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瞳孔直径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对150例(300眼)近视眼患者于LASIK术前及术后3 d、1周、1个月分别检测瞳孔直径为3 mm和6 mm下各像差成分均方根(RMS)值,包括低阶像差(RMSL)、总体高阶像差(RMSH)、慧差(RMS3)、球差(RMS4)、次级慧差(RMS5).结果 LASIK术后不同时间(3 d、1周、1个月)患者瞳孔直径3 mm、6 mm下的RMSL较术前显著下降,而RMSH、RMS3、RMS4、RMS5则较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瞳孔直径6 mm组的RMSH、RMS3、RMS4、RMS5均显著高于瞳孔直径3 mm组,而RMSL则显著低于瞳孔直径3 m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术后患者的高阶像差较术前显著增高,RMSL较术前显著降低;且术后的高阶像差随瞳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波前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标准LASIK治疗近视眼的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选取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80例(149只眼)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行标准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100例(176只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视觉质量.结果 ①视力变化:术后6个月,试验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以上的患眼为76眼(50.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眼(30.1%,P<0.01);裸眼视力高于术前矫正视力的患眼为53眼(3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眼(17.6%,P<0.01).②屈光度变化:术后3个月对照组开始出现屈光度回退呈轻微欠矫,而试验组回退很少,基本趋于正视状态.③对比敏感度变化:术后1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下降,尤其以中频和高频下降明显,术后3个月,2组对比敏感度较1个月时略有增加,试验组增加明显.术后6个月,试验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有提高,而对照组趋于术前水平.④高阶像差变化:术后2组的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均较术前增加,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值明显减小(P<0.05).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LASIK治疗近视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标准LASIK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对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LASIK手术患者41例,分为实验组(21例,41眼)和对照组(20例,40眼),LASIK术后给予4.88g/L左氧氟沙星滴眼液+1g/L氟米龙滴眼液,每天4次,共2周。实验组给予bFGF;对照组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两组均为每天4次、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干眼的症状体征包括模糊感、干涩感、泪膜破裂时间(break up time,BUT)、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s test,ST)、角膜荧光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测量两组患者的视力、像差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后模糊感、干涩感、ST、BUT无明显差异,bFGF组FL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球差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上升(P<0.05),两组间球差值、慧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RMSh与术前相比显著上升(P<0.05),术后2个月时RMSh 稍有下降。bFGF组RMSh值比对照组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能改善LASIK术后干眼,能促进角膜伤口的愈合,对术后总高阶像差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对球差、慧差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波前像差引导LASIK手术和常规LASIK手术矫治近视的效果.方法:2003年6月~2007年6月行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及同期行常规LASIK手术的所有患者,排除门诊随访数据不全的患者.年龄18~50岁,平均(24.53±3.56)岁,屈光度-2.00-12.00D,按屈光度分组:A组(-2.00~-3.00D)、B组(-3.25~-6.00D)、C组(-6.25-10.00D)、D组(-10.00D以上).复查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视力、总体像差、对比敏感度、屈光度.结果:①视力及屈光度: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在各组中均较稳定,而常规LASIK手术的视力在A组、B组较稳定,C组、D组有回退;②像差RMS值: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与常规LASlK手术比较在A组无差别,在B组、C组、D组有显著性差别;③对比敏感度(CS1、CS2、CS3、CS4):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手术与常规LAsIK手术比较A组在4种条件下无差别,B组、C组在CS2、CS3、条件下下降,D组在CS1、CS2、CS3、CS4条件下有显著性差别.结论:波前像差引导下的LASIK手术矫治中高度近视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较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波阵面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屈光手术的新方式.本文比较波阵面像差引导的LASIK与传统的LASIK在术后视力、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以及在安全性上有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角膜后表面的改变 ,分析角膜后表面变化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 5 3例 96只眼施行LASIK手术 ,术前与术后 1个月使用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的高度及屈光度差异 ,分析角膜后表面前凸量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角膜中央厚度、术前眼压、激光切削量、切削百分比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LASIK术后 ,角膜后表面平均前凸量为 (33 4± 2 4 4 ) μm ,平均屈光度变化量为 (- 0 6 7±0 4 2 )D ,术前后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前凸量相关的可解释变量为术前角膜厚度 (偏回归系数b =- 0 341,P<0 0 1)、切削比 (b =15 4 77,P <0 0 1)、术前眼压 (b=2 0 31,P <0 0 5 )。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普遍存在轻微的前凸 ,角膜较薄、眼压较高及切削比较大的受试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目前公认治疗屈光不正的既方便又安全的一种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角膜板层刀在角膜上制作一个带蒂角膜瓣,在角膜基质层进行激光切削,不损伤角膜的上皮层及前弹力层。本文通过笔者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LASIK术前准备术中注意和术后护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行 L ASIK手术的 2 5例 4 8只眼按屈光度 (等值球镜 ,下同 )分为 A组 (屈光度为 - 6.0 0~ - 9.75 D)和 B组 (屈光度为 -10 .0~ - 2 0 .0 D) ,术后进行半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术后 6个月裸眼视力≥ 0 .5和≥ 0 .8者 ,A组分别为 10 0 %、94 .73 % ;B组为 90 .4 7%、63 .15 %。术后 1、3、6个月时 2组角膜地形图前表面曲率各自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术前屈光度高则手术预测性下降。结论 L ASI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范围广 ,稳定性、安全性良好 ,术后视力恢复快 ,并发症少 ,尚需进一步观察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LASIK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应用爱丽斯第七代准分子激光机对442例876眼做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层间异物存留、眩光、屈光度欠矫或过矫、视疲劳及老视、沙漠综合征、复发性角膜上皮剥脱、高眼压症等。结论 娴熟的手术技术及个性化的术中、术后治疗程序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术后干眼症的相关因素。方法:观察816例1 632眼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术后干眼症状,其中术中将150例患者的左右眼角膜瓣蒂部随机置于角膜上方或鼻侧,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行干眼问卷调查、泪液分泌量检查、角膜荧光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检查。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干眼症状明显,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泪液分泌减少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角膜着色眼数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周、1个月BUT缩短,与术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角膜瓣蒂部位于上方组与位于鼻侧组之间术后干眼症状、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泪液分泌量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术后1周、1个月干眼患者较术前增加,术后6个月干眼缓解。角膜瓣蒂部位置对干眼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的变化,探讨准分子激光手术对眼前段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对69例(138眼)施行LASIK或LASEK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应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厚度、角膜后表面高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LASIK、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后表面高度均略微增高,LASIK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前凸量分别为(1.89±3.24)μm与(1.18±2.33)μm,LASEK术后1个月与3个月的前凸量分别为(1.07±2.27)μm与(1.12±2.05)μm;术中切削比例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影响达到66.18%,术前屈光度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影响达到29.31%;LASIK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4±0.27)mm、(3.18±0.26)mm和(3.18±0.27)mm;LASEK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分别为(3.20±0.27)mm、(3.16±0.26)mm和(3.15±0.27)mm;LASIK、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前房深度变浅。结论 LASIK、LASEK术后均表现为角膜后表面微量前移,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较LASIK更小;切削比例是影响角膜后表面变化最大的因素,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前房变浅。  相似文献   

12.
干眼是Lasik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对Lasik术后视觉质量的影响已引起眼科界广泛的重视。本综述对Lasik术后并发干眼的相关因素进行详细论述,以便为减少Lasik术后干眼的发生提供更多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收集接受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的近视患者21例40眼为波前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的近视患者16例31眼为对照组。随访1年,对两组术后视力、屈光度、高阶像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年所有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7.5%,对照组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VA≥1.5者波前组35.0%,对照组1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提高者波前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7.5%vs 19.4%,P>0.05)。术后1年波前组等效球镜度在±0.5D及±1.0D范围内眼数所占比(分别为75.0%和95.0%)与对照组(分别为77.4%和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6 mm瞳孔直径时的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均高于术前,但波前组术后总高阶像差、慧差、球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与常规LASIK相比,提高裸眼视力的优势不显著,但在减少术后高阶像差方面优于常规LASIK。  相似文献   

14.
LASIK术后1~2年角膜前后表面形状及前房深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OrbscanⅡ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1~2年的角膜前后表面和前房深度值,探讨LASIK的相对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我院行LASIK的110例患者共21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成3组:Ⅰ组<-6.0 D,Ⅱ组-6.25 D~-10.0 D,Ⅲ组>-10.25 D,每组各70只眼.利用OrbscanⅡ检查的结果,比较3组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图的数据,测量中央前房深度值,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角膜前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11±0.007) mm,Ⅱ组为(-0.021±0.009) mm,Ⅲ组为(-0.032± 0.012) mm,3组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角膜后表面高度图的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diff值):Ⅰ组为(0.051±0.015) mm,Ⅱ组为(0.075±0.018) mm,Ⅲ组为(0.076±0.018) 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中央前房深度:Ⅰ组为(3.408±0.335) mm,Ⅱ组为(3.487±0.314) mm,Ⅲ组为(3.388±0.339) mm,Ⅰ组与Ⅱ组、Ⅰ组与Ⅲ组差异无显著性,Ⅱ组与Ⅲ组差异有显著性.全部病例均无进行性角膜后圆锥及圆锥角膜.结论:LASIK手术角膜瓣下保留250 μm以上的角膜基质,是相对安全的.OrbscanⅡ随访角膜前后表面的形态和中央前房深度,对于LASIK术后随访和手术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患者实施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I。ASIK)手术后角膜后曲率的改变,并探讨影响角膜后表面曲率改变的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于武警总医院眼科实施I。ASIK手术治疗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对120例眼使用orloscan1I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分别在术后30、60、90、180d测量角膜后表面曲率,对比后表面曲率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前及术后30、60、90、180d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分别为(6.53±0.24)、(6.40±0.25)、(6.44±0.23)、(6.41±0.22)、(6.38±0.21)肚m,析因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都会造成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不同,且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以及承载因子呈正相关的关系。结论:LAsIK术后60d内患者角膜后表面存在向前膨隆,向前膨隆在术后60d后逐渐恒定,向前膨隆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切削量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 )后 6个月角膜明胶酶MMP-2,MMP-9的表达,以探讨LASIK手术的切削深度不同对角膜的胶原结构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成年新西兰白兔16只(32眼)随机分成A(n= 8,正常对照组)、B、C、D四个组.B、C、D组分别行LASIK手术使残留的基质床厚度为整体角膜厚度的70%、50%、30%.术后6个月行明胶酶谱法检测角膜组织的明胶酶活性. 结果 术后6个月各组角膜组织均有明胶酶MMP-2(72 000,原酶) 及MMP-2(62 0 00,活性酶)的表达,且各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2.273,P>0.05).各组均无 MMP-9(92 000,活性酶)的表达;且角膜地形图检测都没出现圆锥角膜或角膜后圆锥. 结论 单纯切削过量在LASIK术后6个月并未引起角膜主要胶原降解发生改变,也并非必然引起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17.
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的相关关系. 方法:选择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Excimer laser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的患者307只眼和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患者257只眼,术前屈光度-2.50~-15.00 D,术后1年屈光度-1.00~+1.00 D.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厚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术前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明显相关(r=0.376,P<0.01);术后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也明显相关(行PRK手术者,r=0.510,P<0.01;行LASIK手术者,r=0.410,P<0.01);控制切削等值球镜度,对术前、术后角膜中央厚度差值、眼压测量差值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二者明显相关(行PRK手术者,偏相关系数r=0.233,P<0.01;行LASIK手术者,偏相关系数r=0.211,P<0.01).结论: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测量值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注视方法在非接触眼压计测定中的应用 ,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后随访中较为准确的眼内压 (IOP)测定方法。方法 应用日本产NidekNT 2 0 0 0型非接触眼压计 (NCT) ,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 12 0例 (2 4 0眼 )进行眼压测定 ,分别测量术前、术后 1、2、3周及 1、3月角膜中心区及旁中心区眼压值 ,并计算其变异率 ,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 LASIK术后 ,角膜中央区及旁中央区眼压测定值均较术前偏低 ,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中心眼压变异率及旁中心眼压变异率均为负值 ,但是旁中心眼压变异率明显小于中心眼压变异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LASIK术后测定值旁中心眼压值更接近于术前 ,旁中心眼压测定方法是LASIK术后应用非接触眼压计随访中较为理想的眼压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