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Epstein—Barr病毒,化学致癌物与鼻咽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鼻咽癌(NPC)的病因学及发病学的研究资料甚多,近几年来,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纵深的及横向的研究,其中包括Epstein-Barr病毒(EBV)的研究、致癌物的研究、以及致癌物和EBV的协同作用的横向研究。作者试图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供读者参考。一、NPC的EBV病因学说(一)EBV的靶细胞:1964年Epstein等从Burkitt氏淋巴瘤(BL)活检组织中分离出EBV,Epstein认为只有B-淋巴细胞才有EBV  相似文献   

2.
罗慧玲  汪慧民 《癌症》1997,16(1):36-38
本文报道10-40μg/mlNiSO46H2O(Ni)在试管中能使FA细胞株的EB病毒核抗原表达增强10.99-39%、29μg/mlNi有明显促进EBV转化人脐血B淋细胞的作用,当多次加Ni时促进效应更,前者转化促进率为13.31-46.61,后者达22.70-57.04%。最佳浓度为10μg/ml。  相似文献   

3.
Ge—132抑制Epstein—Barr病毒抗原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慧玲  吴荫棠 《癌症》1994,13(5):421-423
本文是接免疫荧光技术,研究无细胞毒性浓度的Ge-132在试管内对Epstein-Barr病毒(EBV)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Ge-132明显地抑制EBV相关抗原的表达,抑制程度随药物逍度增加而加强;50-200μg/mlGe-132对B95-8细胞的VCA,MA抗原抑制率为39.24-52.27%和15.42-34.15%,5-40μg/mlGe-132共培育和预处理Raji细胞均能非常异著抑制  相似文献   

4.
5.
张洁 《实用癌症杂志》2000,15(3):331-332,335
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是1种全球性分布、人群感染率较高的人致瘤性疱疹病毒。大量的血清学、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发现EB病毒的感染与Burkitt淋巴瘤、鼻咽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及霍奇金病等密切相关,其中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尤  相似文献   

6.
张昌卿  肖锡宾 《癌症》1993,12(4):274-278
以正丁酸和巴豆油诱导的Raji细胞为免疫原,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一种抗EB病毒(EBV)早期R型抗原(EA-R)的鼠IgM单克隆抗体,命名为BAE-5。以BAE-5为一抗应用APAA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4例鼻咽癌和29例非鼻咽癌,结果表明,所有的鼻咽癌(34例)和29例非鼻咽癌肿瘤中的9例能与BAE-5显阳性反应。与已进行EB病毒DNA原位杂交的34例鼻咽癌结果对比认为:大多数鼻咽癌细胞不仅可检测出EBV-DNA,而且这些细胞中的一部分还可表达EA-R。说明这些细胞中的EBV-DNA处于激活状态。一些非鼻咽癌肿瘤能与BAE-5起阳性反应,可能是由于这些肿瘤细胞中也有EB病毒早期抗原存在或者可能存在与EA-R抗原决定簇相类似结构的多肽而引起交叉反应。作者认为这些结果对了解EB病毒有关的多肽,特别是EA复合物在鼻咽癌和一些含EBV-DNA的非鼻咽癌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自从1975年Kohl和Milstein建立杂交瘤技术以来,单克隆抗体的研究与应用,已充满医学的各个领域。但制备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现仍面临着较大困难。主要因为1)免疫人的淋巴细胞有困难。2)免疫人B-淋巴细胞长期建株难以存活。3)产生抗体的细胞株难以长...  相似文献   

9.
Epstein—Barr病毒潜伏状态与鼻咽癌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非同位素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法,研究鼻咽癌和慢性鼻咽炎活检标本中,Epstein-Barr病毒(EBV)DNA的分布以及EB病毒潜伏基因BNLF1和BamH1W序列的表达。结果显示,高拷贝数的EB病毒基因组和BamH1W序列的表达,后者与EB病毒核抗原1的转录和病毒复制的启动有关,几乎都发生于低分化或未分化鼻咽癌。此外,潜伏基因BNLF1的转录产物即LMPmRNA,在非典型增生的鼻咽上皮中也有表达。以上结果提示,EBV游离体的大量复制发生于鼻咽癌演进过程,可能由于低分化或未分化鼻咽癌中病毒启动子的激活;LMP的不适当表达可能具有启动鼻咽上皮细胞异型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EBV—EA(R)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锡宾  张昌卿 《癌症》1992,11(4):260-263
在用正丁酸或IudR诱导过的Raji细胞(n—Raji和IudR—Raji)内能测定到表达EB病毒早期抗原复合物(EA+)的细胞。本文以n-Raji细胞为免疫原制备出四种抗EA单抗BAE4、5、6、7,它们均属小鼠IgM。该组单抗对丙酮固定的EA(+)细胞有反应,抗体定位于胞质,但对甲醇固定的EA(+)细胞呈阴性反应。免疫萤光染色显示,其中BAE5抗体能与检测过的15例鼻咽癌冰冻切片中的癌细胞起阳性反应。上述结果提示,该组单抗识别的抗原决定簇存在于EBV—EA(R)型抗原中,其中之一能被鼻咽癌细胞表达。  相似文献   

11.
Chen Y  Guo H  Wang H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30-332
研究鼻咽癌细胞系SUNE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1基因对上皮细胞生长特性的影响、探索LMP1在鼻咽癌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用LMP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检测LMP1的表达,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生长速率,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能力及对裸鼠的致瘤能力。  相似文献   

12.
13.
EB病毒在SCID小鼠体内诱发人B淋巴细胞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试验研究EB病毒(EBV)对人正常细胞的致瘤性,并检测我国正常人群对EBV的易感性,试图建立EBV诱发人淋巴细胞肿瘤模型。方法:在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即SCID小鼠体内移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每鼠腹腔接种1×108个PBL。对接种VCA/IgA阴性献血员PBL的动物,移植后1周内经腹腔注射B95-8标准株EBV悬液作为实验感染,而接种VCA/IgA阳性献血员PBL的动物不再进行实验感染。结果:在接受12名健康成人PBL移植并感染EBV的19只SCID小鼠中,肿瘤诱发率分别为91.7%(11/12名)和84.2%(16/19只鼠)。诱发瘤常见于小鼠腹腔后壁和纵隔,具有侵袭性和致死性,患瘤小鼠平均存活时间65.5天。EBV诱发瘤是结节状实体瘤,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大裂—无裂混合细胞。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病理学研究表明,肿瘤类型是人源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诱发瘤原位分子杂交显示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病毒小核酸分子EBER-1和人类基因组Alu序列。电子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核内存在EB病毒颗粒。肿瘤细胞表达EB病毒BZLF1蛋白阳性。结论:SCID/人淋巴细胞嵌合体是研究EBV感染和致瘤性的敏感动物模型,且获得了EBV引起人类正常细胞在体内发生肿瘤的直接依据。因而证实了EBV对人类细胞的致瘤作用,进一步明确机体免疫缺陷因素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  相似文献   

14.
陈德元  边庆华 《癌症》1994,13(1):32-34
应用EB病毒特异牛脾转移因子配合^60Co放疗鼻咽癌,观察其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鼻咽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表现为CD4、CD8和CD4/CD8比值均下降,除性别影响之外,与年龄分组及临床分析无关。经单纯放疗之后,其CD4明显上升;当同时使用EB病毒特异牛脾转移因子后,其CD4上升更为显著,CD4/CD8比值恢复正常。可见,EB病毒特异牛脾转移因子配合^60Co放疗鼻咽癌,能有效地提  相似文献   

15.
免疫酶法检测血清EB病毒—IgA/VCA对鼻咽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酶法对放疗前鼻咽癌病人990例、放疗后临床缓解鼻咽癌病人1168例、放疗后复发的鼻咽癌病人76例、头颈部其它恶性肿瘤病人96例、鼻咽部非癌疾病2192例和正常人2321名血清的EB病毒IgA/VCA抗体进行了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5.95%、77.39%、98.68%、32.29%、12.54%和0.17%。结果提示免疫酶法检测IgA/VCA抗体对鼻咽癌诊断及监测病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高危人群,癌前病变的确立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黄腾波  汪慧民 《癌症》1997,16(2):81-84
1986 ̄1995年广东省鼻咽癌高发区对近10万人,以鼻咽部间接鼻咽镜检查,EB病毒多种抗体检测,鼻咽光导纤维镜检查,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及EB病毒DNA、EBERs检测等手段进行前瞻性研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处于癌前状态;(1)EB病毒VCA/IgA≥1:80;(2)EB病毒EDAb≥60%;(3)病毒VCG/IgA、EA/IgA、EDAb三项中任何单项持纽高滴度或滴度持续升高。经病理检查;鼻咽粘  相似文献   

17.
18.
Bcl-2蛋白能抑制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发生,转化及转移有关,50-80%的滤泡性淋巴瘤,10-25%的弥漫性大细胞性B细胞淋巴瘤中有Bcl-2蛋白的表达,EB病毒(EBV)与免疫缺陷相关性BCL密切相关,而与非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相关性较小,EBV在体外可以诱导B淋巴细胞表达Bcl-2蛋白。该病毒可能通过LMP-1诱导Bcl-2的表达参与了免疫缺陷相关性BCL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产生人源性抗肝癌单克隆抗体的人-鼠杂交瘤.方法用IL-2和美洲商陆(PWM)体外刺激肝癌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再与小鼠骨髓瘤细胞NS-1融合,待杂交瘤生长进行筛选、克隆化及特性分析.结果建立了3株产生人源性抗肝癌单克隆抗体的人-鼠杂交瘤-AF3,CB7、CH1.三种单抗均识别肝癌细胞表面抗原,并具有显著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活性.其中AF3的效价最高.结论通过人-鼠杂交瘤技术获得了产生人源性抗肝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抗体效价高,是一种较理想的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