软骨下骨质密度不均;15%正常育龄妇女关节腔内可见线条样点状气体样低密度影。提示正常育龄妇女中部分表现为轻度骶髂关节炎改变,应当与骶髂关节炎改变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6.
背景:临床中多发现以非臀肌挛缩症就诊患者的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靠近髂骨翼处存在纵行致密线影,经仔细体格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臀肌挛缩症。目的:分析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与臀肌挛缩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其中45例以臀大肌挛缩为主,5例以臀中肌挛缩为主。并以100例非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作对照。结果与结论:臀肌挛缩组42例骨盆平片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位于髂骨翼部骶髂关节水平。对照组仅3例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臀肌挛缩组骶髂关节旁致密线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以臀中肌挛缩组中有4例表现为骨盆倾斜,仅1例可见髂骨致密线;而臀大肌挛缩组中有40例可见髂骨致密线,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致密线的形成系臀大肌挛缩所致,而与臀中肌挛缩无关。提示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致密线是影像学检查诊断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有价值征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64例强直性脊柱炎的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4例骶髂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6例表现为单侧骶髂关节间隙增宽,髂骨侧关节面毛糙伴骨质硬化,36例表现为双侧骶髂关节髂骨侧硬化、毛糙,邻近骨质不同范围骨质硬化,关节面下可示小囊状透亮影。16例双侧骶髂关节面毛糙、硬化,呈锯齿样改变,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缩窄。6例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消失,骨小梁贯通,形成骨性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CT检查对病变细节显示清楚,对早期病变更具有敏感性。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对早期发现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臀肌挛缩症的数字化X线(DR)骨盆平片影像表现,提高对髂骨致密线征象和臀肌挛缩症的认识。方法分析50例臀肌挛缩症的DR骨盆平片,并与150例非臀肌挛缩症的骨盆平片进行比较。结果臀肌挛缩症组43例患者的DR骨盆平片发现骶髂关节旁髂骨的纵行、条状致密线影,位于髂骨翼部骶髂关节水平。对照组4例,其骶髂关节旁致密线。臀肌挛缩组骶髂关节旁致密线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 DR髂关节旁致密线对于臀肌挛缩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背景:临床中多发现以非臀肌挛缩症就诊患者的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靠近髂骨翼处存在纵行致密线影,经仔细体格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为臀肌挛缩症.目的:分析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与臀肌挛缩症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分析50例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其中45例以臀大肌挛缩为主,5例以臀中肌挛缩为主.并以100例非臀肌挛缩症患者的骨盆平片作对照.结果与结论:臀肌挛缩组42例骨盆平片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位于髂骨翼部骶髂关节水平.对照组仅3例见骶髂关节旁致密线.臀肌挛缩组骶髂关节旁致密线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 < 0.01);以臀中肌挛缩组中有4例表现为骨盆倾斜,仅1例可见髂骨致密线;而臀大肌挛缩组中有40例可见髂骨致密线,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 0.01),说明致密线的形成系臀大肌挛缩所致,而与臀中肌挛缩无关.提示骨盆平片上骶髂关节旁致密线是影像学检查诊断臀肌挛缩症的一种有价值征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特征和相应的诊断分型,并进行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功能障碍的分析。方法选择2001-10/2004-04武警总医院骨科诊治的急、慢性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患164例。详细观察记录患功能障碍及X射线特征。拍摄站立位骨盆正位X射线片以了解负重下骶髂关节的情况。急、慢性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骨位置正常)的X射线片特征观察:髂骨有4种基本的移位①髂骨向后下移位。②髂骨向前上移位。③髂骨内旋。④髂骨外旋。其他半脱位如髂骨外旋向后下移位,髂骨内旋向后下移位,髂骨外旋向前上移位,髂骨内旋向前上移位,一侧髂骨外旋,另一侧内旋等为基本脱位的叠加。结果所有患均获X射线片及2年随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功能障碍情况:主要症状为下腰部疼痛,即髂后上嵴周围的疼痛,站立或坐位时疼痛加重,床上翻身困难。体征主要为单侧或双侧髂后上嵴周围轻度肿胀,压痛明显,骨盆床边或“4”实验( ),站立位触诊可见双侧髂后上嵴不等高。②X射线片与临床分型结果:髂骨向后下移位47例;髂骨向前上移位11例;髂骨向外移位14例;髂骨向内移位6例;髂骨向后下、向外移位41例;髂骨向前上、向内移位13例;髂骨向后下、向内移位16例;髂骨向前上、向外移位3例;一侧髂骨向外,另一侧向内13例。结论临床急、慢性下腰痛患,需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骨盆正位片来检查是否有骶髂关节的半脱位,如诊断为骶髂关节半脱位,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分型,按照分型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能有效的减轻疼痛,提高功能,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特征和相应的诊断分型,并进行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功能障碍的分析。方法选择2001-10/2004-04武警总医院骨科诊治的急、慢性骶髂关节半脱位的患者164例。详细观察记录患者功能障碍及X射线特征。拍摄站立位骨盆正位X射线片以了解负重下骶髂关节的情况。急、慢性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骨位置正常)的X射线片特征观察:髂骨有4种基本的移位①髂骨向后下移位。②髂骨向前上移位。③髂骨内旋。④髂骨外旋。其他半脱位如髂骨外旋向后下移位,髂骨内旋向后下移位,髂骨外旋向前上移位,髂骨内旋向前上移位,一侧髂骨外旋,另一侧内旋等为基本脱位的叠加。结果所有患者均获X射线片及2年随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功能障碍情况:主要症状为下腰部疼痛,即髂后上嵴周围的疼痛,站立或坐位时疼痛加重,床上翻身困难。体征主要为单侧或双侧髂后上嵴周围轻度肿胀,压痛明显,骨盆床边或“4”实验(+),站立位触诊可见双侧髂后上嵴不等高。②X射线片与临床分型结果:髂骨向后下移位47例;髂骨向前上移位11例;髂骨向外移位14例;髂骨向内移位6例;髂骨向后下、向外移位41例;髂骨向前上、向内移位13例;髂骨向后下、向内移位16例;髂骨向前上、向外移位3例;一侧髂骨向外,另一侧向内13例。结论临床急、慢性下腰痛患者,需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骨盆正位片来检查是否有骶髂关节的半脱位,如诊断为骶髂关节半脱位,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分型,按照分型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能有效的减轻疼痛,提高功能,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致密性髂骨炎(OCI)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生于骶髂关节髂骨侧以硬化致密为主要影像学特征的病变,临床相对少见。下面对我院收治的误诊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影像学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009年-2013年腰背痛及骶髂关节炎的2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13例患者中,男147例,女44例,其中脊柱关节炎141例,骶髂关节炎退行性病变14例,致密性骨炎14例,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9例,代谢性骨病7例,肿瘤性疾病4例,掌趾脓疱性关节炎1例,骶髂关节感染1例。脊柱关节炎患者 HLA - B27阳性率84.5%。脊柱关节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轻中度升高,骶髂关节感染和肿瘤性疾病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 反应蛋白升高明显。脊柱关节炎患者影像学主要表现为 X 线、CT 示骶髂关节骨侵蚀破坏或磁共振成像显示为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结论:非脊柱关节炎引起的骶髂关节炎并不少见,应提高警惕,防止误诊,尤其是 HLA - B27阴性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资料。结果50例患者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早期:骨关节面受侵蚀,骨皮质局限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状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人骶髂关节周围骨髓及L5椎体靠近下终板骨髓含水量的差异。方法对12例健康志愿者(男性7例,女性5例)进行骶髂关节T2图扫描,测量骶髂关节各个象限以及L5椎体靠近下终板骨髓的T2值,对双侧骶髂关节各个象限的T2值进行两两配对T检验,并对骶髂关节周围骨髓正常T2值与L5骨髓T2值进行比较。结果骶髂关节髂骨侧骨髓T2值大于骶骨侧骨髓T2值,大于L5椎体骨髓T2值,骶髂关节上下部的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人骶髂关节髂骨侧骨髓含水量高于骶骨侧骨髓的含水量,高于L5椎体靠近下终板骨髓的含水量。  相似文献   

16.
幼年强直性脊椎炎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幼年强直性脊椎炎的影像学改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本组12例,男性11例、女性1例。发病年龄为9~16岁,平均为13岁。所有病例均摄取骨盆平片,双侧骶髂关节斜位。其中4例作了CT及MRI平扫检查。并作了类风湿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本组病例病变均累及骶髂关节,其中5例并累及双侧髋关节。X线表现:双侧骶髂关节下2/3处骨质硬化,尤以髂骨侧为甚。骶髂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宽窄不等,呈锯齿状改变。累及髋关节者,表现为髋臼和股骨头软骨面下小囊状透光区,关节间隙不规则变窄。C平扫:患侧骶髂关节显示关节间隙宽窄不等,关节面下小囊状透光区。MTRI平扫:T显示患侧骶髂关节间1WI隙宽窄不等,骶髂关节旁可见低信号灶,该低信号灶在TWI压脂扫描时可显示为高信号。HLA-B27阳性。结论2幼年强直性脊椎炎因早期缺乏成人强直性脊椎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常被误诊为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关节型。但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和转归不尽相同。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认为影像学检查和HLA-B27检查,可对本病作出早期和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及其与性别、病程、年龄的关系。材料与方法:2001年9月~2003年3月于我院确诊的JAS患者共120例,男106例,女14例。发病年龄4~16岁,平均(12.06±3.0)岁。就诊年龄9~30岁,平均(17.03±2.3)岁。病程3个月~23年,平均(4.10±3.79)年。所有被检查者均行骶髂关节的CT扫描。将骶髂关节炎按1984年美国纽约修订标准分级并作与性别、病程、年龄的相关性研究。结果:JAS患者90.83%于8岁以后发病,男、女发病年龄相似,女性平均病程[(7.02±5.41)年]比男性[(3.71±3.36)年]长。骶髂关节单侧发病24例占20%,双侧对称发病66例占55%,双侧不对称发病30例占25%。骶髂关节单、双侧发病与发病年龄无关,而与病程有关。病程在1年之内,骶髂关节双侧发病与单侧发病之比为1.7∶1;病程在1~5年,两者比率为5.4∶1;病程超过5年,则增高至7.8∶1。骶髂关节炎0级24个关节,Ⅰ级27个关节,Ⅱ级51个关节,Ⅲ级117个关节,Ⅳ级21个关节。骶髂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而与性别、发病年龄无关。总体上左侧与右侧骶髂关节炎的严重程度相似。结论:JAS患者男女发病年龄相似,但女性病程长。随病程的延长,骶髂关节双侧发病的比率明显增高。骶髂关节炎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呈正相关,随病程的延长,病变加重,而与性别及发病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8.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CT表现特点(附3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31例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CT扫描,总结AS骶髂关节的CT表现。方法:31例临床确诊为AS的患者,男21例,女10例,年龄14~64岁,平均24.5岁。全部病例行双侧骶髂关节CT平扫,就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1例中有30例骶髂关节异常,其中Ⅰ级5例(16.1%),Ⅱ级7例(22.5%),Ⅲ级16例(51.6%),Ⅳ级2例(6.5%)。骶髂关节早期CT表现为对称性关节面骨皮质粗糙,局限性微小皮质破坏,但关节间隙正常;进展期为双侧骶髂关节面广泛骨皮质破坏,呈锯齿状或毛刷状,局部骨质硬化明显,关节间隙增宽;晚期为关节僵直,关节面下骨质疏松。结论:骶髂关节CT检查有助于AS的早期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其骶髂关节的CT表现对临床病情监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收治15例不稳定骨盆环患者,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8.5岁;车祸伤11例,高坠伤3例,挤压伤1例。耻骨支合并骶髂关节骨折脱位8例,髂骨合并骶髂关节骨折脱位5例,耻骨、髂骨合并骶髂关节骨折脱位2例。15例患者均在介入手术室进行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手术。结果:15例患者在S1平面共植入19枚骶髂螺钉,其中4例双侧植入1枚螺钉,11例单侧植入1枚螺钉。平均手术时间为70 min。1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9月,11例患者获得良好功能;2例患者因合并髋臼和股骨近端骨折而出现步行困难。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骶髂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性价比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碧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980-2980
2008-05-2010-05笔者运用电针配合独活除湿合剂治疗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来自疼痛科门诊,均经各项相关检查排除局部和全身病变而确诊的.临床表现为反复腰骶关节疼痛,腰部活动受限,疼痛可向患侧臀部和大腿后方放射,但不属于神经根痛,骶髂关节表面有压痛,叩击痛,局部无炎性表现(如红,肿,热),骶棘肌紧张,遇冷,久坐站起或晨起症状明显,活动后减轻.骨盆分离试验和挤压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X线平片:早期无明显变化,后期显示髂骨面骨质硬化,毛糙,关节间隙变窄或者模糊,但无骨质破坏,全部为女性;年龄最小18岁,最大48岁;病情最短1个月,最长10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