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钛种植体因美观舒适、不损伤邻牙、临床效果显著、成功率较高等优点广泛用于口腔种植领域。但有部分种植体在植入牙槽骨后,存在骨结合失败、种植体周围骨吸收、种植体周围炎等问题,限制了钛种植体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与普及。为了获得更为可靠的骨结合,保障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学者们通过多种纯钛表面处理技术,在钛种植体表面制得不同理化涂层(羟基磷灰石涂层、聚吡咯涂层等)和生物活性涂层(生物肽活性涂层、壳聚糖活性涂层等),以增强骨结合能力,降低种植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重建方法。方法2只Beagle犬下颌共植入12颗种植体,丝线缠绕诱导形成种植体周围炎实验动物模型。随机数字法分3组,对照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处理;Bio-0ss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处理,骨缺损区充填Bio-0ss,覆盖BME-10X;OAM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骨缺损区充填OAM,覆盖BME-10X。采用手术测量和制作带种植体骨组织磨片,测定新生骨接触率。结果5个月时各组之间骨的再生不一,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倍光学显微镜下,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未见明显新生骨;Bio-0ss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Bio-0ss颗粒完全为新生骨包绕和替代,并与种植体形成接触;OAM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OAM颗粒完全为新生骨替代,并与种植体形成接触。结论Bio-0ss及OAM能较好地促进骨再生,改善种植体周围炎所致的骨缺损。不论采用屏障膜结合Bio-0ss或OAM均可以重建种植体周围炎周围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的表达,阐明其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致病作用。方法:18只4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分为空白组、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拔除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即刻植入定制式种植体,愈合4周后模型组小鼠采用结扎诱导法建立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空白组和对照组小鼠不做处理。空白组小鼠第0天(即结扎处理前)处死;对照组小鼠2周后处死;模型组小鼠采用5-0丝线环种植体颈部结扎处理2周后处死。获取各组小鼠上颌骨和牙龈组织标本,采用手术放大镜观察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大体形态表现,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测量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骨密度,RT-PCR法检测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可见明显的红肿、质地变软和渗出,而空白组和对照组小鼠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无肉眼可见的炎症表现。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小鼠种植体近端、远端、颊侧和腭侧骨高度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种植体近端、远端、颊侧和腭侧骨高度及种植体周围牙槽骨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牙龈组织中TNF-α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结扎诱导法成功建立了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小鼠模型,TNF-α在模型小鼠牙龈组织中高表达,其可能对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李文彦 《中国医药导报》2010,7(24):164-164,167
目的:探讨犬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应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的机制。方法:分成骨诱导活性材料充填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采用进口beagle犬4只硫喷妥钠全身麻醉拔除双侧下颌第1、2前磨牙,拔牙术后3个月,进行种植体植入并在周围形成骨缺损,采用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进行观察。结果:骨诱导活性材料充填组:骨缺损区有较多的新骨形成;对照组纤维结缔组织较多,形成细小、散乱的骨小梁,未见成片新骨。结论:骨诱导活性材料通过骨诱导和骨传导双重作用来发挥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加快了新骨形成及其向板层状骨过度,从而可缩短愈合期,显著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临床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狗的前磨牙区种植羟基磷灰石涂层钛种植体或纯钛种植体,并手术造成颊侧骨板缺损和感染,然后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进行治疗。结果:经过一年的放射学和临床观察,种植体周围炎症消失,并且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再生,种植体松动度减小。结论:应用膜诱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为提高治疗效果,应重视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羟基磷灰石(HA)涂层钛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可行性,将HA涂层钛种植体植入狗颌骨内,施以150g正畸力,采用X线照片定位测量及种植体周围临床指征的动态观察,了解支抗种植体的稳定性、颈部软组织健康状况及颈部骨量变化。结果显示:种植体无松动、脱落,不移动;颈部软组织存在轻微炎症,但对颈部骨组织无影响,骨量未发生改变。提示HA涂层钛种植体可作为支抗用于短期的口腔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内评估用酸蚀法构建的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和骨功能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钛合金Ti6Al4V种植体分为对照组(机械切割钛合金种植体)和纳米钛组(酸蚀纳米钛合金种植体)。常规将钛合金种植体植入新西兰兔子的胫骨,植入后4周,采用数字扭力仪测试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值,采用钙黄素染色观测种植体周围的新骨生长情况,并且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骨功能基因核心结合因子(Runx2)、I型胶原(Col-1)和骨钙素(OCN)的表达水平。结果:纳米钛合金种植体的旋转扭力显著大于机械切割钛合金种植体(P<0.05),荧光染色显示纳米钛合金种植体周围有更多的骨组织长入,并且纳米种植体可以提高Runx2、Col-I和OCN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酸蚀法在钛合金表面形成的纳米结构有利于种植体的早期骨整合,在种植材料领域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用骨形成蛋白(BMP)与钛心多孔羟基磷灰石(HA)涂层种植体复合,制成BMP-HA复合种植体,在10例病人15个缺牙区用15枚该复合种植体进行种植;同时对条件相似的11例病人的缺牙植入15枚HA涂层种植体作为对照。追踪观察每枚种植体的不同期X线牙片、种植体的松动度、判定种植周围的新骨修复情况,结果发现:BMP-HA复合种植体周转的新骨形成速度和成骨量高于HA涂层种植体。同时发现,种植4周后,两组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XCR2在小鼠种植体周围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将小鼠的右上颌第一磨牙拔除后即刻植入种植体,愈合4周达骨结合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通过结扎浸有热灭活牙龈卟啉单胞菌的丝线诱导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组腹腔注射CXCR2抑制剂SB225002,对照组及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连续注射14 d后,肉眼观察牙龈大体形态;应用Micro-CT检测种植体周围骨丧失情况;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牙龈总炎症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TRAP染色观察牙槽嵴顶破骨细胞数量差异;RT-PCR检测Cxcl1 (人白细胞介素-8小鼠功能同源物)及骨吸收相关因子Rankl 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骨吸收程度、中性粒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Cxcl1及Rankl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治疗组的骨吸收程度、中性粒细胞及破骨细胞数量、Cxcl1及Rankl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 CXCR2在小鼠种植体周围炎中参与中性粒细胞募集和破骨细胞生成,可能是种植体周围炎潜在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氧化锆基台与常规钛基台应用于前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前牙区种植修复患者37例共41个前牙,随机分为2组,15例19颗牙应用氧化锆基台为观察组,22例23牙应用常规钛基台为对照组,通过戴冠后1、6、12个月测量2组种植体周围牙龈出血指数(GI)和骨量吸收量;调查2组患者对修复体颜色、修复体外形、戴牙舒适度及就诊时间次数的满意度;按照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SPHS)标准对2组的边缘适合性能、修复体外形及颜色匹配进行临床评价;比较2组的修复效果.结果 治疗后1-6个月内,观察组的周围的骨量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2个月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种植体周围牙龈出血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修复体颜色、修复体外形及戴牙舒适度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就诊时间及次数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边缘适合性能、外形以及颜色匹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氧化锆基台与常规钛基台应用于前牙区种植修复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但氧化锆基台的效果明显优于钛基台,且对于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及骨组织的影响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传统棉线结扎与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法,以及两种方法联合建立大鼠种植体周炎模型的效率和效果,以探索大鼠种植体周炎模型建模的最佳方法。方法:纳入39只雄性SD大鼠,拔除上颌左侧第一磨牙,拔牙窝愈合4周后植入钛种植体。种植体植入4周骨结合后,将39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取棉线结扎(n=12)、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LPS(n=12),以及两种方法联合(n=12)诱导大鼠种植体周炎,同时设无任何处理对照组(n=3)。记录实验组大鼠诱导前及诱导后2周和4周时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 BOP)和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 GI)。收集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分析(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TNF-α)表达。分别于诱导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牙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与龈下菌群中有益菌和可疑致病菌菌群失调的关系。方法:筛选16名患者的32枚种植体,按照自身对照的配对设计分为健康组和炎症组,观察指标包括PD、mPLI和GBI及牙种植体周围龈下菌群的构成比,细菌鉴定方法为PCR技术和微量生化实验。结果:炎症组和健康组的PD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炎症组中G-厌氧杆菌占44.86%,G^+兼性厌氧球菌占32.68%,健康组中则分别为17.41%和47.36%,其中Pg、H、Fn、Ss和Vp的构成比在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G^+兼性厌氧球菌和G-厌氧杆菌比例失调,尤其是有益菌和可疑致病菌的比例失调导致了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种植牙修复患者手术前后尿脱氧吡啶啉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6年6月广西区内种植体周围炎患者60例作为种植体周围炎组,健康种植体患者60例作为健康种植体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3组术前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种植体周围炎组术后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 <0.05);健康种植体组术后1个月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及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种植体周围炎组患者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种植体组(P <0.05);种植体周围炎组和健康种植体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尿脱氧吡啶啉含量均呈正相关(P <0.05)。结论  人工种植牙修复术后发生种植体周围炎时,尿脱氧吡啶啉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人工种植牙修复术后健康种植体患者尿脱氧吡啶啉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也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透明质酸辅助超声波洁治治疗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4枚确诊的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局部应用透明质酸+超声波洁治,对照组局部应用碘甘油+超声波洁治,经过一周、两周、四周观察用药前后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的变化.结果 透明质酸组在一周时菌斑指数、牙龈出血指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引导骨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联合种植牙技术对美学区前牙缺损患者牙槽骨吸收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收治的美学区前牙缺损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4)和观察组(n=34)。对照组患者仅采取种植牙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GBR联合种植牙治疗。对比两组术前和术后1h的种植区牙槽骨的骨壁厚度,以及术后6个月的牙槽骨吸收量、美学评分。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的种植区牙槽骨的骨壁厚度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两组患者的种植区牙槽骨的骨壁厚度均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骨壁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美学评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美学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美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牙槽骨吸收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治疗美学区前牙缺损患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四种不同方法骨增量种植效果的研究。方法 79例牙列缺损病例,其中引导骨组织再生(GBR)术27例、Onlay植骨12例、上颌窦内提升23例、上颌窦外提升17例。种植术后6个月行种植体水平转移取模制作氧化锆全瓷修复体。修复后1、2、3年复诊,观察种植体周围牙龈组织健康状况及全瓷冠使用情况;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吸收;患者对种植义齿的主观满意度。结果 全冠修复前,GBR组1枚植体因隐形义齿早接触造成植体松动脱落;全冠修后,上颌窦内提升组2颗基台螺丝松动;上颌窦外提升组1颗全瓷冠蹦瓷,其余植体稳定度好;Onlay植骨组第1年骨吸收较多,与其他组比较,P<0.05,第2、3年4组骨吸收比较,P>0.05,均获得了良好的软硬组织效果。结论 四种不同骨增量方法的种植义齿修复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兔下颌前牙即刻种植后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方法:选取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麻醉后拔除兔下颌左侧前牙,在拔牙窝中即刻植入锥柱状纯钛种植体。待种植体植入8周后,随机选择3只实验兔处死,采用Micro-CT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状况。剩余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不加刺激,对照组种植体周围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实验组注射细菌内毒素溶液。加刺激2周后处死实验动物,取含种植体的下颌骨标本,采用Micro-CT观测骨量;取种植体周围牙龈标本,采用HE染色,观察牙龈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即刻种植8周后,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牙龈健康。加刺激2周后,空白组和对照组牙龈健康呈粉红色,质地坚韧,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顶部骨组织无明显吸收,牙龈组织中见散在炎症细胞;实验组牙龈红肿,质地软,种植体顶部牙槽骨明显吸收,骨密度和骨体积分数显著降低,牙龈组织中见大量炎症细胞弥散性浸润。结论:种植体周围局部注射细菌内毒素可快速构建兔种植体周围炎原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种植体周龈沟液sICAM-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种植体周围组织在不同状态下的龈沟液 (PISF)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的表达。方法 根据种植体周围组织的健康状况和菌斑附着情况 ,将 30名患者的 5 1枚钛种植体分为健康组 (H)、龈缘炎组 (G)和周围炎组 (P) ,考察种植体周袋深度 (PPD)、改良菌斑指数 (m PL I)和牙龈出血指数 (GBI) ,用EL ISA方法检测 PISF中 s ICAM- 1的表达。结果  H组、G组和 P组的 PPD分别为 (2 .6 4± 1.0 0 ) mm、(3.6 5±0 .6 0 ) mm、(4 .39± 1.4 6 ) mm ,s ICAM- 1为 (348.10± 313.2 7) ng/m l、(898.30± 5 0 1.14 ) ng/m l、(114 9.36±10 35 .78) ng/ml,H组与 G、P两组之间的 PPD和 s ICAM- 1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结论 无论是健康还是有炎症的种植体周围组织 ,龈沟液中均有 s ICAM- 1表达。菌斑的聚集可能是 s ICAM- 1表达上调的始动因素 ,炎症的发生进一步加剧了 s ICAM- 1表达的上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