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CT与MRI图像融合的脑转移瘤靶区与CT图像靶区的不同,提高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方法同期采集25例脑转移瘤患者的CT和MRI图像,传送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融合成CT/MRI图像,分别在CT及CT/MRI融合图像勾画41组GTV,比较两种图像勾画的GTV的差别。结果25例患者共41组靶区的GTVCT为(31.75±9.93)cm3,GTV删为(28.92±8.25)cm3。41个对照组中,GTVcr〈GTVCT/MRI为18个,GTVCT〉GTVCT/MRI为23个。结论采用CT/MRI融合后图像勾画的脑转移瘤靶区精确度提高,更适合于三维立体适形放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依据CT和PET/CT制定的放疗计划,以及PET/CT对分期的影响,同时观察不同放疗医师勾画靶区的差异。方法:20例行调强适行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进行PET/CT检查,并分别在CT和PET/CT融合图像下行TNM分期和设计放疗计划。比较两个计划GTV的大小和危及器官受到的剂量。同时组织三位放疗医师分别在CT和PET/CT图像上勾画靶区,比较勾画靶区的差异。结果:40.0%(8/20)的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45.0%(9/20)患者GTV发生了改变,CT下勾画靶区GTV明显高于PET/CT下勾画靶区GTV(P0.05),CT下肺、心脏、食管、脊髓的受量均高于PET/CT(P0.05)。不同放疗医师勾画的GTVCT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勾画的GTVPET/CT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PET/CT可改变临床分期,降低肿瘤靶区体积,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和器官,并能明显减少不同放疗科医师勾画靶区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对老年肺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8例老年肺癌患者,在PET/CT显像前、后,根据国际抗癌联盟(Intemadonalnion Against Cancer,UICC)1997年肺癌TNM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并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公布的2005年肺癌临床指引,拟定治疗策略,比较检查前、后变化。结果37例患者肺部病灶^18F—FDG摄取增高,标准化摄取值(SLIV)〉2.5,在PEF/CT显像后,12例分期调高,分期调高率25.0%(12/48),11例发现远处转移,手术切除概率减少了23.9%。40例患者接受了PET/CT机定位及PET/CT融合图像为依据肿瘤靶区勾画的三维适形放疗。结论 ^18F—FDGPET/CT显像对老年肺癌的诊断、分期、治疗策略的制定及肿瘤靶区的勾画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ET-CT 在非小细胞肺癌(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调强放射治疗( Intensityme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从2009-04 ~ 2012-09 45 例行IMRT 的NSCLC 病
人,根据其影像学特点将所有病例分为4 组: 12 例中心型无肺不张,12 例中心型伴有肺不张,10 例周围型无胸膜
凹陷,11 例周围型伴有胸膜凹陷。所有病人均进行CT 和PET-CT 检查。通过靶区定义系统比较CT 和PET-CT
勾画的大体肿瘤靶区,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比较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结果:所有病例中GTVCT 和GTVPET-CT
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中心型肺癌伴有肺不张和周围型肺癌伴有胸膜凹陷的病人GTV( gross target vdumes;
GTV) CT 均明显大于GTVPET-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而中心型肺癌无肺不张和周围型肺癌无胸膜凹陷
的病人GTVCT 与GTVPET-CT 差异变化不显著( P>0. 05) 。PlanCT 和PlanPET-CT 计划参数比较在肺V 20、V 30,食管
V 50 和最大剂量,心脏平均剂量显示有显著性差异( P<0. 05) 。而肺V 5、V 10、平均剂量,心脏V 30 和脊髓最大
剂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5) 。结论: PET-CT 可以提高NSCLC 病人有肺不张和胸膜凹陷的靶区界定
精确性,并减少周围危及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99mTc—Octreotide生长抑素受体显像诊断肺癌的价值。方法43例肺部肿瘤病人,静脉注射^99mTc-Octreotide 15min、1h、3h后行前后位平面显像,2~3h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勾画感兴趣区,分别测定肿瘤和对侧正常肺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并将影像最终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9mTc-Octreotide显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85.7%和93.0%。小细胞肺癌(SCLC)的T/N值高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差异有显著性(t=6.469,P〈0.01)。结论。^99mTc-Octreotide 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与CT断层扫描融合显像(PET/CT)对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初诊患者49例,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肺癌,所有患者均行^18F-FDGPET/CT显像,并进行PET/CT融合图像、PET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结果:1.49例肺癌患者,肺癌病灶PET/CT检出灵敏度100%,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病灶,病灶直径介于0.8~8.2cm,标准摄取值(SUV)为7.03±3.93。PET所见高代谢病灶与CT所见占位性病变位置及形态基本匹配。PET/CT在病灶定性、定位及在区分肺癌与肺不张面优于单纯PET和CT。2.在转移灶的检出方面,PET/CT优于单纯PET和CT,灵敏度分别为95.4%、90.9%、72.7%。PET和CT对病灶的捡出有互补性,PET在小淋巴结转移灶、骨转移检出及定性方而优于CT,而CT对肺内小转移灶检出优于PET。结论:PET/CT显像在肺癌诊断方面优于单纯CT或单纯PET。  相似文献   

7.
任育江  王阁  胡南  余娴  马俊刚  刘岩海  杨镇洲 《重庆医学》2012,41(27):2824-2826
目的探讨正电子放射经中轴断层摄影(PET)、MRI与CT对合并肺不张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行三维适形放疗时病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方法对23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NSCLC且其影像学检查伴有不同程度肺不张者,先后行胸部增强CT扫描、胸部MRI增强扫描、胸部PET-CT检查,根据扫描结果勾画原发病灶范围,分别为大体肿瘤靶区(GTV)CT、GTVMRI和GTVPET-CT,计算出GTV的体积并进行比较。结果 23例患者平均GTVPET-CT为(115.29±15.47)cm3、GTVMRI为(120.72±16.54)cm3、GTVCT为(135.21±17.34)cm3,GTVCT与GTV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48,P<0.01);GTVCT与GTVPET-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96,P<0.01);GTVMRI与GTVPET-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68,P>0.05)。结论在确定肺不张与局部病变相互关系方面PET与MRI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并由此提高了靶区定位的精确性,能更好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融合图像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勾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6例临床分期为Ⅲ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一固定体位下行CT和PET/CT扫描定位,根据两种图像资料分别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比较肿瘤靶区(GTV)、计划靶区(PTV)体积;在靶区的剂量达到临床要...  相似文献   

9.
增强CT在非小细胞肺癌精确放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晓红  宋伟平  龚小宝  林鹏 《当代医学》2010,16(30):105-105
目的分析增强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区勾画的作用,探讨增强CT在其精确放疗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确诊NSCLC且未手术患者采用螺旋CT进行模拟定位的同时,保持相同体位与相同的扫描范围、参数、窗宽和窗位,通过手臂静脉注射影像增强剂进行扫描。将平扫和增强图像通过网络系统传送到计划系统工作站,同时分别勾画并对比两个靶区,分析增强CT在NSCLC精确放疗中的作用。结果增强CT使21例的靶区(GTV)体积增大,13例靶区(GTV)体积减小,50例患者均按计划完成了治疗。结论在CT模拟定位的同时进行影像增强,能更好的区分血管和肿大的淋巴结,区分肿瘤与肺不张和阻塞性肺炎,便于精确勾画放疗靶区和制定放疗计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9mTc—Octreotide生长抑素受体显像诊断肺癌的价值。方法43例肺部肿瘤病人,静脉注射^99mTc-Octreotide 15min、1h、3h后行前后位平面显像,2~3h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勾画感兴趣区,分别测定肿瘤和对侧正常肺组织的放射性比值(T/N),并将影像最终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99mTc-Octreotide显像诊断肺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4%、85.7%和93.0%。小细胞肺癌(SCLC)的T/N值高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差异有显著性(t=6.469,P〈0.01)。结论。^99mTc-Octreotide 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PET/CT不同阈值勾画方法及MRI/CT融合图像勾画方法示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差异,探讨PET/CT勾画鼻咽癌肿瘤靶区(GTV)最佳方法.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50例病理组织学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入组.在MRI/CT融合图像上勾画获得GTVMRI/CT,在PET/CT融合图像上以SUV值为2.5自动勾画得到GTVPET2.5,以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40%,以5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得到GTVPET50%.线性回归分析各体积之间相关性.结果 GTVMRI/CT,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分别为(23.50±15.44)cm3,(30.72±17.72)cm3,(23.41±15.08)cm3,(19.12±13.26)cm3.GTVPET2.5大于GTVPET40%和GTVMRI/CT(P<0.05),GTVPET40%大于GTVPET50%(P<0.05),GTVPET50%小于GTVMRI/CT(P<0.05),GTVPET40%与GTVMRI/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VMRI/CT与GTVPET2.5、GTVPET40%、GTVPET50%密切相关(r=0.978、0.991、0.990,P<0.05).结论 采用40%最大标准摄取值自动勾画肿瘤靶区是临床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拟执行放射治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行18F-FDGPET/CT扫描,依据PET图像、CT图像和PET/CT融合图像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联合标准化摄取值(SUV)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78例拟行放射治疗的患者中,有8例准备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患者由于发现远处转移而改为姑息放射治疗;20例患者重新勾画了放疗生物靶区和调整了放射剂量;29例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结论 18F-FDGPET/CT显像能精确勾画放疗的生物靶区,提高头颈部肿瘤的诊断、分期和定位的准确性,准确而快速地确定肿瘤复发的位置与侵犯范围,在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方案的制定、疗效判断及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18F-FDGPET/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对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260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行18F-FDGPET/CT、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统计病理诊断结果、18F-FDGPET/CT显像结果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结果,比较18F-FDGPET/CT、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联合检查对肺癌的诊断效能,并比较各病理因素(原发灶大小、TNM分期、病理类型)对病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的影响。结果:260例疑似肺癌患者中,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肺癌213例,其中腺癌50例,小细胞癌59例,鳞癌90例,大细胞癌2例,腺磷癌5例,其它7例;18F-FDGPET/CT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诊断与单一检测诊断肺癌的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分期、M分期患者的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3cm、鳞癌、T3、T4期患者的SUVmax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PET/CT显像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肺癌诊断的敏感度及准确度均较高,SUVmax有利于临床评估原发灶大小、病理类型及T分期。  相似文献   

14.
Zhi XY  Liu BD  Xu QS  Zhang Y  Su L  Wang HR  Hu 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26-2029
目的 比较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显像(PET)和CT显像在判定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上的临床价值。方法 68例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于手术前常规进行PET和CT胸部显像,判定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1个月以内行开胸手术纵隔淋巴结清扫或标准电视纵隔镜淋巴结活检以获取纵隔淋巴结病理标本,对切除的纵隔淋巴结进行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PCNA/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学检查结果与手术前的影像学CT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有纵隔淋巴结转移者52例,无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6例。C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40/52)、50%(8/16)、70.6%(48/68)、83.3%(40/48)、40%(8/20)。PET显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48/52)、87.5%(14/16)、91.2%(62/68)、96%(48/50)、77.7%(14/18)。CT+PET的敏感性为98%(51/52)。结论 在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上,PET明显优于CT,CT+PET能提高检查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PET/CT)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和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宫颈癌患者病历资料,将治疗前18F-FDGPET/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宫颈癌原发灶18F-FDGPET/CT检查阳性55例,阴性2例,诊断敏感度96.5%(55/57)。22例经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9/22,40.9%)经手术病理证实盆腔淋巴结转移。18F-FDG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6/9)、92.3%(12/13)、81.8%(18/22)、85.7%(6/7)、80.0%(12/15)。结论18F-FDGPET/CT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具有极高的敏感度,能有效地检出宫颈癌原发灶;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特异度较高,但敏感度一般,特别是短径<1.0cm淋巴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评价体部伽玛刀治疗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采用国产旋转式体部伽玛刀治疗41例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时用真空负压袋固定体位、CT定位扫描和三维计划,靶区在肺窗上勾画,并与纵隔窗比较,胛V在GTV外扩1cm,处方剂量为50%剂量线,5Gy/次,5次/周,肿瘤局部总剂量40—50Gy。结果原发灶的完全缓解率(CR)61%(25/41),部分缓解率(PR)34.1%(14/41),无变化(NC)4.9%(2/41),总有效率95.1%。41例全部按计划完成治疗,放射反应轻微,放射性肺炎Ⅰ级29.3%(12/41),Ⅱ级12.2%(5/41),10例出现放射性食管炎的均为中央型肺癌,Ⅰ级17.1%(7/41),Ⅱ级7.3%(3/41)。1,2年肿瘤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2%、82.9%和82.9%、73.2%。结论体部伽玛刀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好,副作用轻微。是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方法:71例疑似淋巴瘤的患者行18F—FDGPET/CT显像及病理学检查以评析18F—FDGPET/CT显像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其中22例淋巴瘤患者在治疗后3~6个月行第二次PET/CT显像,前后两次PET/CT显像均勾画感兴趣区域(SOI区)2—3个,测定其SUV值,取其平均值(SUVmax〉2.5为阅值)。对比治疗前后同-SOI区SUV值的改变,以评价其疗效。结果:71例疑似淋巴瘤患者中,病理学检查阳性者58例,PET/CT显像阳性者59例,两者一致阳性数为58例,两者一致的阴性数为11例。18例患者治疗后,第二次PET/CT显像示大部分原高代谢的区域恢复正常,残留的区域SUV值较前减小,2例治疗后第二次PET/CT检查,高代谢区域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考虑肿瘤被抑制。2例治疗后,复查PET/CT无改变,予以调整治疗方案。3例在治疗后二年随访PET/CT示肿瘤复发。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淋巴瘤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3%(58/59),91.7%(11/12)。治疗前后SUV值的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3.73,P=0.001)。故可以认为SUV值结合CT结构形态的观察对淋巴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治疗前后SUV值的改变可作为疗效观察,随访以及判断预后的一个可靠、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Wu ZJ  Zhang YX  Wei H  Jia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2):2253-2256
目的探讨“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PET/CT全身显像在不明原发灶肿瘤处理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已行^18F—FDGPET/CT全身显像而常规检查未能发现肿瘤原发灶患者。PET/CT图像分析采用视觉及半定量分析方法。组织病理、细胞学结果和/或临床随访对PET/CT结果进行评价。结果34例患者中,FDGPET/CT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0例,其中位于肺部9例,结肠3例,直肠2例,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20例可疑原发灶中,17例经组织病理学、细胞学和/或临床随访结果证实为真阳性,其中位于肺部8例,结肠2例,直肠、胰腺、右杓会厌壁、食管及乳腺各1例,卵巢2例。另3例假阳性分别位于肺、结肠及直肠各1例。^18F-FDGPET/CT全身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检出率为50.O%(17/34),假阳性率为8.8%(3/34)。50.0%(17/34)的患者^18F—FDGPET/CT显像后因发现原发灶和/或新的转移灶而改变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CT显像对不明肿瘤原发灶病例的处理决策有明显的影响,对于常规检查无法确定肿瘤原发灶的病例,^18F-FDGPET/CT全身显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B-2-[^18F]-氟-2-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在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被证实为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18F-FDGPET/CT扫描情况,研究骨转移病灶形态学特征与代谢特征的关系及骨转移病灶代谢特征与原发肿瘤的关系,并比较了部分患者^18F-FDGPET/CT显像与^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显像结果。结果溶骨性和混合性改变以显示高代谢病灶为主,它们分别与成骨性改变病灶及密度无改变病灶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18F-FDGPET/CT显像和^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90.4%,94.2%,特异性分别为98.8%,46.9%,准确性分别为92.9%,86.7%。^18F-FDGPET/CT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与^99mTc—MDP全身骨显像无明显差别,但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结论^18F-FDGPET/CT显像兼可反映骨转移灶不同的形态与代谢特征,较^99mTc-MDP全身骨显像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对早期诊断多种肿瘤骨转移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ET/CT图像分割技术对肺癌放疗计划制定的影响。方法对12例无转移的肺癌患者行PET/CT扫描。采用自主编写的基于PCNN模型的自动分割程序对PET靶区进行分割处理,再分别以CT图像、PET/CT图像为依据采用目测法手动勾画肿瘤靶区,以相同参数制定调强放疗计划,对比分析靶区体积和剂量分布。结果 PET自动分割靶区与PET手动勾画靶区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分割方法准确可靠;与CT手动勾画靶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后者,PET/CT图像较CT能更准确的区分肿瘤与肺不张。与基于CT的放疗计划相比,PET计划正常肺组织V20、V30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心脏和食管的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T/CT图像分割技术提高了肿瘤靶区勾画的准确性,依据分割靶区制订的放疗计划能降低正常组织受照范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