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经直肠超声检查膀胱肿瘤及分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直肠超声检查膀光肿瘤10例,其中T1期2例,T3期2例,T4期4例,膀胱癌术后复发2例,8例经临手术切除病理证实,2例行膀胱镜活检证实。直肠超声能较为准确地判定膀胱肿瘤的浸润深度,作出分期诊断,尤对三角区及颈部的小肿瘤或经腹部B超显示欠清者,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4例腹部B超检查拟诊膀胱肿瘤的患者用经直肠超声进行检查,并与膀胱镜及术后病理分期对照。结果TRUS诊断膀胱肿瘤超声分期符合率为72.2%。结论TRUS诊断膀胱肿瘤较腹部超声提高了超声分期的可靠性,对临床拟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俞玉祥 《铁道医学》1995,23(1):47-48
为探讨不同的影像诊断法对膀胱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作者搜集了102例经超声、IVP、膀胱镜、CT和MRI检查,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膀胱占位病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在膀胱肿瘤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膀胱肿瘤患者应用经腹部和直肠超声探头进行彩色多普勒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对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肿瘤内部血流分布情况。肿瘤内血管检出率,比较两种方法对肿瘤分期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诊断膀胱肿瘤成像清晰,显示肿瘤内部及基底部的血流及分布形态不规则,可引出动脉血流频普,与术后检验符合率为100%;经腹部多普勒较难显示小瘤体和基底部血流信号,多普勒频普参数也难以测量,肿瘤检出率仅65.0%;二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直肠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血流分布方面明显优于经腹部彩超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和依据,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膀胱肿瘤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齐春英,胡世平,张永桂,崔广和(附属医院B超室,256603)关键词膀胱肿瘤;超声诊断;临床意义对膀胱肿瘤患者施行超声检查,不仅可观察到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生长方式,还能确定肿瘤的浸润程度。是否侵犯到了肌层或向外蔓延,因...  相似文献   

6.
2001年1月至2002年3月,对2例多发性膀胱肿瘤病人行膀胱全切,采用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典型病例1.1患者男,65岁,住院号:88024号,因无痛性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6个月而入院,彩超:提示膀胱左侧壁占位病变。尿脱落细胞检查:见移行癌细胞。膀胱镜检查:膀胱左右侧壁分别见7.0cm×7.0cm和3.0cm×3.0cm×3.0cm大菜花样肿物,活检:膀胱移行细胞癌。1.22例患者术前通过肛诊、灌肠判断肛门括约肌功能,钡剂灌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排除乙状结肠病变,常规肠道准备3d。1.3…  相似文献   

7.
排粪造影对直肠粘膜脱垂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罗建  何斌 《湖南医学》1996,13(4):237-237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改进的乙状结肠直肠手术临床疗效给于评价。方法 对 19例膀胱肿瘤采用改进式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成形手术 ,在原手术的基础上于乙状结肠直肠开口与低压肠袋进入直肠的交界处上方做双重荷包缝合 ,缩小低压肠袋进入直肠的开口 ,防止粪便返流逆行感染的发生。结果  19例术后尿控均良好 ,无高氯性酸中毒 ,上尿路检查无梗阻、积水、输尿管扩张现象 ,成形膀胱容量 40 0~ 6 0 0ml,排尿后残余尿量为 0~ 6 0ml。结论 本术式对肠道干扰小 ,操作比较简单 ,手术后尿控理想 ,上尿路并发症少 ,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直肠粘膜下注射法治疗直肠内脱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直肠内脱垂是开展排便造影后发现的疾病。我科自 1 994~ 1 999年共收治直肠内脱垂患者 43例 ,用粘膜下注射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临 床 资 料1 .1 一般资料 :43例中 39例为住院患者 ,男性 7例 ,女性 36例。年龄 2 4~ 76岁 ,平均 51岁 ,病程 1个月~ 2 3年。其中粘膜脱垂 41例 ,直肠全层套叠 2例。并发直肠前膨出者 1 2例 ,均为女性。并发混合痔 1 9例 ,合并直肠孤立性溃疡 1例。主要临床症状为排空障碍 ,便意不尽感 ,下坠及重复排便或有手助排便史。1 .2 诊断方法 :43例患者均行排便造影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诊。有 3例较典型患者行结…  相似文献   

10.
对直肠多种病变CT诊断文献报告不多。本文报告15例采用对直肠注气或酌情应用气加碘水双重造影法CT扫描诊断,后经临床和病理诊断证实的病种有:直肠炎2例,直肠腺瘤2例,直肠腺瘤恶变3例,直肠血吸虫病4倒及直肠癌4例等5类。笔者着重分析了正常直肠壁、肠腔及肠周的CT表现,对5种不同病例颇具特征性CT所见提出了自已的看法仅供同道参考。笔者实践体会认为:采用这种方法进行CT扫描诊断直肠病变是一种有效方法,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直肠系膜全切除术(TEM)后排尿,性功能障碍的情况。方法 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自主尿流速率,残余尿量和膀胱逼尿压等尿流动力学检查,分别在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对泌尿系症状和性功能状况通过问卷调查表的方法进行调查,每个病人都以手术前,后的结果作自身对照。结果 连续68例中53例接受了直肠系膜全切除,15例作部分直肠系膜切除(PEM),术前65例均接受了上述方法的检查,58例接受了上述方法的复查,3例术前被确定有逼尿功能降低,6例术后发展成膀胱麻痹,2例出现尿潴留。32例男病人中有4例发展成某种程度的勃起功能减退,其中1例阳萎,2例不能射精。所有上述并发症均发生于TEM组。结论 直肠癌直肠系膜全切除术后并发排尿,性功能障碍的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是最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在国内外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手术切除仍是目前直肠癌首选的治疗手段.术前影像学肿瘤分期诊断评估,可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MRI因其极佳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特点在直肠癌临床诊治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本文就近几年对MRI检查在直肠癌临床诊治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若干临床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9月至2010年3月按照TME的原则应用双吻合器施行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的42例吻合口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6例因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而行横结肠造瘘术,术后经抗炎对症治疗,瘘口于18~33 d愈合。其余36例均行保守治疗而痊愈,无死亡病例。2005年6月前未行经骶前引流管持续低压冲洗仅单纯行引流管引流的10例患者,瘘口愈合时间为26~42 d(平均35 d);而2005年6月以后行经骶前木引流管持续低压冲洗的26例患者,瘘口愈的合时间为15~28 d(平均23 d)。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骶前引流管持续低压冲洗可使可保守治疗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更早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miR-143在膀胱癌组织中的作用及机制,为膀胱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用体外培养的T24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处理方式分为si-COX-2转染组、miRNA-143转染组、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组。Transwell趋化实验和3 H-thymidine 法检测 T24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法检测COX-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miR-143和si-COX-2转染T24细胞48~72 h后,细胞增殖能力较正常T24细胞相比下降36%~49%( P <0.01),迁移能力下降81%。免疫印迹结果表明,si-COX-2或miR-143转染的T24细胞内源性COX-2表达水平显著减少至正常T24细胞表达水平的0.39和0.31倍( P<0.01)。【结论】miR-143可能通过COX-2通路发挥对膀胱癌 T24细胞的增殖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并抑制COX-2的表达。提示miR-143可作为膀胱癌的治疗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树突状细胞 (DC)的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二步法检测DC。结果 :31例膀胱癌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单、多发肿瘤中 ,DC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在原、复发肿瘤中 ,DC表达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DC的表达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上升而下降 ,多发肿瘤的DC数较单发肿瘤减少。DC可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直肠脱垂是直肠粘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各种年龄层均可发病,但多发于幼儿、老年人、久病体弱及身高瘦弱者.而女性因骨盆下口较大及多次分娩等因素,发病率高于男性,男性一般20~40岁,女性50~70岁,国内发病率0.4%~2.1%.占肛门直肠疾病的第6位.在治疗上,因儿童的直肠脱垂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直肠脱垂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故临床上对其手术方式不断的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在直肠癌患者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60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术前MRI和手术病理检查。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评估术前MRI对直肠癌T分期、直肠癌系膜淋巴结分期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准确率为83.3%(50/60),其中T1期为78.6%(11/14),T2期为85.0%(17/20),T 3期为7 7.8%(1 4/1 8),T 4期为100.0%(8/8);对直肠癌系膜淋巴结分期诊断准确率为73.3%(44/60),其中N1期为79.2%(19/24),N2期为68.4%(13/19),T3期为70.6%(12/17)。结论 MRI在直肠癌的临床诊断及术前分期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将其作为术前诊断及术后降期评估的有效依据用于诊疗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膀胱混合癌的诊治方法.方法报告1990年6月至2004年8月我院收治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膀胱混合癌占同期230例膀胱恶性肿瘤的6.9%,移行、腺细胞混合癌3例,移行、鳞状细胞混合癌4例,移行、鳞状、腺细胞混合癌1例,鳞状、腺细胞混合癌2例.以膀胱刺激症和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以膀胱全切和部分切除为主,其1、3和5 a的生存率分别为81.3%、56.3%和12.5%.结论膀胱混合癌的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探讨血型抗原消减在膀胱癌定量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3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ABO(H)组织血型抗原 ,观察血型物质的消减与其病理形态学的关系。结果 :血型物质显著消减 ,占82 .8% ,性别、年龄、肿瘤形态和类型之间消减率没有显著性差别 ,但完全消减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 ,5 0岁以上患者 ,组织血型为A型、无蒂、浸润型、分化为II级和III级的肿瘤均显著升高。结论 :组织血型抗原完全消失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异型性密切相关 ,结合移行细胞癌形态学变化 ,用免疫酶标法检测组织中的血型抗原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手段是判断膀胱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分化程度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临床上在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N分期中应用3.0T MRI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68例的直肠癌患者,采用3.0T MRI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术前TN分期,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比较术前与手术病理T分期诊断,经Kappa检验后,一致性较高(k=0.61,P0.05),诊断的正确率为89.71%,T1期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最高,T2期诊断的敏感性最高,T4期诊断的阴性预测值最高;比较术前与手术病理N分期诊断,经Kappa检验后,一致性较高(k=0.54,P0.05),诊断的正确率为69.12%,N2期诊断的准确率、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最高,N0期诊断的敏感性最高;3.0T MRI与病理检查结果的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0T MRI在直肠癌的诊断及术前TN分期方面的准确率高,可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