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不同临床阶段外周血血栓弹力图(TEG)、常规凝血指标检测的水平,探讨TEG与传统凝血指标检测在评估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方面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2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5例,依照慢性肝病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诊断标准分为四组:慢性乙型肝炎组42例(慢乙肝组),乙肝肝硬化组38例(肝硬化组),HBV相关肝衰竭组35例(肝衰竭组),筛选同期30例献血员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抽取研究对象外周血检测血常规、常规凝血全套、TEG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1)四组中慢乙肝组较对照组常规凝血指标及TEG参数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肝衰竭组患者外周血浆PT、APTT较对照组及慢乙肝组明显延长,INR值明显升高( P<0.001),而PTA、FIB、全血中PLT较对照组及慢乙肝组明显降低( P<0.001)。肝衰竭组与肝硬化患者组相比较外周血浆中的PT、APTT较肝硬化患者延长(P<0.001)、INR高于肝硬化患者(P<0.001);肝衰竭患者外周血浆中PTA、FIB、全血中PLT明显低于肝硬化患者(P<0.001)。(3)肝硬化、肝衰竭组患者外周全血R值、K值较对照组及慢乙肝组明显延长,CI值明显升高(P均<0.001),而α-角、MA较对照组及慢乙肝组明显减低( P<0.001)。肝衰竭组与肝硬化组相比较外周全血中的R值、K值较肝硬化患者延长(P<0.001)、CI值高于肝硬化患者(P<0.001);肝衰竭患者外周全血中α-角、MA明显低于肝硬化患者(P<0.001)。(4)R、K、PT、APTT、INR值评估肝衰竭组凝血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8、0.864、0.805、0.851、0.767(P<0.05)。R值及K值曲线下面积最大,且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常规凝血指标(P<0.05)。结论: TEG是评估慢性肝病患者凝血状态的一种综合、可靠指标,TEG联合检测常规凝血指标,对全面评估慢性肝病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205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45例)和非感染组(160例),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构建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验证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205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5例,感染发生率为21.95%(45/2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人工肝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血浆白蛋白浓度及MELD评分是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为:Logit P=-5.222+0.056×年龄+0.987×合并糖尿病+0.439×人工肝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0.204×血浆白蛋白浓度+0.175×MELD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0%和73.10%,并通过Hosm...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肝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及121例肝衰竭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等临床生化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肝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未合并肺部感染血清白蛋白、甲胎蛋白、凝血酶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未合并肺部感染并发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病死率43.06%,肝衰竭患者未合并肺部感染病死率14.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衰竭患者需及时预测肺部感染的发生,防止肺部感染发生,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衰竭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查阅我科2006年5月至2012年5月245例住院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感染对预后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肝衰竭患者感染率为66.5%,感染部位主要为腹腔、肺部、胆道和肠道,分别占46.0%、35.6%、17.8%和12.9%;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83.3%);导致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高龄、肝衰竭类型和分期、侵入性操作、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245例肝衰竭患者病死率为53.9%,感染组病死率(68.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4.4%),多部位感染增加肝衰竭患者病死率。结论:感染是肝衰竭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针对感染特点及时防治,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衰竭患者临床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112例,观察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  结果  112例肝衰竭患者在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后ALB明显升高、ALT、AST、CHE、TBIL、DBIL、IBIL、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结果,将112例患者分为好转组(61例),无好转组(51例),就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整体疗效而言,AST、 TBIL、DBIL、IBIL、PT、INR、MELD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非生物型人工肝可有效改善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降低胆红素,降低患者死亡率;MELD值可用于评估肝衰竭患者情况,指导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止血和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乙肝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29例,肝衰竭患者28例,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人,分别为乙肝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蛋白C(PC:A)活性、纤溶降解产物(FDP)等止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组FDP显著升高(P0.05),PT、aPTT、Fbg、PC:A无显著差异(P0.05);和正常对照组、乙肝组相比,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PT和APTT显著延长(P0.05),Fbg、PC:A显著下降(P0.05),FDP显著升高(P0.05);和肝硬化组相比,肝衰竭组PT、aPTT显著延长(P0.05),Fbg显著降低(P0.05),PC:A显著下降(P0.05),FDP显著升高(P0.05)。结论患者的止凝血障碍随着肝脏疾病的恶化而逐渐加重,检测PT、aPTT、Fbg、PC:A、FDP等止凝血功能指标对于了解患者肝脏病变程度及止凝血功能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局部枸橼酸抗凝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枸橼酸抗凝行血液滤过治疗的41例肝衰竭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滤器、静脉壶部位凝血情况,治疗后血液酸碱度、血钙变化,枸橼酸蓄积,凝血功能、血小板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41例肝衰竭患者顺利完成108例次局部枸橼酸抗凝...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杭州市西溪医院诊断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0例患者中35例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为肝衰组,95例为非肝衰组。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107拷贝/L,有家族史,合并感染,肝功能分级C级的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肝衰竭组TBiL更高,清蛋白水平更低,国际标准化比率更高,凝血酶原活动度更低,与非肝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107拷贝/L,感染,肝功能分级C级,TBiL≥171 μmol/L,国际标准化比率≥1.5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TA>40%,清蛋白>20 g/L是保护因素(P<0.001)。 结论 慢加急性肝衰竭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严重的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影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因素较多,对于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积极预防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重症肝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口腔护理液对其预防效果。方法对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重症肝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同时探讨口腔护理液对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 64例重症肝衰竭患者中肺部感染率为37.50%,病死率为25.00%。对重症肝衰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共检测出病原菌31株。患者年龄、住院时间、病情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及抗生素使用为重症肝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住院时间、病情严重程度、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上消化道出血及抗生素使用为重症肝衰竭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咽拭子培养加涂片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口腔黏膜白斑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25.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6%)(P0.05)。结论重型肝衰竭患者诱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故在治疗中应进行针对性防护,同时采用合适的口腔护理液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可一定程度降低肺部感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预后与不同因素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荣国  孙皆齐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77-778
目的探讨肝衰竭预后与不同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30例肝衰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预后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2组重要生化指标、临床分型、并发症等。结果 (1)单纯HBV感染是肝衰竭的主要病因,重叠病毒感染会加重病情。(2)肝衰竭好发年龄在20~60岁,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65岁患者病死率76.5%,预后与性别无关(P>0.05)(3)预后与不同水平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及总胆固醇(TC)有关,与临床分型相关(P<0.01)。(4)并发症是影响肝衰竭预后的重要因素,2组的腹水、感染、肝性脑病(HE)、肝肾综合征(HR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消化道出血和电解质紊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数量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感染是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年龄、病因、临床分型、多个生化指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均能影响肝衰竭的转归,性别、ALT、TBA与肝衰竭预后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