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心房颤动有致残、致死风险,微创外科房颤消融手术近年来获得良好疗效,但仅在大型医疗中心开展,本文总结基层医院开展该手术的经验,验证其可推广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15例经左侧胸腔镜辅助微创外科房颤射频消融手术(梅氏微创消融术)患者,总结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结果:本组患者男性9例(60%),年龄64.3±7.1岁,其中12例持续性房颤、3例阵发性房颤。5例患者术前有卒中病史,术前CHA2S2Vasc评分2.5±1.8分。术前心超测量左心房内径38.1±7.2mm,显著低于CT平扫测量的左心房最大前后径(46.5±7.3mm, P=0.004)。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手术时间128.7±30.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3±1.3小时,术后ICU停留时间1.1±0.4天,术后住院天数11.7±3.5天,全组无死亡。随访3月-1年,无再入院,无新发脑梗,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律,3例患者仍存在房颤。结论:梅氏微创外科房颤消融手术安全可行,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术式效果良好,完整切除左心耳,降低了患者卒中风险,可在基层医院推广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梅氏微创消融术治疗高龄房颤患者的早中期结果.方法 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经左胸径路微创外科治疗的高龄房颤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71.9±3.82)岁.60例患者中阵发性房颤34例,持续性房颤26例.手术通过左胸路径,在全胸腔镜下施行.房颤消融术式包括双极消融钳行双侧环肺静脉消融、连接两侧肺静脉的左心房顶部线性消融、心外膜自主神经节消融和左心耳切除等.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为(108.3±32.7)min,无患者需转为开胸手术;无起搏器置入等并发症和死亡;平均住院日为(8.9±2.7)d.术后平均随访(15.9±8.7)个月,52例患者维持窦性心律,8例患者术后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术后复查无左房血栓和肺静脉口狭窄.结论 左胸径路微创外科治疗房颤对高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已成为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结果评估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房颤的类型、操作技术、术者经验及随访方式和周期等。该文以现有的数据对房颤射频消融的结果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消融成功的即刻指标,中、远期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以及射频消融对血栓风险、临床症状和死亡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7岁,因持续性房颤3个月入院,准备行射频消融术治疗。3个月来患者一直服用阿司匹林,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查体:血压130/86mmHg,心率80bpm,房颤律,心界增大,余无异常发现。胸片:未见  相似文献   

5.
房颤治疗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而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煤炭总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完全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121例,男性87例(71.9%),平均年龄(57.64±11.24)岁,平均左心房前后径(37.65±5.05)mm,症状性、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的第一次行射频消融手术的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前行双源CT计算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行超声心动图了解左心房大小和心脏功能,排除瓣膜性心脏病。术后门诊随访60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2、24、36、60个月这些患者的复发率为20.7%、28.1%、33.9%、43.8%。将这些患者按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分成三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0分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1~400分组,冠状动脉钙化积分400分组。术后随访12、24、36、60个月,三组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53、0.647、0.618、0.907)。Kaplan-Meier曲线显示这三组患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60个月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844)。Logistic单因素回归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无关,只有左心房前后径显著增加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率。结论:本研究显示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率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与心房颤动(AF)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术后复发的关系及机制。方法:收集首次行导管RFCA的AF患者318例,随访12个月,其中阵发性AF患者207例(65.1%),持续性AF患者111例(34.9%),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非复发组252例,分析可能对AF消融术后复发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RFCA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压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舒张压(DBP)、AF类型、AF病程、左房内径(LAD)、高密度脂蛋白(HDL-C)、术后他汀类用药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房颤抗凝(CHA2DS2-VAS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DBP越高,病程越长,HDL-C越高,LAD越长,CHA2DS2-VASc越高,有持续性AF,术后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术后早期出现复发,AF术后复发率越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AF类型、AF病程、术后他汀类药使用史、术后早期复发史是AF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32,95%CI:1.004~...  相似文献   

8.
房颤治疗是当今心血管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而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煤炭总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完全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现为北京地区唯一同时开展双侧微创切口、胸腔镜辅助和完全胸腔镜下射频消融术三种治疗房颤方法的单位,并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该项目负责人曾是北京安贞医院最先开展上述治疗和研究的专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王莹惠  王波  付琳  栾颖 《心脏杂志》2014,26(6):734-736
房颤(AF)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AF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AF的手段正被广泛利用,但术后AF的复发率较高。早期有研究显示,高龄、超重和肥胖、病程、左房内径、左房疤痕和纤维化等为预测AF消融术术后AF复发的相关因素。最新研究显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伴有慢性肾脏疾病、4q25等位基因多态性等对AF早期复发的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秋水仙碱在预防心脏手术及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19年8月),搜集有关秋水仙碱应用于心脏手术及射频消融术的相关文章,评估秋水仙碱在降低术后房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包含手术患者1779例,其中秋水仙碱组891例,对照组888例。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秋水仙碱组发生房颤的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6~0.82,P<0.05),并且秋水仙碱组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32,P<0.05);在房颤射频消融术中,使用秋水仙碱术后再发房颤的风险也明显低于对照组(RR:0.57,95%CI:0.43~0.78,P<0.05)。但是秋水仙碱组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RR=2.64,P<0.05)。结论:秋水仙碱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脏外科手术及射频消融术后房颤的风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胸腔镜辅助下孤立性房颤的微创外科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9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胸腔镜辅助下,其中阵发性房颤6例,永久性房颤3例,通过双侧第4肋间小切口,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行双侧肺静脉隔离,并用Atricure单极射频消融分别上、下连接双侧肺静脉隔离线,左心耳切除及Marshall韧带切断。结果:无围术期死亡、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无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4.2±6.5),7例患者术毕转为窦性心律,2例3-6天内转复窦性心律;平均随访12.6个月,1例永久性房颤复发,其余8例均保持窦性心律,总体窦性转复率为89%。结论:胸腔镜辅助下孤立性房颤的微创外科治疗安全可靠,近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之一,可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房颤发病率为0.73%[1].房颤治疗原则包括: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缓解症状、治疗基础心脏病和诱发因素、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房颤的药物疗效差,不能预防血栓栓塞和心力衰竭,抗凝药物的应用虽然减少血栓栓塞风险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导管及外科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12-4].内、外科微创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各有优缺点,可结合其优点联合治疗房颤.  相似文献   

13.
56例微创外科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总结56例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单纯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高效性及微创外科治疗房颤的特点和优势。方法:自2006年12月至2007年9月,对56例单纯性房颤患者施行了胸腔镜辅助下心表双侧肺静脉隔离术。本组病例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及导管消融术后复发患者。手术切口包括每侧胸壁各2个1cm腔镜及器械入口,1个5cm手术操作切口。主要方法有双侧肺静脉分离和肺静脉与左心房间的射频消融隔离及左心耳切除。术中使用了WOLF分离器和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夹,EZ45G软组织切割缝合器。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消融术后应用多导生理仪测试证明肺静脉电隔离完全。除14例术后在手术室行电复律外,其他病例术后均为窦性心律。手术时间(150±23)min,平均术中失血量80mL,无手术死亡。除2例患者因术后低血氧症再次气管插管和因术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外,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天数(7.5±2.3)d。术后随访至6个月,无死亡及中风发生。术后窦性心律转复率:3个月81.3%;6个月90%。结论:本组手术证明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具有经济、简单、创伤小、肺静脉隔离确切、安全性及有效性高等特点,应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病史和心房大小与射频迷宫术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风湿性心脏病 (RHD)慢性心房颤动 (AF) 6 6例射频迷宫手术治疗AF的结果 ,通过探讨病史长短和左房大小对射频迷宫手术疗效的影响 ,试述心房重构对AF治疗的影响。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 (恢复组 )患者和未恢复窦性心律 (未恢复组 )患者AF病史长短和左房大小有显著差异 (3.84± 3.2 4vs 11.13± 8.74年 ,6 6 .17± 9.88vs81.83± 12 .85mm ,P均 <0 .0 1)。AF病史越长手术效果越差 ,AF病史 >3年的患者AF转复率明显低于AF病史 <3年者(72 .5 %vs 96 .2 % ,P <0 .0 1) ;左房越大手术效果越差 ,左房最大直径 >70mm患者AF转复率明显低于 <70mm的患者 (6 1.5 %vs 95 % ,P <0 .0 1)。AF病史长短和左房大小明显影响射频迷宫手术的疗效 ,这可能是心房重构给AF治疗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探讨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选择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 1 6例 ,阵发性房颤 1例、持续性房颤 1 5例 ,房颤时间 1~ 1 0年 ,在瓣膜置换术中行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 ,即运用射频探针做围绕 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线性消融及连接消融环最低点与二尖瓣环的直线消融 ,输出功率 30~ 40W ,每次放电时间 45~ 60s ;同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 ;随访 6~ 1 2个月。结果显示 :1例手术失败 ,术后早期房颤复发 ;2例出院后房颤复发 ;1 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 1 2例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成功率 80 %。结论 :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有较高的疗效 ,且方法简单 ,并发症少 ;同时应用胺碘酮能逆转心房电重构 ,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6.
射频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为探讨射频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比较18例二尖瓣置换术中加做迷宫术(治疗组)和18例单纯二尖瓣置换术(对照组)的慢性房颤治疗结果。治疗组前2例采用切割冷冻法完成迷宫术,后16例采用改良的射频法。其中16例(88.9%)于术后当日至22日转为窦性心律。切割冷冻法有1例因术后出血给予大量输血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余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2~12个月未见房颤复发。对照组中5例曾于术后恢复短暂窦性心律,但出院时又转为房颤。结果表明迷宫术能有效地治愈慢性房颤,改良的射频法比切割冷冻法操作简单,无出血并发症,心房肌损伤小。提示心房的大小、f波的粗细、心功能的好坏等是影响迷宫术成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Atrial fibrillation(AF) is the most common cardiac arrhythmia and a huge public health burden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or decade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patients have undergone surgical treatment of AF, mainly during concomitant cardiac surgery. This has sparked a drive for conducting further studies and researching this field. With the cornerstone Cox-Maze III "cut and sew" procedure being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the focus in current literature has turned towards less invasive techniques. The introduction of ablative devices has revolutionised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F, moving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surgical lesions. The hybrid procedure, a combination of catheter and surgical ablation is another promising new technique aiming to improve outcomes. Despite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looking at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AF, the literature would benefit from more uniformly conducted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