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晔 《陕西医学杂志》2001,30(7):445-446
临床资料本组男 2 0例 ,女 1 5例。年龄 42~ 82岁 ,平均年龄 56.8岁。按照 1 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诊断标准作出诊断。其中脑梗塞 2 1例 ,腔隙性梗塞 1 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 2 0例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 8例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 5例 ,心房纤颤 3例 ,短暂脑缺血发作 4例 ,吸烟史2 0例 ,有饮酒史 1 5例 ,再发 1次 2 0例 ,再发 2次1 3例 ,再发 3次 2例。本组均为急性起病。头痛 1 6例 ,呕吐 5例 ,抽搐 4例 ,吞咽困难 3例。意识清楚 2 5例 ,嗜睡 5例 ,运动性失语 1 0例 ,混合失语 2例 ,偏盲 1例 ,一侧中枢性面舌瘫 1 0例 ,一侧…  相似文献   

2.
再发性脑梗死病程长,治疗恢复较差,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初次脑梗死。现将我院2001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72例,并随机选同期住院患者100例初次脑梗死为对照组作临床资料危险因素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再发性脑梗死病程长,治疗恢复较差,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初次脑梗死。现将我院2001年10月~2006年10月共收治72例,并随机选同期住院患者100例初次脑梗死为对照组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例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2~3周的治疗,88例患者基本痊愈35例、显著29例、显效18例,无效死亡8例。有效病例数为80例,有效率为90.91%,死亡率9.09%。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早诊断、早治疗是临床关键,可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中青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 (或称脑卒中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老年中有所增加 ,且有年轻化倾向 ,笔者对中青年脑卒中者危险因素和发病特点探讨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均为1998年8月~2002年1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共110例 ,病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经头颅CT/MRI确诊。其中年龄≤50岁的54例 (中青年组 ) ,男46例 ,女8例 ,年龄26~50(42±3 2)岁。>60岁的56例 (老年组 ) ,男42例 ,女14例 ,年龄61~82(68±4 6)岁。1.2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 检验。2结果两组临床起病过程见表1…  相似文献   

6.
吴桂连 《医学文选》2002,21(4):495-495
脑血管病仍然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 ,我国每年新发生的脑血管疾病约 1 30~ 1 5 0万人 ,其中约 70 %~ 80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 [1]。我院 1 995~ 2 0 0 0年对 5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维脑路通和降纤酶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  5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为本院内科住院病例 ,均经头颅 CT检查或脑血流图检查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按 1 996年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诊断 [2 ]。1 .2 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 ,男性 34例 ,女性 1 6例…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疾病之一。其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近年来有关45岁以下青年人脑梗死的报告及研究很多。我院为有效防治青年脑梗死,结合当地的气候等自然条件,对18—45岁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患病危险因素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6年8月~2009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且无治疗禁忌症患者56例,辅以脑复康、胞二磷胆碱等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治疗.结果 脑血管造影提示中各种危险因素所致血管粥样硬化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在预防治疗护理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结论 高血压、吸烟、酗酒、高血脂等作为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中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可减少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再发缺血性中风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2例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等进行分析,并与随机抽取的70例首次发作病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在首次发作1年内发生较多,再发率达41.9%,病情更为严重,预后更差,死亡率更高。结论预防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罗玉葵  董斌 《吉林医学》1991,12(4):249-250
<正> 临床资料本组收集1990年6月至9月份3个月住院病例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令56.55岁。病例中有脑血栓病史6例,占16%。病程长短不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例,脑血栓18例,脑动脉硬化5例,短暂性脑缺  相似文献   

11.
洪雁 《广西医学》2005,27(6):824-82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的危险因素,并找出其防治的措施。方法对我院近5年来6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在5年内复发的105例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TIA、服用阿司匹林、降压药情况、心房纤颤、吸烟是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洪柳 《中原医刊》2003,30(12):3-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高密度脂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8例,对照组58例,检测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将不同病情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总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对高密度脂蛋白进行监测及调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妍君  雒扬  滕庆兰 《医学综述》2011,17(20):3092-3095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不仅能引起运动功能缺损、言语障碍、吞咽困难、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多种神经功能缺损,还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人们以往更多地关注如何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以及神经功能的康复,对于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ICVD)的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治疗,可以延缓认知障碍的进一步发展。现就ICVD认知障碍的概念、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进行探讨。方法:对8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69.5%,脑动脉狭窄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回归性分析与年龄、高血压显著相关。结论:脑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并观察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对Hcv的影响.方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23例(其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7例,脑梗死76例)和正常对照组34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空腹血浆Hcy浓度,并对高Hcy的58例患者进行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治疗,2周后和6周后复查血浆Hcv浓度. 结果①脑梗死及TIA组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血浆Hcv浓度显著高于TIA组(P<0.01).②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脂水平与Hcy水平无明显相关.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Hcy水平和血压呈正相关(r=0.44,P<0.05).④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治疗,6周后血浆Hcy水平有明显下降. 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遗传和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缺乏可能是其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信全 《医学综述》2013,19(8):1510-15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观察,将其中有微出血灶者51例作为试验组,73例未发现有微血灶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有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和病死率,对再发脑梗死和初发脑梗死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采用成组对照分析的方法,观察了66例再发和66例初发病人的相关危险因素、部分临床指标、并发症及预后.结果吸烟、高龄(≥65岁)、高血压、高血糖和血HDL降低是导致脑梗死再发的高危险因素(P<0.05、0.01、0.001);与初发脑梗死相比,再发脑梗死患者明显存在低血钾、心电图和肝肾功异常(P<0.001),并发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P<0.01).结论避免和控制高危险因素,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是降低脑梗死再发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再发性心肌梗死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栩羚 《浙江医学》2002,24(4):244-24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冠心病发病率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存活率亦逐渐增加 ,再发心肌梗死亦逐渐增加。因此 ,预防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 ,有效降低病死率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回顾分析了1988年~1998年所收治的再发心肌梗死42例 ,并与同期住院的初发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分析 ,旨在了解再发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参照WHO关于AMI标准。再发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既往有明确的心肌梗死病史或心电图证据 ;(2)出院后再次发病符合上述心肌梗死的标准。再发性心肌梗死组男性2…  相似文献   

19.
再发心肌梗死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鲁新  鹿新红 《农垦医学》2004,26(3):194-194
再发心肌梗死28例,其中甘油三脂增高16例,高胆固醇血症2例,两者都增高2例,再梗死发生在原来部位13例,死亡7例,主要死因是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再发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原梗死部位,高血脂症是再发的危险因素,病死率高,故应重视AMI后再发梗死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了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50例患者采用纳络酮治疗(治疗组),并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方法相对照。结果:纳络酮能明显恢复患者的意识,缩短病程,减少致残率,提高治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纳络酮治疗急性缺血性性脑血管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