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与病变部位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178例,依据脑梗死的部位,将其分为幕上脑梗死组(幕上组)111例,和幕下脑梗死组(幕下组)67例,幕上组再根据其脑梗死的侧别,分为左侧大脑半球梗死组59例,右侧大脑半球梗死组34例,双侧大脑半球梗死组18例,共3个亚组。对所有入选患者的吞咽造影录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吞咽造影录像检查,对其唇闭合、食团成形、吞咽失用、舌与硬腭接触、食团后漏、口腔运送时间、咽期吞咽启动、会厌谿残留、喉上抬、梨状隐窝滞留、咽后壁残留、咽期通过时间、误吸、渗漏等14项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 幕上组与幕下组患者在食团成型(χ2=5.116,P=0.024)、吞咽失用(χ2=7.928,P=0.005)、口腔运送时间(χ2=14.152,P<0.01)、咽期吞咽启动(χ2=5.558,P=0.018)、喉上抬(χ2=19.424,P<0.01)、误吸(χ2=4.212,P=0.040)等方面,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右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和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的误吸发生率(χ2=10.277,P=0.0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与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在误吸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 结论 幕上脑梗死患者较幕下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口期吞咽障碍,包括食团成型障碍、吞咽失用及口腔运送时间延长;幕下脑梗死患者较幕上脑梗死患者更易发生咽期吞咽障碍,包括咽期吞咽启动延迟、喉上抬障碍及误吸。双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较左侧大脑半球梗死患者更易发生误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患者环咽肌功能障碍(CPD)的临床及影像学评定,旨在找到有效治疗CPD的依据和方法。方法:首次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00例,均在入院24h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定,入院7d内完成吞咽造影录像检查(VFSS),以确定患者的吞咽异常模式及客观判断环咽肌功能。结果:100例患者中存在吞咽障碍40例,能完成VFSS 30例,其中环咽肌功能正常24例;存在CPD 6例,其病变部位在脑干及小脑,临床上表现为中重度吞咽障碍,其中口咽期均受损2例,咽期障碍4例。6例中环咽肌打开不能1例,打开不全5例,同一患者可以存在多种吞咽异常模式,包括喉上抬不足、梨状窝较多钡剂残留、喉渗透及误吸。结论:脑卒中后CPD主要发生在脑干的损伤部位,表现为环咽肌打开困难,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为环咽肌的皮质延髓通道发生退行性变,使之呈现去抑制的后果。CPD对患者生活影响很大,应及时给予相应的康复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吞咽过程中的表面肌电(sEMG)信号和吞咽造影(VFSS)时吞咽器官的结构性位移,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器官形态学变化与电生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床旁筛查证实存在吞咽障碍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21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健康受试者9例设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VFSS检查,同时在同一次吞咽动作中采集颏下肌群、舌骨下肌群的sEMG信号。使用吞咽功能影像数字化采集与分析系统记录吞咽过程,对吞咽时吞咽器官活动进行量化分析。对两组受试者的肌电活动持续时间、平均振幅、激活顺序、肌电活动潜伏期以及舌骨运动潜伏期进行比较,并对病例组患者sEMG信号与舌骨喉复合体位移、食管上括约肌(UES)开放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颏下肌群及舌骨下肌群的吞咽时程大于对照组,平均振幅小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患者sEMG颏下肌群平均振幅与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未见明显相关。病例组患者中有14例表现为反向激活序列模式,有7例表现为正向激活序列模式。反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与正向激活序列模式的患者相比,舌骨位移以及UES开放幅度均显著下降(P<0.05)。病例组患者肌...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脑卒中不同病灶部位与吞咽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05 年6 月~2007 年4 月间连续入住卒中单元的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记录入院后患者头MRI所显示的陈旧及新卒中病灶的部位并进行分类。电视透视检查(VF)明确有无吞咽异常及误吸。分析病灶部位与吞咽障碍及误吸之间的关系。结果满足条件者共211 例,同时获得VF评估资料以及头MRI资料的患者共有169 例。159 例存在吞咽功能损伤,误吸94 例。口期异常72 例(9 例缺失),咽期异常150 例。不同卒中病灶间出现吞咽障碍及误吸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延髓损伤有易于误吸的趋势(P=0.056)。幕上(P=0.028)和延髓以上(P=0.005)损伤容易造成口期异常。结论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脑干及小脑的损伤,包括单侧半球损伤均可导致吞咽障碍和误吸。延髓损伤可能容易导致误吸,幕上或延髓水平以上的损伤容易造成口期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一种吞咽障碍压力测定与扩张治疗仪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6—2018年我科住院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试验组采用自制吞咽障碍压力测定与扩张治疗仪对环咽肌进行扩张,对照组采用传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环咽肌进行扩张。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变化、扩张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恢复经口进食11例(73.3%),对照组恢复经口进食12例(80.0%),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评分为(7.00±2.56)分,对照组为(7.13±2.20)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进行环咽肌的扩张次数为(5.67±1.04)次,对照组为(10.33±2.32)次,试验组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粘膜出血、喉头水肿、咽喉部疼痛等并发症分别为1例、1例、(1.07±0.26)分,对照组分别为12例、11例、(2.20±0.6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环咽肌压力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自制吞咽障碍压力测定与扩张治疗仪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肯定,扩张次数和局部部位不良反应少于传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的患者,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明确环咽肌在人体的定位.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对19例吞咽障碍患者行透视荧光吞咽检查(VFSS)并保存视频,采用Uniweb 4.0软件对视频行环咽肌相对位置测量.建立成人颈部结构水模型,还原真人吞咽功能检查场景,得到实际测量值与计算机测量值的缩放比例,获得相对精确环咽肌实际位置.对6例成...  相似文献   

7.
环咽肌失弛缓症是脑干卒中的常见症状,是造成吞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会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对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评估和管理,并全方位地进行综合康复干预是一项多学科的任务。本研究主要综述了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策略,以期为此类患者的康复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80例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后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基础训练、摄食-吞咽功能训练等训练,治疗3周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吞咽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生可延缓患者功能障碍的恢复,了解其发生概率及同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间的关系,以便对其进行康复干预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康复训练组给予吞咽训练及心理干预,训练前后分别进行吞咽功能评定。结果:康复训练组吞咽功能恢复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吞咽功能训练和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在脑卒中患者误吸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误吸风险评估并按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估,根据量表评分筛查出低、中度风险患者,分为干预1组和干预2组,干预1组按常规护理,干预2组按常规护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吞咽功能训练。统计对照组和干预组1、2组患者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观察干预1组和干预2组SSA评分结果。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患者误吸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组和干预2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在脑卒中误吸风险评估中规范评估流程,不仅能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还能有效防止和减少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在预防老年脑梗死病人误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老年脑梗死病人312例,按入院时间的单双数顺序分为两组,各156例,研究组在入院24h内完成SSA评分,在此基础上进行误吸风险预测,确定误吸发生的危险级别,分析其引起误吸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误吸预防宣教。观察两组干预半年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半年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7.7%,对照组半年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2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3,P〈0.05)。[结论]对脑梗死病人使用SSA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并进行误吸风险预测,及早发现吞咽障碍病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对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分析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自发吞咽音特征。 方法 健康受试者100例,分为青年组(19~30岁)和老年组(60~85岁),每组50例(男女各25例)。2组研究对象均测量颈围(绕甲状软骨水平的颈部周径)和体重指数(BMI)。在甲状软骨以下气管左侧检测自发吞咽音20min,采用RavenPro1.5.0进行吞咽音切分、标注和吞咽声学指标测算,包括每分钟自发吞咽频率(SPM)、吞咽音长、能耗、半耗能时长及半耗能时长占比,使用R3.4.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青年组的平均颈围(34.31±3.45)cm,与老年组[(33.95±3.00)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89);青年组的BMI为(21.97±2.65)kg/m2,低于老年组[(23.43±2.89)kg/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9)。老年组的SPM为(0.39±0.34)次/min,显著少于青年组[(0.91±0.51)次/min],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的吞咽音长为(0.92±0.29)s,显著长于青年组[(0.84±0.26)s],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单次吞咽消耗的能量为(76.88±9.82)dB,显著高于青年组[(75.43±8.93)d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单次吞咽消耗一半能量所需时间为(0.43±0.24)s,显著长于青年组[(0.38±0.19)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该时间占吞咽音长的比例在青年组[(48.30±28.20)%]和老年组[(49.00±29.9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59)。 结论 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自发吞咽频率明显减少,吞咽音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 swallowing disorder may occur following a brainstem stroke,especially one that occurs in the swallowing centers.Lateral medullary syndrome(referred to as LMS),a rare condition in which a vascular event occurs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or the vertebral artery,has been reported to lead to more severe and longer lasting dysphagia.CASE SUMMARY We report two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due to LMS and propose a novel technique named hyoid-complex elevation and stimulation technique(known as HEST).The two patients had no other functional incapacity back into life,but nasogastric feeding was the only possible way for nutrition because of severe aspirations.Swallowing function was evaluated by 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modified water swallow test,surface electromyographic signal associated with video fluorography swallowing study to assess the situation of aspiration,pharyngeal residue,pharyngeal peristalsis,upper esophageal opening and the ability of deglutition.Both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HEST method for dysphagia and recovered quickly.CONCLUSION HEST is effective for shortening the in-hospital time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who suffer from LMS and likely other strokes.  相似文献   

15.
危昔均 《中国康复》2015,30(6):405-408
【】 目的:探索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表现与习得性废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从两家医院共招募了28位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所有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由同一名作业治疗师对其进行功能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 FMA)、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ction Research Arm Test, ARAT)、盒子和木块测试(Box and Block Test,BBT)、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unctional Test for the Hemiplegic Upper Extremity-Hong Kong Version,FTHUE-HK),习得性废用评价采用家居活动记录表(Motor Activity Log,MAL),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功能性独立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MAL的使用量评分(Amount of Use, AOU)(MAL-AOU)与MAL的活动质量评分(Quality of Movement,QOM)(MAL-QOM)及FMA显示强相关性(r=0.751至r=0.860);MAL-AOU与其它上肢运动功能表现呈现中等相关(r=0.551至r=0.744);MAL-QOM与ARAT之间显示出一般相关(r=0.38),与其它上肢功能表现则中等相关(r=0.599至r=0.724);FIM与所有量表均未显示出显著相关性。结论:上肢功能水平越好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越愿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侧上肢;判断自我上肢能力水平时,患者则显示出更多依赖于上肢粗大功能表现,而非手部精细功能表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静息性脑梗死 (SCI)的发病率及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70例无症状脑血管疾病的血液透析患者 (HD组 )及 4 0例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行头颅核磁共振 (MRI)检查 ,观察SCI的发生率、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SCI与相关危险因素 ,如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吸烟及年龄等。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比健康对照组SCI的发病率明显升高 [2 7例 (38.6 % )对 4例 (10 % ) ,χ2 =10 .6 ,P <0 .0 0 1];所有观察对象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SCI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慢性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吸烟和年龄 (R2 =0 .4 0 7,P <0 .0 0 1) ,而在血液透析患者组 ,年龄及吸烟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 (R2 =0 .342 ,P <0 .0 0 1) ,血液透析的年限及高血压不是S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慢性肾功能衰竭增加了SCI的发生率 ,而且对于血液透析的患者 ,吸烟和年龄与SCI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检测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9例健康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并同时测定体质指数及相关临床生化指标.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Hcy平均水平[(23.96±1.22)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5.07±0.50) μmol/L](P<0.05).急性脑梗死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为脑梗死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发生与脑血流量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判定标准,将首次发病的4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8分者为研究组(脑梗死后抑郁组)224例,<8分者对照组(无抑郁症状组)256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检测两组患者脑血流量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左侧半球除中央区外,其他各部位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右侧对应部位;双侧半球平均脑血流量,额叶、颞叶、顶叶局部脑血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脑血流量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9.02,P<0.01);抑郁程度越严重,大脑各部位脑血流量越低。研究组卒中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抑郁程度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病残程度重和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与脑血流量下降有关,脑血流量可作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症状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2005年3月至2008年10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有TIA发作史的脑梗死(TIA组)155例,男83例,女72例,年龄36~78岁,平均(64.8±2.6)岁;依据TIA持续时间分为4个亚组:≤10min组(29例)、11~20min组(72例)、21~60min组(34例)、〉60min(20例)。合并症:高血压120例,糖尿病63例,冠心病41例。无TIA发作史的脑梗死(对照组)339例,男182例,女157例,年龄34~75岁,平均(63.5±2.2)岁,合并症:高血压275例,糖尿病137例,冠心病91例。采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在11~20min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高(82%),Ⅰ级预后(81%),与无TI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min组、2l~60min组、〉60min组和无TIA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较严重,≤10min组Ⅰ级预后(62%)、21~60min组Ⅰ级预后(65%),〉60min Ⅰ级预后(6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