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成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成年雌性SD大鼠32只,2只用以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余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PBS缓冲液组及空白对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传代培养后Hoechst33342标记,损伤1周后采取局部注射移植于大鼠脊髓损伤区,移植6周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移植后1~6周对各组动物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结果:细胞移植组BBB评分提高显著,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免疫荧光显示,移植细胞在体内大量存活,多数细胞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NSE、NF-200表达呈阳性,少数细胞GFAP表达呈阳性。结论:局部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tow stromal cells,BMSCs)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10只同种异体SD大鼠的BMSCs进行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纯化后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U)进行标记;重物打击致瘫痪造模法制成完全性截瘫的同种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制模后7 d完全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2只,作为BMSCs移植组,经鼠尾静脉注射2×106/ml的BMSCs细胞悬液1 ml;B组22只,作为对照组,注射1 ml培养液;C组22只,作为空白手术对照组.注射后2,3,6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MSCs在损伤段脊髓的存活、分布、分化并计数,观察损伤段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神经丝蛋白200(neurofilament 200,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注射后1,2,3,4,5,6周Basso-Beattie-Bresnaban(BBB)评分评估各组后肢运动功能.结果 移植后2,3,6周BrdU阳性的BMSCs主要分布于损伤段及邻近节段脊髓内.计数发现,移植后2周BrdU阳性的BMSCs约占移植细胞数的4.9%,3周占4.4%,6周占2.9%;移植后2周,BMSCs形态大多变为圆形或椭圆形,部分阳性标记的细胞长出神经元样突起,约12.6%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r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AFP),约5.4%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ronal nuclear antigen,NeuN);移植后2,3,6周,A组GAP-43、NF200、巢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B、C组(P<0.05);移植后3周开始,A组的BBB评分在各观察时相点明显高于B、C组(P<0.05).结论 通过静脉注射的BMSCs能向脊髓损伤灶内迁徙、存活,表现出对损伤灶的趋化性,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上调GAP-43、NF200和巢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功能,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细胞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潜在抗凋亡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组、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下胸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7d,于L4~L5间隙蛛网膜下腔向对照组及治疗组注射BMSCs,模型组注射同体积Hank缓冲液。术后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Bax、Bcl-2的表达。结果BMSCs移植后,治疗组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持续恢复。移植后14d,模型组TUNEL阳性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治疗组亦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Bax阳性细胞表达多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0.01),治疗组Bax阳性细胞表达多于对照组(P〈0.01),Bcl-2阳性细胞表达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8d,各组TUNEL阳性细胞数量均减少,模型组仍然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Bax阳性细胞表达减少,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阳性细胞表达变化不明显。结论BMSCs移植可改善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具有潜在抗凋亡作用,这一作用可能通过下调凋亡调控蛋白Bax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虽然近几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主要对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免疫耐受性、分化和促修复、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MSC)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 ,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 ,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 ,胎儿脐血中亦可分离得到[1 ] 。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肌细胞、肌腱细胞、脂肪细胞以及基质细胞等中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 ;同时 ,MSC还可以向外胚层的神经元细胞和内胚层的肝卵圆性细胞分化[2 5] 。这似乎突破了MSC仅为中胚层干细胞的概念 ,展示了MSC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 相似文献
10.
干细胞(stemcell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处于未定向分化状态并具有增殖能力。在特定条件下,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类型的具有特征性形态、特异分子标志及特殊功能的成熟细胞。干细胞按来源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s,ESCs),来源于胚胎和胎儿组织,以及成体干细胞(adultstemcells,ASCs),来源于出生后器官或成年个体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移植治疗不完全性颈髓损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9例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进行4次鞘内UC-MSCs移植术, 术前及术后6个月应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制定的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标准(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移植前后运动、感觉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干细胞移植后6个月,患者感觉、运动功能、肌张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术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运动功能方面改善最为明显,ASIA评分治疗前61±22,治疗后70±18。均未发生术区感染、脑脊液漏、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但有6例(15.4%)于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3例(7.7%)术后出现低颅压症状,2例(5.1%)术后出现腰部及下肢疼痛、麻胀感。结论 UC-MSCs鞘内移植可以改善不完全性颈髓损伤患者的感觉、运动、二便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多方面的神经缺失症状,疗效较理想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胸段慢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选择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27例,每位患者均接受4次干细胞悬液注射治疗,每周1次。收集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后6周、6个月时的最低正常功能平面,ASIA残损分级,ASIA运动感觉评分,ASIA模拟视觉评分,Ashworth评分等资料并进行比较,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6个月,6例患者左、右侧感觉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1或2个平面),5例患者两侧运动最低正常功能平面出现下降(下降1个平面2例,2个平面1例,10个平面1例,11个平面1例)。治疗后6周,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4例,由A级变为C级1例,由B级变为C级1例,ASIA残损分级变化率为22.2%(6/27);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ASIA残损分级由A级变为B级1例,ASIA分级总的变化率为25.9%(7/27)。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下肢运动评分分别为1.7±2.9、3.1±3.6,明显高于治疗前(0.5±1.5,P<0.05)。治疗后6周、6个月时ASIA感觉(轻触)评分分别为68.8±14.4、70.5±14.4,ASIA感觉(针刺)评分分别为68.4±14.7、70.2±14.4,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分别为66.6±13.7、67.0±13.6,P<0.05)。治疗前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为1.8±1.5,与治疗后6周(1.6±1.2)比较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治疗后6个月(1.1±0.8,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胸段慢性脊髓损伤患者ASIA残损分级和运动感觉功能,并可部分促进慢性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海马和杏仁核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蛋白谷氨酸受体(GluR)1,2表达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潜在抗慢性应激作用.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组、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下胸段(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7d,于L4~L5间隙蛛网膜下腔向对照组及治疗组注射100μl含1.0×106BMSCs的Hank缓冲液混悬液,模型组注射同体积Hank缓冲液.术前、术后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每组于移植后第14,28天处死一半动物,灌注后取脑,冰冻切片后行GluR1、GluR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BMSCs移植后,治疗组动物后肢运动功能持续恢复.移植术后14 d,GluR1阳性细胞数,模型组和治疗组在海马CA1区均高于对照组(P <0.05,0.01);GluR2阳性细胞数有类似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28 d,GluR1阳性细胞数,模型组在CA1、CA3、DG区均高于对照组,在CA1、CA3区亦高于治疗组(P<0.05,0.01),模型组和治疗组在DG区均高于各自移植后14 d阳性细胞数(P<0.05,0.01);GluR2阳性细胞数,治疗组在基底外侧杏仁核(BLA)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区各组表现出与GluR1表达类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移植可改善大鼠下胸段脊髓损伤模型的后肢运动功能,并对其中枢AMPA受体GluR1/2表达有调节作用,表现出潜在的抗慢性应激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神经样细胞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提取、培养和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大鼠脊髓损伤造模后,分别进行神经样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无细胞悬液移植,每组18只。术后采用BBB评分及斜板实验观察3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经免疫组化染色发现具备神经细胞特征。术后6周,BBB评分方面,实验组(16.56±2.42)优于阳性对照组(13.70±2.66),后者又优于阴性对照组(8.37±2.35)。Rivlin斜板实验评分方面,实验组术后2、4、6周,均优于阳性对照组,后者又均优于阴性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可见较多的神经纤维,结构完整,优于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结论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后,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5.
16.
脊髓损伤的细胞疗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通常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以干细胞为代表的细胞移植治疗在SCI中取得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脊髓损伤的细胞疗法进展。文献显示,SCI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最终的解决之道可能在于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的治疗策略,包括干细胞移植、减少胶质瘢痕、清除抑制分子、免疫调控及组织工程支架桥接损伤区等,而干细胞移植联合免疫学调控干预SCI是令人期待的方法之一。而如何在损伤脊髓组织营造一种有利于干细胞存活并向神经元分化的微环境,如何调控免疫干预的时效性将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脊髓损伤治疗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脊髓损伤治疗主要包括移植外源性神经干/祖细胞(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NSPCs)和激活内源性NSPCs。移植外源性NSPCs治疗脊髓损伤面临细胞来源受限、伦理道德、移植细胞的存活等问题。内源性NSPCs治疗脊髓损伤,面临如何促使内源性NSPCs的激活、增殖、迁移、分化、转归等问题。本文就内源性NSPCs及脊髓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F-κB配体受体激动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appa B ligand,RANKL)在脊髓损伤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移植中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350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1)hBMSCs组,脊髓半横切后行hBMSCs移植;(2)RANKL hBMSCs组,脊髓半横切后hBMSCs和RANKL协同移植;(3)PBS组,脊髓半横切,移植物以PBS代替。移植后1,7,14,21,28 d采用行为学指标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的BrdU标记hBMSCs在宿主脊髓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后,hBMSCs组和RANKL hBMSCs组均较PBS对照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而移植7,14 d时,RANKL hBMSCs组动物较hBMSCs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RANKL hBMSCs组中hBMSCs-Ne- uN和hBMSCs-GFAP双标阳性率高于hBMSCs组。结论RANKL和hBMSCs协同移植可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病学预后,提高hBMSCs在宿主体内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