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福州市气象因素对流行性感冒的滞后影响,为预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8年12月福州市日均气压、日均相对湿度、日均气温等气象因素与日流行性感冒发病数进行相关性和滞后性分析。结果 福州市共报告流行性感冒7 207例,男女性别比1.25∶1,4~岁组和0~岁组占比居前,依次为37.82%和29.91%。日均气温与流行性感冒发病呈负相关(r<0),其余呈现正相关(r>0),且存在滞后相关性。气温3 ℃,滞后7 d时的流感发病风险最高(RR=1.51, 95%CI:0.51~4.51),日均气压982 hPa,滞后6 d时的发病风险最高(RR=2.08, 95%CI:0.81~5.37)。风速9 m/s,滞后14 d时的发病风险最高(RR=3.43, 95%CI:1.28~6.63);滞后1 d后,日累计降雨量越大,保护效应越显著,滞后10 d的保护效应最强,但240 mm,滞后0 d的风险性最高(RR=2.22, 95%CI:0.39~12.72)。结论 日均气压、日均气温、日均风速和日累计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影响福州市流行性感冒发病,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以纳入流感预测,为预警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吴翾  李盛  张玲  王搏  罗斌 《地方病通报》2022,37(1):1-6+17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细菌性痢疾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城关区2010—2019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和同期气象数据,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系,并采用双变量响应模型与分层模型探讨湿度与其他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的交互影响。结果 共报告细菌性痢疾8 700例,男女性别比为1.18∶1,5岁以下儿童占39.80%,7—9月为发病高峰。以各气象因素的中位数作为参考值,高温(P95)、高相对湿度(P95)、高降雨量(P95)和高风速(P95)的累积效应在滞后3 w时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52(95%CI:1.12~2.04),0.65(95%CI:0.56~0.76),0.74(95%CI:0.62~0.89)和1.16(95%CI:1.03~1.32);低日照时数(P5)的累积效应在滞后1 w时最大,累积相对危险度(RR)为1.12(95%CI:1.01~1....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对合肥市肺结核发病的影响,为制定肺结核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3—2022年合肥市肺结核周发病数,从合肥市气象局收集同期的气象数据,对二者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采用R 4.3.0软件构建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探讨气象因素和肺结核周病例数之间的暴露—滞后效应。结果:2013—2022年合肥市肺结核患者共报告发病41 366例,报告发病率从2013年的63.2/10万(4742/7 506 266)下降至2022年的31.4/10万(2960/9 424 437),呈波动下降趋势(χ■=1622.439,P<0.001)。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对肺结核发病的影响分别呈现为“M”型、倒“N”型和近似“Z”型分布。气温在4.7℃时对肺结核发病的累积效应最高(CRR=2.261,95%CI:1.422~3.594),低温(P5=2.4℃)在滞后16周情况下肺结核发病风险最大;相对湿度在46.1%时对肺结核发病的累积效应最高(CR...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气象因素与肺结核病发病的关联性。方法根据2008—2016年甘肃省嘉峪关市肺结核病发病人数,结合同期气象资料,用广义相加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气象因素对肺结核病发病的影响。结果2008—2016年嘉峪关市共报告肺结核病2 029例,男性发病数(1 146例)多于女性(883例),性别比为1.30∶1;36~64岁最多、占54.16%;肺结核病发病时间分布呈"两峰两谷"型规律变化,4—6月、7—11月肺结核病病例数明显下降,2—3月、12月—次年1月明显增多;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日与肺结核病的关联呈非线性,日平均气温对肺结核病发病效应曲线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日平均气温在-16.4~-13℃和-3~8℃时,发病风险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滞后14 d的RR值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7,P0.05);肺结核病发病风险随着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升高在一定湿度范围内有危害效应,日平均相对湿度在69%~81%时,滞后14 d时RR值的95%CI下限均大于1,RR值有统计学意义(t=5.623,P0.05);其余湿度范围RR值的95%CI下限均小于1,RR值无统计学意义(t=3.120,P0.05);日平均风速在0~6 m/s范围内,发病风险随着风速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滞后14 d时RR值的95%CI下限均小于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58,P0.05)。结论嘉峪关市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可能是肺结核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气象因素对肺结核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气象因素与肺结核病发病的关联性。方法根据2008—2016年甘肃省嘉峪关市肺结核病发病人数,结合同期气象资料,用广义相加模型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气象因素对肺结核病发病的影响。结果2008—2016年嘉峪关市共报告肺结核病2 029例,男性发病数(1 146例)多于女性(883例),性别比为1.30∶1;36~64岁最多、占54.16%;肺结核病发病时间分布呈"两峰两谷"型规律变化,4—6月、7—11月肺结核病病例数明显下降,2—3月、12月—次年1月明显增多;气象因素在不同滞后日与肺结核病的关联呈非线性,日平均气温对肺结核病发病效应曲线呈现波动变化趋势,日平均气温在-16.4~-13℃和-3~8℃时,发病风险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且滞后14 d的RR值均有统计学意义(t=4.567,P<0.05);肺结核病发病风险随着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升高在一定湿度范围内有危害效应,日平均相对湿度在69%~81%时,滞后14 d时RR值的95%CI下限均大于1,RR值有统计学意义(t=5.623,P<0.05);其余湿度范围RR值的95%CI下限均小于1,RR值无统计学意义(t=3.120,P>0.05);日平均风速在0~6 m/s范围内,发病风险随着风速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但滞后14 d时RR值的95%CI下限均小于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58,P>0.05)。结论嘉峪关市的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可能是肺结核病暴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气象因素对肺结核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气温对肺结核发病的影响。方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肺结核报告发病数来源于中国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该地区同期气象数据,包括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对日平均气温与肺结核日发病例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研究疏附县气温与肺结核每日发病数的关联效应。结果:2017—2021年疏附县共报告肺结核发病数为5212例,其中,男性2669例,女性2543例;较高发于年龄≥65岁人群(3269例);最高日发病例数为76例;日平均气温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4.7(2.30,22.50)℃。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肺结核日发病例数与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70,P<0.01)。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气温与肺结核发病呈非线性关系。低温(-4℃)对36~64岁人群肺结核日发病风险影响效应较明显,随着滞后时间增加,RR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滞后28 d时对36~64岁人群肺结核日发病风险RR值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玉林市空气污染物与气象因素对肺结核发病的影响及交互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11251例新发肺结核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时,收集同期玉林市空气污染物及气象因素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同期空气污染物和气象因素与肺结核发病的相关性;采用双变量响应面模型、单污染物-气温交互模型分析空气污染物与气温对肺结核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结果: 2017—2021年玉林市肺结核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高峰集中在春季(27.57%,3102/11251)和夏季(27.89%,3138/11251);男性和农民发病占比较高,分别为74.70%(8405/11251)和87.74%(9872/11252)。2017—2021年玉林市每日空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CO、O3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27.00(19.00,41.00)μg/m3、44.00(32.00,64.00)μg/m3、13.00(8.00,21.00)μg/m3、15.00(12.00,21.00)μg/m3、0.82(0.69,0.99)mg/m3、53.00(39.00,69.00)μg/m3;每日气温[中位数(四分位数)]为24.50(19.00,29.00)℃;肺结核日均发病6例(11251/1825)。高温(37.00℃)在滞后0~4d时可使玉林市人群肺结核发病数增高,相比于每日气温的中位数(24.50℃,RR值为1.00),37.00℃累计0~4d的RR值为1.20;低温(3.00℃)在滞后0~2d时也可使玉林市人群肺结核发病数增高,相比于每日气温的中位数(24.50℃,RR值为1.00),3.00℃累计0~2d的RR值为1.22。低温(3.00℃)时PM2.5、PM10、NO2、CO对肺结核发病数影响的效应较强,高温(37.00℃)时PM2.5、PM10、SO2、NO2、CO、O3对肺结核发病数影响的效应较弱。结论: 高温暴露或低温暴露可引起玉林市肺结核发病风险升高,尚未发现气象因素与空气污染物对玉林市肺结核发病风险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大连地区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同期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为急性脑梗死的防治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3所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连续收治的3 5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和大连市同期气象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大连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季节规律,采用单项回顾性1∶1配对病例交叉研究设计,分析滞后0~3 d平均气温对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影响;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当日气象因素对急性脑梗死发病的影响,同时探讨卒中亚型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呈明显的冬季(12、1、2月)高发,夏季(6、7、8月)低发。(2)滞后分析:气温每降低1℃时,滞后0、1 d急性脑梗死发病的OR值分别为1.034(95%CI:1.012~1.056)、1.025(95%CI:1.008~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病当日气温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相关性最高。(3)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与当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呈负相关(r为-0.392、-0.260,均P0.01),与日平均气压呈正相关(r为0.403,P0.01);其中心源性栓塞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最高,与日均气温、日均气压、日照时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36、0.733、-0.629(均P0.01)。结论寒冷、气压高的天气可能诱发急性脑梗死发病,尤其是心源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对相关资料进行meta分析,比较不同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情况对冠心病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CBMdisc、谷歌学术等数据库,查找冠脉侧支循环对冠心病死亡率影响的中、英文文献。根据异质性大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对其发表偏倚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合计6 995例患者。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与冠脉侧支循环不丰富组冠心病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7(95%CI:0.39~0.82);亚组分析表明: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6(95%CI:0.32~0.97),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46(95%CI:0.34~0.62),经PCI治疗后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45(95%CI:0.36~0.56),患者院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34(95%CI:0.16~0.74),随访1年以内患者死亡率之比的RR值为0.50(95%CI:0.31~0.80)。表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经PCI术治疗以及在院患者、随访1年以内的患者中冠脉侧支循环丰富组的死亡率均低于冠脉侧支循环不丰富组(P0.05)。结论:丰富的冠脉侧支循环对于冠心病患者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广州市心血管逐日死亡数与气象因子关系,为政府制定预防干预措施及医疗气象的预测及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根据广州市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每日居民心血管病死亡资料和同期气相指标,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和其他混杂因素后,研究气象因素包括日平均气压、气温( 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降雨量、日平均风速、日照时长与心血管病逐日死亡数死亡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心血管病逐日死亡数近年有所增加,其中日均气压、气温、风速、湿度、降雨量、日照等气象因素均与心血管逐日死亡数相关(均P<0.05),日平均气压和日平均风速呈正相关(r>0),气温(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长呈负相关(r<0)。平均气压为1019hPa,滞后为30天时,RR值最大为1.051(95%CI:1.026~1.076);平均气温为6℃,滞后为6-8天时,RR值最大为1.036 (95%CI:1.024~1.048)。 结论  我市应加强对心血管患者的宣传教育,气象因素对心血管死亡存在滞后性,因此对于气候变化应做好提前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MI)与食管贲门腺癌发病风险相关性。方法通过Medline、Pub Med、Embase、WOS检索至2015年相关文献,统计分析BMI与食管、贲门腺癌的发病关系。结果 22项研究入选病例数共1 307 549例,其中试验组7 718例,对照组1 299 831例。BMI 25~30 kg/m2,贲门、食管腺癌发病总风险RR=1.56,95%CI:1.46~1.68(P=0.000);食管腺癌RR=1.82,95%CI:1.57~2.11(P=0.00);贲门腺癌RR=3.47,95%CI:1.93~6.25(P=0.000);贲门、食管同时癌变RR=1.47,95%CI:1.35~1.59(P=0.000)。BMI≥30 kg/m2,贲门、食管腺癌发病相对风险RR=2.19,95%CI:1.96~2.45(P=0.000);贲门及食管同时发生癌变相对风险RR=2.11,95%CI:1.86~2.39(P=0.000);贲门腺癌发生风险RR=2.58,95%CI:1.24~5.35(P=0.011);食管腺癌发生风险RR=2.49,95%CI:1.95~3.17(P=0.000)。结论 BMI25 kg/m2时,贲门、食管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流感疫苗接种对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和住院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流感疫苗接种对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和住院影响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9年2月1日。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研究,包括156 544例患者。流感疫苗接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RR=0.72,95%CI(0.63,0.83),P0.001],但未降低其住院风险[RR=0.98,95%CI(0.83,1.14),P=0.7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①流感疫苗接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流感季、非流感季、1年随访期间和长期随访期间(最长4年)全因死亡风险[RR流=0.52,95%CI(0.39,0.69),P0.001;RR非流=0.80,95%CI(0.70,0.90),P0.001;RR1年=0.76,95%CI(0.63,0.92),P0.001;RR长期=0.82,95%CI(0.81,0.83),P0.001];②流感疫苗接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流感季心血管(CV)住院风险[RR=0.84,95%CI(0.76,0.93),P0.001],但未降低非流感季CV住院和长期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全因住院风险[RR非流=1.04,95%CI(0.91,1.19),P=0.56;RR长期=1.07,95%CI(0.97,1.18),P=0.17]。结论:流感疫苗接种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不同季节全因死亡风险和流感季CV住院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Gem)联合高能聚焦超声(HIFU)治疗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网上检索SCI、Cochrane数据库、Embase、Pubmed、万方数据、中国知网、CBM、VIP文献库,再辅助以扩展检索,将检索到的HIFU联合Gem治疗晚期胰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筛选。采用Review Manager5.3进行Meta评价。非异质性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异质性按照干预方法进行亚组分析来解释异质性;如果仍然不能用亚组分析来解释,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使用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作为评估指标,选取纳入研究数目多的结果绘制漏斗图。结果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474例患者),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接受Gem为基础的化疗,试验组加用HIFU治疗。试验组与对照组3、6、12个月的生存率RR值分别为1.07(95%CI:1.00~1.14)、2.19(95%CI:1.75~2.75)和2.35(95%CI:1.07~5.14)(P值均<0.05);肿瘤控制效果RR为1.64(95%CI:1.21~2.24)(P=0.002),疼痛控制效果RR为3.15(95%CI:2.45~4.05)(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在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肝损伤方面的RR分别为1.05(95%CI:0.85~1.30)、0.89(95%CI:0.56~1.42)、1.29(95%CI:0.95~1.75)(P值均>0.05)。因具有疼痛控制这一结局指标的研究数量最多,因此针对该指标绘制相关漏斗图,未见明显的偏倚风险。结论与Gem单药相比,联合HIFU能够增加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症状,且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单药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发病风险与饮料饮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在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上进行搜索获得所有相关的研究。结果共纳入13个研究,包括3 246例UC患者和5 494例对照,综合分析显示,酒精性饮料的饮用量与UC发病风险无关(RR=0.95,95%CI:0.72~1.26,I~2=65.7%,n=6),但在亚洲人群亚组内呈显著正相关(RR=1.33,95%CI:1.05~1.69,I~2=45.4%,n=3);咖啡的饮用量与UC的发病风险可能存在负相关(RR=0.58,95%CI:0.33~1.05,I~2=87.5%,n=6);软饮料的饮用量与UC的发病率呈正相关(RR=1.66,95%CI:1.27~2.19,I~2=12.9%,n=5),尤其在高加索人群中(RR=1.84,95%CI:1.32~2.57);茶的饮用量与UC的发病风险也呈负相关(RR=0.70,95%CI:0.58~0.84,I~2=0,n=2)(两项研究对象均为亚洲人群)。结论此次Meta分析提示,大量饮用软饮料可增加UC的发病风险,而多喝茶可降低此类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来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I)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BAV)重度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6年8月PubMed、The Cochranc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发表的有关TAVI治疗BAV重度狭窄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查找相关研究。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1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5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2244例患者。NOS评分最高为8分,最低为7分,说明纳入文献质量较好。荟萃分析显示:所绘制的漏斗图显示散点均匀分布于中线两侧,Begg及Egger检验显示P值均0.05,提示各项研究无明显发表偏倚。与非BVA狭窄组相比较,BAV狭窄组瓣膜置入成功率(RR1.019,95%CI0.982~1.057,P=0.327)、平均跨瓣压差(SMD0.004,95%CI0.194~0.186,P=0.969)、30d死亡率(RR1.211,95%CI0.525~2.794,P=0.653)、30d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RR1.096,95%CI0.684~1.757,P=0.703)、瓣周漏(≥2级)发生率(RR1.365,95%CI 0.959~1.943,P=0.084)、起搏器植入率(RR0.836,95%CI0.517~1.352,P=0.465)、严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RR1.085,95%CI 0.401~2.936,P=0.872)及致命性出血发生率(RR0.632,95%CI0.296~1.348,P=0.2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不适合进行外科手术的BAV重度狭窄患者,TAVI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区域内大气细颗粒物(PM_(2.5),颗粒物直径≤2.5μm)浓度与暴露人群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探索PM_(2.5)对AMI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年宿迁市市区大气污染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颗粒物直径≤10μm)、二氧化氮(NO_2)、二氧化硫(SO_2)、一氧化碳(CO)、臭氧(O_3)水平以及人群AMI数据,采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设计和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气颗粒物PM_(2.5)水平与AMI的关系,即选取AMI发生前1周和发生后1周作为对照期,以AMI发生当天(24 h内)为病例期;采用滞后模型分别观察大气PM_(2.5)当天(lag0)以及滞后1~5 d(lag1~lag5)对居民发生AMI的影响。结果 1675例AMI,其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633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1042例;PM_(2.5)影响区域人群AMI和NSTEMI发生的急性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M_(2.5)每增加10μg/m~3发生STEMI的风险增加1.09倍(OR=1.09,95%CI:1.01~1.14,P0.05),这一影响存在2d的滞后期;多污染物模型分析显示PM_(2.5)+PM_(10)和PM_(2.5)+SO_2模型PM_(2.5)浓度水平每升高10μg/m~3发生STEMI的OR值分别为1.07(95%CI:1.01~1.14,P0.05)和1.05(95%CI:1.00~1.11,P0.05)。发生STEMI的风险在寒冷季节高于温暖季节(OR=1.14,95%CI:1.03~1.21,P0.05),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及合并疾病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短期PM_(2.5)暴露增加了发生STEMI的风险,在寒冷季节效应更加显著,PM_(2.5)对AMI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王德鹤  王怡群  周盼  叶敏超  张玮  李莹 《肝脏》2022,27(1):98-102
目的评估胰岛素增敏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的组织学及血清学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中关于胰岛素增敏剂治疗NASH的随机临床安慰剂试验。以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共750例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胰岛素增敏剂可以改善肝纤维化(RR=1.53,95%CI:1.09~2.14,P<0.05)、脂肪变性(RR=2.29,95%CI:1.76~2.98,P<0.05)、肝细胞气球样变(RR=1.77,95%CI:1.30~2.42,P<0.05),以及血清学指标ALT(改变值MD=-18.42,95%CI:-29.79~-7.05,终点值SMD=-1.01,95%CI:-1.46~-0.56,均P<0.05)、AST(改变值MD=-8.26,95%CI:-15.12~-1.39,终点值MD=-15.09,95%CI:-21.12~-9.07,均P<0.05)、TG(SMD=-0.46,95%CI:-0.65~-0.27,P<0.05)、FPG(改变值SMD=-0.62,95%CI:-0.98~-0.26,终点值SMD=-0.50,95%CI:-0.93~-0.07,均P<0.05)、FINS(SMD=-0.77,95%CI:-1.11~-0.44,P<0.05)等,但不能改善肝脏小叶炎症(RR=1.53,95%CI:0.92~2.54,P>0.05)、TC(SMD=-0.21,95%CI:-0.63~0.21,P>0.05)和BMI(改变值MD=0.06,95%CI:-1.53~1.64,终点值MD=-0.33,95%CI:-1.44~0.78,均P>0.05)等指标。结论胰岛素增敏剂治疗NASH具有一定作用,在改善肝组织学和血清学指标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ACS患者急诊P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利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观察短期(住院期间至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术后出血并发症、急性与亚急性支架血栓。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26 82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比伐卢定与肝素无论单用或者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两组全因死亡(RR=1.02,95%CI:0.85~1.22,P=0.85)、心肌梗死(RR=1.15,95%CI:0.95~1.40,P=0.16)、30 d支架内血栓(RR=1.36,95%CI:0.89~2.07,P=0.15)、亚急性支架血栓(24 h~30 d)(RR=0.88,95%CI:0.54~1.42,P=0.60)、再次血运重建(RR=1.15,95%CI:0.98~1.34,P=0.08)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比伐卢定组短期出血风险较肝素组显著降低(RR=0.61,95%CI:0.46~0.81,P=0.000 8),比伐卢定组24 h内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肝素组(RR=3.76,95%CI:2.12~6.66,P<0.000 01)。结论对ACS患者行急诊PCI时,比伐卢定与肝素在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30 d内支架血栓及24 h~30 d支架血栓的结局相似,比伐卢定在降低术后出血风险上较肝素更有优势,但会增加24 h内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寻找早期、敏感的DVT预测和干预指标。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重症科住院脑梗死患者226例,平均年龄(62.5±12.9)岁,搜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生化检测及下肢深静脉彩超结果,分析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确定截断值及曲线下面积、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不考虑时间影响凝血机制的总体情况下年龄、血栓弹力图的凝血因子反应时间(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是DVT的危险因素。依据时间分层分析,发病3 d内R值降低(OR=0.58,95%CI:0.40~0.84)及FDP升高(OR=1.17,95%CI:1.02~1.33)是DVT的危险因素,截断值分别为5.35 min、3.57 mg/L;3 d后D二聚体(D-dimer)升高(OR=2.73,95%CI:1.53~4.86)是DVT的危险因素,截断值为0.39 mg/L;7 d后D-dimer升高是DVT的危险因素(OR=2.57,95%CI:1.32~5.03),截断值为0.76 mg/L。排除FDP原发纤溶及D-dimer继发纤溶影响:发病3 d内DVT危险因素为血栓弹力图(TEG)的R值降低及高龄;发病3 d后及7 d后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重症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影响DVT的关键因素不同,3 d内R值降低是DVT形成预测指标;FDP、D-dimer是评估血栓形成的指标,作为预测指标欠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HBV相关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11年1月-2011年12月于巩义市人民医院住院的58例HBV相关肝硬化合并AUGIB患者为研究组,另外随机抽取同期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100例HBV相关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其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AUGIB的危险因素;采用life tables法统计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HBV相关肝硬化并发AUGIB患者的1、2、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2%、51.9%、35.2%,中位生存时间是24.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史(χ~2=7.128,P=0.008)、病程(t=8.283,P0.001)、不良饮食习惯(χ~2=7.612,P=0.006)、Child-Pugh分级(χ~2=6.045,P=0.049)、食管静脉曲张程度(χ~2=46.241,P0.001)、胃底静脉曲张(χ~2=14.211,P0.001)及门静脉高压(χ~2=6.846,P=0.009)在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病程[(风险比)RR=0.745,95%CI(95%可信区间):0.824~0.967,P=0.026]、不良饮食习惯(RR=1.426,95%CI:1.033~2.582,P=0.032)、Child-Pugh分级(RR=2.032,95%CI:1.05~2.34,P=0.036)、食管静脉曲张程度(RR=0.796,95%CI:1.23~3.37,P=0.015)、胃底静脉曲张(RR=0.825,95%CI:2.46~3.92,P=0.043)、门静脉高压(RR=0.983,95%CI:1.26~3.75,P=0.007)为AUGI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程、不良饮食习惯、Child-Pugh分级、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以及门静脉高压是影响HBV相关肝硬化并发A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加以重视,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