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慧玲  汪慧民 《癌症》1997,16(1):36-38
本文报道10-40μg/mlNiSO46H2O(Ni)在试管中能使FA细胞株的EB病毒核抗原表达增强10.99-39%、29μg/mlNi有明显促进EBV转化人脐血B淋细胞的作用,当多次加Ni时促进效应更,前者转化促进率为13.31-46.61,后者达22.70-57.04%。最佳浓度为10μg/ml。  相似文献   

2.
IgM诱导人B淋巴瘤Daudi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帆  朱红霞  全兰萍  张维  徐宁志 《癌症》1999,18(2):121-125
探讨BCR介导B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光镜观察细胞形态。^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生长。应用FACS:(1)AnnexinV法检测细胞凋亡,(2)PI染色分析细胞周期。  相似文献   

3.
EB病毒在SCID小鼠体内诱发人B淋巴细胞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试验研究EB病毒(EBV)对人正常细胞的致瘤性,并检测我国正常人群对EBV的易感性,试图建立EBV诱发人淋巴细胞肿瘤模型。方法: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即SCID小鼠体内移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每鼠腹腔接种1×108个PBL。对接种VCA/IgA阴性献血员PBL的动物,移植后1周内经腹腔注射B95-8标准株EBV悬液作为实验感染,而接种VCA/IgA阳性献血员PBL的动物不再进行实验感染。结果:在接受12名健康成人PBL移植并感染EBV的19只SCID小鼠中,肿瘤诱发率分别为91.7%(11/12名)和84.2%(16/19只鼠)。诱发瘤常见于小鼠腹腔后壁和纵隔,具有侵袭性和致死性,患瘤小鼠平均存活时间65.5天。EBV诱发瘤是结节状实体瘤,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大裂—无裂混合细胞。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研究表明,肿瘤类型是人源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诱发瘤原位分子杂交显示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病毒小核酸分子EBER-1和人类基因组Alu序列。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病毒颗粒。肿瘤细胞表达EB病毒BZLF1蛋白阳性。结论:SCID/人淋巴细胞嵌合体是研究EBV感染和致瘤性的敏感动物模型,且获得了EBV引起人类正常细胞在体内发生肿瘤的直接依据。因而证实了EBV对人类细胞的致瘤作用,进一步明确机体免疫缺陷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候选抑瘤基因NGX6联用5-Fu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稳定转染并表达NGX6基因的HT-29细胞与5-Fu联用作为实验组.以PDTC与5-Fu联用的HT-29细胞作为对照组.通过EMSA检测各组结肠癌HT-29细胞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激活情况,利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情况.吖啶橙(AO)/溴化乙啶(EB)双染法显微镜观测以及PI/Annexin-V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稳定转染并表达NGX6基因的HT-29细胞以及应用了PDTC的HT-29细胞NF-κB的激活均明显受到抑制;与5-Fu作用的HT-29细胞组比较,5-Fu联合PDTC作用于HT-29细胞后,HT-29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5-Fu诱导HT-29细胞凋亡作用增强;与5-Fu联合PDTC作用于HT-29细胞的对照组比较,在诱导细胞凋亡以及抑制细胞增殖方面,稳定转染并表达NGX6基因的HT-29细胞与5-Fu联用组和对照组所取得一致的效果,NGX6基因增强5-Fu对HT-29细胞增殖抑制的能力及诱导HT-29细胞凋亡的能力.结论:NGX6基因抑制了肿瘤细胞NF-κB的激活,具有增强5-Fu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能力,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NF-κB的激活,NGX6基因对肿瘤的治疗及预后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郑艳  沈濂 《癌症进展》2010,8(6):630-633
目的构建人B细胞成熟抗原(BCMA)原核表达质粒,表达BCMA融合蛋白。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人B淋巴瘤Raji总RNA中扩增BCMA的全长cDNA,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的BamHI和NotⅠ酶切位点,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BCMA,利用酶切和序列分析方法验证所构建质粒的正确性。在大肠杆菌中表达BCMA融合蛋白,并经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亲和柱纯化。纯化后的产物经过SDS—PAGE、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am HI/Notl双酶切证明重组质粒中含有目的大小的BCMA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证明重组质粒中插入片段的碱基序列均完全正确。将所构建的PGEX4T-1-BCMA质粒转染感受态DH5ct,IPTG诱导表达后超声裂解菌体,上清经GST亲和纯化,经SDS—PAGE、抗GST和BCMA抗体Westernblot分析,证实融合表达蛋白为GST—BCMA融合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BCMA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能够在原核表达系统中可溶性表达GST—BCMA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BCMA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人肺癌细胞株中hnRNP A2/B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人肺癌细胞株中核内不均一核糖核蛋白(hnRNP)A2/B1及hnRNP B1的表达。方法 采用特异性hnRNP A2/B2及hnRNP B1引物,应用RT-PCR方法研究肺癌细胞株hnRNP A2/B1 mRNA的表达,以抗hnRNP B1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研究肺癌细胞hnRNP A2/B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结果 RT—PCR显示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及Y-90,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及鳞癌细胞株A431均表达hnRNP A2/B1及hnRNP B1,其PCR产物分子量分别在661及1039bp左右,与预期大小的hnRNP A2/B1 cDNA片断相符。免疫细胞化学研究发现,肺腺癌细胞株SPC—A1及Y-90.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46及鳞癌A431的细胞浆及细胞核内均可见特异的hnRNP B1染色,鳞癌A43l及小细胞肺癌NCI—H446 hnRNP B1染色较肺腺癌细胞株SPC—A1及Y-90明显。结论 肺癌细胞株hnRNP A2/B1及hnRNP B1表达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人外周血CD56+NK细胞亚群表型和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CD56^+NK细胞亚群、表型和生物学特征。方法 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多种抗体进行细胞表面和细胞内细胞毒效应分子(颗粒酶B和穿孔素)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分析CD56^+NK细胞亚群的表型及其生物学特征。结果 根据CD56分子表达密度的不同,将人外周血中NK细胞分为CD56^bright出和CD56^dim两大亚群。CD56^bright和CD56^dim细胞均表达CD95,CD56^bright细胞亚群中,CD95^bright和CD95^dim表达百分率分别为21.4%和77.0%;CD56^dim细胞亚群中,CD95^bright和CD95^dim表达百分率分别为23.1%和75.6%。与CD56^bright出细胞亚群相比,CD56^bright细胞表达CD8、颗粒酶B和穿孔素细胞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1%、6.2%和8.O%。在CD56^bright和CD56^bright亚群中,CD95^brightCD8^+亚群高表达颗粒酶B和穿孔素。结论 人外周血CD56^+NK细胞由不同表型和生物学特征的细胞亚群组成,CD56^dim”和CD56^dimCD8^+NK细胞亚群在杀伤破坏靶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B淋巴瘤裸鼠腹腔内移植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人 B淋巴瘤裸鼠移植瘤腹腔模型,主要是为了研究抗 CD20/CD3双功能抗体对人 B淋巴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5周龄左右的雌性BALB/c-nu,腹腔注射pristane 0.2ml/只 2次,经60Co照射,3天后腹腔接种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1×10~7/只,并于第 2天随机分组用预先激活的T细胞加入双功能抗体进行治疗,每周腹腔给药 1次,共4次。结果:人B淋巴瘤细胞株(Raji)裸鼠腹腔移植,接种38只均获成功,成瘤率100%。染色体检查证明为人类染色体特征,病理形态学观察,瘤块主要分布于腹腔、肠系膜、淋巴结、贴近肠壁处,并且CD19、CD20,HLA—DR阳性率达95%以上,对照组40天时全部死亡,治疗组存活至100天处死。结论:成功地建立了人类B淋巴瘤裸鼠移植瘤腹腔模型,经过实验证明,抗CD3/抗 CD20。双功能抗体有很好地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9.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肿瘤防治》1999,12(3):4-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对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 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侵袭性淋巴瘤疗 效的不尽人意,本文研究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对新一代化疗药物Paclitaxel 的化疗增敏作用,并探讨其 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1) 体外培养Daudi、Ramos、Namalwa 和Raji 细胞,采用XTT 法测定细胞增殖抑 制率:以药物浓度为横坐标,抑制率为纵坐标绘出细胞增殖抑制曲线,比较单药和两药协同作用曲线,若联 合作用曲线左移表示有协同作用,右移表示有拮抗作用。(2) Western blot 测定:Daudi、Ramos、Raji 和Na2 malwa 细胞经Rituximab 20μg/ ml 作用24 小时后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2 的表达情况。结果 (1) XTT 法 测定Paclitaxel 单药及与Rituximab 联合作用对各细胞株增殖抑制率:对Daudi、Namalwa、Ramos 和Raji 细 胞株,Rituximab 对Paclitaxel 的细胞毒作用有明显的增敏作用; (2) Western blot 测定:在Namalwa 和Raji 细胞株中,经Rituximab 作用24 小时后,可见Bcl22 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1) 单药Rituximab 对Paclitaxel 有明显的化疗增敏作用。(2) 在Namalwa 和 Raji 细胞株,经Rituximab 作用24 小时后可 见Bcl22 表达下调,可能是Rituximab 增敏的 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rh T N Fα Db50 G 体内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体外采用 M T T 法测rh T N Fα Db50 G 对 M K N45 细胞的 I C50 , 体内采用动物移植性肿瘤检测其抗肿瘤活性。结果: M T T法测定结果表明rh T N Fα Db50 G 对一定浓度的人胃癌细胞株 M K N45 有较强的抑制增殖作用, 其 I C50 为4 .461 ×10 - 2μg/ ml( 相关系数γ= 0 .9546) 。体内研究表明rh T N Fα Db50 G 对小鼠 S180 实体瘤和小鼠 Ehrlich 氏实体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29 .3 % (iv) 和40 .07 % (iv) 。rh T N Fα Db50 G 对小鼠黑色素瘤 B16 的肺转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其抑制率为60 .41 % (iv) 。结论: 人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h T N Fα Db50 G 在体内体外均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小玲  袁苏徐  陈琛  毛一香  徐刚  王宪远 《癌症》2009,28(12):1328-1332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细胞表达共刺激分子B7-H1来抑制T细胞功能,逃避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研究通过检测人胰腺癌组织中B7-H1蛋白的表达,探讨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7-H1在40例胰腺癌组织和10例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分析B7-H1的表达与胰腺癌患者各临床病理指标以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40例胰腺癌组织中B7-H1阳性率为45.00%(18/40),高于癌旁正常胰腺组织(P〈0.05);B7-H1表达与患者肿瘤分期、术前CA19-9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B7-H1表达是胰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人胰腺癌组织中存在B7-H1蛋白表达,B7-H1表达与胰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DHA)联合葫芦素 B(cucurbitacin B)体外对人胃癌BGC -82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 NADH 酶染色、吉姆萨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人胃癌 BGC -823细胞经 DHA 联合葫芦素 B 作用后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采用 MTT 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情况。结果:根据 MTT 法 DHA 联合葫芦素 B 作用于胃癌细胞比分别利用 DHA、葫芦素 B 直接作用细胞增殖抑制更为明显,更有效降低细胞的存活率,且在相同时间随着药物浓度的提高,作用效果也随之提高。NADH 酶染色法、吉姆萨染色法在显微镜下明显可见细胞凋亡现象。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细胞,药物联合干预 G0/ G1期细胞明显增多,G2/ M 期和 S 期细胞明显减少。结论:DHA 联合葫芦素 B 可抑制人胃癌 BGC -823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其联合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测伏马菌素B1(FB1)对培养细胞倍增时间的影响 ,探讨FB1诱发肿瘤的可能机理。方法 利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原位溶解 的人结肠腺癌培养细胞的DNA,以DNA总量的倍增作为培养细胞数目的倍增,通过比较对照组 和FB1处理组DNA倍增的时间,判断出FB1对该细胞株细胞倍增时间的影响。结果 对照组结肠腺癌细胞的倍增时间在39~42小时,FB1处理组细胞的倍增时间为34~36小 时。结论 伏马菌素B1可明显缩短人结肠腺癌细胞株的倍增时间。  相似文献   

15.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FHIT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分别研究了正常支气管上皮、癌前病变及肺癌组织(吸烟或不吸烟者)标本FHIT蛋白表达,而没有在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研究其表达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烟草特异性亚硝胺(NNK)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恶性转化过程中,探讨FHIT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500mg/LNNK诱发BEAS-2B细胞(对照组)恶性转化为BEAS-2BNNK细胞(实验组),并在此过程中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动态观察FHIT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㈠NNK诱发BEAS-2B细胞恶性转化模型的建立:①第5代BEAS-2BNNK细胞血清抗性显著增强;②第15代BEAS-2BNNK细胞具有锚着独立性生长特性(软琼脂克隆形成);③第20代BEAS-2BNNK细胞超微结构出现明显异型性;④第25代BEAS-2BNNK细胞在裸鼠体内成瘤,病理类型为高分化鳞癌。㈡FHIT蛋白表达:BEAS-2B细胞FHIT蛋白表达稳定,在各代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5代BEAS-2BNNK细胞FHIT蛋白表达即有所降低,并随传代次数增加而进行性下降,但第25代细胞FHIT蛋白却呈高表达。结论①500mg/LNNK能成功诱发BEAS-2B细胞恶性转化,为进一步探讨肺癌尤其是吸烟致肺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了理想模型。②FHIT蛋白表达减弱在肺癌发生过程中可能属早期事件,但FHIT蛋白在细胞恶性转化晚期上调表达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陈蕴颖  孙毅  司履生 《肿瘤》1999,19(4):231-233
肿瘤免疫主要由细胞免疫介导,研究证实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共刺激信号的参与,缺乏共刺激信号将导致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发生免疫无能,耐受甚至凋亡。B7.1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共刺激分子,已有的动物实验证明肿瘤细胞缺乏B7.1表达是其逃逸免疫监视...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及P糖蛋白(P-gp)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经术前穿刺组织学病理诊断的26例骨肉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S-P法)及West Blot法测定NF-κB及P-gp在诱导化疗后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化疗原发耐药组(6例)和化疗有效组(20例)中NF-κB及P-gp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与化疗耐药的相关性。结果化疗耐药组骨肉瘤组织的p-gp阳性表达率为83.3%,显著高于化疗有效组p-gp的阳性表达率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耐药组骨肉瘤组织NF-κB阳性表达率为83.3%,显著高于化疗有效组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因素分析表明,NF-κB及P-gp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耐药有高度相关性,NF-κB P65的表达与P-gp表达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及P-gp在骨肉瘤原发耐药组中高表达,可能是骨肉瘤原发耐药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丙酮酸乙酯(EP)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转移的抑制效果及机制。方法噻唑蓝比色分析法 (MTT法)测定EP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不同浓度EP加入到胃癌细胞后,实时定量PCR检测蛋白激酶B(Akt)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基质金属蛋白酶-2 (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划痕和Transwell实验评价胃癌细胞侵袭转移的能力。通过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验证以上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EP在胃癌SGC-7901细胞中的IC50为36.73 mmol/L。EP抑制Akt mRNA的表达及下调Akt、p-Akt、MMP-2和MMP-9的蛋白表达。划痕实验显示EP可抑制胃癌细胞的迁移运动能力;Transwell显示,与对照组(93.33±4.16)相比,EP 10 mmol/L组(75.34±4.73)、EP 20 mmol/L组(61.34±3.06)及EP 40 mmol/L组(39.00±3.00)的侵袭转移细胞数明显减少 (P均<0.001)。免疫组组织化学进一步证实了Western blot的检测结果。结论EP通过下调Akt通路抑制人胃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对癌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