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腔T管窦道造影预防拔管后胆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T管引流术拔管后胆漏的预防。方法 自1995年6月至2001年4月,对274例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病人术后行双腔T管窦道造影,以造影剂无窦道外渗漏为窦道完全形成的标准,确定安全的拔管时间。结果 274例均经造影显示窦道完全形成后再拔管,拔管时间最短9d,最长136d,拔管后无1例发生胆漏。结论 双腔T管窦道造影能显示窦道形成情况,以此为依据拔除T管,是预防拔管后胆漏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
拔管前T型管窦道造影对拔管后胆漏的预防价值(附12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防止拔除 T 型管后发生胆漏、胆汁性腹膜炎。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作者有选择地对12例病人拔管前进行 T 型管窦道造影,根据窦道形成情况来决定是否拔管,从而避免了盲目拔管引起的胆漏。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共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43~76岁,平均62岁。临床病例资料详见表1。例1、例2分别于术后18d、44d 拔除 T 型管后发生胆漏、胆汁性腹膜炎,例2通过 T 型管窦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后窦道形成及T管拔出时间的选择。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8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7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于术后2、3、4、5周行窦道造影及B超,检查T管窦道壁连续性及厚度。结果术后2周造影结果显示,胆囊床及腹膜包裹处T管周围有明显组织回声,薄厚不均匀,最厚者约2.5 mm,接近皮缘处的T管周围有间断的组织覆盖,窦道全程形成62例(63.92%),未全程形成35例(36.08%),其中26例为同时行肝切除术患者。术后3周再行造影检查,显示T管周围有明显组织回声,薄厚不均匀,最厚处约为3 mm,仍有19例窦道形成不全(19.59%),全部为同时行肝切除术患者。术后4周有7例窦道形成不全(7.21%),术后5周造影结果显示均可探及明显窦道,厚度约4 mm左右。窦道全程形成且无残余结石者造影后1周拔除T管,未发现胆漏。结论腹腔镜胆道手术后,特别是同时有肝叶切除术者,T管窦道形成时间较迟,拔管时间应当延迟,以5周为宜;拔管前窦道造影有助于明确窦道的形成时间,防止拔管后胆漏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分析腹部超声在评估胆道术后T管窦道形成完整性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行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进行T管窦道超声检测情况.结果 通过超产检查发现营养状况佳的48例患者术后1周左右窦道就基本形成,窦道壁厚度约为2-3 mm.术后2周左右窦道形成变得更加完整、清晰,壁厚约为4-5 mm.而营养不良、合并腹水或网膜缺失等12例患者窦道形成慢、不牢固.结论 腹部超声能够较好地评估胆道术后T管窦道形成的完整性及厚度,简单、无创、可重复性高、经济、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原因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胆漏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7年12月治疗的18例胆漏患者的胆漏原因、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 本组18例中,11例于拔T管后并发胆漏(占61%),是胆道手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胆囊切除术中被疏漏的轻微胆管壁损伤,是胆漏的另一重要原因,本组2例最终均再次手术.所有拔T管后胆漏均首选非手术治疗,成功9例,2例中转手术;本组18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 及时、正确的早期处理,拔管后胆漏多可非手术治愈;胆管轻微损伤引起的胆漏,不易早期发现,多需再次手术.腹痛、腹腔积液范围扩大、肠麻痹是中转手术的指征,手术方式以双套管持续引流为主.预防应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着手.  相似文献   

6.
拔T管致胆漏腹膜炎发生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目的: 探讨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5例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发生的临床资料. 结果: 1993~1995年发病率为1.0%,1996~2001年为2.5%,总发病率为2%.5例合并糖尿病,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11例为急症手术,术后2~4 w拔管;13例经保守治疗,2例经再次手术痊愈. 结论: 拔管时间应个体化,手术及拔管技术应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纤维胆道镜下气囊导管肝胆管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气囊导管,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选择肝内胆管造影,探讨其对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80例手术后确诊肝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T管造影仍不能确定肝内胆管结石者,通过T管窦道,应用纤维胆道镜对可疑胆管进行选择造影. 结果 经确认T管造影漏诊的17例,经气囊导管造影,漏诊仅1例. 结论 气囊导管造影法的准确性明显高于T管造影法,对可疑肝内胆管结石者应尽量用气囊导管造影,必要时超选择性胆管造影.  相似文献   

8.
38例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分析和诊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和探讨胆道术后胆漏的病因,提出诊治方法与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近8年来收治的38例胆漏病例的临床资料,明确胆漏后选择单纯引流17例,再次手术13例,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内支架术5例,腹腔引流+生长激素3例.结果: 38例中,治愈37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住院时间2~8 w不等,以胆管腔内主动引流时间较短.结论: 术中解剖清楚,术毕用白纱布贴敷创面是发现胆漏最简单的方法.拨T管的时间应视病人具体情况而定,以4 w以上更安全.胆管的缝合应强调黏膜对黏膜.某些情况下可考虑胆总管一期缝合.胆漏的处理依据病情不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以缩短病程,促进胆漏的愈合.急性弥慢性腹膜炎原则上应再次手术,腹膜炎局限者可考虑重置引流管,拨T管后胆漏可考虑重置引流管.腹腔引流+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逆行胰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收效较好,住院时间短,加用生长激素可以促进漏口愈合.  相似文献   

9.
拔T管后发生胆漏,临床上较为少见。我院近7年来仅发生6例。本文分析其发生原因并认为:胆总管探查后,不应使用组织刺激性小的T型管(如硅胶或聚氯乙烯管等),这种管可延缓窦道形成,增加拔管后胆漏发生的可能性。对于肿瘤病人,尤其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或腹水,需延长拔管时间至术后1个月以上。如拔T管后发生胆漏,可采取保守治疗或再次开腹手术,引流胆道。  相似文献   

10.
胆道手术后胆漏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胆道术后胆漏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分析34例胆道术后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 :胆囊切除术后11例、胆总管探查术后16例、胆肠内引流术后7例发生了胆漏.采用烟卷和乳胶管继续引流22例,因引流不畅及时更换引流管成功9例,再手术的3例分别为副肝管撕裂1例、胆囊管残端结扎线滑脱1例和肝总管横断伤1例.结论 :肝外胆管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手术技巧不佳和经验不足是造成胆漏的常见原因.术中应选择适当的引流物,术后保持引流的通畅;发生胆漏不能控制时,及时更换引流可使多数患者避免手术;引流失败或拔除引流管后的胆漏则需立即手术探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胆漏的诊断及处理方式.方法 对我院诊治的4例LC术后并发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术后第1~9天发现胆漏,并且经过开腹手术证实.依发生胆漏原因及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2例行胆囊管重新结扎,1例行单纯引流+胆总管T管引流,1例行带血管蒂胃浆肌瓣缺损胆管修补+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均恢复良好.结论 LC术后如疑胆漏发生,应及时确诊并依具体情况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ENBD纤维胆道镜治疗拔除T管后胆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拔 T型管后胆漏是胆道探查 T型管引流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以往多采用从 T字管窦道内置入导尿管引流来处理 ,这样引流效果难以肯定。本科1 995年 4月~ 2 0 0 0年 1 0月采用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BD) +纤维胆道镜治疗拔 T字管后胆漏 5例 ,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 3 ,女性 2例 ,年龄 3 8~ 72岁 ,平均5 6 .8岁。单纯拔 T型管后胆漏 3例 ,拔 T型管后经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时窦道破裂漏 2例 ,拔 T型管时间为术后 2 2 - 45 d,平均为 3 4 d。本组 5例患者均伴有胆汁性腹膜炎 ,行 ENBD时同时行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并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间20例具有胆道探查指征的患者,施行经胆囊管置入胆道镜进行检查、取石,治疗后结扎胆囊管残端,胆总管内不置引流. 结果 成功19例,失败1例.其中发现结石15例,结石取净率100%(15/15),阴性检查4例.术中无胆道损伤,术后无胆漏等并发症,随访未发现残余结石. 结论 术中经胆囊管入路胆道镜检查与传统的经胆总管前壁切开入路相比,具有创伤小、安全、不损伤胆总管、免除患者术后带T管等优点.适用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小结石或胆道扩张可疑结石的患者,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延迟拔T管后胆瘘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8例延迟拔T管后胆瘘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结果 8例均治愈.其中3例拔T管后重插引流管持续引流,1例行开腹续行胆总管T管引流,3例行开腹漏口修补腹腔引流,1例行ERCP+鼻胆总管引流(ENBD)引流术.结论 延迟拔T管后胆瘘多数症状出现较晚且以腹部胀痛为主,若胆瘘后立即重置引流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重置引流无效开腹首选漏口修补腹腔引流可加快术后恢复,避免二次拔T管.  相似文献   

15.
260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4年经术中术后胆道镜及胆道造影确诊的260例胆道残余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行总结. 结果 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198例(76.2%),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取石(EPBD)11例,经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EST)33例,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4例,胆肠Roux-Y吻合7例,肝左外侧叶切除术3例,保守治疗4例.其中1次结石取净112例,2次结石取净79例,3次以上结石取净51例,结石未取净18例(6.9%). 结论 胆道镜、十二指肠镜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主要手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预防残余结石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胆胰系统疾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08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887例经ERCP治疗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治疗性ERCP在各种胆胰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治疗性ERCP成功率94.1%,治疗病例中胆管结石最多,占65.6%,其次为恶性胆道梗阻,占12.2%.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占7.6%.胆道良性狭窄占5.0%,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占5.0%,胆道术后胆漏占1.4%,慢性胰腺炎占1.8%.包括高淀粉酶血症在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7%,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结论 治疗性ERCP对多种胆胰疾病疗效确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胰疾病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胆总管下段嵌顿性结石的开腹手术术中处理方法及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行胆道镜探查并指导术中取石钳取石,12例行胆道镜下网篮或活检钳取石,2例行经十二指肠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3例行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取石.结果 本组手术均成功,没有出现大出血、胆漏、胰漏、肠漏等严重并发症,术后T管造影无残余结石,均痊愈出院.结论 胆总管下段嵌顿性结石应结合术中的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处理原则,但以胆道镜探查,明视下或指导术中取石钳(网篮或活检钳)取石较为常用,且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8.
T管引流术是胆道外科最常用的手段和方法.但拔管后部分病例发生窦道断裂,引发胆漏、胆汁性腹膜炎.一旦发生胆漏必须予以积极治疗.现就大连市友谊医院应用纤胆镜经T管窦道微创治疗窦道断裂致胆汁性腹膜炎临床体会作一总结报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术后胆漏发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分析1993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收治的23例术后胆漏病人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果: 23例中非手术治疗13例,1例死亡,1例自动出院,2例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10例急诊手术治愈,全组治愈率为91.3%(21/23).结论: 术后胆漏多发生于T管拔除和胆囊切除术后,主要与炎症粘连、解剖变异和操作不当有关.预防要从术前、术中、术后3个环节着手.胆漏发生后应积极对待,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造成的医源性右肝管、副肝管损伤的特点及防治,探讨术中胆道造影(intraoperative cholangiography,IOC)对术后胆道通畅度评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21年11月诊治的20例医源性右肝管、副肝管损伤患者的损伤类型和损伤原因、治疗及随访结果。20例中11例未行术中胆道造影(非IOC组),9例行术中行胆道造影(IOC组),对比两组术后胆道通畅度评级。结果 右肝管损伤16例:8例行I期修补置管支撑引流,其中5例双T管置入;4例单纯修补;3例右肝管横断延期行胆肠吻合术;1例右肝管误缝扎,远期因梗阻行胆肠Roux-en-Y吻合术失败改行PTCD。4例副肝管损伤中1例修补并置管引流,1例术中误夹闭后胆瘘二期行胆肠吻合术,2例直接夹闭。IOC组术后胆道通畅度评级A级8例、C级1例,非IOC组GP A级3例、B级4例、C级3例、D级1例;IOC组评级优于非IOC组(P<0.05)。术后随访6~133个月,远期右肝管结石形成2例,胆管炎3例,右肝萎缩1例。结论 充分认识右肝管及副肝管的解剖特点,术中及时发现损伤,并根据损伤类型、IOC情况等制定相应策略是提高LC医源性胆管损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