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吸入类固醇激素引起的喉炎(SIL)是指由于吸入类固醇激素引起的喉部化学性损伤。经口吸入类固醇激素是治疗反应性呼吸道疾病(RAD)的一线药物。丙酸氟替卡松由于使用安全、局部作用强、局部滞留时间长、作用时间持久,成为目前治疗RAD的最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三):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从药理学作用机制的角度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现状。方法 从全身生物利用度、肝脏首过代谢、脂溶性和效价强度等方面,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再从分子药理学角度,综述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在探讨药物安全性的同时,提出临床治疗应注意的要点。结果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全身生物利用度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它取决于经过肝脏首过代谢后,仍具备药理活性的残余药物量和经鼻腔粘膜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对药物全身生物利用度起首要作用的是药物的肝脏首过灭活率,在肝脏首过灭活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药物经鼻腔吸收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皮 质类固醇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增加抗炎基因的转录和减少炎性基因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由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单地以某篇文献的结论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不恰当的。推荐剂量下的鼻用皮质类固醇对HPA轴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儿童生长可能产生一过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erennial allergic rhinitis,PAR)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是一种作用强、可用于呼吸道黏膜的皮质类固醇激素,鼻腔局部应用,安全有效,全身副作用少。近年来,我科应用鼻内镜下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 ultrosound,HIFU)治疗PAR,效果显著。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与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疗效进行比较,对HIFU治疗PAR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药理学作用机制的角度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应用现状。方法 从全身生物利用度、肝脏首过代谢、脂溶性和效价强度等方面,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参数,再从分子药理学角度,综述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在探讨药物安全性的同时,提出临床治疗应注意的要点。结果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全身生物利用度是决定其安全性的关键指标,它取决于经过肝脏首过代谢后,仍具备药理活性的残余药物量和经鼻腔粘膜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对药物全身生物利用度起首要作用的是药物的肝脏首过灭活率,在肝脏首过灭活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药物经鼻腔吸收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皮质类固醇通过调节基因的转录,增加抗炎基因的转录和减少炎性基因的转录而发挥抗炎作用。结论 由于药物的安全性研究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简单地以某篇文献的结论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不恰当的。推荐剂量下的鼻用皮质类固醇对HPA轴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对儿童生长可能产生一过性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鼻科学     
羟甲唑啉能增加糠酸氟替卡松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效果背景:在临床试验中,使用鼻用类固醇激素有良好反应的专题报道大约只占了60%,提示需要增加其他治疗来提高鼻用类固醇激素的治疗效果。目的:确定联合使用糠酸氟替卡松和羟甲唑啉是否能比各自单独使用效果好,同时确定治疗后是否会产生药物性鼻炎。方法:采取双盲双模拟随机安慰剂  相似文献   

6.
求实创新不断推进鼻科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 2 0年来 ,在全球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 ,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局面。此间 ,循证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卫生决策要求有充分的科学依据[1] 。在这一时期 ,鼻腔临床解剖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深入发展 ,形成了以鼻微创外科技术为代表的、有效推动鼻外科发展的技术体系。鼻内镜外科技术的日益普及完善 ,以及各种新型抗生素和局部糖皮质类固醇药物的开发和应用 ,使慢性鼻 鼻窦炎和鼻息肉等鼻科常见炎性疾病的治愈水平明显提高 ;鼻眼相关疾病和鼻颅底相关疾病的疗效也有了显著提高。目前 ,…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述口服和局部用血管收缩剂、抗组胺剂、类阿托品药、可卡因、局部用类固醇和肥大细胞稳定剂等用于鼻病治疗的常用药物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血管运动性鼻炎是一种非变态反应性、非感染性、常年性鼻炎 ,它由鼻神经血管高反应性导致鼻充血及鼻流涕症状 ,治疗上通常应用局部类固醇激素及血管收缩剂。激素虽有效但不能完全控制症状 ,且可能产生全身副作用及局部的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 ,所以不能推荐为长期使用 ,血管收缩剂亦难以全部控制血管运动性鼻炎的症状 ,同时可能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副作用 ,如鼻粘膜干燥、干痂及鼻出血等。抗组胺剂被认为应用于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较差 ,所以最好是与局部血管收缩剂联合使用。于是抗组胺剂对血管运动性鼻炎的治疗已有报道 ,并引起了关注。…  相似文献   

9.
【历史】鼻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始于1950年目标是取得疗效而无全身副作用,但或由于治疗无效、或由于药物经鼻粘膜吸收后出现全身副作用而失败,如1965年Norman等报道用地塞米松气雾剂治疗花粉症,未能证实比诸口服有任何优点。1968年Czarny等报道小剂量倍他米松气雾剂治疗常年性鼻炎有效,且未见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但未推广应用。二丙酸氯地米松(Bdp)和flunis oli de(F)为合成类固醇,鉴于Bdp气雾剂治疗哮喘有效,且每日400μg不影响血清中皮质类固醇水平,故1975年Brogden等首先应用Bdp于鼻部治疗变应性鼻疾病。此外,budesonide(B)和丁基氟皮质素(f luocortin butvl,Fcb,氟考丁酯)为新合成的类固醇,其临床效果也已被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口服抗组胺药和鼻腔冲洗进行比较,评估鼻用糖皮质激素在改善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眼部症状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间歇性或持续性AR患者135例,随机分为3组:鼻用激素组、口服抗组胺药组和鼻腔冲洗组分别给予丙酸氟替卡松鼻喷剂200μg、氯雷他定片10mg和生理性海水鼻喷剂,每日1次,疗程6天。根据患者眼部症状(眼痒、流泪、结膜充血)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眼部症状总评分(TOSS)及各项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鼻用激素组、口服抗组胺药组和鼻腔冲洗组TOSS的基线评分分别为6.20±0.99、6.08±1.24和6.36±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天的治疗期间,3组患者TOSS分别减少3.15±1.13、2.51±1.02和1.60±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治疗第3天起,鼻用激素组与口服抗组胺药组相比较TOSS下降更为显著(P0.05)。在单个眼部症状中流泪改善最为明显,3组患者6天治疗期间的流泪症状评分分别下降1.80±0.92、1.03±0.59和1.06±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鼻用激素组的疗效优于口服抗组胺药组也出现在治疗3天后(P0.01)。结论鼻内局部使用丙酸氟替卡松可明显改善AR患者的眼部症状,但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类固醇药物鼻腔局部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回顾近年来类固醇药物鼻腔局部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分析近年有关的文献26篇。结果 鼻腔局部用类固醇药物对参与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的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都有广泛的抑制作用,临床应用能有效地改善症状,治疗剂量下即使长期应用也几乎没有或无全身副作用,鼻腔局部副作用极轻微或无。结论 鼻腔局部用类固醇药物治疗鼻炎(变应性和非变应性)和鼻息肉等鼻腔疾病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前对于变应性真菌鼻窦炎(AFS)的治疗存在许多争议,首要治疗是彻底清除变应性粘蛋白和维持窦腔通畅,但如果没有继续的术后处理复发率很高,常用的减少术后复发的手段包括鼻灌洗、鼻腔局部喷雾类固醇或抗真菌剂、全身应用类固醇和抗真菌药物、免疫治疗及其它内科治疗措施。该文回顾分析1986年8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鼻腔局部应用丙酸氟替卡松 (FP)对鼻息肉组织中水通道蛋白 5 (AQP 5 )表达的影响 ,探讨AQP 5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将 2 0例鼻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0例 )与对照组 (10例 ) ,治疗组术前给予FP喷鼻 7~ 10d ,对照组术前鼻腔未行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两组鼻息肉组织AQP 5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鼻息肉组织血管内皮AQP 5阳性细胞表达数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 ;而治疗组鼻息肉组织上皮细胞层及黏膜固有层腺体的AQP 5阳性细胞表达数增加 ,但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①AQP 5可能参与鼻息肉组织水肿的形成 ;②鼻腔局部应用FP可以缩小鼻息肉体积 ,可能与AQP 5的表达改变有关 ;③研究水通道蛋白的表达与调控有助于阐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和类固醇激素治疗鼻息肉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腔局部应用丙酸氟替卡松 (FP)喷雾剂对鼻息肉组织中水通道蛋白 2 (AQP 2 )表达的影响及类固醇激素治疗鼻息肉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 2 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分为Ⅱ型组 (3期Ⅱ型 14例 )和Ⅲ型组 (Ⅲ型 12例 ) ;Ⅱ型组又分为FP组 (7例 )和对照组 (7例 ) ,Ⅲ型组亦分为FP组 (6例 )和对照组 (6例 )。Ⅱ型组和Ⅲ型组中的FP组术前应用FP喷雾剂喷鼻 7d ,对照组术前鼻腔不予任何处理。术中取 2 6例患者的鼻息肉组织 ,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鼻息肉组织中AQP 2的表达。结果 :Ⅱ型组和Ⅲ型组中的FP组鼻息肉体积明显缩小 ,鼻息肉组织中AQP 2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和面密度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均P <0 .0 1)。结论 :在FP作用下鼻息肉水肿减轻、体积缩小 ,可能与AQP 2表达减少有关 ,这为类固醇激素治疗鼻息肉作用机制的阐明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常使用皮质类固醇喷鼻剂(倍氯米松)来治疗鼻炎。有很多文献显现了过量局部用药有导致全身副作用的风险。该研究目的是评价门诊患者倍氯米松喷鼻剂的实际用量与推荐用量的关系。前瞻性研究50例患者,其中男3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7岁(鼻、鼻窦炎患者36例,鼻息肉患者14例)。推荐每日每例鼻腔两次给药,每次各两喷,共计日用量8喷,持续用  相似文献   

16.
头颈部浆细胞肉芽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颈部浆细胞肉芽肿(PCG)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头颈部PCG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行鼻内镜手术完全切除,术后使用鼻用和口服类固醇激素;2例行上颌窦根治术部分切除肿物,术后结合口服类固醇激素药物和局部放疗,其中1例并行化疗。结果:治疗后1例患者随访5年,鼻腔未见肿物复发,上颌窦开口处及窦腔内黏膜光滑无分泌物;1例患者术后2年行鼻窦CT检查,残留肿物未见增生;1例患者3年后行鼻窦CT检查,肿物较术前减小,患者无明显张口受限,疗效满意。结论:头颈部PCG较为少见,虽然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但临床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类似于恶性肿瘤。该病变具有侵袭性,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不能完全切除者应结合激素和放、化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2018年01月~2019年12月接受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出100例,按照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每组各50例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的缓解作为治疗效果的评价依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94.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是78.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缓解明显早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联合通窍鼻炎片治疗变应性鼻炎,可有效缓解鼻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鼻腔黏膜水肿消退、色泽恢复快,疗效显著,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丙酸氟替卡松 (fluticasonepropionate,FP)和糠酸莫米松(mometasonefuroate ,MF)是新一代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 ,它们是根据结构 活性 (如局部抗炎作用、皮肤变白试验和对下丘脑 垂体 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 )相关性在类固醇的分子结构式的基础上进行筛选而确定的。已证实在抑制细胞因子、介质、产生和释放、减少黏附分子表达、促进以嗜酸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凋亡和导致抗蛋白酶的释放等方面 ,都比老一代局部应用类固醇药物如二丙酸倍氯米松 (beclomethasonedipropionate…  相似文献   

19.
急性鼻窦炎的治疗包括全身应用抗生素和鼻腔的局部用药(如鼻腔冲洗、鼻腔减充血剂及激素喷鼻等),为了研究急性细菌性鼻窦炎患者鼻腔粘膜纤毛运动情  相似文献   

20.
急性鼻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鼻黏膜的急性炎性疾病,婴幼儿体内缺少各致病病毒的抗体,易患本病.鼻腔局部用药治疗在急性鼻炎的治疗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常用的鼻腔局部用药为激素类和血管收缩剂,但均有年龄限制,不宜在婴幼儿年龄段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