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蛔虫钻入总胆管,致欧弟氏括约肌强烈痉挛,引起上腹部特别是剑突下方极不规律的剧烈的阵发性绞痛。单纯的胆道蛔虫病患者,腹壁并无紧张现象,其触痛点甚为固定,多数在剑突下或稍偏右处,痛时坐卧不安,全身出冷汗,恶心呕吐,吐出胆汁及蛔虫。已往有吐蛔虫或大便中排出蛔虫的病史。胆道蛔虫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在祖国医学里虽无此病名,但最古的医籍上已有类似本病证治的记载,特别是张仲景氏所著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2.
野棉花茎叶治疗胆道蛔虫病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钻人胆道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其特点是发作突然,缓解也较突然;病发时,病人常捧腹屈膝、跪卧不安、辗转哭闹、大汗淋漓,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蛔虫;痛止则如常人;多发于儿童和青壮年,尤以农村为常见。腹部检查,除剑突下偏右有轻度深压痛外,一般无反跳痛或肌紧张。祖国医学认为,胆道蛔虫病属“蛔厥”范畴,是由于蛔虫上扰胆腑,引起肝胆气机郁滞,甚则血瘀而发病。  相似文献   

3.
胆道蛔虫病在我国較为常見,且流行地区很广。胆道蛔虫病都是因为腸道內的成虫向上窜入胆道而引起的,腸蛔虫病是人类最常見的寄生虫病,而胆道蛔虫病与腸蛔虫感染率有很大的关系。中医对于胆道蛔虫病的認識,远在公元前200年战国时代內經里,已有对本病的記載,“腸中有虫瘕及蛟蚘皆不可取以小針,心腸痛,膿作痛,腫聚往來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蚊蚘也”(据張介宾类经  相似文献   

4.
蛔虫有喜鑽入细孔特性,尤以鑽入胆道內,致成胆道蛔虫病。为最严重而常见者。考胆道蛔虫病临床症状,为驟起之强烈疼痛,位于剑突下,呈陣发性(疒交)痛,較諸胆石症引起者,更为剧烈。并放射至背部与右肩胛部。发作时,屡有剧烈噁心与嘔吐,甚則吐蚘。“伤寒論”所称蚘厥者,以蚘痛而致厥,当包括胆道蛔虫病在內。然不得謂胆道蛔虫病,即蚘厥也。經  相似文献   

5.
胆道蛔虫病是由肠道蛔虫钻入胆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剧烈绞痛,其特点是发作突然、缓解也较突然;病发时,病人常捧腹屈膝、座卧不安、辗转哭闹、大汗淋漓,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吐出物中可含胆汁或蛔虫;痛止则如常人;多发于儿童或青壮年,尤以农村为常见。腹部检查,除剑突下偏右轻度深压痛外,一般无反跳痛或肌紧张。祖国医学认为,胆道蛔虫病属“蛔厥”范畴,是由于蛔虫上扰胆腑,引起肝胆气机郁滞,甚则血瘀而发病。1处方及疗法黄芙蓉根、叶3kg,用水5000ml,煮沸,浓缩成500ml,日服2次,…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1991年~1998年间共收治胆道蛔虫病人30例.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18~50岁,平均31岁.女19例,男11例;发病时间为上腹绞痛阵阵加剧半小时~1天.临床表现为腹部软,剑下或右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腹部绞痛.部份病人大便中有蛔虫卵,既往有蛔虫病史,或爱吃泡菜、凉菜或有类似病史,均以彩超或B超诊断为胆道蛔虫.  相似文献   

7.
我院内科采用括蔞薤白半夏汤配合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病十三例,取得显著效果,现将材料较完整的九例治疗情况介绍如下。一、诊断标准 1.上腹部或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 2.剑突下或右上腹部有压痛,但腹肌柔软。 3.吐出蛔虫或大便中发现蛔虫卵者。 4.十二指肠引流、胆道引流液中发现蛔虫卵者。  相似文献   

8.
胆道蛔虫病属于祖国医学“蛔厥”的范围。是由于肠道蛔虫窜入胆道所致的一种常见急腹症;而且往往可引起严重的胆管炎、胆囊炎或胰腺炎;若蛔虫钻入肝脏,尚可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生。笔者用自拟Ⅰ、Ⅱ号乌梅汤治疗多例胆道蛔虫病、收效甚佳,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新中医》2000,32(2):60
1 蛔虫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蛔虫病是由于蛔虫寄生于肠道 ,以阵发脐腹疼痛 ,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寄生虫病。1 1 诊断依据 ①阵发性脐周腹痛 ,常骤然发作 ,痛无定处 ,可自行缓解。②可有发热咳嗽或哮喘 ,痰中带血 ,皮肤出现风疹块团 ,寐中磨牙 ,流涎 ,鼻痒。病久面黄肌瘦 ,神情烦躁 ,呕出蛔虫或排出蛔虫。③巩膜可见蓝斑 ,面部出现白色虫斑 ,唇内侧有白色粟粒状小点 ,指甲花斑。腹部可触及条索状蛔虫团 ,时聚时散。④有饮食不洁及吐蛔、排蛔史。⑤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 ,嗜酸性细胞可增高。⑥可出现蛔厥 (胆道蛔虫 )…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症属祖国医学“蛔厥”范畴,系肠蛔虫病的一种并发症。笔者在基层乡镇卫生院工作时,用辨病及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拟安蛔汤为主治疗胆道蛔虫,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辨病依据1.1 腹部体征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胆囊区阵发性剧烈绞痛、间歇期可不痛,患者自觉心窝部有“钻顶”感。腹部症状严重而局部体征轻微,仅上腹部剑突下偏右下方有轻度触痛,无肌卫。如合并胆道感染,可引起发热。可触到右上腹肌紧张。1.2 有肠蛔虫病史发作时恶心呕吐,吐蛔者更具诊断价值。2 辨证分型胆道蛔虫症就其临床症状的观察可划分为三型。即偏热型、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各种寄生虫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水平得以提高,蛔虫感染作为一种由来已久,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感染备受学者关注.其中胆道蛔虫病是蛔虫感染人体的最常见形式,文章将蛔虫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针对蛔虫的感染方式、易感条件、生活史及中西医对胆道蛔虫病的防治策略进行综述,并结合目前构建社区健康大数据中心这一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一)胆道蛔虫病李某某,男,23岁。1976年6月17日初诊。患者原有肠蛔虫病史。昨日突然起病,右上腹部阵发性绞痛,并向右肩、背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吐出蛔虫,不能进食,大便未解。检查:上腹部剑突右下方按之痛,但无“极状”感,1‰肾上腺素滴眼试验(-),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此乃蛔虫钴入胆道,使肝气郁闭,胆气不行所致。治当疏肝利胆,通降止痛。方用大柴胡汤化裁:柴胡10克炒黄芩10克姜半夏10克大黄15克炒枳实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郁金10克广木香10克川楝子15克乌梅15克,水煎服。服2剂后,大便通畅,排出蛔虫13条,腹痛缓解,余症消失,病告痊愈。随访半年,病未再发。按:胆道蛔虫病,类似中医之“蛔  相似文献   

13.
我們应用驅蛔湯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效果很为滿意。茲将治疗經驗介紹如下。一、病例选择本組所有病例均系由西医明确診断为胆道蛔虫病。其診断依据是:1.疼痛部位均在上腹部剑突下及右側肋下;2.疼痛特点为发作急,系陣发性的剧痛钻痛,拒按,伴有呕吐胃中容物及清水或蛔虫:3.粪便鏡检蛔虫卵阳性;4.以往有腹痛拉蛔史。  相似文献   

14.
胆道蛔虫病是由于肠道蛔虫上窜钻入胆道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农村基层医院经常遇到,该病发病急,腹痛剧烈。笔者在内科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同时使用侗药驱虫汤治疗胆道蛔虫病22例,均获痊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胆道蛔虫病引起急性胆囊炎,在国內文献报道,尚不多見。今本院在最近期內,收治一名胆道蛔虫病引起急性胆囊炎一例,經中、西医协作治疗获得轉危为安,并已治癒出院。今將該病例整理报道如下: 錢××,女,55岁,1959年4月4日入院。主訴:右上腹陣发性疼痛已五天,中間并曾吐出蛔虫数条,自服止痛片无效,頻作嘔吐,不能飲食,已四天不大便。  相似文献   

16.
安蛔驱虫治疗胆道蛔虫54例临床报告吴友欢王雁飞(江西省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医务所南昌330013)(江西省南昌市卫生局南昌330006)关键词胆道蛔虫病中西医结合疗法胆道蛔虫为肠蛔虫感染常见并发症,以农村多见。笔者近30a,用中药安蛔,西药驱虫治疗该...  相似文献   

17.
前言胆道蛔虫病,日前在我国已是相当常见的疾病,据西医文献报告在390例以上,充分说明胆道蛔虫病的多见,是与临床诊断技术上的进步和各医院施行手术的病例增多分不开的。从而明确蛔虫进入胆道的危害性,不仅使多年来一般医生认为肠蛔虫无关紧要的概念必须有所改变,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胆道蛔虫病的重视。现代医学对胆道蛔虫病的辨症与施治胆道蛔虫病的主要症状为上腹部急性腹痛,根据杨、鲁两氏(Yang-Lanbe)及黄志强氏等的报告,谓蛔虫侵入总胆管的疼痛,系特殊性质的绞痛与胀痛,绞痛虽时发时止,但胀  相似文献   

18.
酸梅汤治疗蛔虫病96例钟务超笔者以自拟酸梅汤治疗蛔虫病9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96例中,男13例,女53例。胆道蛔虫痛病人占37例,其中15岁以上18例,10~14岁11例,6~9岁8例。肠蛔虫痛病人占59例,其中15岁以上占...  相似文献   

19.
胆道蛔虫病属祖国医学“虫症“的范畴,是蛔虫妄动,钻入胆腑,使胆气下降,而引起的右上腹阵发性剧痛的蛔厥症.笔者运用自拟胆道驱蛔汤治疗胆道蛔虫病89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胆道感染可引起胆石症,胆石症也可导致胆道梗阻而诱发感染.胆疲乏蛔虫病又是引起胆道感染和胆石症的重要因素.因此,蛔虫、胆石和感染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