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弱视治疗的因素。方法 用遮盖法或压抑疗法治疗66例屈光参差和斜视性弱视儿童,并随访2年以上。结果 配合治疗者治愈率达96.00%,疗程大多在1年内,不配合治疗者,治愈率50%,疗程2年以上。结论 配合治疗是提高弱视治疗效果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敏感度对比。方法:选取我院收取的4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5例斜视性弱视患者和35例正常儿童进行灵敏度对比分析。结果: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和斜视性弱视组在各个空间频率敏感性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在各个空间频率敏感性均低斜视性弱视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弱视患儿弱视眼较非弱视眼灵敏度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灵敏度较斜视性弱视患儿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和斜视性弱视的视觉诱发电位(VEP)与对比敏感度(CS)的特征性变化,并探讨2 种弱视不同的致病机制。方法 采用德国罗兰公司RETI scan 3.15 系统对20 例屈光参差性弱视、9 例斜视性弱视和18 例非弱视性儿童的双眼行VEP 和CS 检查,进行弱视眼、对侧眼及非弱视眼之间的对比研究。结果 与对侧眼或非弱视眼相比,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在高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而斜视性弱视眼在全空间频率条件下潜时延长。2 种弱视眼的振幅在低频时均下降。屈光参差性弱视对侧眼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斜视性弱视对侧眼的潜时在低频下较非弱视眼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屈光参差性弱视眼和对侧眼的CS 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斜视性弱视眼表现为全空间频率上的CS 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对侧眼的CS 则优于非弱视眼。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斜视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弱视拥有不同神经机制的观点。斜视性弱视的对侧眼并非“健眼”。VEP 与CS 检查对弱视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测量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资料研究,对107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轻度28例、中度53例、重度26例)、110例斜视性弱视患儿(轻度41例、中度46例、重度23例)、30例正常儿童对比敏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屈光参差性和斜视性弱视患儿,其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正常儿童;中、重度斜视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高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斜视性弱视患儿中,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非弱视眼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未进行过遮盖治疗和已行遮盖治疗的弱视患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无差异.结论 弱视患儿通过双眼间异常相互作用使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可能随着弱视程度的加重,斜视性弱视患儿的非弱视眼较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在双眼竞争中表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遮盖治疗不会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下降,也不是引起非弱视眼对比敏感度低于正常儿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丹  胡俊喜  王瑞珠 《海南医学》2020,31(17):2239-2242
目的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视力损害与皮层功能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7月西安普瑞眼科医院收治的7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作为疾病组,选取同期视力检查正常的70例儿童作为健康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儿的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结果,根据视力损害程度分为轻度组(n=18)、中度组(n=42)和重度组(n=10),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fMRI检查结果与视力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疾病组患儿弱视眼和健康眼对应的脑部皮层激活强度分别为(3.60±0.38)×103(4.85±0.44)×103体素,明显低于健康组[(4.84±0.49)×103、(5.98±0.62)×103体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中,轻度组患儿弱视眼和健康眼脑部视觉皮层激活强度分别为(4.16±0.49)×103、(5.27±0.66)×103体素,中度组分别为(3.87±0.32)×103、(4....  相似文献   

6.
屈光不正型弱视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弱视的视觉运动功能进行研究。 方法 :采用组块设计方式 ,5例单眼屈光不正型弱视患者与 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两侧单眼的旋转光栅刺激 ,1 .5T磁共振扫描 ,SPM软件离线处理。分别比较弱视样本两单眼间及两组样本间不同的反应水平。 结果 :弱视患者弱视眼的反应体素数目及反应强度均较正常眼低 (tAN=3.2 8,P <0 .0 5 ;tAT=3.77,P <0 .0 5 ) ;正常人双眼间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tNN=1 .2 8,P >0 .1 ;tNT=- 0 .0 2 ,P >0 .5 ) ;比较两眼间反应水平差 (IDA) ,弱视组 (0 .6 93± 0 .2 5 8)较正常组 (0 .1 4 3± 0 .35 7)大。结论 :屈光不正型弱视对视觉运动刺激反应下降 ,反映纹外运动区皮质存在一定的功能缺陷  相似文献   

7.
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儿由于双眼外观正常,无斜视且一眼视力良好,很难被家长及患儿发觉,常常就诊较晚,错过了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期。现将自1998年1月至今初次在我科门诊治疗的37名大龄儿童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68例12岁以下的远视性屈光参差弱视及合并屈光参差的斜视性弱视,以探讨屈光参差程度与弱视深度的关系及屈光参差性弱视发病的机制及临床意义。远视性中心注视组屈光参差性弱视中,弱视深度与屈光参差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弱视深度与引起弱视时的屈光参差程度、发生年龄及其他因素有关,屈光参差程度的增加为伴随现象。  相似文献   

9.
诸力伟  许琦彬  盛文燕  徐俊丽  张雨 《浙江医学》2011,33(8):1140-1141,1144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探讨弱视眼是否存在黄斑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组织结构的异常。方法选择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患者60例,以弱视眼为实验组。以其自身另一非弱视眼为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并比较双眼的黄斑区域内视网膜平均厚度(MRT)、黄斑中心凹平均厚度(MFT)、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结果两组眼MRT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MFT及RNFL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弱视眼MFT、RNFLT较非弱视眼增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从组织结构的发育解释弱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共同性斜视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屈光不正是产生共同性斜视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斜视而造成的视功能障碍与眼位偏斜给患者的学习与心理状态均带来不良影响。为了探讨共同性斜视、弱视与屈光不正的关系,现将91例共同性斜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及物体认知的大脑皮质功能有无损害及其损害特点.方法 采用组块(BLOCK)设计的BOLD-fMRI研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例及正常对照组11例,分别接受面孔和物体(家具、工具及建筑物)图片的视觉刺激对比,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确定参与面孔及物体认知的脑功能区,选取腹侧颞叶的梭状回作为兴趣区(ROI),计算其激活体积,并对弱视眼戴镜矫正前、后的数据及其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分别进行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 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和物体加工区位置不同.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弱视眼矫正前后的比较、弱视眼矫正前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弱视眼矫正后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梭状回物体区激活体积的比较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屈光参差性弱视,弱视眼观察时大脑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小于对侧眼和正常眼,面孔加工区皮质明显受损,但物体加工区未见明显损害.患眼矫正后可以提高大脑皮质激活的范围和强度,戴镜有益于视力的提高及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12.
学龄前儿童视力弱视斜视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弱视、斜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对6956名(13912眼)3~6岁儿童进行视力检查筛选,视力不足1.0者进行屈光、斜视检查。结果 受检儿童1.0以上者,占92.10%,患弱得占2.76%,弱视患病率34岁为3.46%,4岁为3.29%,5岁为2.12%。患斜视141眼,占受检眼数的1.01%。斜视患病率3岁为1.95%,4岁为1.21%,5岁为0.890%,6岁为0.  相似文献   

13.
弱视是一种临床表现为矫正视力低下的疾病,现有的研究提示弱视存在多种表现形式。该文对弱视视觉缺陷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回顾,并对明确这些视觉缺陷的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双眼三级视功能的检查方法及其对弱视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弱视患儿52例(98眼),经双眼三级视功能检查后,根据患儿的年龄、弱视类型、弱视程度等因素,采取一般治疗方法结合三级视功能训练进行弱视治疗。观察不同年龄段、不同弱视类型、不同弱视程度患儿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 3~5岁弱视患儿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总有效率(P〈0.05);屈光性弱视患儿的痊愈率显著性优于斜视性弱视患儿的痊愈率(P〈0.05);弱视程度越轻,疗效越好,轻度弱视患儿的总有效率明显大于重度弱视患儿的总有效率(P〈0.05)。结论三级视功能检查对诊治儿童弱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采取一般疗法结合三级视功能训练综合治疗弱视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屈光不正与视盘形状之间的关系 ,寻求最佳矫正视力方法。方法 :对 84例传统检影试镜方法视力得不到矫正 ,视盘形状异常者 ,调整屈光镜片。结果 :视盘形状异常者多为近视或近视散光 ,且检影与试镜球面镜屈光度存有 - 0 5D~ - 3 0D的差异 ,视盘偏斜者视力矫正理想 ,单侧视盘异常者部分伴有斜视。结论 :了解视盘形状及屈光镜片的调整规律 ,对防治斜视、弱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宁地区1 648名学龄前儿童弱视斜视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西宁学龄儿童斜视、弱视患病情况及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门诊就诊的1 648名3-6岁视力低常儿童进行视力、眼位检查、问卷调查表等分析。结果本调查西宁学龄前儿童中弱视患病率4.48%,3岁组10例(3.49%),4岁组16例(2.31%),5岁组23例(5.02%),6岁组25例(11.79%),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发病率1.82%(30例),其中调节性内斜视11例(37%),间歇性外斜视18例(60%),麻痹性斜视1例(3%)。结论屈光不正是学龄前儿童斜、弱视发生的主要原因;看电视距离较近、时间过长,斜眼歪头的视物习惯、偏食、睡眠不足等都是造成学龄前儿童低常视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Wu XH  Zhu JH  Gao L  Zhong P  Tang WJ  Zhou LF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7):1894-1899
目的探讨微意识状态患者是否保存大范围的视觉神经网络,是否存在视觉意识,从而研究视觉图片被动呈现刺激促进脑功能康复的可能性。方法正常对照组为10例健康成年男性,实验组为从重型颅脑损伤和脑出血中恢复的微意识患者9例;对两组对象选取标准化国际情感图片系统(IAPS)图片,采用组块设计被动呈现视觉刺激功能磁共振扫描,AFNI软件处理图像数据。结果10例正常对照志愿者全部被激活了初级视觉皮层枕叶和次级视觉相关皮层颞叶、梭回、顶叶、眶回、前额叶等完整的视觉神经网络。微意识患者组中有2例与对照组相似完整地激活了视觉神经网络。3例患者部分激活了视觉神经网络的相关区域,4例完全无脑区激活。结论IAPS图片的被动呈现视觉刺激功能磁共振扫描探讨视觉神经网络是可行的、可靠的和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微意识患者在恢复相互交流能力之前,可保留有完整的视觉神经网络,可能有利于脑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与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诊断心肌缺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黄虔  钟华  徐宏贵  刘斯润  王巍松  李国岱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7):1214-1215,1218
目的将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方法与超高速磁共振成像结合起来,比较它和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实验(DSE)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8例拟诊冠心病的连续病例先后进行二次谐波成像的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实验、多巴酚丁胺磁共振负荷实验(stress MRI)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超声心动图多巴酚丁胺负荷实验按常规方法进行.磁共振负荷实验采用标准的多巴酚丁胺-阿托品负荷实验程序,直至达到目标心率.分别在静息时和各个负荷水平采用梯度回波技术,在短时屏气期间,采集3个短轴平面、1个四腔位和1个二腔位MR图像.按16节段模式判断局部室壁运动.结果 18例病人超声心动图检查失败(图像质量差),4例没有达到目标心率.11例病人不能接受磁共振检查,3例因为呼吸伪图像不能诊断.在3种检查资料完整的172例受检者中,109例诊断为冠心病.磁共振负荷实验的敏感性(86.2%)和特异性(85.7%)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敏感性74.3%、特异性69.8%,χ2=4.59,P<0.05).MRI的准确性也较高(86.0% vs 72.7%,P<0.005).结论标准的多巴酚丁胺-阿托品负荷实验程序同样可以用在磁共振负荷实验中.与超声心动图相比,对于判断室壁运动异常,多巴酚丁胺磁共振成像负荷实验有更高的诊断标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