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对其理化性质及细胞摄取行为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聚合法制备MSN,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子的平均粒径及分布。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阿霉素的负载行为,MTT比色分析法研究粒子的细胞毒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人乳腺癌MCF-7细胞对载药粒子的摄取。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70 nm(PDI<0.1),载药量质量分数达到20%。MCF-7细胞对载药粒子的摄取较快,空白纳米粒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结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较快地被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摄取,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化疗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负载阿霉素的壳寡糖纳米粒,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和体外抗肿瘤细胞毒性。方法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负载阿霉素的壳寡糖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形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和表面电位,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包封率、载药量,考察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采用MTT法对载药壳寡糖纳米粒在体外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细胞毒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制得的阿霉素壳寡糖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形态较为完整,平均粒径为(136.77±1.21)nm,表面电位为(20.53±0.31)m V,包封率为(56.99±1.40)%,载药量为(15.49±0.38)%,168 h的累积释放率为72.15%;阿霉素和载药纳米粒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且载药纳米粒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强于游离阿霉素。结论此方法制备的阿霉素壳寡糖纳米粒粒径较小,药物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并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基于当归多糖(AP)的酶敏肿瘤靶向纳米递药体系: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阿霉素(AP-PP-DOX),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首先将AP用马来酸酐(MA)修饰后得到马来酰化当归多糖(AP-MA),再将APM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PP)结合生成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AP-PP),最后将AP-PP和阿霉素(DOX)结合生成当归多糖-基质金属蛋白酶敏感肽-阿霉素(AP-PP-DOX)聚合物。利用FT-IR和1 H-NMR表征各步反应产物;透析法自组装形成纳米粒;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和电位;TEM观察纳米粒大小及外观形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纳米粒载药量;体外模拟释药实验研究纳米粒在MMP-2作用下的酶解释药情况;MTT法研究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1)FT-IR和1 H-NMR表征各步反应产物成功合成;(2)透析法成功制备了AP-PP-DOX纳米粒;(3)测定纳米粒的平均粒径和电位分别是139.00±3.32nm和-28.45±0.22mV;(4)该纳米粒结构圆整,平均粒径为100nm;(5)计算纳米粒载药量为17.00%±1.72%;(6)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纳米粒在MMP-2下作用24h累积释药率最高达74.5%;(7)MTT实验表明,当药物质量浓度为9μg·mL-1时,纳米粒对A549细胞的存活率极显著,高于游离DOX(P<0.01),而含有MMP-2的纳米粒对A549细胞存活率极显著,低于不含MMP-2的纳米粒(P<0.01)。结论制备基于AP的酶敏肿瘤靶向纳米递药体系AP-PP-DOX,能够有效实现在MMP-2作用下的酶敏释药及抗肿瘤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载多柔比星二氧化钛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制备载多柔比星(doxorubicin,DOX)的二氧化钛(Ti02)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百分率及细胞毒性。方法通过水热法合成DOX的Ti02纳米粒,采用透射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其进行表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载药量及体外释放,采用MTT法分析其对MCF-7细胞和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所制备的纳米粒分散均匀。外观呈梭状,长度约为200nm,在水中的载药量达10.85%,体外释放具有pH敏感性,空白纳米粒细胞毒性较低,载药纳米粒的细胞毒性与游离多柔比星相当。结论所制备的TiO2纳米粒具有较高的载药量及pH敏感的体外释放性能,可作为DOX的载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载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C)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并对其体内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聚合法制备了GemC-MSN,采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度分布和电位,并通过透射电镜对纳米粒的形态进行了表征。应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了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性。采用MTT染色法,考察了GemC-MSN对A549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建立了体内肿瘤动物模型,评价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活性。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107.29 nm,PDI为0. 167,Zeta电位为0.107mV;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7.31±1.25)%和(87.37±2.12)%;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96h时释放达到平衡;体内外抗肿瘤试验结果表明,GemC-MSN较游离GemC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结论:MSN作为药物的新型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显著提高GemC的载药量,控制药物的缓慢释放,能显著提高GemC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将为GemC新型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柚皮素壳聚糖纳米粒,初步探讨其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方法:以壳聚糖和鱼精蛋白作为载体材料,采用离子胶凝法制备柚皮素壳聚糖纳米粒,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散度(PDI)和Zeta电位,离心法测定其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恒温振荡水浴法对柚皮素壳聚糖纳米粒进行体外释放度研究,最后采用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了细胞毒性、细胞摄取研究。结果:柚皮素壳聚糖纳米粒为球形或类球形粒子,结构完整,大小均一、球形度好,分散均匀,PDI、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分别为0.268,139 nm、+15.7 mV和83.34%,柚皮素壳聚糖纳米粒体外释放呈缓释,24 h累积释放量达到了80%以上,体外释药过程用Higuchi方程拟合较好。MTT试验显示不同浓度的壳聚糖纳米粒和细胞作用72 h后,细胞活力均大于95%,本文所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无细胞毒性。细胞摄取试验表明载FITC的壳聚糖纳米粒和A549细胞作用3 h后,可明显看到大量带绿色荧光的纳米粒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结论:离子凝胶法成功制得粒径较小的柚皮素壳聚糖纳米粒,具有缓释性好,毒性小,壳聚糖纳米粒摄取率较高,可大大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壳聚糖载bFGF基因纳米粒,并对其体外性质及转染成纤维细胞效率进行考察。方法:以复凝集法制备载绿色荧光蛋白(EGFP)与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融合蛋白EGFP-bFGF质粒(pEGFP/bFGF)的壳聚糖纳米粒CS-pEGFP/bFGF,透射电镜、纳米粒度电位仪测定纳米粒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凝胶阻滞实验分析质粒与壳聚糖结合情况,细胞增殖实验考察载bFGF质粒转染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荧光分光光度计及荧光显微镜观测纳米粒转染成纤维细胞后细胞对EGFP的表达情况。结果:壳聚糖纳米粒可将质粒pEGFP/bFGF成功转入成纤维细胞中并能有效降低转染产生的细胞毒性,细胞自分泌的bFGF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结论:载bFGF纳米粒具有提高转染效率、降低毒性及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人血清白蛋白为载体包载替尼泊苷,经过包衣修饰后制备包载替尼泊苷的多层包衣纳米粒(teniposide-encapsulated multilayer nanoparticles,P-CS-NP),以期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并改善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粒径、多分散指数和载药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一因素法筛选出替尼泊苷白蛋白纳米粒的最优处方工艺,通过加入壳聚糖和聚谷氨酸聚乙二醇共聚物进一步制备多层包衣白蛋白纳米粒,筛选得到最优包衣量。以游离的替尼泊苷作为参比,用MTT法测定纳米粒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并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和观察多层包衣纳米粒的细胞摄取率和细胞摄取行为。结果确定了多层包衣纳米粒的处方及制备工艺。多层包衣纳米粒的体外细胞毒性比游离的替尼泊苷小,摄取具有时间依赖性,与壳聚糖共孵育的纳米粒的细胞摄取量增加,入胞后纳米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结论白蛋白纳米粒能被壳聚糖和聚谷氨酸聚乙二醇共聚物包衣修饰,多层包衣纳米粒可以作为替尼泊苷的药物递送载体,其体外细胞毒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壳寡糖/水杨酸纳米粒负载碱化阿霉素的可能性,评价制备而得的微粒给药系统理化性质及其体外释放行为。方法 以碳二亚胺为交联偶合剂合成壳寡糖/水杨酸接枝共聚物,三硝基苯磺酸法测定水杨酸接枝率。运用超声分散法制备壳寡糖/水杨酸空白纳米粒,芘荧光法测定纳米粒临界聚集浓度,动态光散射法测定微粒粒径和表面电位,MTT法考察空白纳米粒的细胞毒性。以碱化阿霉素为模型药物,透析法制备壳寡糖/水杨酸载药纳米粒,经透射电镜考察载药纳米粒的形态,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 合成得到的壳寡糖分子量=9000/水杨酸理论投料量=50%的实际接枝率为16.92%,空白纳米粒的临界聚集浓度为867.0 μg/mL,空白纳米粒的粒径和表面Zeta电位分别为434.0 nm和48.6 mV,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半数抑制浓度为1745μg/mL。在碱化阿霉素理论投药量为10%时壳寡糖/水杨酸载药纳米粒的实际载药量为8.52%,包封率为93.15%。;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和表面电位分别为214.2 nm和33.6 mV。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药物的释放呈现pH敏感性;并主要以溶蚀的方式从载体内部释放出来。结论 壳寡糖/水杨酸接枝物可以有效包裹碱化阿霉素并成为粒径均一的纳米粒给药系统。载药纳米粒具有pH敏感和缓释作用。壳寡糖/水杨酸接枝物有望成为潜在的难溶性药物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制备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了其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相分离法制备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并在其表面偶联半乳糖苷,使之成为半乳糖化白蛋白纳米粒.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粒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初步研究其体外释药特性.结果:电镜结果显示阿霉素纳米粒呈类球型,平均粒径为316.3 nm,纳米粒载药量为3.12%,包封率达91.82%,48 h体外累积释药率为55.71%.结论:本方法制备阿霉素纳米粒工艺简单且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结果显示半乳糖化阿霉素白蛋白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泊洛沙姆188对PLGA进行化学修饰,制备包载阿霉素的纳米粒,并评价纳米粒在人耐药乳腺癌细胞中的摄取能力及毒性。方法 通过EDC/NHS法合成泊洛沙姆188-PLGA,通过核磁共振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测定临界胶束浓度;通过纳米沉淀法制备包载阿霉素的纳米粒,通过粒度仪对纳米粒的粒径及分布进行分析,通过细胞摄取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对纳米粒的摄取效果及毒性进行评价。结果 成功合成了泊洛沙姆188-PLGA,并制备了粒径在140 nm左右的纳米粒,该纳米粒在人耐药乳腺癌细胞中有较好的摄取效果及较强的毒性。结论 泊洛沙姆188能够逆转耐药,增强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MSNs)载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GNA)纳米粒(mPEG-GNA-MSNs),以实现对药物的缓释并增强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改良的Stöber法合成氨基改性的MCM-41型介孔二氧化硅(NH2-MSNs),挥干溶剂法载入GNA,以甲氧基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基活化酯(mPEG-NHS)与NH2-MSNs形成酰胺键来制备mPEG以封堵载GNA介孔的二氧化硅纳米粒(mPEG-GNA-MSNs)。通过透射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氮气吸-脱附、X射线小角粉末衍射、热重分析等方法对纳米粒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mPEG-GNA-MSNs的体外释放规律。采用MTT法考察空白载体和载药纳米粒对人源肝癌细胞(HepG2)和肝正常细胞(LO2)的毒性。结果:制备的mPEG-GNA-MSNs在透射电镜下呈球形,粒径均一;mPEG-GNA-MSNs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59±0.26)%和(14.52±0.18)%;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48 h释放达到平衡;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mPEG的修饰能够降低载体对HepG2和LO2细胞的毒性,并增强纳米粒对肝癌细胞的毒性。结论:mPEG修饰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对GNA具有显著的缓释作用,并能增强药物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3.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壳聚糖缓释纳米粒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艳  何应 《中国药房》2007,18(31):2435-2437
目的:研究以生物可降解壳聚糖纳米粒作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新型缓释系统的可行性。方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负载GM-CSF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纳米粒。用透射电镜观测纳米粒径和形态;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BSA和GM-CSF包封率,并考察制剂体外药物释放情况。结果:纳米粒形态多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01nm,GM-CSF和BSA包封率分别为62.1%、58.5% ,3d时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69%、82%。结论:应用离子交联法可制备负载GM-CSF的壳聚糖缓释纳米粒。  相似文献   

14.
介孔二氧化硅阿霉素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MSN),并对其体外释放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聚合法制备MSN,应用透射电镜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动态光散射粒径测定仪测定粒子的平均粒径及分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评价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结果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约70 nm(PDI<0.1)。药物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20.38±3.58)%和(55.29±5.17)%。纳米粒经24 h恒温振荡释放达平衡,在pH 5.5磷酸盐缓冲液中累积释放分数达到95%。结论 MSN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化疗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共载阿霉素(DOX)和siRNA的还原敏感型前药纳米粒(PSCSD NPs),并对其理化性质、细胞摄取和体外细胞毒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羧甲基壳聚糖-二硫键-DOX(CMCSS-DOX)进行结构表征;超声法制备PSCSD NPs,考察其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血清稳定性、溶血率和体外释药特性等;采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考察4T1细胞对PSCSD NPs的摄取;通过MTT实验测定PSCSD NPs的体外细胞毒性。结果:1H NMR和FT-IR结果表明CMC-SS-DOX成功合成;PSCSD NPs的粒径为(155.1±4.0) nm(PDI=0.144±0.028),Zeta电位为(–29.9±1.0) mV,载药量为(8.25±0.47)%,包封率为(78.41±4.52)%;透射电镜观察PSCSD NPs为球形,且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血清稳定性。PSCSD NPs具有还原响应释药特性,可在肿瘤部位快速释药。细胞摄取和MTT实验结果表明PSCSD NPs可以有效共载DOX和siRNA进入肿瘤细胞内以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氧化介孔碳球纳米粒(oMCN),考察其理化性质以及作为抗肿瘤药物紫杉醇递送载体的研究。方法采用低浓度水热法合成介孔碳球纳米粒,观察其形貌特征,测定其介孔性质参数、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大小,利用透析法研究体外释药行为,用CCK-8法考察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oMCN的比表面积为704.63m2/g、孔容积为0.57cm3/g、孔径分布约为3.23nm、平均粒径为140nm、Zeta电位为-36mV、载药量高达45.6%,72h体外累积释药量为57.6%,具有良好的药物负载与缓释性能,对小鼠肺癌LLC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oMCN作为抗肿瘤药物紫杉醇的载体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合成一系列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黄酮衍生物。方法 通过Friedel-Crafts 反应和改进后的Baker-Venkataraman\r\n重排反应合成三甲氧基黄酮2 和4,再与水杨酸衍生物6a 和6b 通过酯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7a、7b、8a、8b、9a、9b。采用MTT\r\n法检测目标化合物对人源性胃癌细胞MGC-803、鼠源性胃癌细胞MFC、肝癌细胞HepG-2 和乳腺癌细胞MCF-7 的体外抗增\r\n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化合物7b 作用于MFC 细胞24 h 后的凋亡情况。结果 目标化合物经1H NMR,ESI-MS 确证。化\r\n合物7b 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优于其黄酮母体2 和5- 氟尿嘧啶,并对人正常肝细胞L-02 的毒性较低。化合物7b\r\n对MFC 细胞表现出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IC50 为(13.73±2.04)μM。凋亡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化合物7b 对MFC 细胞凋亡的\r\n诱导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化合物7b 有望成为新型高效低毒抗肿瘤的候选药物,需进一步探究其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甘草次酸/海藻酸钠修饰碳酸钙空腔纳米粒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 以可溶性淀粉为模板剂制备中空球状碳酸钙纳米粒(CaCO3 Nps);在非均相体系中合成了甘草次酸/海藻酸钠聚合物(GA-ALG);并以聚合物(GA-ALG)为壳以中空结构的碳酸钙纳米粒为核,合成了壳核结构的GA-ALG-CaCO3 Nps。采用Malvern粒度分析仪测定纳米粒子的粒度分布和Zeta电位,并通过SEM对纳米粒的形态进行表征。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评价载盐酸阿霉素(DOX)纳米粒的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放特征。结果 纳米粒分布均一,平均粒径为(425.4±31.1)nm,PDI为0.289,Zeta 电位为(-17.0±0.3)mV。药物的载药量为(13.06±0.51)%,包封率为(78.35±3.08)%。;体外释放结果显示,纳米粒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论 GA-ALG-CaCO3 Nps作为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并能显著提高载药量,还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为新型的纳米给药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爱华  刘奕明  黄羽 《中国药房》2010,(31):2888-2891
目的:研究甘草酸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对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MTT实验研究载药纳米粒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胞内分布及处理肿瘤细胞实验前后的形态学变化,应用TUNEL染色技术研究载药纳米粒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甘草酸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对SMMC-7721细胞生长的抑制效应增强了6.36倍(与游离药物比较),而未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未见显著提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甘草酸介导的纳米粒促进阿霉素向细胞核分布,从而提高了阿霉素的抗肿瘤作用。TUNEL染色技术证明甘草酸介导的纳米粒可促进阿霉素对细胞核内DNA的断裂及细胞核的破碎分解,增加阿霉素对肿瘤细胞诱导凋亡的作用。结论:甘草酸表面修饰阿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可作为潜在的治疗肝细胞性肝脏疾病药物的主动传输载体,其体内药效学评价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A549细胞对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摄取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丽卿  胡富强  袁弘 《药学学报》2004,39(3):227-231
目的研究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A549肺上皮细胞摄取作用,探讨壳寡糖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的可能性。方法溶剂扩散法制备壳寡糖纳米粒,以A549肺上皮细胞评价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由荧光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研究A549细胞对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摄取作用。结果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均较低,IC50分别为944.36和643.16 mg·L-1。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细胞摄取作用与其浓度及细胞孵育时间相关;在同一孵育时间壳寡糖纳米粒的摄取量比等浓度的壳寡糖增加0.49~13.9倍。结论壳寡糖及其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较低。壳寡糖形成纳米粒后,可显著增加A549细胞的摄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