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的临床结局复杂多样,包括自限性感染、无症状慢性携带状态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本身的毒力和环境因子不能完全解释这些差异,故考虑可能与人类遗传易感性有关,特别是与决定抗原递呈系统和病毒清除系统的基因有关.1,25-二羟维生素D3 作为一种免疫调节激素可以通过对其靶细胞的作用进而调节机体的免疫水平,影响疾病结局.1,25-二羟维生素D3对靶细胞的调节必须依赖于靶细胞上维生素D受体的基因型及表达水平,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造成了维生素D受体信使RNA在转录和表达水平上的差异,造成维生素D受体活性的不同,进而影响1,25-二羟维生素D3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已证实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种肝脏疾病存在相关性,本文旨在对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相关性研究作以综述,有关这些基因多态性的功能差异机制还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和Taq Ⅰ多态性是否与乙型肝炎病毒发生宫内传播之间存在关联,确定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遗传易感基因和保护基因.方法 随机选取临床上已证实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儿童24例和未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儿童2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股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第2外显子Fok Ⅰ位点和第9外显子Taq Ⅰ位点的多态性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 宫内传播组的Fok Ⅰ f等位基因频率为52.08%,显著高于非宫内传播组(27.50%),χ2=12.36,P<0.05.宫内传播组的Taq Ⅰ T等位基因频率为97.92%,显著高于非宫内传播组(85.00%),χ2=10.87,P<0.05.非宫内传播组的维生素D受体Fok Ⅰ的FF、Ff及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00%、45.00%和5.00%,与宫内传播组的16.67%、62.50%和20.83%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0.05).非宫内传播组的维生素D受体Taq Ⅰ的TT、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0.00%、30.00%,与宫内传播组的95.83%、4.1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ok Ⅰ位点FF基因型在非宫内传播组的频率为50.00%,显著高于宫内传播组的16.67%(χ2=5.59,P<0.05).Taq Ⅰ位点TT基因型在宫内传播组的频率为95.80%,显著高于非宫内传播组70.00%(χ2=5.81,P<0.05).结论 维生素D受体基因Fok Ⅰ和Taq Ⅰ多态性可能与乙型肝炎病毒发生宫内传播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D209、CD209L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8月在该院分娩的乙肝大三阳孕妇90例,分为观察组(宫内感染) 41例和对照组(无宫内感染) 49例,检测两组CD209 SNP位点(rs2287887)和CD209L SNP位点(rs11260029)多态性。结果 CD209 SNP位点(rs2287887)基因型分别为AA型、AC型和CC型; CD209L SNP位点(rs11260029)基因型分别为CC型、CT型和TT型;观察组和对照组CD209 SNP位点(rs2287887)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比例分别为39.02%和57.32%;观察组和对照组CD209L SNP位点(rs11260029)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比例分别为26.83%和45.12%。结论 CD209 SNP位点(rs2287887)和CD209L SNP位点(rs11260029)基因多态性可能与HBV宫内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对前期研究发现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失败儿童表达异常的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IL10,研究其相关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确定时限内选择乙型肝炎疫苗随访门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危儿童,系宫内感染HBV经免疫接种失败者为Ⅰ组,免疫接种有效者为Ⅱ组和非携带HBV母亲所生健康儿童作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NFα基因-238位点、IFNγ基因+874位点、IL4基因-590位点和IL10基因-108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TNFα基因-238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χ2=6.797,P<0.05),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513,P<0.05),而Ⅱ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047,P>0.05;IFNγ基因+874位点A基因频率Ⅰ组与Ⅱ组比较χ2=7.238,P<0.05,与对照组比较χ2=5.199,P<0.05,Ⅱ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602,P>0.05;IL4基因-590位点C/T等位基因频率Ⅰ组与Ⅱ组比较χ2=0.632,P>0.05,Ⅰ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584,P>0.05,Ⅱ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004,P>0.05;IL10基因-1082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Ⅱ组与Ⅰ组比较χ2=10.359,P<0.001,Ⅱ组与对照组比较χ2=35.418,P<0.001,但是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759,P>0.05)。结论TNFα基因-238位点A等位基因和IFNγ基因+874位  相似文献   

5.
孕妇HBV感染模式与宫内感染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感染模式及其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孕妇及部分新生儿血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M),PCR法检测血清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内HBV-DNA。结果孕妇HBV感染率为8.63%(264/3060),HBsAg阳性率为8.19%(251/3060),孕妇HBV感染模式有12种,以“小三阳”模式较多见,占孕妇感染总数的35.98%(95/264)。“大三阳”、“小三阳”孕妇HBV-DNA检出率分别为97.73%(43/44)和26.31%(25/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BeAg(+)、血清HBV-DNA(+)及PBMC中HBV-DNA(+)孕妇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6.15%(6/13)、66.67%(8/12)、70.00%(7/10)。结论孕妇中存在一定数量和程度的HBV感染;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多见,“大三阳”孕妇体内HBV复制水平较高,易发生宫内感染。HBV宫内感染与孕妇HBeAg(+)及HBV-DNA(+)有关。  相似文献   

6.
方益荣  叶冬青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366-4368
[目的]研究孕妇人群中HBV的携带率及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析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HBV携带孕妇作为目标人群;在孕妇产后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检测HBV标志物,发生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作为病例组,未发生的作为对照组,分析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02~2004,共检测了3415名孕妇,HBV携带率为3.34%(114/3415),城镇孕妇HBV携带率(2.91%)低于农村孕妇(5.62%)(χ2=9.23,P﹤0.01);除2例死胎外,在112名HBV携带孕妇所生的112名新生儿中,有33名新生儿发生了HBV宫内感染,感染率为29.46%;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妇HBeAg阳性(OR=3.1495%CI:1.23~8.04)、阴道流血史(OR=4.4795%CI:1.18~16.99)与HBV宫内感染有关联。[结论]合肥地区孕妇HBV携带率较低,且城镇低于农村;孕妇HBeAg阳性、孕期阴道流血史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HBV前S1蛋白与胎儿感染的相关性,为筛查HBsAg阳性孕产妇中可能感染胎儿的高危人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方法、分级定量PCR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56例HBV携带孕妇及其分娩的256例新生儿静脉血前S1蛋白、HBV DNA及HBV标志物。结果:①256例新生儿中发生HBV感染81例,感染率为31.6%。②前S1蛋白阳性孕产妇所分娩的85例新生儿中,感染率为88.2%(75/85),显著高于前S1蛋白阴性者的3.5%(6/171)(P<0.01)。③在感染的81例新生儿中,有79例其母前S1蛋白阳性(97.5%)(79/81),81例其母HBVDNA阳性,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孕妇单纯HBsAg阳性,其婴儿感染率相对较低,如合并有前S1蛋白阳性或HBV DNA阳性,则胎盘传播率显著上升;②前S1蛋白检测可以代替血HBV DNA检测作为判断胎儿宫内感染的重要依据,可作为筛查HBsAg阳性孕产妇中易发生垂直传播人群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卵巢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HBV共价闭合脱氧核糖核酸(cccDNA)表达与HBV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FQ-PCR)检测33例HBV DNA阳性孕妇卵巢组织中的HBV DNA和HBV cccDNA。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相应33例婴儿出生当日和1月龄外周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FQ.PCR法检测婴儿血清HBVDNA含量。结果33例卵巢组织中HBVDNA和HBV cccDNA总阳性率为51.52%(17/33)。婴儿宫内感染率为12.12%(4/33,4例均为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婴儿母亲卵巢组织中HBVDNA和HBV cccDNA均阳性时,宫内感染率比HBVDNA、HBV cccDNA均阴性时显著升高(P<0.05)。宫内感染婴儿较非宫内感染婴儿母亲卵巢组织中HBV cccDNA的表达水平和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和P<0.05)。结论HBV可感染人卵巢组织并在其中复制,且有可能通过卵细胞垂直传播至子代。  相似文献   

9.
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用PCR法检测1 28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及新生儿血清中HBsAg阳性情况。[结果]1 280例血清中HBV DNA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中,有425例HBsAg呈阳性,宫内感染率为33.20%。按母亲HBV DNA含量滴度的高低分为5×103~4,5×105~6,5×107~8拷贝/mL三组,分别为436例、398例、446例,其胎儿宫内感染分别为8例、82例、335例,感染率为1.83%、20.60%、75.10%,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孕妇血清中HBV DNA含量升高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KIR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机体对干扰素抗HBV治疗应答差异的相关性。[方法]于2010年以2005~2008年青岛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的乙肝患者160例为病例组(HBV急性自限性感染者60例为急乙肝组、慢性HBV持续性感染者100例为慢乙肝组),从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库青岛分库中随机选择健康捐献者100名为对照组,对照组间及其与病例组间均无亲缘关系。慢乙肝组中48例为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者(应答组),52例为干扰素治疗低应答者或不应答者(无应答组),分别进行KIR基因分型检测并比较其分布情况。[结果]KIR2DS4*001-002的阳性率,慢乙肝组为87.00%,急乙肝组为73.33%,对照组为72.00%(P<0.05或<0.01)。慢乙肝组中,KIR 2DS4003-007的阳性率干扰素治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分别为18.75%、55.77%(P<0.01);3DP*1001/002/004阳性率应答组与非应答组分别为14.58%、0.00%(P<0.01);2DL5B*002/004/007阳性率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分别为10.42%、0.00%(P<0.05)。[结论]KIR 2DS4*001-002可能与HBV感染慢性化有关。KIR 2DS4*003-007可能与干扰素对HBV的无应答有关,3DP*1001/002/004和2DL5B*002/004/007基因可能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的应答。  相似文献   

11.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宫内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程度和宫内感染的关系,评价E抗原定量检测在研究宫内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CL201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对69例携带HBV的孕妇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血进行E抗原定量检测,同时用ELISA方法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及用PCR技术检测HBVDNA,所有新生儿随访一年。结果:在69例被检者中,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32例,E抗原均>1U/ml,HBVDNA均为105拷贝/ml或以上,宫内感染率62·50%。而HBsAg阳性和HBeAb或HBcAb阳性的孕妇,E抗原均<1U/ml,HBVDNA有2例<103拷贝/ml,21例为104拷贝/ml,14例为105拷贝/ml或以上,宫内感染率为13·51%(χ2=85·93,P<0·001)。孕妇E抗原>1U/ml,HBsAg、HBeAg双阳性和或HBVDNA高含量是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结论:测定E抗原含量用以诊断及评价宫内感染具有灵敏、可靠、快捷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的单胎妊娠孕妇6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测定,待分娩后取新生儿脐带血行HBV-DNA定量测定,按HBV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者165例(A组),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者455例(B组),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者53例(C组),HBsAg、HBeAg阳性者7例(D组),分析孕妇乙肝感染情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680例携带乙肝病毒单胎妊娠孕妇共发生新生儿感染64例,感染率为9.41%,A、B、C、D四组感染率分别为14.55%、6.15%、22.64%、0,其中C组感染率最高(P0.05),但四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0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孕妇新生儿HBV-DNA阳性56例,阳性率为8.24%,A组阳性率为18.18%高于B组5.71%、C组1.87%、D组0(P0.05);HBV-DNA病毒载量≥105 copies/ml孕妇的新生儿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5.74%、24.75%高于病毒载量103~105 copies/ml和103 copies/ml的孕妇的新生儿(P0.05);孕妇HBV-DNA病毒载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V感染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且HBV病毒载量越高,新生儿宫内感染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3.
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状态与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HBV)的状态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及荧光定量PCR法对产前孕妇进行乙型肝炎两对半免疫学标志联合测定和HBVDNA载量检测 ;新生儿分娩后取脐动脉血检测HBVDNA载量。根据上述检测结果研究孕妇感染HBV的状态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和HBVDNA阳性的孕妇发生宫内感染率分别为4 6 .0 3% ,90 .4 8% ;HBeAg和HBVDNA阴性孕妇为 3.97% ,32 .5 4 % ;两组孕妇宫内感染率和HBVDNA阳性率比较 ,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孕妇血清中不同载量HBVDNA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相关系数为 0 .96 73,成正相关。结论 以HBVDNA的载量作为观察指标研究分析孕妇HBV感染状态与宫内垂直传播的关系较免疫学指标HBeAg更加直接可靠 ;孕妇血清HBVDNA载量多是造成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羊膜腔穿刺术对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风险的影响,为产前诊断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月就诊于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的504例HBV携带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126例行羊膜腔穿刺术的孕妇设为观察组,其余未行羊膜腔穿刺术的378例孕妇设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不同HBeAg携带状态、HBV DNA载量、穿刺术中出血状况、操作者资质和经验下观察组与对照组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504例HBV携带孕妇中胎儿宫内感染的总发生率为4.17%(21/504),其中,观察组感染率为7.14%(9/126),对照组感染率为3.17%(12/378);在HBeAg(+)与HBV DNA>1.0×107 cps/ml 2种情况下,观察组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5.38%(6/39)、70.00%(7/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在HBeAg(-)与HBV DNA为l.0×103~1.0×107 cps/ml情况下,观察组和对照组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此外,穿刺出血情况、操作者资质和经验、分娩方式等对羊膜腔穿刺术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eAg(+)、HBV DNA载量>1.0×107 cps/ml、羊膜腔穿刺术是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HBeAg(+)、HBV DNA载量>1.0×107 cps/ml、羊膜腔穿刺术是HBV携带孕妇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当HBV携带孕妇的HBeAg(+)、HBV DNA>1.0×107 cps/ml时,羊膜腔穿刺术可能增加胎儿宫内感染的风险。HBV携带孕妇需要在产前诊断前对HBeAg状况和HBV DNA载量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行羊膜腔穿刺术。  相似文献   

15.
HBeAg阴性的HBV感染产妇与母婴传播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eAg检测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产妇及其存在的前C区1896位终止变异株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产妇血中HBV-DNA载量,对HBV-DNA阳性者及其感染的婴儿,利用错配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测定HBV前C区1896位终止变异.结果 HBeAg阴性产妇HBV的母婴传播率为5.75%,而且母婴传播概率与产妇血中HBV载量密切相关,高载量组(≥106拷贝/ml)的传播率为34.7%,明显高于低载量组(104~106拷贝/ml)的17.1%和低于检测值组的0.46%(P<0.01),进一步对存在HBV前C区终止变异的产妇及其所感染的新生儿的HBV基因分析,发现5例野生株占优势的HBV感染产妇,所感染的婴儿均为野生株,4例变异株占优势的产妇,其感染的婴儿2例为变异株感染,2例为野生株感染.结论 HBeAg阴性的HBV感染产妇存在母婴传播的危险性与其体内的HBV-DNA载量密切相关,对于存在前C区终止变异的HBV感染产妇,在母婴传播过程中,野生株比变异株更容易感染胎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HBV母婴垂直传播特点.方法 选取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单胎妊娠、HBV感染的562例孕妇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析HBV宫内感染及产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结果 母亲乙肝标志物HBsAg、HBeAg、HBcAb阳性348例,宫内感染35例,宫内感染率10.06%;母亲乙肝标志物HBsAg、HBeAb、HBcAb阳性共214例,宫内感染5例,宫内感染率2.34%.对所有宫内感染病例40例随访,37例转阴,余未感染病例150例随访未发现HBV感染.孕妇乙肝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11.95,P=0.001<0.05);孕妇HBeAg阳性前S1抗原阳性和前S1抗原阴性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13.74,P<0.05);孕妇HBV-DNA病毒复制量大于106与小于106宫内感染率存在明显差异(χ2=4.29,P<0.05).结论 孕妇HBV病毒复制量高是导致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产后及时主被动免疫联合免疫治疗是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Ji L  Zeng X  Li L  Qiu X  Chen S  Yu H 《卫生研究》2011,40(6):705-708
目的 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人群DNA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对广西壮族自治区500例肝细胞癌和507例正常对照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应用TaqMan MGB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OGG1-Ser326Cys位点基因型.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中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24.60%和10.75% (P <0.05);该位点3种基因型Ser/Ser、Ser/Cys和Cys/Cys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71.40%、8.00%、20.60%和84.22%、10.06%、5.72% (P <0.05);与携带hOGG1基因326位点野生纯合子Ser/Ser基因型者比较,携带至少一个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患肝癌风险显著增加(OR=2.14,95%CI:1.57 ~2.91);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hOGG1基因326位点多态性与慢性HBV感染之间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具有交互作用,相乘模型交互作用指数为0.61,相加模型交互作用指数为1.31.结论 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是肝细胞癌发生的危险等位基因;携带至少一个hOGG1-326Cys突变等位基因的个体若同时暴露于HBV慢性感染,患肝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太原市乙肝病毒不同感染状态的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的参考指标,分析依据参考指标下注射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以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分娩前HBIG的注射史、乙肝病毒标志物以及新生儿24 h内的乙肝标志物的资料。分别以HBeAg、HBVDNA两种病毒复制指标为分组指标将278例HBsAg阳性孕妇分组,分析组间HBIG注射的差异,进而分别以HBeAg、HBV DNA为分层因素分析孕晚期注射不同剂量HBIG和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HBsAg阳性孕妇母亲HBV DNA组与HBV DNA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5.639,P=0.000),而孕妇母亲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注射HBI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627,P=0.099);两个参考指标组内注射HBIG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均无关联。结论:太原市HBsAg阳性孕妇孕晚期以孕妇HBV DNA阳性作为是否注射HBIG的参考指标,孕晚期注射HBIG不能阻断新生儿发生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