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樟芝多糖保护小鼠急性肝损伤的机制。方法 通过D-氨基半乳糖构建急性肝损伤小鼠,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樟芝多糖高剂量组、樟芝多糖低剂量组,樟芝多糖高、低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50,25 mg·kg-1的樟芝多糖2次,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7 d后紫外比色法测试盒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TBA法试剂盒检测肝组织中丙二醛(MDA)的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肝组织中白介素-6(IL-6)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肝脏组织中NLRP-3、白介素-1β(IL-1β)、pro-caspase-1和caspase-1的表达;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RT-qPCR检测肝脏组织中Bcl-2、Bax、caspase-3、caspase-1的mRNA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樟芝多糖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肝损小鼠的肝脏病理,降低ALT、AST的表达以及MDA和IL-6的表达(P<0.01),肝脏组织中NLRP-3、IL-1β以及pro-caspase-1和caspase-1的表达相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Bax、caspase-3、caspase-1的mRNA表达相比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Bcl-2显著升高(P<0.01)。结论 樟芝多糖对于小鼠急性肝损伤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炎性小体NLRP-3及其相关炎症因子的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乙醇沉淀获得的樟芝多糖对于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肝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沉淀获得樟芝多糖,建立D-氨基半乳糖的急性肝损伤小鼠,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SOD、CAT、GSH-Px、GSH的表达,肝脏HE染色检查组织病理,qPCR检测肝组织中Bcl-2、Bax、Caspase-3的mRNA的表达。确定樟芝多糖中对于小鼠急性肝损伤有效的部分。结果 樟芝多糖的各浓度的乙醇沉淀物均有一定的保肝作用,其中90%乙醇沉淀的多糖对于小鼠模型ALT、AST的含量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且优于其他组多糖(P<0.05)。4种多糖可以显著降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和肝组织中Bax、Caspase-3mRNA的表达,提高白介素-10(IL-10)和肝组织中SOD、CAT、GSH-Px、GSH蛋白表达以及Bcl-2mRNA的表达(P<0.05)。且PW90多糖效果较好。结论 不同浓度乙醇沉淀的樟芝多糖对于急性肝损伤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90%乙醇沉淀获得的多糖保肝作用优于其他浓度乙醇沉淀获得的多糖。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樟芝多糖调节结肠黏膜浸润的Th9及其细胞因子IL-9的表达,从而减轻小鼠慢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 利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构建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设置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抗IL-9抗体注射组)以及樟芝多糖组(20 mg·kg-1)。DAI评分综合评价小鼠1个月内活动能力,测定小鼠1个月内的体质量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结肠黏膜固有层中单个核细胞中CD4+IL-9+T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及结肠黏膜中IL-9、TGF-β以及IL-4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结肠黏膜中IL-9、TGF-β、smad3及IL-4的表达,HE染色观察小鼠结肠组织病理。结果 DSS可以引起小鼠慢性结肠炎性病变,DAI评分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活动能力明显下降,而樟芝多糖干预后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外周血及结肠黏膜固有层中Th9比例相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外周血及结肠黏膜中IL-9、TGF-β及IL-4的蛋白及mRNA表达也显著增高(P<0.05)。阳性对照组及樟芝多糖组小鼠外周血及结肠黏膜固有层中Th9比例相比模型组显著下调(P<0.05),且外周血及结肠黏膜中IL-9,TGF-β以及IL-4的蛋白及mRNA表达也显著下调(P<0.05),HE染色结肠病理情况明显好转。结论 樟芝多糖可以通过调节Th9比例和IL-9表达改善小鼠慢性结肠炎,其作用与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樟芝多糖通过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调控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保护作用。方法 高脂饮食构建小鼠NAFLD模型,设置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樟芝多糖干预1~4周中每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表达,外周血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IL-6)的表达。樟芝多糖干预4周后,小鼠处死,取肝脏进行油红染色,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TGF-β和Foxp3、Smad3蛋白的表达,RT-qPCR检测IL-6、TGF-β、Foxp3、Smad3的mRNA表达。结果 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成功构建NAFLD小鼠模型,且模型组中Terg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樟芝多糖干预后Treg比例相比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小鼠肝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外周血中TGF-β表达上调、IL-6的表达下调,肝组织中TGF-β和Foxp3、Smad3蛋白和mRNA均上调,而IL-6的mRNA表达下调。结论 樟芝多糖可以通过Treg和TGF-β-Smad3信号对NAFLD起到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和免疫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樟芝多糖通过抑制ROS-NLRP3-caspase-1途径调节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s,DAN)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分离小鼠中脑DAN细胞,采用6-OHDA体外构建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正常组为常规培养的DAN细胞,模型组为6-OHDA处理的DAN细胞,对照组为ROS抑制剂乙酰半胱氨酸(NAC)+6-OHDA处理的DAN细胞,实验组为6-OHDA+樟芝多糖处理的DAN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ROS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水平,Hoechst 33342染色活细胞,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olt)法检测细胞中NLRP3、caspase-1、pro-caspase-1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1β、IL-6和IL-18的分泌水平。结果 模型组中6-OHDA可以诱导DAN细胞炎症反应,ROS表达增高,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水平增高,细胞凋亡率增高,相比正常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樟芝多糖干预后,ROS的水平下调,NLRP3-caspase-1炎性小体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下调,相比模型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樟芝多糖可以通过抑制ROS-NLRP3-caspase-1途径调节6-OHDA诱导DAN炎症反应,这可能是樟芝多糖在帕金森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五味子多糖对脂多糖(LPS)诱导原代大鼠肝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并研究潜在机制。方法 体外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并分为空白对照组、LPS诱导组、五味子多糖低、中、高剂量组,CCK-8法检测五味子多糖对大鼠肝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五味子多糖对大鼠肝细胞分泌IL-6和TNF-α炎症因子的影响,免疫印迹方法检测五味子多糖对Traf3/NF-к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 与LPS诱导组相比,五味子多糖能显著改善LPS对大鼠肝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P<0.05);与LPS诱导组相比,不同剂量五味子多糖均显著降低了大鼠肝细胞分泌的IL-6和TNF-α炎症因子水平(P<0.05);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各剂量五味子多糖组相对LPS诱导组细胞中Traf3和p-NF-к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五味子多糖可抑制大鼠肝细胞炎症反应,进而改善炎症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raf3/NF-кB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黄芪多糖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神经元凋亡因子及脑积水的影响,探讨黄芪多糖发挥作用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 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芪多糖组。采用颅内血管刺破法建立SAH模型后,黄芪多糖组ip给予黄芪多糖40 mg/kg,1次/d,模型组给予和假手术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部核因子(NF)-κB、Bcl2、Caspase3、AQP4的阳性细胞数及灰度值,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分别扫描各组大鼠脑室,统计脑室大小指数变化情况。结果 免疫组化和免疫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黄芪多糖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部凋亡相关因子Bcl2、Caspase3、NF-κB均有明显的表达(P<0.01),但模型组上调Bcl2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3及NF-κB表达的效果弱于黄芪多糖组(P<0.01)。与假手术组对比,黄芪多糖组和模型组海马部AQP4的表达和脑室指数均明显提高(P<0.01),黄芪多糖组与模型组相比海马部AQP4表达无统计学意义,而黄芪多糖组脑室指数小于模型组(P<0.01)。结论 黄芪多糖能通过调节NF-κB、Bcl2、Caspase3的表达来抑制SAH大鼠海马部位神经元的凋亡,而减轻因SAH引起的脑积水,在早期可能不是主要通过调节AQP4表达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考察苦碟子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从炎症角度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监测大鼠脑血流变化。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模型组及苦碟子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断头取闹,称脑湿质量,计算脑指数;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面积;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形态;并取血、脑组织,Elisa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表达,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较严重(P<0.01),脑指数和脑梗死面积也显著升高;给予苦碟子注射液后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P<0.01),显著降低模型组的脑指数和脑梗死面积,减少神经元坏死,同时苦碟子注射液还可显著降低脑匀浆和血清TNF-α水平(P<0.05),增加局部脑组织IL-10水平(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苦碟子注射液可降低TLR-4、NF-κB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苦碟子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具有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TNF-α,并升高IL-10水平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TLR-4/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泽泻多糖对糖尿病大鼠肾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吡格列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活剂,20 mg·kg-1]组,泽泻多糖低、中、高剂量(100、200、400 mg·kg-1)组和泽泻多糖(400 mg·kg-1)+ GW9662(PPAR-γ抑制剂,10 mg·kg-1)组,除对照组外均采用高糖高脂+链脲佐菌素(STZ)柠檬酸钠缓冲液法制备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造模后各组ig给药,每天1次,连续6周。血糖仪测定大鼠空腹血糖(FBG)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肌酐、尿酸、尿素氮水平,检测24 h尿蛋白及尿肌酐,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处死大鼠,计算大鼠肾脏指数;HE染色观察大鼠右侧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肾脏组织PPAR-γ/肝X受体-α(LXR-α)/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1(ABCG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毛色枯黄,体质量显著减轻(P<0.05);肾小球细胞空泡化、肾小球基底膜增厚;肾脏指数、FBG、24 h尿蛋白、尿酸、尿素氮、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Ccr和PPAR-γ、LXR-α、ABCG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和中、高剂量泽泻多糖组大鼠毛色及饮食、饮水逐渐恢复,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肾损伤程度减轻;FBG、24 h尿蛋白、尿酸、TNF-α和IL-1β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Ccr及PPAR-γ、LXR-α、ABCG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P<0.05);泽泻多糖高剂量组肾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泽泻多糖组与吡格列酮组各指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GW9662可逆转高剂量泽泻多糖对大鼠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结论 泽泻多糖可能通过激活PPAR-γ/LXR-α/ABCG1通路保护DN大鼠肾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蓍草总倍半萜内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模型大鼠的抗炎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大鼠右后足跖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蓍草总倍半萜内酯和雷公藤多苷药物干预21 d。通过检测大鼠关节肿胀度、关节炎指数和血清白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等指标,观察蓍草总倍半萜内酯片对佐剂性RA大鼠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蓍草总倍半萜内酯中、高剂量组在14、21、28 d大鼠足跖肿胀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明显抑制了RA大鼠足关节肿胀度。蓍草总倍半萜内酯中、高剂量组在14、21、28 d大鼠关节指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蓍草总倍半萜内酯低、中、高剂量组均能够显著降低IL-6、IL-1β、TNF-α水平(P<0.05,P<0.01),各剂量组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蓍草总倍半萜内酯具有较好的治疗大鼠RA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冰片对大鼠体内利福平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研究冰片对利福平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大鼠分为单用组和合用冰片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大鼠灌胃给药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经时过程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合用组和单用组的T1/2ka分别为 1 8 36min和 2 2 70min,T1/2ke分别为 5 6 9 79min和 4 35 5 2min,Tmax分别为 94 0 3min和1 0 2 0 6min ,Cmax 分别为 1 2 6 2 μg/mL 和 8 70 μg/mL,AUC分别为 1 1 6 30 6 4 ( μg·min) /mL 和6 4 32 80 ( μg·min) /mL。冰片可显著提高利福平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明显改善药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化学疗法对恶性淋巴瘤的作用。方法:将移植复制B细胞淋巴瘤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单纯电脉冲组、单纯化疗组和电脉冲与化疗药物结合组,即口服亚剂量化疗药物30min后直接通过铂金电极电刺激肿瘤组织,治疗1周后观察肿瘤大小、转移及存活情况。结果:电化学疗法合用比单纯化疗组抑制肿瘤效果显著,且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电化学疗法有助于化疗药物对肿瘤组织的作用,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OME)对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18例志愿者口服OME,每日2次,每次20mg,共2d。采用自身服药前后对照,测定服药前后各种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APTT、FIB、Ⅷ:C、Ⅸ:C。结果OME对PT、FIB无影响,而能使APTT缩短,Ⅷ:C、Ⅸ:C增高;Ⅷ:C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Ⅸ:C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ME能够提高Ⅷ:C水平,增强人体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4.
1. The response of the sino-auricular node to direct injection of acetylcholine in the artery supplying the node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dog.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α-环糊精、HP-β-环糊精、γ-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增溶作用。方法采用相溶解度法考察3种环糊精对布洛芬的增溶作用,测定其表观稳定常数;采用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包合物进行鉴定。结果 0~100 mmol·L-1α-环糊精、HP-β-环糊精、γ-环糊精对布洛芬的最大增溶倍数分别为7.38、123.21、3.39。结论 HP-β-环糊精可显著增加布洛芬的溶解度,α-环糊精、γ-环糊精对布洛芬有一定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甘草水煎液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甘草水煎液的抗炎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模型、醋酸致小鼠腹膜通透性增高模型、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模型和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研究甘草水煎液的抗炎作用。结果甘草水煎液可以显著抑制小鼠二甲苯性耳肿胀,大鼠蛋清性足肿胀、降低腹膜通透性及抑制棉球肉芽肿的增生。结论甘草水煎液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今幸胶囊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今幸胶囊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效果。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按高、中、低3个剂量组、1个正常对照组和1个阳性对照组随机分组,分别观察小鼠游泳试验结果并测定生化指标(血清尿素氮、乳酸、肝糖原)。结果受试物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各观察指标相比,负重游泳时间延长;血中尿素氮水平、乳酸含量降低,且均以中、高剂量组与之差异明显(P〈0.05);肝糖原含量升高,以高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说明生化指标的改变与抗疲劳试验的结果相符.结论今幸胶囊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王勤  顾王文  柳晨 《中国药房》2005,16(15):1138-1140
目的:考察表面活性剂对硫糖铝胶囊的药剂学指标的影响,并筛选出其在处方中的用量。方法:分别加入不同表面活性剂,制备硫糖铝胶囊,并测定成品的崩解度、溶出度和分散性,用威布尔分布模型拟合溶出曲线,比较各种表面活性剂及其不同用量对硫糖铝溶出的影响。结果:十二烷基硫酸钠对硫糖铝的溶出促进作用最大,当其加入量为2%时,胶囊的各项药剂学指标最优。结论:硫糖铝胶囊宜选用2%十二烷基硫酸钠为表面活性剂。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间苯三酚用量对初产妇分娩过程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接收的初产妇400例,根据间苯三酚用量的差异性分为甲组150例(40mg)、乙组150例(80mg)、丙组100例(120mg),将三组初产妇的用药后产程时间、宫口开大程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妊娠结局进行比对。结果三组初产妇对比活跃期、第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甲组和乙组的第二产程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5);三组初产妇用药后40min、用药后2h的宫口开大程度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的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分娩过程中静脉注射间苯三酚120mg能够加速产程进展,不良反应少,能保证母婴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