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痹的病位在于胸背。胸乃心肺之廓,心肺阳气虚或阴寒痰饮阻遏阳气,则胸中脉络痹闭不通,"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故其病症表现主要在心肺二脏,然深究"阳微"和"阴弦"之病机,无不与脾胃之病理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医的“胸痹”是指因胸中阳气不足、浊阴上逆、痰浊、瘀血’寒邪凝结阻滞、胸阳失宣’气机闭郁,甚则脉络阻塞不通,以至胸中窒闷而痛或胸痛彻背为主要表现的病证o《诸病源候论》将其症状描述为:“胸痹之候,胸中幅幅如满,噎塞不利,习习如痛,喉裹涩,唾燥,甚心裹强痞急痛,肌肉苦痹,绞急如刺,不得俯仰,胸前皮皆痛,手不能犯,胸满短气,咳唾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背膂,其脉浮而微是也。不治,数日杀人o”“胸痹”  相似文献   

3.
浅谈胸痹     
一、胸痹的病名早在《内经》即有胸痹的记载,如《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痹”,有闭阻不通之意.胸痹是指胸中闭塞不通,轻者满闷不舒,甚者胸痛,痛引于背,喘息咳唾短气等证.盖胸部为清阳所聚,诸阳皆受气于胸中,故又称为清旷之区.若胸阳不足,浊阴上逆,而乘阳位,痹阻气机即致胸痹.  相似文献   

4.
胸痹心痛是指由胸中闭塞不通,以膻中或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为主要I临床表现的病证。胸痹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本脏》载:“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而首先详于胸痹证治者,当推张仲景,其在《金匮要略》中列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专篇,并阐幽发微,将胸痹病机概括为“阳微阴弦”.  相似文献   

5.
<正> 胸痹是以胸满闷不舒,疼痛时作为主症的疾病,甚则左胸疼痛如绞,彻背引臂,本病多见于中年人或老年人。 “痹”即闭阻不通之意。胸痹即指胸中气血闭阻塞滞而导致心脏机能失调的病证。 胸痹包括了厥心痛、真心痛以及胸痛、心痛的一部分。相当于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塞引起的心胶痛、高血压心脏病及心肌病等器质性  相似文献   

6.
郑彦辉 《光明中医》2011,26(9):1895-1895
胸痹,《金匮要略》论述颇详,其内容涵盖了现代中医临床所描述之胸满、胸痛。其病机《金匮要略》从脉象"阳微阴弦"探求,认为是上焦阳气不足,阴邪趁虚上乘,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而成。  相似文献   

7.
调理脾胃法在胸痹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购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疗效。1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痹阻气机则是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喻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上亦指出:“若夫胸痹者,但因胸中阳虚不运,久而成痹”(们陆证指南医案·脉痹》)。胸中阳气,又名宗气,是心、肺二脏功sgto总概括。宗气的强弱,与脾胃的健运…  相似文献   

8.
浅探《金匮要略》之胸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晓妍  张明雪 《河南中医》2009,29(12):1145-1148
胸痹是指胸中痞塞不通,引起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的病证。《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首创胸痹的辨证论治,并确定其病机为阳微阴弦,提出温补阳气、温阳兼利小便、化痰祛浊等基本祛邪方法来治疗胸痹。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又提出了活血化瘀通络、行气散结、调畅情志、滋养心肝、益气养阴、益气活血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胸痹是指胸中痞塞不通,引起胸膺部满闷窒塞,甚则疼痛的病证。胸痹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胸中阳气郁闭不运或阳微不运导致的心脉痹阻是胸痹发病的根本病理机制。心肺与胃分属中、上二焦,兼以膈膜为界;枢机不利,肺胃气机郁闭,结于胸膈,郁瞀窒塞,宗气运转不畅,心包络舒展不利,心阳困顿,心脉不畅,引发胸痹。本文旨在论述各家学说有关胸痹的病因病机,并提出肺胃郁闭、胸膈窒塞不利是产生胸痹的病理环节和基础因素,并依此采用宣上畅中、宽胸利膈的法则及药物开展治疗肺胃郁闭型胸痹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开篇即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此开宗明义,从脉象论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是“阳微阴弦”四字,当细玩味。全文分三层论述,层层深入。1、胸痹心痛的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寸脉微,或浮取微)为不及,主胸阳(心、肺之阳)不足;阴弦(尺脉弦,或沉取弦)为太过,主阴邪(痰浊、水饮、寒邪)盛。2、阳微是病之本质。心为阳中之太阳,主身之血脉;肺朝百脉,宗气贯心脉、行营血。心、肺阳气充足,鼓血畅达,环流不息,阴邪何能乘之?邪之所凑,其气必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心气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并无“冠心病”之称。但从医籍中对“心悸”、“真心痛”、“胸痹”等病症的记载及描述来看,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极为相似。因此目前都将冠心病归于中医学的“心悸”、“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心居上焦,位于胸中,主一身之阳气。心行血脉,主神志,领“君主之官”,为阳中之阳。心之阳气鼓动周身血脉运行,永无休止。血运周身,以荣脏腑、养神志、濡筋骨、利关节。心阳虚,则鼓动生化之机能减弱。心之阳气不足,血脉不得运行,浊阴不得温  相似文献   

12.
胸痹之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其症状表现早在《内经》中就有所描述。《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胛间痛,两臂内痛。”目前临床主要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为诊断要点。导致胸痹的原因一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所致。笔者则认为肝失疏泄为其重要一环。因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之运行。如《血证论》则血脉得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经脉不利,气血运行滞涩,痹阻胸阳而成胸痹此为其一。肝失疏泄,则情志不畅,心情抑郁,或致气滞、血瘀、痰阻浊阻闭经脉,胸阳不运行而发胸痹,此为其二。肝失疏泄,则脾胃及胆汁分泌功能受阻,饮食停滞,津液不行,水湿痰食阻滞,胸阳失展而为胸痹此为其三。  相似文献   

13.
胸痹方指源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的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乌头赤石脂丸等九首方剂。仲景原为胸痹、心痛、短气而设。然咳喘证患者的胸满闷、气短、喘息、咳嗽、咯痰、端坐等临床表现与文中所述的“喘息咳唾 ,胸背痛 ,短气”、“胸痹不得卧”、“胸痹心中痞气 ,气结在胸 ,胸满”、“胸中气塞 ,短气”、“心中痞 ,诸逆”等证候颇有相似之处。探析其病机 ,当为“阳微阴弦”。“阳”为阳气及病位在上焦 (其时中、下焦阳气亦不…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心绞痛,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心阳不振、气滞血瘀等引起的症状极为相似。因此中医把它归属于“胸痹”、“心痛”、“厥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兹就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分述如下。1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高粱厚味损伤脾胃,或七情内伤所致气滞、血瘀、痰浊内生,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而发病〔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的主要表现为胸中气塞,心痛,短气,其病理关键为胸部的“阳气”极虚所致;故临床上往往表现出本虚标实之病证〔2〕。本虚以脏气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痰阻为多见…  相似文献   

15.
余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认识到不少胸痹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调理脾胃入手,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一、脾胃功能失调形成胸痹的机理胸痹病虽有虚实寒热之分,在气在血之异,然胸中阳气虚衰,邪气乘虚入侵阳位,阻痹气机则是其共同的发病机理。正如俞嘉言所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叶天士亦指出:“若夫胸痹者,  相似文献   

16.
胸痹以胸膺部疼痛为主证,包含了心、肺、食管、胃、胸膜及胸壁等疾患,其主要病机是"阳微阴弦"。阳微是寸脉微弱,指阳气亏虚,主要为心肺胸阳不足;阴弦是关、尺脉弦,指脾肾阳虚而阴寒、痰浊阻滞。胸痹辨证特点是本虚标实,治疗原则是祛邪以散寒、豁痰、活血、行气为主;扶正以益气助阳、滋阴养血为主。  相似文献   

17.
胸痹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最早见于《灵枢·本脏》篇,又称“心痛”、“心痹”,病因病机乃寒邪侵袭、热邪犯心、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痰瘀阻滞、他脏病变及心;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创胸痹辩证论治,提出胸痹纲脉:“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皇甫谧《针灸甲乙经》首次明确指出瘀血可致胸膈满痛(即胸痹),“胸中瘀血,胸胁槽满,膈痛”;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更强调寒邪为患;宋金元时期出现易水学派,有“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张元素《医学启源》认为“心虚则恐悸多惊,忧思不乐,胸腹中苦痛”,李东垣指出“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明清时代对胸痹心痛病的认识趋于完善,《冯氏锦囊秘录·方脉·q.2脾病合参》云:“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高奉先《医宗释疑·胸痛》日:“胸者,锁骨之下,两乳中间膻中是也。膻中为气海,心肺所居之地,清阳升降之路也,稍有阻碍,胸痛生焉”。  相似文献   

18.
胸痛是病人胸部发生疼痛的一种自觉症候。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居于其间。肺主气,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心主血,是血液运行之主导。一般来说,胸痛一证,多与心肺有关。引起胸痛的原因,有气郁结胸,或痰浊壅肺,或血瘀心络等,这些都能造成肺气不利。胸阳痹阻,心血不畅,血瘀胸络,而致胸痛。因此,《金匮》把胸痛祢为“胞痹”。 祖国医学于两千多年前已有心痛、胸痛、胸痹等类似心绞痛的文献记载。如《内经·灵枢》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又如《金匮》中称“胸痹之病,喘  相似文献   

19.
李雅琴 《中医药学刊》2006,24(9):1622-162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明确提出了胸痹病名。同时较系统地阐述了它的病因病机与证候:“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说明胸痹心痛是由于胸中阳气不足,下焦阴邪偏盛,痰浊寒饮上乘阳位,搏结于心胸,阻塞气机所致。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等脏。病理变化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胸阳不振导致气滞、寒凝、痰浊、瘀血等阻滞心脉。以本虚标实为特点。治疗必须采用阳药及通药以廓清阴邪,把通阳宣痹作为治疗胸痹大法,随证变治。  相似文献   

20.
胸痹的养心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胸痹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究其病因病机,或年老、体弱、久病而至心阳不足,心血虚少,心失所养;或阴寒凝滞痹阻胸阳,络脉不通;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酒酪、或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痰浊内生,痹阻脉络;或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均导致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胸痹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临床护理,都是以调养心气、疏通络脉为主要原则。因此。胸痹患者的“养心”之道,在疾病治疗、康复和预防中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