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双对比造影在日本采用已久,而且很普遍。1960年以后,欧美国家开始应用,但至今还不甚广泛;我国于70年代前、后开始在少数大医院使用,近5、6年来才在全国比较普遍应用。 胃双对比造影基本上有两种类型: 〈1〉单纯双对比造影;不用低张性药物,仅用气、钡剂造成胃双对比相,主要观察胃  相似文献   

2.
胃双重造影中透视下观察钡剂流动对发现病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宏  张景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50-251,T038
胃双对比造影由于诸多因素干扰,常出现下列情形:①未能暴露病变;②虽然将病变显示,但难以区别病变为隆起或凹陷,位于前壁或后壁;③有时病变细节显示不清,性质难定。从而影响明确诊断。而在胃双对比造影中,于透视下跟踪观察钡剂流动,发现病变及时摄片的方法,可弥补上述不足,是不容忽视的检查手段,正确应用,可明显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以硫酸钡作为造影剂来检查消化道疾病技术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它一直是临床对胃肠道疾病作出诊断的主要方法,并通过胃肠造影的间接征象来诊断胃肠道以外器官的占位性病变。随着胃结肠镜的应用,其钡剂造影检查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承认胃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胃肠内粘膜变化,并摘取组织作病理检测。大大提高了粘膜表面细微病变的诊断,这就跟钡剂胃肠造影提出了挑战。怎样利用钡剂造影诊断粘膜的微小病变。6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在传统的钡剂造影的基础上,发展并创造了崭新的胃肠道双重对比。即气钡双重对比。80年代气钡双重对比在我国开展得很红火,经不少放射学专家的努力,此种造影结合低张对早期病变,浅表性粘膜糜烂,小的溃疡均能发现。故消化道钡剂造影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口服肠溶气钡胶囊法在小肠双对比造影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简便易行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法—口服肠溶气钡胶囊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方法:采用零号肠溶空心胶囊,装入不同比例的产气粉和医用硫酸钡粉,制成Ⅰ号、Ⅱ号、Ⅲ号3种"肠溶气钡胶囊"(以下简称胶囊)。通过数字胃肠机直接动态观察并记录Ⅰ号、Ⅱ号、Ⅲ号胶囊在各段小肠内的定位崩解的过程以及释放CO2气体的情况,最终获得各段小肠的最佳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图像。对120名志愿者行小肠造影,随机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研究组采用胶囊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口服钡剂法。结果:研究组49例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11例未观察到明显双对比效果,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均为单钡剂造影效果。结论:口服胶囊法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能形成良好的气钡双对比影像,所获图像效果较传统口服钡剂法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韦雄   《放射学实践》2009,24(6):693-693
目前常规胃双对比造影,通常都是使用冲洗和涂布技术结合,让钡剂反复在要显示的胃部冲刷,涂布在胃壁的粘膜面及病变表面,这种方法可使大部分病变显示,但对于一些浅小的病变往往容易漏诊。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出一种通过立卧位的流动效应观察胃浅小病变的方法,补充了传统常规胃双对比造影的缺陷,使胃部病变的显示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CT仿真胃镜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CT仿真胃镜与纤维胃镜、钡餐造影、手术对比,研究其临床价值及其在理想状态下,可辨别的最小病变。材料与方法21例患者及两个离体新鲜胃标本,用相同扫描条件扫描。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形成CT仿真胃镜(CTvirtualgastroscopyCTVG)和胃SSD影像,与纤维胃镜、气钡双对比造影(DC)、手术标本进行对比。结果CTVG和胃SSD影像对恶性肿瘤,溃疡、息肉、外压性改变诊断率相当于或高于纤维胃镜和DC,但对胃炎的诊断率较低,CTVG可以发现0.3cm以上的病变,但对扁平性、浅凹陷性病变敏感性低。结论CT仿真胃镜是对钡餐造影和纤维胃镜很好补充,CT仿真胃镜与CT轴位结合可以对上消化道疾病作出更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简便易行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法——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方法将产气粉装入小肠溶胶囊,口服并在小肠内崩解,释放二氧化碳气体,配合口服钡剂及西沙必利,形成小肠双对比像。选取130例拟行小肠造影检查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7例采用本法,对照组63例采用口服钡剂法加肌注胃复安。结果研究组53例效果满意,12例基本满意,2例未观察到明显双对比效果,其中1例因吞咽困难无法检查,总有效率97.02%,平均检查时间(34.63±16.66)m in;对照组均为单钡造影效果,平均检查耗时(77.12±32.98)m in;2种检查方法耗用时间及2种药物的效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确能形成良好的气钡双对比像,小肠观察效果较口服钡剂法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食管胃结合部(贲门)是指以贲门人口为圆心,2.5cm为直径的范围,包括食管下端的前庭部和贲门及胃小弯近贲门处和紧邻贲门的胃底部。该部位病变容易遗漏,不管是胃镜还是X线检查都有一定的困难。本文收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气钡双对比造影图像,探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气钡双对比造影的检查方法,提高该部位肿瘤的清晰显示率。  相似文献   

9.
陈莎  徐向阳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26-1328
目前胃镜及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是诊断胃癌的主要手段,但对于向腔外生长、向胃周浸润及发生转移病例的诊断,此两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近年来由于螺旋CT的广泛应用,特别是MSCT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发展,CT在胃疾病诊断上的应用日益增多。CT检查已成为继胃镜和消化道造影后,诊断胃肿瘤的又一重要方法。本文将就MSCT在诊断胃癌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贲门区正面观诊断早期贲门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29例病理证实的早期贲门癌,着重讨论胃双对比造影贲门区正面观对诊断早期贲门癌的重要作用。详细叙述了贲门区正面观的显示方法,对其正常X 线表现及早期癌肿征象进行了分析。强调摄片体位与透视下动态观察钡剂流动是正确应用该方法的关键。认为贲门区正面观以双对比像显示率高,正常形态恒定,局部结构表现异常清晰,极易发现微小病变。将其作为胃双对比造影常规摄片体位可明显提高贲门早期癌肿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结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很多。包括钡剂检查、血管造影检查、CT、B超、MRI及核素检查,还有非影像的内窥镜检查,但实践证明,钡剂检查尤其是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仍是结肠检查最常用最基本最重要的检查方法。根据本人的临床工作体验结合文献资料,对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的原理方法和临床意义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12.
双对比造影强调胃肠粘膜表面轴位象表现,以便能发现浅表异常,这就需要清楚地认识正常粘膜特征.现在对胃、结肠粘膜表面的X 线表现已有明确了解,对十二指肠大体形态亦有了描述,但对十二指肠粘膜表面细微结构的报告却为数不多。作者选择十二指肠粘膜细微结构各种类型的正常和异常病例,并非要揭示这些类型的任何特征,而是要指出正常形态的微妙变化怎样才能提示病变。作者检查十二指肠方法为常规上消化道双对比造影,所用钡剂高密度低粘度,口服发泡剂,消泡剂,胰高血糖素0.1mg 静注减张,于检查伊始或钡剂进入十二指肠后使用。所有十二指肠正常粘膜类型约经内窥镜证实,然后者不能区别各种类型,包括钡剂积聚者。全部  相似文献   

13.
胃底静脉球瘤 (球状静脉曲张 )报告不多 ,本院术前误诊 1例 ,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性 ,44岁。腹胀 ,尿少 ,乏力 2月余 ,近期进行性吞咽困难。既往史 :3年前曾患乙型肝炎。实验室检查 :A/G =36 /36 ,总胆红素 2 .2nmol/L ,HBsAg( ) ,白细胞 :4.2× 10 9/L ,中性 75 % ,血红蛋白 4.2g/L ,血小板 4.3× 10 9/L ,凝血时间3′3″。胃双对比造影 ,钡剂通过食管顺利 ,膈下段食管粘膜欠规则 ,胃底贲门区有一 3cm× 4cm椭圆形分叶状肿块 ,边界清 ,表面光滑。考虑 :胃平滑肌瘤 ,不除外贲门癌 (附图 )。附图 胃双对比造影背景上 ,…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十分常见,既往受检查方法所限发现甚少。应用双对比造影以来,疣状胃炎检出率明显增加,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本研究总结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31例疣状胃炎的X线诊断结果,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材料和方法 131例中男63例,女68例,年龄32~69岁。104例主诉上腹不适、胀满、灼热性疼痛,其中18例患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4例为胃癌并发疣状胃炎。131例全部经胃镜活检证实。X线检查应用双对比造影法。分别摄取食管、胃前、后壁、胃底、贲门区双对比相,胃窦和胃体加摄局部压迫相。2 结果2.1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念珠菌性食管炎的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证实的AIDS合并念珠菌性食管炎的食管X线双对比造影资料,并与其胃镜检查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食管X线双对比造影表现有:①食管受累范围:4例累及全段食管,2例累及中下段食管;②动力异常:所有病例均具有不同程度张力降低和蠕动减弱,钡剂排空延迟;③轮廓异常:所有病例受累食管边缘不规则、毛糙,2例管腔略有狭窄;④黏膜异常:所有病例受累食管均有黏膜增粗,黏膜表面散在较多鹅卵石状或杂乱不规则状充盈缺损,边缘不整齐。胃镜显示所有病例食管全段黏膜充血水肿,并见覆盖在黏膜表面呈散在分布大小不一的黄白色伪膜斑。食管X线与胃镜检查所见具有较好的吻合性。结论:AIDS合并念珠菌性食管炎的食管X线双对比造影具有受累食管边缘不规则、毛糙及受累食管黏膜增粗,表面散在较多鹅卵石状不规则充盈缺损等特征性表现,结合胃镜发现伪膜斑可以诊断本病,确诊有赖于刷检涂片找到菌丝体。  相似文献   

16.
午前与晚间胃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午前与晚间胃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的比较邱德正沈天真陈星荣胃气钡双对比造影是一种沿用多年的传统检查方法,它一般都安排在上午进行,病人经过一个晚上的空腹,尽量使胃粘膜表面干净清洁。但是一次胃气钡双对比造影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多种因素:设备的好坏、钡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17.
X线检查与内镜对照结果已充分表明传统的单对比钡餐检查方法已不够准确可靠,尤其是在早期病变的发现上更是如此,从我科改为双对比造影后,造影质量及病变的检出得到明显提高,并在发现早期和微小病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作者对75例患者钡剂双重造影和纤维内镜检查诊断的正确性进行了比较,并就钡剂双重造影的X线检查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8.
胃部疾病:CT仿真胃镜与电子胃镜对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部疾病模型的制作方法和CT仿真胃镜 (CTVG)对这些病变的显示能力。材料与方法 取离体猪胃 (胃底部有 1个憩室 ) 1只 ,制作 6个直径 5~ 14mm大小的隆起性“病变”和 5个长径 6~ 8mm、深径 1~1.5mm的凹陷性“病变”。同时行CT/MR仿真胃镜、电子胃镜和双对比造影检查。结果 空气充盈法CTVG检出了所有 6个隆起性“病变”和 5个凹陷性“病变”中的 3个 ;一个 40mm× 6 0mm的憩室、一个螺旋管接头准确显示。阳性对比剂充盈法CTVG显示了 6个隆起性“病变”中的 5个 ,所有凹陷性“病变”(憩室除外 )未检出。MR仿真胃镜结果类似阳性对比剂充盈法CTVG。气钡双重造影仅显示较大的 3个隆起性“病变” ,电子胃镜检出了所有模拟“病变”。胃隆起性“病变”在CTVG上随阈值而变化并与胃腔改变同步、一致 ;胃内异物如螺旋管接头 ,在CTVG上也随阈值而变化 ,但与胃腔改变不同步、不一致。结论 仿真胃镜是可选择的胃部疾病内镜成像检查的无创性方法 ,以空气充盈法CTVG的图像质量为佳 ;阈值数值改变时 ,CTVG所示胃腔与“病变”变化的协调性有助于判定“病变”来源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小肠钡餐逆行注气双对比造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90例小肠钡餐逆行注气双对比造影的资料,文内介绍了造影方法和显示病变的价值。本法获得满意的效果,造影优良率达97.8%;本组90例中,病变阳性率达24.4%。造影图像可显示小肠粘膜微细结构——小肠绒毛,对隆起和陷凹性病变也均能满意的显示。本法比经口插管小肠双对比造影简便易行,由于结肠充气压迫小肠使回肠显示更加清楚。文内讨论了造影方法、造影剂的浓度和用量、以及如何防止钡剂凝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报告脂肪痢的一种新征象。双对比钡灌肠造影时,在水平侧位上,可见含脂肪的粪便飘浮在钡剂之上,呈一种特殊的表现。这是由于双对比造影前常用的清洁肠道的方法,无法使脂肪痢病人的肠道清洁干净,肠内残存含脂的粪便残渣颗粒较小,呈不规则的层状,浮于钡剂之上而不下沉,因而形成这种特殊现象。作者报告1例53岁男性糖尿病伴脂肪痢患者,在数月内反复发作,大便培养阴性,为了寻查原因做钡灌肠双对比造影而发现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