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索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关注初中生心理健康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15所初中的2265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47%;2学习成绩差、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父亲职业是农民、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8,82.119,11.035,13.956,84.731,79.218,7.172;P0.05);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的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因子分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53,-25.108,-20.663,-18.947,-14.508,-11.480,-14.474,-19.018;P0.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初中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状况(是否是单亲家庭)、同伴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抑郁、焦虑、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多因素有关,应加强对初中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我国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为更好地预防和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帮助。方法在中国知网中,以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作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如人格特征等、外部因素如生活事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目前大学生自杀意念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显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开展新兵入伍适应期自杀意念者的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某新兵训练单位25名新兵自杀意念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军人生命保护性因素评定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中文版),分别在入伍第1周(T1)、第11周(T2)对新兵自杀意念者进行测查;纵向比较自杀意念和相关因素的变化,分析在入伍适应期影响新兵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结果:与T1相比,T2时25名新兵自杀意念者SIOSS评分显著降低(t=4.602,P0.01),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家庭支持及内外倾因素评分显著升高(t=-2.768,-3.017,-2.875,-2.787,-2.742;P0.05),神经质与精神质因素评分显著下降(t=3.572,2.729;P0.05);其中18名新兵筛选为无自杀意念组,7名筛选为有自杀意念组;两组在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情绪调节和神经质因素上的变化值存在显著差异(U=26.50,19.00,11.50,22.00,29.50;P0.05)。结论:经历入伍适应期后,该部新兵自杀意念水平显著下降;在入伍适应期内,职业归属、自我悦纳、逆境应对、情绪调节、神经质等因素提高或改善显著对新兵自杀意念转阴有重要影响作用;针对新兵群体的自杀干预应注重增强职业归属感、提升自我悦纳水平、强化逆境应对技能、提升情绪调节能力、关注和干预神经质倾向。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类型、人格特征、对自杀态度、受生活事件和其他因素影响以及所采用的心理测量量表,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发现测定自杀意念阳性率的方法以及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不尽相同.结论 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对自杀的早期预防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从我校每个年级的10个班中,采用分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5个班共864人。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通过筛选有无自杀意念学生,然后根据不同年级、性别从自杀意念检出率和平均分进行比较,用应对方式各因子的得分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自杀意念的检出率为16.32%。自杀意念检出率女生显著高于男生(χ~2=9.024,P0.01),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初三年级学生(χ~2=10.912,P0.01);在自杀意念的平均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5.252,P0.01),初三年级、初二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学生(t=8.992,P0.01)。问题解决、积极合理化与自杀意念有显著负相关(r=-0.232,-0.194;P0.01);忍耐、逃避、发泄及幻想否认等指向情绪的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相关(r=0.324,0.250,0.296,0.393;P0.01)。结论:初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相关性,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上海市松江区10所中学的1250名初中生,进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 IOS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施测,以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初中生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3.1%。其中,女生、初一年级、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的年自杀意念检出率偏高,分别为15.5%,17.2%,16.3%,13.9%,13.8%(χ2=4.792,5.447,4.986,0.951,0.246;P>0.05);②初中生抑郁检出率为39.5%。其中,女生、初一年级、来自农村、非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检出率偏高,分别为43.7%,52.4%,50.8%,47.7%,50.0%(χ2=8.326,38.261,28.458,10.438,5.289;P<0.05);③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呈正相关(r=0.370,P<0.001);④抑郁是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R2=126.469,F=27.175,P<0.001)。结论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呈正相关,抑郁是自杀意念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了解初中生自杀意念的现状,探讨初中生应激原与自杀意念的关系。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校每个年级的10个班中,在每个年级随机抽取5个班共895名。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中学生应激原量表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64份。通过筛选有无自杀意念学生,然后根据不同统计特征从自杀意念检出率和平均分对2组学生进行比较,用应激原各因子的得分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做相关分析。初中生应激原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与自杀意念量表得分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与中国研究生产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方法整体抽取21072名国家科研所的研究生,采用自评量表对研究生的一般心理健康状态(UPI)、抑郁状态(SDS)、自杀态度、人格特征(16PF)进行测量,采用Logistic方法对自杀意念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1.78%的研究生出现过自杀意念,一般心理健康水平、抑郁状态、自杀态度、年级与自杀意念有显著的相关。人格因素作为整体与自杀意念有相关,但单个人格特征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结论研究生的自杀意念和一般心理健康状况、自杀态度和抑郁状态都有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状况、克服抑郁状态、改变对自杀的社会态度能够降低自杀意念产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长沙市213名建筑民工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声势浩大的"民工潮".本研究调查民工自杀意念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在民工中开展自杀预防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系统心理干预对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某所初中的609名初中生进行一般情况问卷、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学生抑郁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施测,筛查出阳性人群纳入研究组,对研究组初中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各变量的改善情况,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初中生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4.61%;2同伴关系差、有自杀家族史、与父亲关系差、与母亲关系差的初中生自杀意念检出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74,14.315,24.812,21.382;P0.001);3有自杀意念组初中生检出中度及以上抑郁的比例高达84.3%,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402,P0.001);4研究组初中生经系统心理干预后自杀意念检出率为40.43%,比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7,P0.001);5研究组初中生在干预后其自杀意念、抑郁、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消极应对分数均低于干预前,积极应对分数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1,3.359,2.308,2.259,-2.958,2.011;P0.05)。结论:系统心理干预对降低初中生自杀意念与抑郁的发生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海军官兵自杀意念的流行现状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海军某部官兵1710人,完成自编人口学调查表、抑郁焦虑压力自评量表中文简体版(DASS-C21)、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结果:本样本1年自杀意念检出率为3.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父母关系一般和差、经常和偶尔出现口腔溃疡症状、重度和极重度抑郁、重度和极重度压力、高神经质、高精神质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OR=2.74、3.48、10.77、3.54、51.80、.6.40)。结论:与父母关系、口腔溃疡症状、抑郁、压力和人格特质是与海军官兵自杀意念相关的危险因素。提示在海军官兵自杀预防中,除传统的心理和社会学因素外,也应重视官兵身体健康异常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初中生自杀风险开展以学校为基础的普遍性干预及针对性干预,考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初一、初二学生606人,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干预组(n=328)和对照组(n=278)。干预组先后开展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内)的普遍性干预(对该组所有学生及其老师和家长干预)和针对性干预(对该组有自杀风险的学生干预)共8个月,频率1次/周;对照组进行一般性的心理宣教(该组学生老师和家长不干预)。干预前1周及干预后1月评估两组学生自尊量表(SE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贝克抑郁问卷(BDI)及自杀风险筛查。结果:干预后,干预组BDI得分[24.0(20.0,54.0)分vs.23.0(0.0,67.0)分,P<0.01]、自杀风险筛查阳性[47例(14.3%)vs.25例(7.6%),P<0.01]降低;对照组上述两指标在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学校为基础的普遍性干预和针对性干预对降低初中生抑郁水平、自杀风险水平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预防自杀意念的外在保护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三阶段抽样等方法,应用NCS-R自杀意念量表,对某北京高校两个学年的大学生(n=1256)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校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有173人(占13.77%);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则是大学生群体减少自杀意念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积极参加班级课外活动及体育锻炼对预防自杀意念有正向影响,建议作为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外在保护因素而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房树人测验主要用于评估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探查其人格特质、人际关系、认同感及其情感状态.本研究探索房树人测验在中学生自杀调查中的应用情况,为中学生自杀问题评估提供新思路.方法:从长沙市4所中学选取1044名在校中学生(初中508名,高中536名),进行自杀问题评定(以是否认真想过结束生命来评定有无自杀意念,以是否不仅想过自杀,并做了具体计划来评定有无自杀计划)和房树人测验.结果:最近1月内中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发生率分别为24.0%和5.7%.自杀意念中学生绘画特征中更易出现枯树、月亮、动物、水,不易出现太阳,画面描绘不够细致,窗子也相对较小(OR=2.34、4.39、1.59、1.88、0.60、0.50、1.67).自杀计划中学生绘画特征中更易出现多栋房屋、月亮和画面尖锐部分,不易出现人物张口和太阳,窗子也相对较小(OR=2.70、4.02、1.87、0.19、0.44、3.93).结论:本研究中房树人测验的一些绘画特征的表现形式对中学生自杀问题评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相关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Link等数据库,收集并筛选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相关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9篇文献,样本共97 615人。与欺凌他人相关的14种因素、与受欺凌相关的16种因素纳入meta分析,共9个因素合并的OR值表明其是校园欺凌的相关因素,与欺凌他人或受欺凌关联最强的因素是吸烟行为(欺凌他人OR=6.26、受欺凌OR=3.91)。欺凌他人与少数民族、受欺凌与饮酒关系的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结论:男生、初中、学习成绩差、学习压力大、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小学生更可能欺凌他人或受欺凌,家庭经济条件差可能是受欺凌的风险因素,父母受教育水平低是欺凌他人、母亲受教育水平低是受欺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心理卫生调查   总被引:77,自引:6,他引:71  
本文采用 SCL—90和生活事件量表对1088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SCL—90结果显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是中学生常见的心理不良反应。回归分析发现与中学生心理不良反应有关的主要生活事件有20项,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管教过严、担心升学失败、失恋等方面的紧张性事件,这些紧张性生活事件是中学生心理卫生咨询和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一、四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有显著差异:四年级学生自杀意念高于一年级学生,探讨自杀意念影响因素在不同年级的差异。方法抽取大连市高校726名一、四年级大学生,数据统计采用SPSS 10.0统计软进行数据管理与分析处理,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对自杀的态度等因素做进一步比较分析。结果大四年级的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方面的均值明显高于一年级学生。结论通过对不同年级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对不同年级的关注和教育方法要有所侧重和改进。  相似文献   

18.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特点及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从红河州3个哈尼族聚居县中,方便选取3所高中和2所初中,采用随机整群和多层取样法,抽得650名学生,获得有效问卷621份。用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3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和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进行测查。结果:(1)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总分高于选项中值[(3.79±0.65)中值3分]。(2)不同性别、家庭住地、年级学生的文化适应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文化适应得分高于男生[(3.85±0.61)vs.(3.74±0.68),P0.01];农村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得分高于乡镇学生[(3.89±0.75)vs.(3.64±0.69),P0.05],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度得分高于乡村学生[(3.96±0.98)vs.(3.47±0.82)、(3.53±0.90),P0.05];数据点折线图显示,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分均随年级递升呈曲折变化趋势。(3)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其3个维度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r=0.52、0.44、0.51、0.29;P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是影响哈尼族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β=0.38、0.25)。结论:本研究提示,女性和家庭居住地在城镇的哈尼族中学生有较高的文化适应水平,同时较高的文化适应水平与较高的学校生活满意度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学生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的从医意愿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在2020年3月8日-15日对全国8078名12~18岁的中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采用自编调查表进行从医意愿及原因调查,患者健康问卷(PHQ-9)用于抑郁症状的筛查,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用于焦虑症状的筛查,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用于评估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结果:新冠疫情期间中学生有从医意愿者比率为55.1%,前3位原因分别为职业价值高、对医学感兴趣、职业受人尊重,其中29.8%的中学生在疫情爆发后由无从医意愿转为有从医意愿。无从医意愿前3位原因分别为对医学不感兴趣、工作压力大、工作忙而休息时间少。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31,P<0.001)、居住在城市(OR=1.14,P<0.05)、高(OR=2.70,P<0.001)或中(OR=1.48,P<0.001)社会支持水平与中学生较高的从医意愿关联;高中(OR=0.60,P<0.001)、抑郁症状(OR=0.74,P<0.001)与中学生较低的从医意愿关联。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中学生有从医意愿的占比超过半数,女性、居住在城市、社会支持水平较高的中学生从医意愿较高,高中生、伴有抑郁症状的中学生从医意愿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的关系。方法:选取12~19岁中学生349人,采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少年攻击性问卷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进行测评。结果:女生愤怒气质因子分高于男生[(2.0±0.7)vs.(1.9±0.7),P0.05]。高中生特质愤怒得分高于初中生[(2.1±0.6)vs.(1.9±0.6),P0.01];愤怒外部表达因子分高于初中生[(2.3±0.5)vs.(2.2±0.6),P0.01]。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14~0.57,P0.05);现实攻击行为和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0.11,P0.05),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因子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13~0.37,P0.05),控制外部表达因子与反应性攻击得分呈负相关(β=-0.01,P0.05)。对攻击行为的可解释变异率的范围为19.1%~35.7%。结论: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