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技术评价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MVRP)术后心脏结构及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二尖瓣置换术组25例,保留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组3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及肺动脉压力(PPA),比较各组间以上各项测量值的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MVRP组EF、FS值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VR组EF、FS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RP组EDD、SED、LAD及PPA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别(p<0.01),MVR组EDD、SED、LAD及PP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EDD、SED、LAD、EF及FS值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与切除瓣下结构的传统MVR比较,术后心脏结构和心功能的改善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对术后早期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30例(A组)以及同期行传统二尖瓣置换术45例(B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组术后3个月的LVEDD[(49.91±5.79)mm]、LVEF[(67.29±8.99)%]、LVFS[(34.25±6.67)%]的改善均优于B组[分别为(53.10±5.30)mm、(61.10±7.57)%、(30.10±5.41)%](P<0.05).结论 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有助于术后早期左心功能的改善,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行保留全部瓣下结构(保留全瓣)的瓣膜置换,在手术技巧与术后恢复方面与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人行同类手术有无差别。方法 根据术前诊断,将39例保留全瓣的二尖瓣置换病人分为两组,一组(23例)以二尖瓣狭窄(MS)为主,另一组(16例)以二尖瓣关闭不全(MI)为主。术前及出院时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左室大小(LVEDD),射血分数(EF)及人工瓣的血流状态。结果:MS组出院时LVEDD及EF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别;MI组出院时LVEDD比术前明显缩小,EF明显降低。两组均未见人工瓣血流状态异常及左室流出道受阻。结论 二尖瓣狭窄为主的病人行保留全瓣换瓣,其近期效果与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的病人相似。  相似文献   

4.
梁克  李双齐  谢锐 《现代医院》2012,12(8):35-36
目的了解及评价不同二尖瓣置换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近5年来本院行MVRC及MVRP的104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3组。1组:常规行MVRC,切除全部二尖瓣瓣叶及瓣下结构,33例。2组: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38例。3组:保留全部瓣下结构,33例。三组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分别在术前、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第1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仅LVEDD情况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F与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才渐恢复至术前水平。第2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LVEDD情况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第1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和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渐恢复并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在术后1 w及术后3~6个月中,LVEDD、LVESD情况均逐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和FS在术后1 w下降,3~6个月后渐恢复并较术前进一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患者在术后3~6个月LVEDD、LVESD、EF、FS等值改善均较其余两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尖瓣替换术中,保留瓣下结构有利于左心室形态及收缩功能的恢复。完全保留瓣下结构者较仅保留后瓣者更有利于左心室正常形态的维持,术后早期恢复更快,中期恢复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二尖瓣置换术中保留全瓣下结构的可行性以及是否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心功能的恢复。方法回顾性分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因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中是否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分为三组:A组(38例)为全部保留二尖瓣前瓣及后瓣瓣下结构;B组(134例)为保留全部或部分后瓣瓣下结构;C组(33例)为全部切除前瓣及后瓣瓣下结构。统计各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周、3个月和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的二尖瓣瓣口流速(MVE)、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术前三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 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 心脏彩超结果显示MVE、LVED、LVEF及LVFS均较术前有所改善。术后超声结果显示1周、3个月和6个月MV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1周, A组LVED低于...  相似文献   

6.
我们自 1998年 6月~ 2 0 0 1年 3月共施行保留后瓣的二尖瓣替换手术 18例 ,收到良好的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4例 ,女 14例。年龄 32~ 6 4岁。平均年龄 46岁。风湿性心脏病 16例 ,其中重度二尖瓣狭窄 5例 ,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8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病变 3例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 9例。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 2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43~ 80mm ,平均 (5 4 5± 8 6 )mm。心功能Ⅱ级 3例 ,Ⅲ级 12例 ,Ⅳ级 3例。1·2 手术方法  18例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胸前正中…  相似文献   

7.
总结单纯二尖瓣置换术152例的临床经验。选自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施行的29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单纯行二尖瓣置换术152例病例进行分析。本组在全麻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均采用右房一房间隔切口径路行二尖瓣置换术(MVR),其中保留瓣下结构61例,三尖瓣成形5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4例,射频消融Maze手术1例。本组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2.6%,术后发生并发症27例次。结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合理掌握手术适应症,保留瓣下结构,重视三尖瓣返流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80例保留二尖瓣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80例患者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1例。结果所有患者治愈小院。结论此种手术方法较简单,易于实践,不增加手术时间,病死率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朱超  陈琦  王志农 《现代保健》2009,(14):154-154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3岁,因“活动后胸闷、乏力11年,加重3月余”于2008年3月入院。患者自11年前无明显诱因逐渐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联合瓣膜病”,即行“双瓣置换术(DVR)+TVP术”(二尖瓣为Carbomedics27号机械瓣,主动脉为Jomed23号瓣膜)。术后患者胸闷症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比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患者及传统开胸二尖瓣置换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测定全胸腔镜二尖瓣置换患者及传统开胸二尖瓣置换患者体外循环转机后静脉血中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探讨电视胸腔镜下二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二尖瓣置换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SA分级Ⅱ~Ⅲ级择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每组各30例,术后接受不同镇痛方法 :L组PCLA氯诺昔康16μg/(kg·h),F组PCIA芬太尼0.2μg/(kg·h),T组PCIA曲马多0.2 mg/(kg·h),D组未行PCIA.记录术后8、12、24和48 h的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于术前及术后8、12、24 h采血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术后8、12h,L、F及T组VAS均显著低于D组(P<0.05).L组和D组术后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显著低于F组和T组(P<0.05).L、F及T组患者术后8、12及24h的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D组(P<0.05).L组和D组患者术后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L组:3.3%(1/30)、3.3%(1/30)、0;D组:均为0]低于F组和T组[F组:13.3%(4/13)、13.3%(4/13)、10.0%(3/30);T组:10.0%(3/30)、26.7%(8/30)、16.7%(5/30)](P<0.05).结论 氯诺昔康、芬太尼及曲马多行PCIA均有利于抑制二尖瓣置换术后应激导致的血浆ET-1水平增高,氯诺昔康PCIA更适合于二尖瓣置换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decision to replace or repair mitral valves is often a difficult decision, and outcomes from the patients’ perspective should guide decision-making. We investigated whether the change in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HRQOL) after mitral valve surgery is different after valve repairs compared with replacements.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25 patients with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and 45 patients with valve repairs performed in 1998–99. We measured HRQOL at baseline and at 18 months using the Medical Outcomes Trust Short Form 36-item Health Survey (SF-36) questionnaire. We compared mean HRQOL scores of the groups with age-adjusted U.S. population scores. We used analysis of covariance to determine a change in HRQOL within groups (repair or replacement) and if the change in HRQOL was different between the groups.Results: We found few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ith more men and simultaneous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 in the valve repair group and more prior operation in the valve replacement group. HRQOL improved after surgery in most domains, and was comparable to age-adjusted U.S. norms in the valve repair group. In the multivariable analysis, mitral valve repair recipients reported higher social functioning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ho received valve replacement (p = 0.04). We did not find other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However, the adjusted improvements in the component scales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PCS) and mental functioning (MCS) were substantial in the valve repair group (mean changes: PCS = 6.8, p = 0.003; MCS = 8.1, p = 0.014) and less pronounced in the replacement group (mean changes: PCS = 3.6, p = 0.09; MCS = 4.3, fsp = 0.16).Conclusions: While many considerations influence the decision to repair or replace mitral valv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pair may be better from the health status perspective. Further studies are necessary to validate this finding.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前左心室局部室壁功能异常对术后临床心功能分级的影响。方法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TVI)获取30例正常人和54例风湿性二尖瓣膜置换术(MVR)前后患者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比较手术前后不同室壁中部心肌运动收缩期峰值速度(Vs)、快速充盈期的速度(Ve),Vs/Ve比值,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对比分析这些术前参数的变化与术后临床心功能转归的关系。结果⑴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患者Vs、Ve均比正常人降低(P〈0.05);⑵手术前Vs、Ve、Vs/Ve明显减低患者,手术后NYHA分级、客观评分明显减低,手术前Vs、Ve、Vs/Ve无明显减低,患者手术后NYHA分级、客观评分较高;⑶若以手术前Vs/Ve〉0.75、LVEF〉45%作为判定患者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符合临床NYHA分级Ⅰ-Ⅱ级、客观评分A-B级的界定值,其敏感性88%,特异性75%,阳性预测值86%。结论MVR手术前左心室心尖区和前间壁的局部室壁运动功能异常与心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后不全的发生密切有关,QTVI定量评价RM患者左室心肌功能,为进一步了解MVR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及其局部与整体心肌功能的变化提供较为敏感、精确的方法,对术后临床心功能分级的转归有一定预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孕期终止妊娠的方式、孕期抗凝以及母婴并发症。方法:对32例次有记录换瓣术后妇女妊娠期的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次妊娠中,14例次非意愿性妊娠,2例人流后放置曼月乐环效果好;整个孕期均常规应用华发林抗凝,无1例孕产妇发生瓣膜血栓和栓子栓塞并发症,胎儿发生流产3例,死胎1例,畸形2例。15例次晚期妊娠,11例择期剖宫产,其中1例发生产后大出血,1例急诊剖宫产出现产后大出血,3例阴道分娩中1例产后大出血;1例孕妇中孕引产过程中发生心衰,同时产后大出血。结论:换瓣术后生育年龄妇女急需有效控制生育,曼月乐环可能满足她们的需要;孕期单一、小剂量华发林抗凝对孕产妇比较安全;终止妊娠方式宜选择择期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张林波  王晓峰  郭仲辉 《中国校医》2021,35(5):343-344,366
目的 探讨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1月—2018年11月于本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围术期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2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围术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规律、量值,以指导临床。方法观察记录15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60h内5个时间段,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按术式、血清钾浓度、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胸比、心功能等,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血清钾〈3.5mmol/L与〉4.0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与〈60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胸比〉0.8与〈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与Ⅱ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增多的因素依次为血清钾〈3.5mmol/1、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心功能Ⅳ级、心胸比〉0.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围术期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规律、量值,以指导临床。方法观察记录156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60h内5个时间段,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按术式、血清钾浓度、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胸比、心功能等,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血清钾<3.5mmol/L与>4.0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与<60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胸比>0.8与<0.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与Ⅱ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增多的因素依次为血清钾<3.5mmol/l、主动脉阻断时间>90min、心功能Ⅳ级、心胸比>0.8。  相似文献   

18.
目的动态观察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巨大左心室几何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以关闭不全为主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巨大左心室组)换瓣术前,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的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与18例同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巨大左心室组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引起的巨大左心室主要以离心性扩大为主,术后2周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长径即呈现缩小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缩小最显著,与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术后2年这种趋势减缓或消失,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后壁厚度在术后1年基本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无变化,随后逐渐恢复,至术后1年多数能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以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巨大左心室一旦形成,形态则较难完全逆转。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左心室功能的恢复优于形态的恢复,恢复的最佳时期为手术后1年,应该加强该时期的随访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杨蕴 《现代保健》2009,(3):39-40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手术期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效果。方法对236例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术后和出院相关的健康指导。结果236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均治愈出院,没有发生大出血、血栓栓塞、瓣膜功能失效及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有针对性做好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能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