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的屈光手术是通过波长为193nm的激光作用于角膜上,在角膜上切削出一个非常光滑和精确的凹透镜来达到纠正近视和散光的目的的。 相似文献
2.
3.
放暑假了,许多家长们会陪孩子到医院眼科做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或验光配镜,为此,本期特编发一篇有关这方面的医学科普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350例近视患者,其中中度及以下近视180例,高度近视170例,将上述两种近视类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机械刀制瓣个体化准分子手术,观察组采用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角膜非球面系数(Q值)、角膜全层厚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周、术后8周、术后16周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术后8周、术后16周的Q值、角膜全层厚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近视,角膜形态也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孙卫星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7,21(4):230-231,239
屈光不正是指眼球轴长与屈光力不相适应,平行光线无法聚焦到视网膜上。屈光不正虽可通过配戴眼睛或隐性眼镜矫正,但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六十年代兴起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RadialKeratotomy)因并发症较多已渐淘汰。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开术PRK(PhotoRefrec-tiveKeratetomy)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laserin-SituKeratomlLeusis)的预测性及稳定性好,并发症少、手术简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为屈光不正患者带来福音。我国自1992年引进第一台PRK设备迄今短短几年已发展到100余台,并有30万患… 相似文献
7.
杨源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2,16(2):110-110
受激二聚物叫做准分子。这名字只用在存在于这种激发状态下的双原子分子。在这类激光器中,有波长为193nm的氩氟(ArF)激光器,波长为248nm的氪氟(KrF)激光器;波长为308nm的氙氯(XeCl)激光器。以及长命(Phoenix)准分子激光器,形成一个准分子 相似文献
8.
杜宁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10):123-125
目的:研究分析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治疗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研究对象选定2018年6月~2019年6月入院患有近视患者,治疗方法选定机械刀制瓣ORK手术和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于参照组和实验组当中,于治疗实施后,对组间临床治疗效果开展统计对比。结果:治疗实施后,患者于手术后10d、90d视力及角膜全层厚度检测可见,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未见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角膜全层厚度检测结果明显好于参照组患者,检测结果数据可见明显差异(P<0.05),角膜球面系数统计结果,实验组各时间段均好于参照组(P<0.05)。结论:IntraLase FS60飞秒激光个体化准分子手术可对近视患者起到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在恢复患者视力的同时,保障角膜恢复效果,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从患者咨询到接受检查和进入手术室之前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当面和随访跟踪调查对2645例行术前咨询和沟通,以了解患者术前信息,并评估患者最终手术情况。[结果]患者通过有效咨询和精确检查,接受检查2846例,占88.44%;接受手术2645例,占92.94%;很满意973例,占36.79%;满意1618例,占61.17%;不满意54例,占2.04%。[结论]对屈光手术者实施有效咨询沟通技巧,准确完善各项检查,进行术前个体和集体健康宣教增加了患者对手术的承受力,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增加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Z2)
正1950年,哥伦比亚眼科医师何塞·巴拉奎(Jose Barraquer)开始在患者的角膜里切除薄薄的组织,以改善它们的形状帮助矫正视力。但直到激光成为主流这套手术程序才能达到完美。40年后,美国科学家开创了准分子激光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Q值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术治疗近视的临床优势。方法应用Astramaxj 三维角膜地形图机、Astramax个体化切削程序和雷赛准分子XL激光治疗系统对215例(430眼)近视患者行Q值引导的非球面个体化准分子激光术。208例(416眼)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LASIK手术。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裸眼视力、术后屈光度、术后Q值以及主观视觉质量进行随访。结果Q—LASIK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Ⅰ)裸眼视力:两者分别为(5.04±0.05)和(5.02±0.06),5.0以上者分别占90.8%和90.1%,5.1以上为55.4%和53.9%,5.2以上为33.6%和21%。(2)术后残留屈光度:术后3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分别为:-0.01975D和-0.04156D。(3)术后Q值:(-0.094±0.18)和(0.39±0.17)。(4)主观视觉质量:存在眩光、夜间视力下降等症状者分别为3.9%和30.4%,两者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常规LASIK手术和Q—LASIK手术均可以有效地治疗屈光不正,矫正低阶像差,但是Q~LASIK对于维持角膜的非球面性以及提高患者主观视觉质量明显优于普通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13.
14.
从圆锥角膜的概念,到近视手术失败率的厘清,再到手术远期风险的追问,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公众强烈的认知需求。伴随这些质疑的是,人们对其日趋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LASIK),这是目前的主流术式。特点是拓宽了近视度数的矫治范围,术中术后无疼痛,视力恢复快,角膜不遗留斑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技师在准分子激光手术中的作用,保障手术的安全有效。方法:从设备的准备、调整,手术数据的录入,技师的责任心及手术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0670例手术方式及手术数据无一差错发生,术后视力达到理想水平。结论:技师在准分子激光手术中有至关重要的配合作用;技师是准分子激光手术质量管理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对技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非常高;技师要有较强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7.
18.
准分子激光于,术目前已得到近视患者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但专家仍提醒那些准备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的近视患者.应当考虑到今后患自内障的可能.慎重选择手术。因为准分子激光手术对角膜进行的切削.改变了角膜表面的正常形态;患者今后若患自内障.将难以选择正确的人工品体.获得最佳视力. 相似文献
19.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在眼科的实验研究已有10余年历史[1],在国内,这项高新技术真正应用于临床只有3年多。我院共治疗近视213例398眼,追踪观察12月一18月,平均152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使用美国laserSight公司Mini-Excimercompak-200型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仪。仪器总能量密度160MJ/cm2.脉冲100H2,激光到达角膜上的能量为0.8mJ/cm2,能量系数0.55,切削直径为6.5~7mm。1.2病人选择年龄在18岁以上,屈光度稳定2年,停戴角膜接触镇2周以上,眼部检查无异常,连…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