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例1,患者,女性,47岁.于2004年6月发现左颈前无痛性包块而行手术,术后送检标本约3cm×2cm×2cm不规则甲状腺组织1块,边缘见一灰白色结节,直径1cm,与周围边界较清,未见明显包膜,质脆.病理诊断左甲状腺乳头状癌侵犯包膜, 2010年10月发现右乳腺包块而就诊,行乳腺穿刺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15%+),Cerb-B(-),P53(+++)例2,患者,女性,43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2018年首次接受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除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例共367例,将其分为多灶组和单灶组,对2组各项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单灶组相比,多灶组男性病人比例、含有≥ 1 cm癌灶的非单纯微小癌病例比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发生腺外组织侵犯的比例较高(P < 0.05~P < 0.01),单纯性微小癌的病例比例较低(P < 0.01),≥ 45岁以及有无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病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之一,其较单发病灶者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和甲状腺外侵犯,更具有侵袭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原发癌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2例多原发癌临床资料 ,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1 2例多原发癌中同时性多原发癌 9例 ,异时性多原发癌 3例 ,行根治性手术 1 6个 ,非根治性手术 5个 ,术后或 (和 )再手术后 1年存活率为91 .7% ( 1 1 /1 2 ) ,2年存活率≥ 66.7% ( 8/1 2 ) ,5年存活率≥ 41 .7% ( 5 /1 2 )。结论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提高对其认识 ,及时发现并注意与转移癌的鉴别 ,积极治疗 ,是提高多原发癌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乳头状癌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效果满意,其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争议,现就我院收治的8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分析如下。1;场床资料1.l一般资料我院自1985年4月~1995年6月,共收治甲状腺癌119例,其中乳头状癌88例,占73.9%(88/119),均经病理证实。在乳头状癌中,男性8例,女性80例,年龄19~74岁,中位年龄43岁,30~50岁62例,占70%。1.2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块75例,在叶32例,右叶41例。峡部1例,多发1例。甲状腺隐性癌14例,其中11例未触及肿块,3例(包括峡部1例)可触及肿瘤直径<Icm。颈部淋巴结肿大29例,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5.
多原发癌38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正确识别多原发癌(MPC)和探讨其治疗原则。方法经计算机病案检索系统从9278例消化道、肺和乳腺等癌症患者中查找MPC病例。结果共查出384例有病理证实的MPC病例,三病种的MPC总发生率为4.1%,其中消化道癌症患者中MPC的发生率为5.9%;肺癌为3.0%;乳腺癌为2.2%。结论MPC与转移癌或复发癌在治疗上有原则性区别,因为前者仍有机会争取根治性治疗;而后者往往仅为姑息性治疗,两者预后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桂开林  张哉根 《四川医学》1991,12(5):299-300
为了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病理分级、肿瘤体积、转移、复发及肿瘤最初的范围对存活的影响,我们对65例乳头状癌作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材料 65例材料取自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病理科和我院病理室1975~1985年手术切除标本,从中选择临床资料较完整,并作了随访的乳头状癌病例(单纯乳头或乳头-滤泡混合型),按照1989年WHO甲状腺肿瘤的分类,分为腺内癌44例和腺外癌21例,Ⅰ级24例,Ⅱ级41例。65例中27例有淋巴结转移,8例局部复发,5例死亡。二、方法全部标本均经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及阅片。所得随访结果均经X~2进行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cNO(临床颈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导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01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根据淋巴结的阳性结果选择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清扫标本作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中央区淋巴结阳性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本组为(20/21).原发灶侵出包膜者,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率高,本组为(13/34).结论:对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的cNO甲状腺乳头状癌,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对淋巴结阴性者,要密切随访,尤其是原发灶侵出包膜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单纯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超声特征,旨在提高超声对PTC的诊断率。方法:收集有病理诊断的PTC资料473例,对超声图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3例PTC患者共527个病灶,术前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9.2%。结论:PTC超声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其声像图具有特征性表现:肿瘤的前后径和横径的比值(anteroposterior and transverse diameter,A/T)≥1,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低伴细小钙化,血流信号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痛的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院首治的11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例,探讨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大小、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等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共42例(35.9%),平均年龄为(40±9)岁,癌灶最大径中位数为0.75 cm;无转移的患者平均年龄为(45±10)岁,癌灶最大径中位数为0.70 cm;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年龄及癌灶最大径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分类树检验提示年龄≤43岁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年龄>43岁者.性别、有无完整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有无被膜外侵犯等临床因素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年龄≤43岁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易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且随着癌灶增大转移的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10.
余鹏飞 《右江医学》2007,35(5):536-53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常规对300例经手术切除的甲状腺良性疾病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筛选出微小癌病例,应用光镜观察其形态、特点。结果300例患者共检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16例,检出率为5.3%,具有诊断意义的主要组织学特征为毛玻璃状(透明)细胞核、核沟、核内假包涵体、纤维性间质反应或砂粒体。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为乳头状癌变型的特殊表现,常与其它良性疾病伴发,需在外检时细致、系统地多取材,仔细阅片,以免造成漏诊,引起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提高对妇科恶性肿瘤合并多原发癌的认识.方法 对19例妇科恶性肿瘤合并多原发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异时性恶性肿瘤9例,第一原发癌发生年龄25~52岁,中位年龄41岁,两癌发生中位间隔时间为5年,发生部位在子宫、乳腺、输尿管、卵巢、结肠、甲状腺.同时性多原发恶性肿瘤10例,发病年龄19~68岁,中位年龄51.5岁,发生部位在卵巢、子宫、宫颈、胃、肺.本组多原发癌的治疗,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相应的化疗和(或)放疗.随访的14例中,仍存活8例,另6例第2原发癌后的生存时间为1.5~6年.结论 重视妇科恶性肿瘤合并多原发癌,对有高危因素的恶性肿瘤患者应进行定期、全面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并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 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 年9 月—2019 年12 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手术, 术后经病理确诊为PTC 的130 例患者。将65 例合并T2DM 的PTC 患者作为研究组,65 例未合并T2DM 的 PTC 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三项的差异,比较两组在肿瘤大小、多灶性(癌灶数目≥ 2 个)、 被膜侵袭、腺外侵袭、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或良性甲状腺结节、颈部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的差异。结果 研 究组空腹血糖较对照组高(P <0.05),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较对照组低(P <0.05)。研究组多灶性、 被膜侵袭、腺外侵袭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例数较对照组多(P <0.05)。结论 合并T2DM 的PTC 患者具有 更低的FT3 水平,同时具有多灶性、更高的被膜和腺外侵袭率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以喉癌为首发癌的多原发癌的发病部位、治疗效果及生存状况,探讨喉癌多原发癌临床诊治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以喉癌为首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疗效影响因素,总结各自临床诊治特点。结果 42例患者中,多原发癌发生在头颈部位的有22例(52.4%)、发生在非头颈部位的有20例(47.6%)。喉癌多原发癌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6%(20/42)、26.2%(11/42)。经过积极治疗的多原发癌的3、5年生存率为56.3%(18/32)、34.4%(11/32),明显高于未予治疗的患者\[20.0%(2/10)、0(0/10),P<0.01\]。头颈部和非头颈部多原发癌患者的3、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放疗患者头颈部多原发癌的发病率为77.3%,明显高于非放疗患者(45.0%,P<0.01)。喉癌的治疗方式与多原发癌预后无明显相关。结论 喉癌多原发癌以肺癌及鼻咽癌最为常见;放疗患者易发生头颈部多原发癌,积极对第二原发癌进行治疗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特征及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查体未能触及甲状腺微小结节而被高分辨率甲状腺超声发现;本组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结论:高分辨率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检出高;手术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施文标  孔林  陈鑫  杨林军 《北京医学》2011,33(7):569-57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u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PTMC患者的l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PTMC合并甲状腺良性疾病84例(71.2%),颈部淋巴结转移48例(40.7%),<45岁与≥45岁PTM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房多原发癌病人甲状腺癌组织WIF-1基因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RT-PCR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33例甲状腺、乳房多原发癌病人甲状腺癌组织WIF-1基因mRNA表达及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30例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和20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多原发癌病人甲状腺癌组织、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WIF-1基因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51.5%(17/33)、36.7%(11/30)、15.0%(3/2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05,P<0.05)。多原发癌病人甲状腺癌组织、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WIF-1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5%(15/33)、43%(13/30),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的10%(2/20),差异有显著性(χ2=6.349、7.185,P<0.01),但多原发癌病人甲状腺癌组织与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WIF-1基因mRNA表达缺失在甲状腺、乳房多原发癌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WIF-1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状态可能是其mRNA低表达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筛选PTC特异的肿瘤标志物。方法以PTC组织为实验组,甲状腺腺瘤周围正常组织为对照组;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各组总蛋白,建立PTC和正常甲状腺组织的蛋白表达图谱。用Image Master 2DE1ite 5.0图像分析2组蛋白表达差异,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对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并搜索Swiss-port数据库查询蛋白功能。结果比较PTC与正常甲状腺组织蛋白表达谱,共发现55个差异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出10种差异表达蛋白,其中cytoskeletal 19、Mitochondrial 3,2-trans-enoyl-CoA isomerase、CD147、Cathepsin B、carbonyl reductase-1、annexin A1共6种蛋白质在PTC中高表达;tropomyosin-2、tropomyosin-1、tubulointerstitial nephritis antigen-like isoform 2 precursor、fibrinogen beta chain共4种蛋白为低表达。结论 PTC与正常腺体组织间存在多种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可能通过细胞周期调控、细胞代谢及影响肿瘤的侵袭与转移等机制参与PTC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合理手术方法 及效果.方法 回顾我院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及回访结果 .结果 75例中28例行患侧腺叶切除术,行患侧加峡部加对侧部分切除38例,9例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随访2到4年,1例4年后复发,再次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无死亡病例,无喉返神经损伤病例,无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根据不同的病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病(HT)的术前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TC的患者1090例。根墙术后病理结果分为PTC合并HT组(PTC—HT组)和单纯PTC组(PTC组),比较两纽术前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TC—HT组患者较PTC组年龄更轻,女性患者更多见,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甲状腺癌多灶性发生率及肿块边界不清发生率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甲状腺癌多灶性、TSH水平是PTC合并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合并HT的PTC患者较单纯PTC更常见于年龄较轻的女性,B超肿块边界不清发生率、术前TSH水平和甲状腺癌多发灶的发生率更高,手术方式更倾向于选择甲状腺全切术。但肿块边界不清并不是PTC合并HT的独立预测因素,故对于HT合并甲状腺结节的患者,超声医师在关于结节恶性风险的评估和诊断方面无需作出特殊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