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太阳病篇所载五泻心汤均为“痞”而设.本文试从痞证的形成机制,及某些泻心汤证所论之病机病症、方药配伍、辨证论治等方面出发,提出疑惑,试图解决,以求更好地理解泻心汤治痞之真谛。  相似文献   

2.
溯及《伤寒论》原文,临证不明表里、虚实、寒热、病位、病邪、病势等,治失其法,导致火邪炽盛,伤津耗液,或误治伤正,阳气亏虚,或正虚邪陷,虚实夹杂等,酿成动血、谵语、烦躁、惊狂、发黄、奔豚、心悸、中虚、痞满、结胸、不寐、下利、便难、发喘之变。该篇从条文出发,探析误治的原因和条件及误治对疾病传变和人体正气的影响,究极误治之病因病机,强调不论何种变证,辨证论治贯穿治疗始末。  相似文献   

3.
湿证论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作为六淫之一,不仅能单独致病,且能与诸邪相合为病.如风湿、湿热、暑湿、寒湿等.湿证好发于长夏梅雨季节,其他时间均可出现.正如朱丹溪所说:"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湿证临床表现各异,诸家对其分型纷说不一,笔者根据长期临床所见,以实用为宗旨,兹列为如下几型.  相似文献   

4.
中医典籍《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文章旨在以《伤寒论》附子的炮制、应用配伍、煎服法、剂量等文献为线索,从扶阳固表、温经散寒、回阳救逆、温阳制水探讨仲景应用附子理论内涵,并且根据附子本身特性,理清附子毒性与药性之间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糖尿病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敏 《临床荟萃》1994,9(17):810-811
糖尿病是肌体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以致糖、脂肪、蛋白质等慢性疾病。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或消瘦无力为特征。发病率高、病程缠绵,最后多脏器累及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是目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根治方法尚待研讨的课题,愿结合临床治疗体会抛砖引玉共同切磋。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不仅是论治温热病大家,而且在内伤杂病方面亦颇有贡献.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痞"中有病案26例,观其论述痞证的病因、病机、病位和临床表现相当全面,治法和用药很有特色,至今仍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值得借鉴.现不揣浅陋,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该患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返流性食道炎病史 ,间断发作胃脘部灼热胀痛 2年 ,中医诊断胃痛无疑。本次就诊 1周前服用半夏泻心汤合理气活血清热之汤药后胃痛加剧 ,提示药证不符 ,中医辨证不准确。全面分析其病史与现证 ,认为导致误诊失治关键问题在于虚实混淆 ,寒热不清。①病史 2年 ,久病体虚 ,结合病人平素生活起居 (夏季在空调环境下生活、工作 ,骑摩托车出入 )极易感受寒邪 ,且胃痛又多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故辨证当属虚寒之证。②症状分析 :胃脘部灼热 ,胀痛明显 ,似实热证 ,但其口不渴 ,恶冷饮 ,舌淡苔白 ,则示为内寒之象。患者烦躁似热…  相似文献   

9.
厥在临床的病因病机较为广泛,是机体的病理表现.该文通过"厥"字考,发现厥为不顺、包围、阻挡之意.《黄帝内经》记载更为广泛,有病名、病性、病因、病机等多个层面,除此之外《内经》所论厥应为脏腑相生次序的失常,气机逆乱.《伤寒论》更进一步的强调气机的顺接,三阴三阳在四肢末端不能交接便为厥,通过以方测证可以扩展仲景所论之厥的临床意义,凡是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便是厥;该文同时以经方甘草干姜汤、当归四逆汤进行临床医案分析,将厥的理论与临床结合,以说明厥的含义与新内涵.  相似文献   

10.
疾病的预后,无非两种:其一,是病去,痊愈,机体逐渐康复;其二,是病变缠绵,久久不愈,甚或逐渐危重,以至于死亡。前者称之"吉",后者谓之"凶"。《伤寒论》对于向"吉"的方向发展的病情,有欲解、欲愈、易愈、当愈、即愈、愈、自愈、可治、不死、生等分别称谓;对于向"凶"的方向发展的病情,有难治、不治、死、必死等不同称谓。而每一称谓,都有自己的特征与含义。该文就此,一一作了详细的研究,为临床提供了判断疾病预后良恶的可靠数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1.
气之在人,无所不至,气之燮和,疾无从生,病之由者,不离乎气。疗疾却病,重在调气。《伤寒论》是书,其辨治正是如此。今刍议十一法浅析于次,以祈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枳术冲剂与枳术丸治疗痞证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枳术冲剂与枳术丸治疗痞证的疗效.方法:选择痞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枳术冲剂与枳术丸治疗,2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2组间显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枳术冲剂的疗效优于枳术丸.结论:作为改进剂型的中成药,枳术冲剂疗效肯定,服用方便,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痞者,闭也,闭塞不通也。病者自觉闷塞、郁满、上顶、下坠、急迫、窜逆、饱胀等感觉,或有形或无形之征。有痞块与痞满之别。痞块者,伤于饮食,脾胃亏损,邪积腹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而与痰食相搏,遂结成块,伏于皮里腹内,故有形;痞满者,因气道运行失调,或停滞、或阻塞、或不循常道,气不得顺畅,阻满而无实质可指,故无形。一、正名《内经》载有积气、痃癖、伏梁,息积等类似“痞块”的专论。《难经·五十六难》称“积”是五脏所生;“聚”是六腑所成。并将五积——肥气、伏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治则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处理疾病的治则、治法和方剂作用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一书所重视的是致病的因素--"邪".邪气是引发疾病的罪魁祸首,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正邪相争的主要方面,邪气在则正必伤,贼邪不去则永无宁日.所以,在制定治病的原则上,主张首当祛邪.通过祛邪以护正,在具体治法上,多采用发汗、涌吐、攻下、温散、清泄、逐瘀、化痰开结与利水渗湿.全书112方,而祛邪方剂达60余首,占全书方剂近60%,扶正补益的方剂占不到10%.可见《伤寒论》治病的主张是旗帜鲜明的--祛邪以护正,邪去则正安.  相似文献   

15.
甘草,俗有国老之称。《本经》列为上品。陶宏景云:“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甄权亦日:“诸药中甘草为君”。“本草纲目》更将之列为草部之首,俨然居参芪之前。这些都说明甘草在药物中的地位。再稽其实用,即如《伤寒论》113方中,用甘草的就有70首,约占总数的62%,居本论所用92种药物之冠。仲景方组织严密,选药精当,方无妄设,药不杂凑。如此倚重甘草,也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所论的痞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症。它可以出现在多种外感内伤疾病中,特别是多见于许多急慢性脾胃病变中。同时,其方尤为临床所常用,故探讨痞证的理法方药,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随着中药注射剂的不断开发,中药制剂越来越多地参与心肌梗死的治疗。但受药理学和药物动力学所限,中药制剂尚无法独立进行再灌注的溶栓治疗,而在心肌梗死中,尚有……  相似文献   

18.
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上以胃排空延缓为特征,有上腹部不适、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体重减轻等症状。体检(包括内镜、X线、B超)除上腹部轻压痛外,无其他阳性体征。1995~1997年我院消化专科门诊,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417例,其中运动障碍型202例,溃疡样型86例、反流样型45例,吞气症型22例、非特异型62例,在202例运动障碍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中,随机选择60例,进行枳实消痞汤治疗,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22~74岁,平均49.3岁。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部不…  相似文献   

19.
<正>张仲景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开创者,其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处处体现理法方药的思想。通过对这两本著作的学习研究,发现其中记载的方药服用方法对疾病的治疗、转归以及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1],可见仲景方药服用方法很值得后来者认真  相似文献   

20.
导师门九章教授在四十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了"多因素致病学说"。该文通过回顾《伤寒论》中关于"烦躁"的众多方证,尤其是多因素致病的"烦躁"方证,导致烦躁的病因病机诸多,仲景治疗烦躁的方药也因其病因得不同而变化。在临床应用当中,需要对引起烦躁的多因素病因进行详细的探讨和研究,得出仲景治疗烦躁的方证经验,从中学习仲景先生辨证论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