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D-半乳糖衰老模型小鼠体内的植入情况。方法:采用5%D-半乳糖(0.25ml/10g)连续8周皮下注射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并于模型建成后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用PCR检测间充质干细胞在受体小鼠中的植入。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受体小鼠中定植。结论: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模型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氧化应激损伤心肌细胞凋亡、自噬的影响。方法 (1)以不同浓度(0μmol/L、50μmol/L、100μmol/L、300μmol/L、500μmol/L和700μmol/L)H2O2处理大鼠心肌细胞H9c2 6 h、9 h和12 h,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筛选H2O2的最佳作用浓度及作用时间以构建氧化应激损伤心肌细胞模型。(2)将大鼠心肌细胞H9c2分为对照组、H2O2组、BMSC+H2O2组。H2O2组和BMSC+H2O2组均采用500μmol/L H2O2诱导12 h建立氧化应激损伤心肌细胞模型,在此基础上,BMSC+H2O2组加入对数生长期大鼠BMSC进行共培养。对照组正常培养而不给予干...  相似文献   

3.
背景 衰老状态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能力降低,影响正常骨代谢.细胞自噬在衰老过程及成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能促进自噬,但CBD能否通过调节自噬进而促进衰老BMSCs成骨分化仍不清楚.目的 探...  相似文献   

4.
随着肿瘤研究的逐步深入,非肿瘤细胞及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正被科研工作者广泛关注。自噬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均存在着密切联系,自噬增强或减弱对不同类型的肿瘤也具有不同的作用,或促进肿瘤发展或抑制其生长。而自噬是否可被调节、囊泡的形成机制以及在靶向治疗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对于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表明,肿瘤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酶类等可诱导MSCs向肿瘤原发灶迁移;同时与早期炎症微环境和肿瘤微环境共同作用还与肿瘤微环境相互作用;MSCs本身可发生恶变,并通过多种信号通路与肿瘤细胞互相作用,在不同的肿瘤或者不同的作用条件下即可表现出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也可抑制其生长,然而具体的机制仍未明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MSCs)放射损伤后自噬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X线8Gy照射体外培养的hBMMSCs,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自噬相关基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1 light chain 3,MAPLC3)的mRNA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中MAPLC3呈低表达,而8GyX线照射后2h其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hBMMSCs放射应激时存在自噬的活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成年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的分离和培养方法。方法 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成年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股骨、胫骨中分离、纯化和培养 ,用形态学鉴定培养的MSC ,用台盼蓝染色法及在光镜下观察分离培养的细胞和摄像纪录。结果 经培养存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 ,似成纤维样细胞 ,长宽比约为 2~ 3:1。结论 该方法是比较理想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法  相似文献   

7.
<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主要存在于全身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多,胎儿脐血中亦可分离得到。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BMSCs具有向中胚层细胞分化的能力;另外,BMSCs还能够支持造血,对造血干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晓艳  范洪学 《吉林医学》2007,28(2):156-15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其广泛分布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如骨髓、外周血、脐血、脂肪、胎肺、胎肾等组织。MSCs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多种组织细胞。另外,MSCs还能够支持造血,对造血干细胞有扩增作用,共移植造血干细胞和MSCs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的植入。临床上MSCs可望应用于组织工程、细胞工程、基因治疗、细胞因子替代治疗等领域[1]。本文对MSCs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分离纯化与培养、多分化潜能以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1来源1.1骨髓:目前…  相似文献   

9.
10.
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概念 干细胞是具有无限或较长期的自我更新能力并能产生至少一种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早在1867年,德国病理学家Cohnbeim在研究伤口愈合时首次提出骨髓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 Mesenchymal Stem Cells);1987年Ffiendenstein发现骨髓中某种单核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发育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等,这些间质细胞都源于中胚层,因而将这种单核细胞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Mesenchymal Stem Cells)。将源于骨髓的间充质干细胞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它是存在于骨髓中的另一种非造血干细胞,可发育成骨、软骨、脂肪、肌肉和内皮细胞等细胞,无发育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发育潜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属于多能成体干细胞。它在骨髓中以低密度存在,约10^4~10^5个单核细胞中存在一个BMSCs。  相似文献   

1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目的 摸索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 ,并观察其部分生物学活性。方法 采用常规的细胞培养传代技术以及光、电镜技术和细胞增殖活性检测法 ,观察不同贴壁时间、不同浓度血清、不同种植密度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形态的影响 ,并观察培养细胞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结果 以选用 4~ 2 4h贴壁的有核细胞 ,加入 5 %~ 1 0 %胎牛血清、种植密度(4~ 8)× 1 0 4个 /ml的培养条件为最适宜细胞生长 ;在此条件下 ,培养扩增的细胞仍具有干细胞多向分化性 ;其形态呈梭状 ,具有快速增殖的能力 ;培养细胞在 3~ 4d进入对数生长期 ,随后进入平台期 ,分裂相细胞明显减少 ;光镜下细胞呈梭状或类成纤维状 ,2~1 0代的细胞呈均质状 ;超微结构显示为早期幼稚细胞形态。结论 建立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条件 ,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部分生物学特性 ,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在体外培养和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方法。方法采用改良全骨髓贴壁方法,分离和纯化3~4周的大鼠BMSCs,镜下连续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鉴定其表面抗原CD45和CD29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的细胞呈圆形和梭形等,24 h后大部分细胞均贴壁。8~10 d可达80%~90%融合,纯化后传代周期为6~8 d。流式细胞术鉴定表明CD45阴性,CD29阳性。结论改良全骨髓贴壁法可有效分离培养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最佳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研究其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两种方法分离大鼠的MSCs,进行形态学观察及增殖生长方面的测定;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表面标志。结果大鼠MSCs体外培养呈梭形;细胞生长曲线为“S”型;密度梯度离心法原代培养15d达到80%~90%的融合,而改良的直接贴壁法只需要5d;细胞周期显示G0/G1期88.29%;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CD44表达阳性,CD34、CD45为阴性。结论两种方法均可获得骨髓间质干细胞,但贴壁培养法操作更简便、快速,具有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小,更利于其贴壁和增殖的优点。MSCs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性状稳定,适于做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4.
Liu BW  Lü AL  Hou J  Huang W  Li Y  Hou ZL  Hou H  DA J  Yang N  Ai SY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2,125(18):3318-3324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ata sources  The databases of PubMed, Springer Link, Science Direct and CNKI were retrieved for papers published from January 2000 to January 2012 with the key word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rdiac or heart, electrophysiology or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Study selection  The articles concerned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ere collected. After excluding papers that study purposes are not coincident with this review or contents duplicated, 56 papers were internalized at last.
Results  For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myocardiac diseas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which have the ability to develop into functional myocardial cells by lots of methods have been proved by many researches. But the arrhythmogenic effect on ventricles after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derived myocardial cell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in animal models. Certainly, the low differentiation efficiency and heterogeneous development of electricial function c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risk for proarrhythmia.
Conclusion  Many studies of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cardiac differentiation rate, and the electrophys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iated cells should be concerned for the risk for proarrhythmia as well.
  相似文献   

15.
骨髓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向心肌细胞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能性,为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寻求理想的细胞材料.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5-氮胞苷(5-aza)诱导24 h后继续培养,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果:MSCs经5-aza诱导后3周心肌肌钙蛋白T和连接蛋白43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表达;RT-PCR显示诱导3周细胞有心肌肌钙蛋白I、α心肌肌动蛋白表达.结论:MsCs可在体外经5-aza诱导定向分化为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化与细胞分裂的关系。方法从成人骨髓中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培养扩增。用参芪液诱导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经免疫组化鉴定其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诱导后进行神经元样细胞计数,掺入Brdu测定,计算标记系数。采用双标记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表面标记(NSE、NF)与细胞分裂的标记Brdu的关系。抑制DNA合成,计算Brdu、NSE和NF阳性细胞数。结果MSC经参芪液诱导后,可见神经元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NSE、NF阳性,GFAP阴性。MSC诱导分化后的细胞总数增加,诱导分化后12h内细胞增殖较快。30%以上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在表达NSE和NF的同时可见Brdu标记,而另一部分分化的神经元则无Brdu标记。抑制DNA合成,并不会阻止神经元的分化,仍有70%的分化神经元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记蛋白NSE。结论MSC诱导分化的部分神经元样细胞可进行细胞分裂,但抑制细胞分裂不影响神经元分化。  相似文献   

17.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分离和培养扩增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分离、纯化及培养成人骨髓间质干细胞 (hMSC)的最佳方法。方法 :采用Ficoll 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和全血接种两种方法分离成人MSC ,筛选体外培养hMSC适合的培养基和适宜的血清含量 ,流式细胞仪检测hMSC表面抗原表达。结果 :经Ficoll 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后 ,接种于 φ =10 0mL/L胎牛血清的L DMEM培养液 ,细胞贴壁良好 ,增殖速度快 ,hMSC在体外扩增 5代可获得 1× 10 8细胞。全血接种分离hMSC ,细胞贴壁慢、少 ,生长情况欠佳。除L DMEM ,其他类型的培养基均不适合hMSC的培养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 9、CD44、CD10 5、CD166表达阳性 ,CD14、CD3 3、CD3 4、CD3 8、CD45、CD11a为阴性。结论 :用Ficoll 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骨髓单核细胞 ,接种于 φ =10 0mL/LFCS的L DMEM培养液 ,分离培养扩增hMSC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多潜能的非造血干细胞,可以向多系分化,如骨、脂肪和软骨,并优先归巢于损伤组织,有利于组织修复。体外研究显示它们不诱导免疫应答,对识别、清除同种异体抗原的免疫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在动物实验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诱导外周免疫耐受并向损伤处迁移,抑制致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损伤组织修复。这种独特作用说明它们在细胞治疗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诱导效果的差异.方法:采用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双硫腙(DTZ)染色鉴定胰岛素分泌细胞的存在;放射免疫分析法观察诱导后BMSCs细胞对葡萄糖刺激试验的反应;免疫细胞化学分析鉴定细胞内胰岛素分泌以及Real-timePCR鉴定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电镜观察可见诱导后的细胞具备典型分泌细胞特点,DTZ染色显示各诱导组细胞团为棕红色,细胞浆中富含锌离子,而对照组则无染色,表明胰岛素分泌样细胞的存在.经不同浓度葡萄糖诱导后其吸光度值A值:低糖5.5mmol/L诱导组(4.75±1.87),中糖11.1mmol/L诱导组(10.96±2.06),高糖25mmol/L诱导组(12.53±2.04),且各诱导组吸光度值A值随着培养基葡萄糖浓度的不断增加,A值也在不断增高.Real-time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后胰岛β细胞相关基因GK,PDX-1,ngn3,GLP-1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胰岛素分泌量高糖25mmol/L诱导组(6.64±0.46)IU/L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具显著性(P〈0.01).结论:培养基葡萄糖浓度对大鼠BMSCs诱导为胰岛样细胞具有一定影响,以高糖培养基的诱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筛选与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 ,MSCs)体外分离筛选及扩增的条件 ,同时观察骨髓细胞体外培养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兔骨髓 ,肝素抗凝 ,经淋巴细胞分层液 (相对密度为 1 .0 77)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 ,进而贴壁培养 ,获得MSCs。采用常用细胞培养技术和细胞培养的研究方法 ,观察不同贴壁时间、不同种植密度、有无包被成分及不同蛋白包被培养板对MSCs生长增殖的影响。结果 :预先蛋白包被培养板有利于MSCs贴壁。在细胞生长和增殖方面 ,纤粘连蛋白优于明胶和Ⅰ型胶原 ,以贴壁 48~ 72h ,种植密度 (3~ 9)× 1 0 4 /ml为最适条件 ,有利于梭形细胞形态和快速增殖能力的维持 ,保持成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性。结论 :建立了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的最适条件 ,为进一步研究MSCs的诱导分化和应用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