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从供方视角对分级诊疗实施效果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供建议。方法:确定影响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因素,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专家咨询,利用DEMATEL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DEMATEL法分析结果显示,配套的补偿机制和奖惩制度、医务人员的薪酬水平、医院对医生和患者的虹吸现象、医院规模扩张情况、医院内部考评、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情况、医保报销比例是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结论:建议完善医保报销比例,推进医保支付制度改革;加大财政补偿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互通共享;制定合理的医生薪酬制度,完善医疗机构内部考评机制,从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成都市三圈层医疗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历年变化情况,探讨分级诊疗政策的效果以及影响因素,为促进该市分级诊疗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政策建议。方法:利用近年四川省卫生统计年鉴等数据,以三个圈层人口医疗机构数以及总诊疗人次、院均诊疗人次、诊疗人次相对比作为分析指标,进行相应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都市医疗资源分布呈"波浪形",优质医疗资源分布尤为不均衡;各圈层间医疗资源利用程度差异明显,第二圈层利用度相对最低;医疗机构间资源利用度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冷落"加剧;成都市分级诊疗实施效果有待提升。建议:在优化顶层设计、转诊激励机制、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信息化建设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成都市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将中心圈层和第二圈层的医疗资源统筹合并发展,深化打造第三圈层"县域龙头"和"健康守门人",进一步推动"小病就近看,大病不出县"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江苏医联体背景下分级诊疗实施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构建医联体背景下的分级诊疗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基层首诊人次数为核心评价指标,通过对不同靶点进行干预,研究对基层首诊人次数产生的影响.结果:所选取的4个干预靶点对分级诊疗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基层首诊人数提升效果由高至低分别为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医保差异化水平以及基层医疗服务价格.结论:为更好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发展,可重点从医联体建设方面入手: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技术水平、完善医联体内部的医疗、医药、医保工作联动机制和完善医联体成员间的利益共享机制等,逐步实现就医格局有序合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公立医疗机构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量占比变化,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制度落实情况。方法:利用2009—2017年全国及各地卫生财务年报数据,分析公立医疗机构中基层门急诊量占比和住院量占比变化。结果:从全国层面看,2017年公立医疗机构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急诊量和住院量分别占35.13%和21.77%,较上年分别下降了0.57个和0.54个百分点,与2009—2017年平均每年降低0.85个和1.68个百分点相比,降低幅度趋缓。从省级层面看,与上年相比,2017年全国34.38%(11/32)的省份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上升、34.40%(11/32)的省份基层出院人数占比上升,其中浙江省、吉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基层门急诊量和住院量占比得到双提升。福建省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连续5年上升4.87个百分点,广东省连续4年上升5.30个百分点,浙江连续3年上升1.15个百分点。湖北省基层出院人数占比连续3年持续提升了1.66个百分点。结论:我国分级诊疗政策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基层医疗服务量占比降低幅度有所趋缓,部分地区连续几年基层医疗服务量的上升也反映了国家针对分级诊疗制度采取一系列创新突破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助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一是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加强人大政协对规划刚性约束;二是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发挥对基层医务人员和患者基层就医"双向"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概述了我国分级诊疗的发展历史和目前分级诊疗的几种模式;总结了新医改后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对促进双向转诊、降低医疗费用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效果。分析了目前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中仍存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病人流向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居民对分级诊疗认知程度低,医保配套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应通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调、疏通双向转诊,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对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知晓率,完善医保配套政策措施等建议,以推动分级诊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上海市患者对分级诊疗的认知认可情况,分析分级诊疗实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概率抽样结合偶遇抽样等非概率抽样,对上海市24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480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分级诊疗了解度偏低,明确愿意在基层首诊的患者仅有32.31%,“小病大医”情节严重;患者对分级诊疗实施情况满意度较差(12.99%),突出体现在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结论要进一步加大分级诊疗宣传力度,尤其是卫生工作者的宣传作用;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增强居民基层就医信心;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医院落实分级诊疗积极性;改革医保报销制度,充分发挥医保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国医改政策对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影响,为实现分级诊疗提出政策建议。方法:以关键医改政策颁布时间为节点,构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三级医院诊疗人次的分段回归模型。结果: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月增加的诊疗人次分别为145.795万人和68.652万人;2015年9月在全国推进分级诊疗政策后医院诊疗人次在相同变化率下平均水平降低1 542.461万人;2016年1月在全国层面推行城乡医保整合后医院诊疗人次在相同变化率下平均增加1 354.540万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降低165.701万人。结论:我国当前分级诊疗的进展情况不容乐观,分级诊疗的实施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医保政策未能与分级诊疗的相关政策形成合力,提示应该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合力,实现分级诊疗。  相似文献   

8.
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和科学合理的医保支付制度,是德国分级诊疗成功的关键因素,对完善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我国分级诊疗仍存在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清,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以及医保政策未能有效发挥调节作用等问题.通过梳理德国分级诊疗相关举措,借鉴德国经验,从完善医联体内分工协作机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态度及影响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问卷设计,整群抽样,对武汉市武昌区和青山区共1 858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1.8%的基层医务人员认为实施分级诊疗是必要的;53.3%的医务人员认为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效果一般;48.3%的医务人员并无转诊经历。接诊下转病人能力方面,民营办医疗机构>企业办医疗机构>政府办医疗机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诊病人经历方面,企业办医疗机构>民营办医疗机构>政府办医疗机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诊疗制度在落实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政府加强政策引导、组建紧密型医联体是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我国分级诊疗政策的实施现状,探讨分级诊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方法运用我国2015—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有关医疗服务机构、卫生服务情况的相关数据。结果截止2016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83 394个,床位数为741.05万张,比去年增加39.53万张。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9.32亿人次,居民平均就诊次数为5.7次,医疗卫生机构总入院人数为22 728万人,居民年住院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医疗卫生机构病床周转次数为32.0次,病床位使用率为79.8%。结论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医院速度较慢,整体上分级诊疗制度尚未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建议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分级诊疗制度的宣传,畅通转诊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管理》2019,(1):39-42
目的分析我国不同类型医疗机构门急诊患者就医流向,评价分级诊疗的实施效果,探讨影响分级诊疗实施的患方因素。方法收集2015至2018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医疗服务部分资料,描述性分析各类医疗机构门诊病人就诊流向情况,并通过问卷,调查制约分级诊疗实施的患方因素。结果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诊疗人次总体呈上升趋势,患者仍聚集到大医院就诊,存在居民对分级诊疗的认知度低,社区宣传教育不到位等因素。结论医疗机构门急诊病人就医流向仍然不合理,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效果不显著,居民对分级诊疗的认知程度不高,制约着分级诊疗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英国是世界上实施分级诊疗最早也是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总结英国分级诊疗的基本经验,分析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群众不信任;铁饭碗、大锅饭挫伤了基层医生的积极性;医疗保障助力分级诊疗困难等。提出:提高基层助力能力,大胆改革基层医疗服务体制,重视发挥社会医疗保障作用;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转诊标准,按人头付费方式为居民购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等。对我国下一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级诊疗对三级医院具有机遇与挑战,厦门市三级医院通过专科医师、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的"三师共管",实施一系列"慢病先行"分级诊疗的具体措施,并对措施产生效果进行分析。分级诊疗后,三级医院慢性病门诊量下降,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增加;学科建设优化;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率逐渐上升;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开支有所降低、居民满意度提升。针对厦门市分级诊疗探讨公立医院改革,以期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某二级医院门急诊取药人次的统计分析,明确单纯来院购药的人次在我院门诊人次中所占比重,探讨将单纯购药人次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的可能性和对分级诊疗的促进作用。方法通过His信息检索门诊医保取药人次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类分析。结果 2015-2017年门诊医保患者单独取药人次分别占门诊医保患者挂号人次的52.73%、46.53%和44.62%;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明确了单纯取药人次在我院门急诊医保就诊人次中所占的比重。结论如果能尽可能地将单纯取药人次从二三级医院门诊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将对分级诊疗的进一步实施有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同时,可增加医师与患者的沟通时间,减少患者的时间成本,改善就医体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后对试点地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影响,以及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状况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15个试点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435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制度实施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月总收入、绩效工资占比、工作负担和医患关系方面存在差异;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总体认知率达81.4%,其中三级医院依次高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不同科室类别、职称级别、绩效工资占比和薪酬变化的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认知状况有差异。结论:要进一步发挥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关键作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同时,加大对二级医院的关注,改革薪酬制度,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分级诊疗制度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准确了解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在我国的试点情况,评价多点执业实施效果.方法 收集昆明市所有医疗机构2008年、2009年部分运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多点执业实施效果.结果 在控制医院规模、经济类型等相关因素下,多点执业医师第二执业机构总诊疗人次数比实施多点执业前增加了14%,机构的医疗收入增加了29%.此外,多点执业政策对一、二级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和医疗收入增加的影响更为显著.结论 昆明市多点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明显,增加了卫生服务供给量,并提高了医疗收入,尤其是对一、二级医疗机构.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多点执业政策使得高技术水平的医师下沉到基层,增加了基层医疗机构对患者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分析江苏省2010年-2015年分级诊疗实施效果,从机构规模、诊疗人次、入院人次3个方面进行比较,发现分级诊疗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以期通过建立区域内医联体信息化与分级诊疗结合机制进一步助推分级诊疗实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专科服务能力与水平,促进基层首诊,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方法:通过医联体龙头医院专科帮扶,从组织架构、决策参与、人员对接、专科规划、建设内容、建设流程等方面,推动基层医疗机构专科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结果:基层医疗机构专科能力与水平得到提升,分级诊疗有序开展。结论:基层医疗机构的专科建设,需要龙头医院人财物力支持,同时需要基层医疗机构明晰自身发展目标与定位,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灵活的政策支持、有力的宣传力度及各项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正陕西省积极发挥各级中医医院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分级诊疗实施模式,组建起一批不同层级、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中医医疗联合体,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满足了基层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为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中医医联体模式2015年,陕西省采取医联体、医疗集团、县乡村一体化等措施,通过"大手牵小手"来提升包括中医药服务在内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分级诊疗制度下“医联体”模式实施情况,并对其效果和优化措施予以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X市X区医联体医院医务工作者49名,另选取同期X市X区居民483名,分别对上述人员实施约访和问卷调查,对当前各人群对分级制度下“医联体”模式了解程度、认同情况及制约其效果的相关因素予以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岗位医务工作者对分级诊疗作用发挥认知情况无差异,认同医联体分级诊疗、认为双向转诊不到位的医务工作者对医联体模式分级诊疗作用发挥认同水平比例较高,组间具有明显差异.距离因素、医疗技术因素、医疗费用因素对居民选择首诊医疗机构造成重要影响.不同性别、年龄、学历、个人年收入居民对医联体模式分级诊疗认知情况无差异,有医疗保险、去过社区医疗机构、了解双向转诊、有双向转诊经历的居民对医联体模式分级诊疗认知比例较高,两者差异明显.结论:分级诊疗制度下“医联体”模式在实施中,基层首诊及双向转诊现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施期间仍存在部分问题,对此,应加强政府宏观支持与帮助、明确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提升医疗机构的认知水平,从而推动医联体制供给侧改革成效,完善医联体模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